發病機制
由於中鏈醯基輔酶A脫氫酶(MCAD)活性降低、合成減少或完全缺乏,導致中鏈脂肪酸β氧化代謝障礙。飢餓狀態下,機體不能通過脂肪酸β氧化提供能量,有利脂肪酸在肝臟合成甘油三脂,可見肝臟脂肪變性。因線粒體內乙醯基輔酶A減少,酮體也隨之減少,在飢餓狀態下,不能通過生成足夠的酮體供給腦組織能量。線粒體內醯基輔酶A與游離輔酶A的比值增大抑制了一些需輔酶A的反應,如丙酮酸脫氫酶(使丙酮酸轉化為乙醯輔酶A)和α-酮戊二酸脫氫酶(使α-酮戊二酸轉化為琥珀酸輔酶A),累及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環。糖異生的限速酶丙酮酸羧化酶(使丙酮酸轉化為草醯乙酸)活性降低,糖異生也受阻。在飢餓狀態下,患兒的血糖可能低至零。線粒體內累積的中鏈醯基輔酶A通過一下三種途徑代謝:
①與甘氨酸結合,產生己醯甘氨酸、辛醯甘氨酸、葵醯甘氨酸,通過腎臟排出醯基甘氨酸,減輕毒性產物的的作用;
②與肉鹼結合,產生己醯肉鹼、辛醯肉鹼、葵醯肉鹼,集體為了保持游離輔酶A的濃度,用肉鹼代替輔酶A,因此血、尿中醯基肉鹼濃度增高;
③轉運到微粒體,發生ω氧化,產生二羧酸(己酸、辛酸、葵酸),這些二羧酸有很強的肝毒性作用,其中辛酸的肝毒性最大。
遺傳學
MCADD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自1982年首次報導以來,全世界已有較多報導。有關文獻顯示該病的發病率約為1/23000-1/10000。美國MCADD發病率約為1/17000。MCADD的發生主要與MCAD基因突變有關,該基因主要位於染色體1P31,有12個外顯子和11個內含子,至今檢測到MCAD的基因突變已有40餘種,位於第11外顯子的985位鹼基A突變為G(985A→G),突變為MCADD的優勢突變。英國有學者分析臨床診斷為MCADD的患者,發現90%有此突變,其中81%為純合子,18%為含1個985A→G的複合突變。
MCADD的發病年齡大多在生後3個月至3歲之間,多在機體能量供應不足的誘因下發生,如長時間飢餓或感染、免疫接種等。
臨床表現
該病臨床表現多樣,主要與能量缺乏和代謝產物的毒性作用有關。急性發作時,常見表現是低酮性低血糖、嘔吐,其他症狀如抽搐、昏迷、心跳停止、猝死、肝大、高氨血症等都很常見,因此MCADD易被誤診為賴氏綜合症(Reye綜合徵)。診斷
由於MCADD無特異的臨床表現,確診需依靠實驗室檢查。目前對MCADD的輔助檢查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①生化檢測,定量檢測血漿醯基肉鹼、血漿游離脂肪酸、尿有機酸、尿醯基甘氨酸,間接判斷體內脂肪酸代謝水平。
MCADD患兒疾病發作時,尿中二羧酸(己酸、辛酸、葵酸)濃度增高;無症狀時尿中二羧酸水平與健康者無區別。
②酶學檢測,通過取成纖維細胞或其他組織檢測MCAD的活性,這是確診MCADD的金標準。
③分子遺傳學檢測基因突變情況,分子遺傳學檢測也可用於產前診斷。目前,國外開展的新生兒代謝疾病的篩查主要是串聯質譜方法(MS/MS)檢測新生兒血漿中醯基肉鹼濃度。
治療
MCADD患者第一次病情發作時,如得不到及時診斷和治療,會導致神經系統後遺症。明確診斷後,應積極補充高能量營養物質。不能口服或鼻飼的患兒靜脈給予10%的葡萄糖。未有臨床表現的患兒,注意如下可以預防疾病發作,明顯改善預後:①避免空腹時間過長;
②應激(發熱、育苗接種)時補充碳水化合物;
③飲食中要提高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含量,減少脂肪含量(脂肪供給熱量小於總供給熱量的20%)。是否需要補充肉鹼尚有爭議。有觀點人為肉鹼能結合毒性代謝產物,促進其排出體外。另一種觀點認為不補充肉鹼僅補充能量,治療效果有也理想。對於慢性肌無力病人或重症病人可試用肉鹼。
預後
該病若未及時診斷,預後差。但是若經新生兒篩查得到診斷,現有的預防和治療效果均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