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額顳葉痴呆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退行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隱襲起病,進展性發展的行為異常和語言障礙,影像學檢查可獲得額顳葉萎縮和低代謝的依據,病理組織主要表現為神經元的丟失同,嗜伊紅腫脹的神經元,膠質增生,表層神經氈的海綿樣或空胞樣變,及出現Pick小體,這些變化輕重不同可形成三種不同的病理類型。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額顳葉痴呆是一種tau蛋白相關性疾病。
流行病學
額顳葉痴呆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國外調查顯示,痴呆的患病率在85歲以上人群中高達40%以上。其中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占50%;多灶梗死性痴呆(也稱血管性痴呆,VaD)占12%~20%,其餘類型痴呆占15%~20%。
在美國,至少有5萬到6萬人遭受這種疾病的影響 。
中國60歲以上人群,痴呆患病率為0.75%~4.69%。額顳痴呆及Pick病也屢見病例報告,但尚未見分類性發病率統計資料。
病因
發病原因
病因可能為神經元胞體特發性退行性變或軸索損傷繼發胞體變化。Wilhelmsen(1994)等在一個額顳葉痴呆伴錐體外系症狀的大家族中,將本病基因定位於17號染色體上,並證實與Tau蛋白基因突變有關,已發現約20%的額顳葉痴呆病人存在該基因突變。
發病機制
額顳痴呆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有文獻報告,tau蛋白由tau基因通過不同的剪接形成的6種亞單位組成,tau蛋白胺基酸多肽的羧基端,可有35個胺基酸組成的插入肽段,可與其他多肽結合形成微管,含插入肽段的tau(4R)增加或10號外顯子點突變,均可導致游離tau蛋白增加,引起細胞死亡。
病理特徵
額顳痴呆的病理特徵與Pick病相似,大體病理主要是額葉和(或)顳葉萎縮,約1/3的患者呈雙側對稱性萎縮,腦皮質受累嚴重,側腦室前角、顳角呈輕至中度擴大。鏡下可見萎縮的腦葉皮質各層神經細胞數目明顯減少,Ⅱ、Ⅲ層神經元丟失明顯,膠質細胞瀰漫性增生,殘存神經元不同程度的變性,無Pick小體和Pick細胞是本病與Pick病的主要病理鑑別點。
臨床表現
隱匿起病,緩慢進展。早期出現人格和情感改變,如易激惹、暴怒、固執、淡漠和抑鬱等;
逐漸出現行為異常,如舉止不當、對事物漠然和衝動行為等,可出現Kluver-Bucy綜合徵,表現遲鈍、淡漠、視認和思維快速變換,口部過度活動、貪食、肥胖,把任何東西都放入口中試探,伴健忘、失語等。不能思考,言語少,辭彙貧乏,刻板和模仿語言以至緘默,軀體異常感和片斷妄想等。
在病程早期可見吸吮反射、強握反射,晚期出現肌陣攣、錐體束征及帕金森綜合徵。
檢查
實驗室檢查
測定腦脊液、血清中APOE多態性Tau蛋白定量、β澱粉樣蛋白片段,有診斷或鑑別診斷意義。
腦電圖檢查
早期多為正常,少數可見波幅降低,α波減少;晚期背景活動低,α波極少或無,可有不規則中波幅δ波,少數病人有尖波,睡眠時紡錘波少,很少出現κ綜合波,慢波減少。
CT和MRI檢查
可見特徵性局限性額葉和(或)顳葉萎縮,腦回窄、腦溝寬及額角呈氣球樣擴大,額極和前顳極皮質變薄,顳角擴大,側裂池增寬,多不對稱,少數可對稱,疾病早期即可出現。SPECT檢查呈不對稱性額、顳葉血流減少,PET顯示不對稱性,額顳葉代謝降低,二者較MRI更敏感有助於早期診斷。
診斷鑑別
診斷
額顳葉痴呆和Pick病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以下標準可作參考:
1.中老年人(通常50~60歲)早期緩慢出現人格改變、情感變化和舉止不當,逐漸出現行為異常,如Klüver-Bucy綜合徵。
2.言語障礙,早期出現如言語減少、辭彙貧乏、刻板語言和模仿語言,隨後出現明顯失語症,早期計算力保存,記憶力障礙較輕,視空間定向力相對保留。
3.晚期出現智慧型衰退、遺忘、尿便失禁和緘默症等。
4.CT和MRI顯示額和(或)顳葉不對稱性萎縮。
5.病理檢查發現Pick小體和Pick細胞。
具備1~4項,排除其他痴呆疾病,臨床可診斷為額顳葉痴呆,如有家族史遺傳學檢查發現Tau蛋白基因突變可確診;具備1~5項可確診為Pick病。無Pick小體和Pick細胞是額顳葉痴呆與Pick病的主要病理鑑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