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恩病

克羅恩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好發於末端迴腸和右半結腸。本病和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統稱為炎症性腸病(IBD)。本病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腸梗阻,伴有發熱、營養障礙等腸外表現。病程多遷延,反覆發作,不易根治。本病又稱局限性腸炎、局限性迴腸炎、節段性腸炎和肉芽腫性腸炎。

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許多病人出現併發症,需手術治療,而術後復發率很高。本病的復發率與病變範圍、病症侵襲的強弱、病程的延長、年齡的增長等因素有關,死亡率也隨之增高。

基本信息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與感染、遺傳、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有一定關係。

克羅恩病為貫穿腸壁各層的增殖性病變,可侵犯腸系膜和局部淋巴結,病變局限於小腸(主要為末端迴腸)和結腸,二者可同時累及,常為迴腸和右半結腸病變。本病的病變呈節段分布,與正常腸段相互間隔,界限清晰,呈跳躍區(skip area)的特徵。病理變化分為急性炎症期、潰瘍形成期、狹窄期和瘺管形成期(穿孔期)。急性期以腸壁水腫、炎變為主;慢性期腸壁增厚、僵硬,受累腸管外形呈管狀,其上端腸管擴張。黏膜面典型病變有:

1.潰瘍

早期淺小潰瘍,後成縱行或橫行的潰瘍,深入腸壁的縱行潰瘍即形成較為典型的裂溝,沿腸系膜側分布,腸壁可有膿腫。

2.卵石狀結節

由於黏膜下層水腫和細胞浸潤形成的小島突起,加上潰瘍癒合後纖維化和瘢痕的收縮,使黏膜表面似卵石狀。

3.肉芽腫

無乾酪樣變,有別於結核病。

4.瘺管和膿腫

腸壁的裂溝實質上是貫穿性潰瘍,使腸管與腸管、腸管與臟器或組織(如膀胱、陰道、腸系膜或腹膜後組織等)之間發生粘連和膿腫,並形成內瘺管。如病變穿透腸壁,經腹壁或肛門周圍組織而通向體外,即形成外瘺管。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腹塊、瘺管形成和腸梗阻,可伴有發熱、貧血、營養障礙及關節、皮膚、眼、口腔黏膜、肝臟等腸外損害。本病可反覆發作,遷延不愈。

1.消化系統表現

(1)腹痛 位於右下腹或臍周,呈痙攣性疼痛,間歇性發作,伴腸鳴,餐後加重,便後緩解。如果腹痛持續,壓痛明顯,提示炎症波及腹膜或腹腔內,形成膿腫。全腹劇痛和腹肌緊張可能是病變腸段急性穿孔所致。

(2)腹瀉 由病變腸段炎症滲出、蠕動增加及繼發性吸收不良引起。開始為間歇發作,後期為持續性糊狀便,無膿血或黏液。病變涉及結腸下段或直腸者,可有黏液血便及里急後重感。

(3)腹部包塊 以右下腹與臍周為多見,是由腸粘連、腸壁與腸系膜增厚、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內瘺或局部膿腫形成所致。

(4)瘺管形成 是Crohn病臨床特徵之一。由透壁性炎性病變穿透腸壁全層至腸外組織或器官,形成瘺管。內瘺可通向其他腸段、腸系膜、膀胱、輸尿管、陰道腹膜後等處。外瘺則通向腹壁或肛周皮膚。

(5)肛門直腸周圍病變 少數病人有肛門、直腸周圍瘺管、膿腫形成,肛裂等病變。

2.全身表現

(1)發熱 發熱系由於腸道炎症活動或繼發感染引起,常為間歇性低熱或中等度發熱,少數呈弛張熱,可伴毒血症。

(2)營養障礙 因食慾減退、慢性腹瀉及慢性消耗疾病所致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症、維生素缺乏、缺鈣、骨質疏鬆等症。

(3)急性發作期有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

3.腸外表現

部分病人有虹膜睫狀體炎、葡萄膜炎、杵狀指、關節炎、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口腔黏膜潰瘍、慢性肝炎、小膽管周圍炎、硬化性膽管炎等,偶見澱粉樣變性或血栓栓塞性疾病。

檢查

1.血液檢查

可見白細胞計數增高,紅細胞及血紅蛋白降低,與失血、骨髓抑制及鐵、葉酸和維生素B等吸收減少有關。血細胞比容下降,血沉增快。黏蛋白增加、白蛋白降低。血清鉀、鈉、鈣、鎂等可下降。

2.糞便檢查

可見紅、白細胞,隱血試驗呈陽性。

3.腸吸收功能試驗

因小腸病變作廣泛腸切除或伴有吸收不良者,可作腸吸收功能試驗,以進一步了解小腸功能。

4.結腸鏡檢查

是診斷克羅恩病最敏感的檢查方法。主要風險為腸穿孔和出血。

5.鋇劑灌腸檢查

鋇影呈跳躍徵象。用於不宜做結腸鏡檢查者。

6.X線小腸造影

通過觀察小腸的病變,確定腸腔狹窄部位。

7.CT檢查

可同時觀察整個腸道及其周圍組織的病變,對於腹腔膿腫等併發症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下列疾病相鑑別:急性闌尾炎、腸結核、小腸淋巴瘤、十二指腸壺腹後潰瘍、非肉芽腫性潰瘍性空腸迴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缺血性結腸炎、結腸結核、阿米巴腸炎、結腸淋巴瘤、放射性結腸炎等。

併發症

本病的併發症常見腸梗阻,偶見腹腔內膿腫、吸收不良綜合徵、急性穿孔大量便血,罕見中毒性結腸擴張。

治療

1.原則

本病尚無特殊治療方法。無併發症時,支持療法和對症治療十分重要,可緩解有關症狀。活動期宜臥床休息,高營養、低渣飲食。嚴重病例宜暫禁食,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採用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貧血者可補充維生素B、葉酸或輸血。低蛋白血症可輸白蛋白或血漿。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腎上腺皮質激素或6-巰基嘌呤等藥控制活動期症狀有效。解痙、止痛、止瀉和控制繼發感染等也有助於症狀緩解。補充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可促進體內酶類和蛋白質的合成,同時具有保護細胞膜作用。

2.藥物治療

(1)水楊酸類 柳氮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楊酸(5-ASA)適用於慢性期和輕、中度活動期病人。一般認為SASP不能預防克羅恩病復發。對不能耐受SASP或過敏者可改用5-ASA。對直腸和乙狀、降結腸病變可採用SASP或5-ASA製劑灌腸,經肛門用藥。嚴重肝、腎疾患、嬰幼兒、出血性體質以及對水楊酸製劑過敏者不宜套用SASP及5-ASA製劑。

(2)腎上腺皮質激素 常用於中、重症或暴髮型患者,對不能耐受口服者,可靜滴氫化可的松或甲基強的松龍或ACTH,14天后改口服潑尼松維持。通常在急性發作控制後儘快停用,也可採用隔日口服潑尼松或合用SASP或s-ASa作為維持治療。對直、乙結、降結腸病變可採用藥物保留灌腸,如氫化可的松唬珀酸鹽、0.5%普魯卡因,加生理鹽水,緩慢直腸滴入,也可與SASP,s-ASA或錫類散等藥物合併使用,妊娠期也可套用。

(3)其他藥物 對腎上腺皮質激素或磺胺藥治療無效者,可改用或加用硫唑嘌呤、6-琉嘌呤(6MP)、環孢素、FK506等其他免疫抑制劑,也可合用左旋咪唑、干擾素、轉移因子、卡介苗及免疫球蛋白等免疫增強劑。此外,甲硝唑(滅滴靈)、廣譜抗生素和單克隆抗體等也可套用。

3.外科手術

手術治療用於完全性腸梗阻、腸瘺與膿腫形成、急性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出血,以及難以排除癌腫的患者。對腸梗阻要區分炎症活動引起的功能性痙攣與纖維狹窄引起的機械梗阻,前者經禁食、積極內科治療多可緩解而不需手術,對沒有合併膿腫形成的瘺管,積極內科保守治療有時亦可閉合,合併膿腫形成或內科治療失敗的瘺管才是手術的指征。手術方式主要是病變腸段的切除,手術切除包括病變及距離病變遠、近側10cm的腸段及其系膜和淋巴結。如局部粘連嚴重或膿腫形成,不能切除,可作短路或曠置術,根據情況再作二期病變腸管切除術。如為腹腔內膿腫則切開引流。對多處病變的病例,只切除有併發症的病變腸管,避免因過度切除發生短腸綜合徵。因誤診為闌尾炎等而在手術中發現為此病時,如無腸梗阻、穿孔等併發症,不必做腸切除術。本病手術治療後多在腸吻合口附近復發。推薦的預防性用藥在術後2周開始,持續時間不少於3年。術後復發率高,應隨訪。

罕見病詞條庫

2015年8月底,互動百科正式對外發布罕見病詞條庫,為罕見病關愛行動貢獻力量。罕見病詞條由專業志願者認領編輯,此次發布的200個詞條共經歷了5000次的編輯行為,1000多位志願者參與其中,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到關愛罕見病的行動之中。這也標誌著國內在罕見病領域最大規模的中文詞條資料庫正式建成。
成骨不全龐貝氏症線粒體病重症肌無力黏多糖貯積症
結節性硬化症早老症戈謝病血小板無力症地中海貧血症
淚血症血友病白化病高雪氏症血小板無力症
罕見病詞條庫(部分):    
雙陰莖
皮克氏病
多肢畸形
男性乳癌
Tay-sachs
楓糖尿症
結節病
菊池病
貝賽特氏症
連體雙胞胎
組氨酸血症
唐氏綜合症
楓糖尿症
丙酸血症
卟啉病
黏脂質症
色素失調症
乾燥綜合症
斑色魚鱗癬
瓜胺酸血症
囊性纖維化
黏多醣症
楓糖尿症
水過敏症
侏儒症
組氨酸血症
膀胱外翻
庫欣綜合徵
皮膚炎
硬皮病
脊索瘤
猝倒症
石骨症
鈣化胎兒
獸皮痣
發作性睡病
肺鱗癌
menetrier病
脊髓性肌萎縮
心手綜合徵
胱氨酸尿症
高胱氨酸尿症
威爾森氏症
煙霧病
克雅氏病
神經鞘瘤
甘迺迪氏症
遺傳性腎炎
克羅恩病
毛囊角化病
色素失調症
桿狀體肌病
變形性骨炎
范可尼貧血
白塞氏綜合症
IPEX症候群
布加綜合徵
原始侏儒症
侏儒綜合徵
努南綜合徵
法布瑞氏症
威廉氏綜合症
貓叫綜合症
尼曼匹克症
斑色魚鱗癬
根達綜合症
亞歷山大症
腎源性尿崩症
自動釀酒綜合症
視網膜母細胞瘤
威廉氏綜合症
天使人綜合症
戊二酸尿症1型
戊二酸尿症2型
半乳糖血症
3-MCC缺乏症
馬凡氏綜合症
瑞特氏症候群
片層狀魚鱗癬
白胺酸代謝異常
眼睛皮膚白化症
異戊酸血症
MELAS綜合徵
皮爾羅賓氏症
粘脂貯積症1型
高賴氨酸血症
管理者綜合症
遺傳性腎炎
腹膜假黏液瘤
虹膜異色症
蘇薩克氏症候群
肺泡蛋白沉積症
was綜合症
Dravet綜合徵
管理者綜合症
T細胞淋巴瘤
亞歷山大病
慢性肉芽腫病
腎上腺皮質癌
淋巴管平滑肌瘤
嗜血細胞綜合徵
Β-谷固醇血症
肺淋巴管肌瘤病
高甲硫氨酸血症
異己手綜合症
低磷酸酯酶症
Lowe氏症候群
Bartter綜合徵
莫比斯綜合症
Meleda島病
掌跖角化症
多發性骨髓瘤
腎因型尿崩症
大田園綜合徵
系統性紅斑狼瘡
生長激素缺乏症
特納氏綜合症
wolfram綜合徵
肢端肥大症
小頜畸形綜合徵
法洛氏四聯症
肝豆狀核變性
腦腱性黃瘤症
歌舞伎化妝綜合徵
結節性硬化症
精氨基琥珀酸尿症
腺苷脫氨酶缺乏症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普瑞德威利綜合症
外國口音綜合症
致死性家族失眠症
多種羧化酶缺乏症
運動神經元疾病
原發性肉鹼缺乏症
亨汀頓氏舞蹈症
X染色體脆折症
Rett綜合徵
紅斑肢痛症
肝豆狀核變性病
卡爾曼氏綜合症
HOLT-ORAM氏症
高離胺基酸血症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高甲硫氨酸血症
粘脂貯積症1型
Ehlers-Danlos綜合徵
外周T細胞淋巴瘤
軟骨發育不全
過敏性紫癜綜合徵
神經內分泌腫瘤
巨球蛋白血症
莫旺氏綜合徵
馬凡綜合徵
Apert氏綜合徵
遺傳性酪氨酸血症
著色性乾皮病
先天性無痛無汗症
肺淋巴管肌瘤病
膀胱副神經節瘤
肺泡蛋白沉積症
先天性高乳酸血症
胼胝體發育不全症
遺傳性果糖不耐受 Menkes氏綜合徵 神經母細胞瘤 青少年型帕金森病 家族性低血鉀症 先天性角化不全症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 先天性脛骨假關節 進行性骨化性肌炎 瓦登伯革氏症候群 Loeys-Dietz綜合徵 Ehlers-Danlos綜合徵 X連鎖高IgM綜合徵 格-斯二氏綜合徵 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 多骨纖維發育不良 假性副甲狀腺低能症 先天小瞼裂綜合症 丑角樣魚鱗病
柯凱因氏綜合症
C型尼曼匹克氏症
吉特曼氏綜合症
李德爾氏綜合徵
肺出血腎炎綜合徵
Dravet綜合徵
岩藻糖苷貯積症
阿爾斯特倫綜合症
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
機關槍噴嚏症
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
酪氨酸羥化酶缺乏症
卡恩斯-賽爾綜合徵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
神經鞘磷脂沉積病
特發性嬰兒動脈硬化
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症
亞硫酸鹽氧化酶缺乏
ALSTROM氏症候群
異染性腦白質退化症
遺傳性高酪胺酸血症 遺傳性果糖不耐受 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症 卡恩斯-賽爾綜合徵 周期性嗜睡貪食綜合徵 神經系統功能性失調 Lennox-Gastaut綜合徵 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Denys-Drash綜合徵 妊娠滋養細胞疾病 脂肪酸氧化作用缺陷 希佩爾-林道綜合徵 ANDERSEN氏症候群 HOLT-ORAM氏症候群 特發性嬰兒動脈硬化 小兒糖原貯積病Ⅰ型小兒糖原貯積病Ⅱ型小兒糖原貯積病Ⅲ型 小兒糖原貯積病Ⅳ型 小兒糖原貯積病Ⅴ型 小兒糖原貯積病Ⅵ型 小兒糖原貯積病Ⅶ型 多發性神經纖維瘤 中樞換氣不足綜合症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 外胚層增生不良症 腦三叉神經血管瘤病 三好氏遠端肌肉病變 多發性骨骺發育異常 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 杜氏肌營養不良症 假肥大性肌營養不良症 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 高免疫球蛋白E綜合徵 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 亞斯伯格綜合症 Bardet-Biedl氏症候群 CHARGE聯合畸形 拉塞爾·西爾弗綜合徵
面肩胛肱型肌營養不良症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5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綜合症
Léri-Weill軟骨骨生成障礙綜合症
先天性四肢切斷綜合症
先天性痛覺不敏感合併無汗症
肌抽躍癲癇合併紅色襤褸肌纖維症
原發性CD4+淋巴細胞減少症
葡萄糖轉運子1缺乏綜合徵 3-羥基-3-甲基戊二酸尿症 短鏈醯基輔酶A脫氫酶缺乏症  中鏈醯基輔酶A脫氫酶缺乏症 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 嬰兒型全身性玻璃樣變性 原發性肺血鐵質沉積症 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 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 芳香族L-胺基酸類脫羧 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 非酮性高甘胺酸血症 亞硫酸鹽氧化酶缺乏 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多症 GM2神經節苷脂沉積症 GM1神經節苷脂貯積症 線粒體神經胃腸型腦肌病 泛酸激酶依賴型神經退行性疾病 濕疹血小板減少伴免疫缺陷綜合徵 淋巴血管平滑肌肉增生症 小兒X-連鎖無丙種球蛋白血症 小兒尖頭並指趾綜合徵 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 先天性肝內膽管發育不良症 窒息性胸骨發育不良綜合症 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 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多症 三甲基巴豆醯輔酶A羧化酶缺乏症 精胺丁二酸酵素缺乏症 Aicardi-Goutieres綜合徵 下丘腦功能障礙綜合徵 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 小兒球形細胞腦白質營養不良 家族性澱粉樣多發性神經病變 窒息性胸骨發育不良綜合症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病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多囊腎 嬰兒型全身性玻璃樣變性 水泡型先天性魚鱗癬樣紅皮症 遺傳性細胞漿內體肌病變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 Schwartz-Jampel氏綜合徵 顱骨鎖骨發育不全綜合症 先天性多發性關節攣縮症 先天性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 同基因合子蛋白質C缺乏症 Wiskott-Aldrich氏症候群 布魯頓氏低免疫球蛋白血症 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 遺傳性凝血因子Ⅹ缺乏 性聯遺傳型低磷酸鹽佝僂症 克斯提洛氏彈性蛋白缺陷症 貝克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