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走邊為中國戲曲表演程式。表現身懷武藝的劇中人輕裝潛行的景況,常用於偵察、巡查、夜行、暗襲或趕路等特定情境,是武戲演員的基本功之一。主要由正、反雲手,各種踢腿和飛腳、鏇子、蹦子、掃堂腿、飛天十響以及快三步等動作組合而成。分單人、雙人、多人等多種形式。演員手持或身帶兵器砌末的走邊則比較複雜,常伴以全堂鑼鼓。如間以曲牌,演員連唱帶舞的稱響邊;只用輕輕的堂鼓聲稱鼓邊或啞邊;表現水上行舟,用小鑼突出水聲效果,又稱水邊。走邊要求動作靈敏,節奏明快,於輕巧中見穩重。
舉例
如逼上梁山的林沖在《夜奔》時的表演;為攻打祝家莊而喬裝改扮為樵夫前往偵探敵情的石秀在《探莊》時的表演。因為要載歌載舞和鑔鍋等器樂伴奏,所以稱為“響邊”,如《連環套》的朱光祖上山盜竊竇爾墩雙鉤時的行路;為表現黑夜潛行而不用鑼經伴奏,只有輕擊堂鼓的聲音,稱為“啞邊”;為表現“五義”中“翻江鼠”蔣平到水中撈印的系列舞蹈動作稱為“水邊”;《白蛇傳·盜草》的鶴、鹿童二人巡山時的走邊為“雙邊”;《艷陽樓》中花逢春、呼延豹、秦仁、徐世英四人的走邊為“多人邊”。走邊時演員大都身穿抱衣抱褲等輕便緊身衣褲,由短打武生、武丑、武旦等應工。
來源
“走邊”的來源一說源於晉劇《白虎鞭·走邊》中的舞蹈身段;一說是因為凡走邊的人物因怕人看見而多在牆邊、道邊潛身夜行,故而稱“走邊”。一般來說,《惡虎村》的黃天霸走邊最難。《林沖夜奔》的林沖走邊最累,《蜈蚣嶺》的武松走邊最吃功夫。
京劇術語·表演程式
京劇的表演程式是在長期的舞台實踐和豐富紛繁的社會生活中高度提煉的表演語彙,它不僅使生活萬象舞蹈化、音樂化、節奏化,而且形成了規範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