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古代爬竿、頂竿技藝。漢稱都盧尋橦,晉以後稱都盧或尋橦,又稱橦伎。東晉陸 -《鄴中記》:“虎(後趙王石虎)正會,殿前作樂,有額上緣橦,至上鳥飛左回右轉,又以-著口齒上亦如之。設車馬,立木橦其上,長二丈,橦頭安橫木,兩伎兒各坐一頭,或鳥飛,或倒掛。”
演變
漢代“百戲”中的高竿技藝“尋橦”,渠縣漢闕石刻有生動的描繪,到了唐代“尋橦”從雜技中分流成為“高台社火”,其主要特點是用綁紮在高台上的人物造型來表現主題。至明代,發展為“行香走會”,其主要內容就是“抬閣”,抬閣與今天的彩亭已無二樣。
歷史評價
人間百戲皆可學,尋橦不比諸餘樂。重梳短髻下金鈿,紅帽青巾各一邊。身輕足捷勝男子,繞竿四面爭先緣。習多倚附欹竿滑,上下蹁躚皆著襪。翻身垂頸欲落地,卻住把腰初似歇。大竿百夫擎不起,裊裊半在青雲里。纖腰女兒不動容,戴行直舞一曲終。回頭但覺人眼見,矜難恐畏天無風。險中更險何曾失,山鼠懸頭猿掛膝。小垂一手當舞盤,斜慘雙蛾看落日。斯須改變曲解新,貴欲歡他平地人。散時滿面生顏色,行步依前無氣力.
史料記載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亦有記載。現代雜技仍保留此一節目。古代百戲之一。
《漢文帝篡要》載:“百戲起於秦漢曼衍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