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所謂“鑼鼓經”是中國傳統器樂及戲曲裡面常用的打擊樂記譜方法,也稱為“鑼經”,主要是用鼓、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的聲音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節奏,以烘托舞台上肅穆、悠閒、抒情、緊張、激烈、驚惶的不同的情緒及氣氛。為了讓各個演奏者在正確的時候打擊正確的樂器,並讓演員清楚知道什麼時候一定有什麼樣的鑼鼓,於是把每一種打法都取一個名字,例如【四擊頭】、【慢長錘】、【急急風】等,而且每一種鑼鼓經都有特定的念法及記譜法,例如“台”代表小鑼、“匡”代表大鑼、“七”代表鐃鈸等,所以【慢長錘】的念法就是“匡七台七匡七台七……”。是不是很有趣呢?
歷史記載
鑼鼓經,其中之一威風鑼鼓是流行在山西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相傳,公元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進退有序,取得了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這種鑼鼓的特色就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鑼鼓經絳州鼓樂在新絳縣,古稱絳州。山西鑼鼓音樂的一方寶地。花慶鼓、汾南車鼓、穿相鑼鼓,皆在這裡降生;《秦王點兵》、《老鼠娶親》、《廈坡上滾核桃》等都在這裡升華。絳州鼓樂將成為中國音樂史上顯赫的一章。
《秦王破陣樂》。秦王,李世民登基前的封爵。唐初,朔州劉武周反叛,占領并州,鋒及河東,齊王李元吉敗北奔回長安。李世民請命領軍渡河東征,屯兵絳州柏壁,東打西殺,南擊北進,一舉收復并州,保住了李家天下。在他北定太原凱鏇歸來時,軍中作《秦王破陣樂》以迎。史載此樂以“擂大鼓為主”,“雜以龜茲之樂”。現今,新絳不但有“擂鼓台”存在,還有《小秦王亂點兵》、《唐王出城》的鑼鼓曲牌流行。絳州鼓樂的豐富繁榮,恐怕與這個重大的歷史源淵相關。
《秦王點兵》。這是一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陣樂》的基礎上,攝取了《汾南車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種曲牌成分,成此傑作。它融匯了歷史和當今、民眾和專家、業餘和專業的藝術結晶,是社會主義時代的新鼓樂,它兩次轟動京華,—次震撼巴黎,是黃河文化的驕傲,是中華文化的驕傲。
《秦王點兵》全曲包括引子、鼓邊段、鼓心段、鑼鼓段、華彩段、尾聲段六部份,緊慢張弛結構得當,樂曲相當完整,它將民間套曲的特點與現代曲式結構相融合,使民間鑼鼓樂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樂曲以出兵為主題,從元帥升帳開始,直到官兵進入,列隊布陣,點兵習武,準備出徵結束。樂器分高低兩個聲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銅器;低音有帥鼓、將鼓、大件銅器。演奏中根據主題要求,分別採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獨奏、對奏、合奏、乾敲、花打、混擊,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引子裡的號角長音把人帶進古戰場陣地;鼓邊採用了擊鼓邊、鼓邦、鼓環、鼓釘,並與夾板對奏、合奏,新穎多彩。華彩段則吸收西洋協奏曲中的華彩手法,別開生面,映照出將士們臨戰前的樂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