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戲曲腳色行當]

大面[戲曲腳色行當]
大面[戲曲腳色行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面是傳統戲曲腳色行當。京劇和某些地方戲中“淨”的別稱。俗稱“大花臉”。多扮演淨行中的正面人物。大面的臉譜有紅、黑、紫、藍、粉色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大面的臉譜有紅的(表示忠義、耿直);有黑的(表示剛正、勇敢);有紫的(表示熱烈、忠謹);有藍的(表示妖邪、盜寇);也有的粉色(表示老臣、宿將)等。而以紅、黑兩色為主。崑劇里有“七紅、八黑、三和尚”之說。七紅,是指七個紅臉人物,如:《風雲會》的趙匡胤、《三國志·刀會》的關羽、《八義記》的屠岸賈、《慈悲願》的回回、《雙紅記》的崑崙奴、《一鍾情》的弼靈公、《九蓮燈》的火德星君。八黑是指八個黑臉人物,如《千金記》的項羽、《三國志》的張飛、《水滸記》的李逵、《慈悲願》的尉遲恭、《霄光劍》的鐵勒奴、《三國志》的周倉、《人獸關》的包公、《天下樂》的鐘馗。三和尚是指淨角的三折重頭戲,如《祝髮記·渡江》的達摩和尚、《西廂記·寺警》的惠明和尚、《昊天塔·五台》的楊五郎和尚。大面所扮演的多為淨行中地位較高、性格勇武、暴烈的一類人物。表演技藝要求聲音洪亮,或氣勢雄穩,或有叫、跳之技,具有鮮明人物個性。

歷史記載

唐代歌舞戲,又作代面。取材於歷史故事。據《樂府雜錄》、《舊唐書·音樂志》、《教坊記》記載,北齊蘭陵王高長恭,勇武過人,但容貌清秀,自以為不足以威懾敵人,遂戴木雕面具出戰,時常取勝。一次與周師戰於洛陽金墉城下,以少擊眾,大勝敵軍。齊人慕其勇冠三軍,便模仿他的動作,編成舞蹈,配以歌曲,稱為《蘭陵王入陣曲》。唐代發展成歌舞戲,稱之為大面。演戲時,扮演蘭陵王的演員頭戴面具,“衣紫,腰金,執鞭”(《樂府雜錄》),載歌載舞,作種種指揮、擊刺的姿態。這個戲塑造了一個驍勇善戰的英雄形象,深受人們的喜愛。公元700年,年僅5歲的唐衛王李隆范,在其祖母武則天明堂開宴時,曾表演過這一歌舞戲。

大面這個節目,主要表演兩軍爭鬥,基本上沿襲了角牴戲的路子,但配有歌曲。蘭陵王所戴面具,既為懾敵,其眉目神情必然相當誇張,後世的戲曲臉譜,受到它的影響,日本的雅樂亦受其影響。

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京劇和某些地方戲中“淨”的別稱。俗稱“大花臉”。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梨園以副末開場……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謂之男角色。”

北齊 以來至 隋 唐 時期的一種歌舞節目。 唐 崔令欽 《教坊記》:“《大面》,出 北齊 蘭陵王 長恭 ,性膽勇而貌若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木為假面,臨陣著之,因為此戲,亦入歌曲。”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作“代面”。

發展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正如杜甫《憶昔》所回憶的那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具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唐代戲曲藝術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興盛起來的,無論是皇室、貴族還是民間,演藝活動皆十分頻繁。大面戲”《蘭陵王》劇目人物圖 -西安唐代墓室壁畫Ⅸ宴樂舞蹈田》唐代興起的“大面戲”,又稱。代面戲”,是指演員戴著大面具演出的戲。據考證,此後的戲曲直接在演員臉上化妝彩繪的臉譜,就是由這種“大面戲”發展而來的。據《全唐文》卷279鄭萬鈞Ⅸ代國長公主碑文》載,武后久視元年,6歲的李隆基、弟弟岐王李隆范,4歲的妹妹代國公主等,在76歲的武則天面前串演了幾個節目,李隆基表演的是舞蹈《長命女》,李隆范表演的是。大面戲”《蘭陵王》,代國公主和壽昌公主對舞一曲西涼慟其中。大面戲《蘭陵王》尤為博得好評。

唐代的貴族階層是很注重文化的,每逢喜慶節日便舉行演藝活動,招待賓客。西安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畫Ⅸ宴樂舞蹈圖》,便是反映唐代貴族階層舉行家庭宴樂歌舞演出的場景。甘肅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唐代壁畫《舞樂女伎圖》,以俯瞰構圖描繪了唐代貴族組織女藝人演出的全景。唐代貴族有時出行也不忘藝術享受,常常帶著演藝隊邊行邊演。敦煌莫高窟第156窟的北壁唐代壁畫《南國夫人出行圖》,反映了晚唐鹹通年問(公元嘶1—874年)張議潮夫人出行去敦煌禮佛途中,一路上觀賞隨行雜技和歌舞演員載歌載舞的情景,真是氣派十足。

話劇

話劇民族化是我國戲劇影視表演教育中一以貫之的要求。我國高等院校的表演教學體制主要是建國初期沿用前蘇聯戲劇院校的教學體制,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為基礎,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真實生動地反映現實。同時,有機地融入各種風格化元素,充實演員的表演形態、豐富演員的表演技巧。這其中,不僅包括西方各種戲劇流派和前沿理念,更重要的是將中國藝術美學中的諸多要素融會貫通,形成具有時代氣息的民族化話劇表演。

主要內容

《大面》講述北齊開國奠基者先王慘遭親弟鳩殺,死於非命,其弟鏇即稱王建立北齊,並霸占兄嫂將其立為齊後,又將其子幼小的蘭陵王當成優伶馴養,取樂於宮中。因受齊王殺孤要挾,齊後隱忍一十數載,在無法忍受兒子蘭陵王被齊王玩弄至喪志的情形下冒險將先王的“神獸大面”授予蘭陵王。戴上神奇“大面”的蘭陵王如有神助,屢建戰功,最終誅殺了齊王,復仇雪恥。然而,已經習慣了戴著“大面”橫掃一切的蘭陵王,其原本善良的天性也被異化泯滅,因其無休無止的瘋狂“復仇”,致使其失去民心,眾叛親離,那個曾經帶來無窮威力的“大面”也已經“長”在了他的臉上再也剝離不開。齊後為了拯救親生兒子蘭陵王,不惜以鮮血澆注大面,以自己的死亡喚醒蘭陵王良知的回歸。

研究

《大面))需要我們深究的問題很多,如故事發生的年代遠離我們的生活,那個時代的禮儀風俗是什麼,語言是怎樣的節律,人的基本精神風貌如何,而作為中國戲劇史上最早的表演形式“大面”本身,其表演元素和表演方式又是怎樣的⋯⋯如此種種,都將決定整齣戲的表演姿態與“生活”質感。同時,劇中人物有著極大的生離死別般的情感波濤,甚至有著異乎常態的人性與性別的扭曲變異。這些,對於過著校園生活的年輕學生來說,都是一種考驗。另外,歷史人物蘭陵王又是一代名將,劇中為他所設定的表演元素十分豐富繁難。圍繞在蘭陵王身邊的還有后妃嬪姬,王公卿相,還有伶人戲子,歌伎舞伎,還有“偶戲”與“武戲”,總之這些都需要從民族表演尤其是從戲曲表演中去尋找資源,尋求幫助。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