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弦索是以弦樂器為主的管弦樂合奏的通稱,弦索十三套指的是弦索的合奏音樂,因有十三套樂曲而得名。
弦索:以弦樂器為主的管弦樂合奏的通稱。明代時,北方曾流行一種“弦索”,其樂器有“提琴(與元代胡琴相似,二弦,用獾毛做的弓拉奏)、火不思、兔兒味瑟(與箏相似的彈撥樂器)、扠機(近似於軋箏的拉弦樂器)等等。當時也流行於北方漢族人民中音,演奏曲有《梁州古調》等。同時還用作北京小曲數落等歌曲的伴奏。
清初時進一步發展,除了前述樂器,還添加了笙、管、笛、簫等吹奏樂器和雲鑼、拍板等打擊樂器,這種器樂合奏在清代宮廷演奏時,稱為“番部合奏”,共十五人。
弦索十三套:弦索的合奏音樂,因有十三套樂曲而得名。在清乾隆、嘉慶時代以前就已流行,後蒙族文人榮齋進收集整理1814年完成,取名《弦索備考》。
《弦索十三套》以琵琶、三弦、胡琴、箏等弦樂器為主,曲有《十六板》、《琴音板》、《月兒高》、《海青》、《陽關三疊》、《清音串》、《平韻串》、《琴音月兒高》、《松青夜遊》、《合歡令》、《將軍令》、《普庵咒》、《舞名馬》共十三套樂譜,其中以《十六板》最難。《合歡令》和《將軍令》兩套為箏譜,其餘均為胡琴、琵琶、三弦和箏的合奏譜。
弦索樂
中國民間絲弦樂樂種。又稱“弦樂”、“弦詩”、“細樂”。流行於北方、南方和中原一帶。早見於宋元戲曲、曲藝的伴奏,後指幾件彈撥樂和拉弦樂器合奏的音樂。常用的樂器有箏、琵琶、揚琴、三弦、胡琴等。由於風格典雅,而有“雅樂”之稱又由於歷史悠久而被稱為“古樂”。如北京的“弦索十三套”、山東的“碰八板”、河南的“板頭曲”、廣東的“潮州細樂”等。依據不同的地域,表現出不同的地方色彩和各自的韻味風格。但在樂曲音調、樂隊組合、演奏形式、曲式結構等方面都有著很多共同之處。樂曲為套曲形式,多由68板的“八板體”短小樂曲構成,節奏嚴密有致。每件樂器都有自己獨立演奏的特色,各樂器配合默契,層次分明。常用曲目:“弦索十三套”有《十六板》、《合歡令》、《琴音板》、《清音串》等;“碰八板”有《大板第一》(箏奏《漢宮秋月》、揚琴奏《滿洲樂》、胡琴奏《丹浙》、琵琶奏《雙鳳齊鳴》)、《大板第二》(箏奏《美女思鄉》等、揚琴奏《滿洲詞》、胡琴奏《滿洲詞》、琵琶奏《文姬思漢》)、《大板第三》(箏奏《鶯囀黃鸝》等;揚琴奏《天下同》、胡琴奏《天下同》、琵琶奏《夜撞金鐘》)、《大板第四》(箏奏《琴韻》等、揚琴奏《流水》、胡琴奏《紅娘巧辯》、琵琶奏《鸞鳳爭巢》);“板頭曲”有《打雁》、《小飛舞》、《和番》、《思鄉》等;“潮州細樂”有《大八板》、《昭君怨》、《平沙落雁》、《柳青娘》等。
弦索十三套
弦索十三套,中國民間器樂合奏,屬弦索樂類樂種。弦索十三套是指由清蒙古族明誼(榮齋)彙編,嘉慶甲戊(1814)年抄本之譯譜(音樂出版社出版)。
弦索十三套的主要樂器有琵琶、弦子(三弦)、箏、胡琴4件。
13首套曲的名稱是《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韻串》、《月兒高》、《琴音月兒高》、《普庵咒》、《海青》、《陽關三疊》、《青松夜遊》、《舞名馬》、《合歡令》、《將軍令》。其中經常演奏的樂曲有《合歡令》、《將軍令》、《十六板》等。
《弦索備考》
中國器樂合奏曲譜集。清代蒙古族文人榮齋編。有嘉慶十九年(1814)抄本。用工尺譜記寫,收有13套以弦樂器為主的合奏樂曲。曲名為《合歡令》、《將軍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韻串》、《月兒高》、《琴音月兒高》、《普庵咒》、《海青》、《陽關三疊》、《松青夜遊》、《舞名馬》等。全書6卷 ,共10冊。卷一是指法和匯集譜(即總譜),列《十六板》、《岔串》兩曲。卷二~六是各種樂器的分譜。所用樂器為琵琶、弦子(三弦)、箏、胡琴。分譜計有琵琶譜11曲、弦子譜11曲、胡琴譜13曲、箏譜13曲。序言稱這些樂曲為“今之古曲”,說明是18世紀前的作品。後被譯為五線譜、簡譜,名為《弦索十三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