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經

鑼經

鑼經是指京劇打擊樂各種不同型式打法的通稱,主要是用鼓、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的聲音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節奏。

基本簡介

鑼鼓經鑼鼓經

鑼經,鑼鼓經的簡稱。所謂「鑼鼓經」是指京劇打擊樂各種不同型式打法的通稱,也稱為「鑼經」,主要是用鼓、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的聲音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節奏,以烘托舞台上肅穆、悠閒、抒情、緊張、激烈、驚惶的不同的情緒及氣氛。

為了讓各個演奏者在正確的時候打擊正確的樂器,並讓演員清楚知道什麼時候一定有什麼樣的鑼鼓,於是把每一種打法都取一個名字,例如【四擊頭】、【慢長錘】、【急急風】等,而且每一種鑼鼓經都有特定的念法及記譜法,例如「台」代表小鑼、「匡」代表大鑼、「七」代表鐃鈸等,所以【慢長錘】的念法就是「匡七台七匡七台七…」。是不是很有趣呢?

京劇鑼鼓

鑼鼓經鑼鼓經

“鑼鼓”在京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指揮整齣戲的演出,而且在演出中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表現人物情緒和渲染舞台氣氛。按其用途來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 作為各種唱腔過門的“開頭”。

京劇中的各種唱腔起板過門,大都是通過“鑼鼓”做為“開頭”,只要武場樂師奏出起某種板別唱腔過門的“鑼鼓”,文場樂師便知應當奏哪一種板別唱腔過門。這種“鑼鼓”主要是示明各種唱腔的板式和節拍速度。

第二、 作為吹打曲牌的“開頭”和伴奏。

京劇中的吹打曲牌都以“鑼鼓”作為每個曲牌的“開頭”,然後在曲調進行中有固定“鑼鼓”伴奏。

第三、 加強語氣。

京劇中有些道白,為了突出的表達出來其語勢上的高低強弱、在道白的開頭、中間、結尾或上句與下句之間亦用“鑼鼓”來加以強調和肯定。

第四、 配合舞蹈身段。

京劇整齣戲的演出,演員的每個身段動作都富有舞蹈性、節奏比較明顯,尤其是武戲中的“起霸”“趟馬”“走邊”“亮相”以各種對打都是用“鑼鼓”給以緊密地配合。

第五、 作為一齣戲得開場、換場、結尾。

京劇每一齣戲的開場或上一場之間的換場或全戲的終了大多也用“鑼鼓來完成”。

第六、 作為描寫自然音響和舞台效果,

京劇中的自然音響和舞台效果,如火、水、風、雪、雨、大更等,亦用“鑼鼓”來解決。

河北梆子

鑼 鼓 經鑼 鼓 經
河北梆子的鑼經約有百餘種。用於腳色身段動作和開打的鑼經除少數幾個以外,絕大多數與京劇相同,但伴唱鑼經頗具特色。經常使用的伴唱鑼經有[梆子穗]、 [小五星]、 [單簽雙飛燕]、[哭板頭]、 [尖板頭]、 [安板頭]、 [三起板]、 [七錘子]、 [軟脆頭]、[帽兒頭]、[小鑼穗]、[安板脆頭]、[掃頭]、[流水三錘]、[搭調二擊]、 [垛頭]、 [清場點]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豹子頭]、[吊鑼]等。
[安板]鑼鼓是開啟一板三眼唱腔的專用鑼鼓,有三種形式:詳見下圖
鑼鼓字譜說明:
大 皮鼓單楗重擊。
多 皮鼓單楗輕擊。
八 皮鼓雙楗同時重擊,或左手單楗重擊。
嘟 皮鼓雙楗滾擊。
扎、衣 板單擊。
乙 休止。
倉、匡 大鑼重擊,或大鑼、鐃鈸、小鑼同時重擊。
空、頃 大鑼輕擊,或大鑼、鐃鈸、小鑼同時輕擊。
才 鐃鈸、小鈸同時重擊。
七、朴 鐃鈸悶擊。
台 小鑼重擊。
來 小鑼稍重擊。
令 小鑼輕擊。
河北梆子樂隊舊稱文武場面,文場的演奏者僅有二人,板胡一人,笛子一人,其中一人兼打堂鼓,或兼操別的樂器;武場的演奏者為五人,即板鼓、大鑼、鐃鈸、小鑼、梆子各一人,共七人,俗有“緊七慢八六個人瞎抓”的說法,“慢八”即指文場多吹笙者一人,“六個人”指武場不設操小鑼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河北梆了樂隊有了很大的發展,許多演出團體先後加入了三弦、琵琶、二胡、中胡、大提琴等。一九六四年以後,有些演出團體又加進了小號、圓號、長號、長笛、雙簧管、黑管、巴松、小提琴、低音提琴等西洋樂器,根據各劇團不同的情況組成了規模不等的中西混合樂隊,但未形成定製。板胡、笛子、笙稱為主奏樂器三大件。
板胡是領奏樂器,其構造琴桿較粗,直徑為二十二毫米,長度為七百二十毫米,千斤與碼子矩離為三百毫米,琴軸呈棗核形,長度為一百一十五毫米,琴筒用椰子瓢製成,筒面覆蓋桐木板,其弦用纏弦(裡弦)和老弦(外弦),琴弓用較粗的竹桿和較多的馬尾製成。板胡的定弦為“9—3”。演奏時,左手除拇指外其餘四指均戴指套。板胡發音粗糙,但清脆響亮。
河北梆子使用的梆笛,笛身較短而細,竹管制成,是河北梆子文場的特色樂器。伴奏時,一般只奏過門不託腔。笛子的筒音為“2”,如改變調門,則換笛子不變指法。
笙是1949年後新加進的樂器,吹奏簡化了的鏇律並輔以五度和聲,起中和板胡和笛子音色的作用。
此外還有嗩吶、海笛等樂器。
河北梆子傳統樂隊,早期伴奏座位,於舞台中央的後部,民國以來始移至上場門台口,新中國成立後,又移至下場門台口。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