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鑼經,鑼鼓經的簡稱。所謂「鑼鼓經」是指京劇打擊樂各種不同型式打法的通稱,也稱為「鑼經」,主要是用鼓、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的聲音組合成各種不同的節奏,以烘托舞台上肅穆、悠閒、抒情、緊張、激烈、驚惶的不同的情緒及氣氛。
為了讓各個演奏者在正確的時候打擊正確的樂器,並讓演員清楚知道什麼時候一定有什麼樣的鑼鼓,於是把每一種打法都取一個名字,例如【四擊頭】、【慢長錘】、【急急風】等,而且每一種鑼鼓經都有特定的念法及記譜法,例如「台」代表小鑼、「匡」代表大鑼、「七」代表鐃鈸等,所以【慢長錘】的念法就是「匡七台七匡七台七…」。是不是很有趣呢?
京劇鑼鼓
“鑼鼓”在京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指揮整齣戲的演出,而且在演出中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表現人物情緒和渲染舞台氣氛。按其用途來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 作為各種唱腔過門的“開頭”。
京劇中的各種唱腔起板過門,大都是通過“鑼鼓”做為“開頭”,只要武場樂師奏出起某種板別唱腔過門的“鑼鼓”,文場樂師便知應當奏哪一種板別唱腔過門。這種“鑼鼓”主要是示明各種唱腔的板式和節拍速度。
第二、 作為吹打曲牌的“開頭”和伴奏。
京劇中的吹打曲牌都以“鑼鼓”作為每個曲牌的“開頭”,然後在曲調進行中有固定“鑼鼓”伴奏。
第三、 加強語氣。
京劇中有些道白,為了突出的表達出來其語勢上的高低強弱、在道白的開頭、中間、結尾或上句與下句之間亦用“鑼鼓”來加以強調和肯定。
第四、 配合舞蹈身段。
京劇整齣戲的演出,演員的每個身段動作都富有舞蹈性、節奏比較明顯,尤其是武戲中的“起霸”“趟馬”“走邊”“亮相”以各種對打都是用“鑼鼓”給以緊密地配合。
第五、 作為一齣戲得開場、換場、結尾。
京劇每一齣戲的開場或上一場之間的換場或全戲的終了大多也用“鑼鼓來完成”。
第六、 作為描寫自然音響和舞台效果,
京劇中的自然音響和舞台效果,如火、水、風、雪、雨、大更等,亦用“鑼鼓”來解決。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的鑼經約有百餘種。用於腳色身段動作和開打的鑼經除少數幾個以外,絕大多數與京劇相同,但伴唱鑼經頗具特色。經常使用的伴唱鑼經有[梆子穗]、 [小五星]、 [單簽雙飛燕]、[哭板頭]、 [尖板頭]、 [安板頭]、 [三起板]、 [七錘子]、 [軟脆頭]、[帽兒頭]、[小鑼穗]、[安板脆頭]、[掃頭]、[流水三錘]、[搭調二擊]、 [垛頭]、 [清場點]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豹子頭]、[吊鑼]等。[安板]鑼鼓是開啟一板三眼唱腔的專用鑼鼓,有三種形式:詳見下圖
鑼鼓字譜說明:
大 皮鼓單楗重擊。
多 皮鼓單楗輕擊。
八 皮鼓雙楗同時重擊,或左手單楗重擊。
嘟 皮鼓雙楗滾擊。
扎、衣 板單擊。
乙 休止。
倉、匡 大鑼重擊,或大鑼、鐃鈸、小鑼同時重擊。
空、頃 大鑼輕擊,或大鑼、鐃鈸、小鑼同時輕擊。
才 鐃鈸、小鈸同時重擊。
七、朴 鐃鈸悶擊。
台 小鑼重擊。
來 小鑼稍重擊。
令 小鑼輕擊。
河北梆子樂隊舊稱文武場面,文場的演奏者僅有二人,板胡一人,笛子一人,其中一人兼打堂鼓,或兼操別的樂器;武場的演奏者為五人,即板鼓、大鑼、鐃鈸、小鑼、梆子各一人,共七人,俗有“緊七慢八六個人瞎抓”的說法,“慢八”即指文場多吹笙者一人,“六個人”指武場不設操小鑼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河北梆了樂隊有了很大的發展,許多演出團體先後加入了三弦、琵琶、二胡、中胡、大提琴等。一九六四年以後,有些演出團體又加進了小號、圓號、長號、長笛、雙簧管、黑管、巴松、小提琴、低音提琴等西洋樂器,根據各劇團不同的情況組成了規模不等的中西混合樂隊,但未形成定製。板胡、笛子、笙稱為主奏樂器三大件。
板胡是領奏樂器,其構造琴桿較粗,直徑為二十二毫米,長度為七百二十毫米,千斤與碼子矩離為三百毫米,琴軸呈棗核形,長度為一百一十五毫米,琴筒用椰子瓢製成,筒面覆蓋桐木板,其弦用纏弦(裡弦)和老弦(外弦),琴弓用較粗的竹桿和較多的馬尾製成。板胡的定弦為“9—3”。演奏時,左手除拇指外其餘四指均戴指套。板胡發音粗糙,但清脆響亮。
河北梆子使用的梆笛,笛身較短而細,竹管制成,是河北梆子文場的特色樂器。伴奏時,一般只奏過門不託腔。笛子的筒音為“2”,如改變調門,則換笛子不變指法。
笙是1949年後新加進的樂器,吹奏簡化了的鏇律並輔以五度和聲,起中和板胡和笛子音色的作用。
此外還有嗩吶、海笛等樂器。
河北梆子傳統樂隊,早期伴奏座位,於舞台中央的後部,民國以來始移至上場門台口,新中國成立後,又移至下場門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