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京胡,又稱胡琴,拉弦樂器,最早也稱“二鼓子”。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其名也是因用於京劇伴奏而得。18世紀末,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優質京胡發音靈敏,音色清亮圓潤無噪音,竹質堅實飽滿,製作精密。京胡使用絲弦時,一般外弦用二弦,裡弦用老弦,因為京胡的弦較短,音域不寬,所以不適於一般音樂演奏或為歌舞伴奏。
京胡是伴隨著京劇的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胡琴的基礎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種拉弦樂器。它的聲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弦樂伴奏中的主要樂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劇界一直沿用著胡琴的稱呼,在這之後,為了區別於其他劇種,才正式將這種樂器稱為“京胡”。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種規格,經過制琴師與演奏者長期的實踐,京胡發展為各種規格,以適應京劇音樂發展的需要。如今,中國的作曲家還為京胡創作了很多獨奏、協奏曲,京胡也從為京劇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最早的京胡琴桿很短,琴筒也小,用軟弓拉奏,當時,人們把它稱為軟弓京胡。19世紀以後,京胡逐漸開始用硬弓拉奏,琴桿、琴筒不斷加大,京胡也逐漸在中國各地流行起來,特別是在北京尤為盛行。
歷史
京胡於清乾隆年間在胡琴基礎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於京劇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原稱“胡琴”,最早也稱“二鼓子”。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其名也是因用於京劇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隨著京劇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弦樂器,至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最早的京胡,不僅琴桿短,琴筒也小,為了能拉高調兒,還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軟弓子(不張緊弓毛)拉弦。
19世紀以後,才開始出現硬弓。現安徽、山東、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軟弓演奏,音色 較硬弓演奏的柔軟,並有一種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發音則剛勁、嘹亮。
20世紀上半葉,京劇演員不斷降低音高,講究行腔圓潤,京胡的結構也隨之變化,琴桿、琴筒不斷加長。嗣後,京胡逐漸流行全國,在北京尤為盛行。
20世紀30年代,京劇空前興盛,京胡的製作也出現了繁榮時期,不但樂器行業的牌匾改為胡琴鋪,就連京劇界的名琴師們也招聘工人制賣起京胡來。有的在製作工藝上採用打光劑代替打蠟。使竹皮表面光澤細潤,深得愛好者的稱讚。
最早的京胡琴桿很短,琴筒也小,用軟弓拉奏,當時,人們把它稱為軟弓京胡。19世紀以後,京胡逐漸開始用硬弓拉奏,琴桿、琴筒不斷加大,京胡也逐漸在中國各地流行起來,特別是在北京尤為盛行。
京胡主要由琴桿、琴筒、琴碼、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構成。京胡的琴筒呈圓筒狀,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弦的振動通過弦馬傳至琴筒,使筒內空氣振動,發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時,演奏者將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種規格,經過制琴師與演奏者長期的實踐,京胡發展為各種規格,以適應京劇音樂發展的需要。如今,中國的作曲家還為京胡創作了很多獨奏、協奏曲,京胡也從為京劇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早期琴桿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張絲弦,用軟弓拉奏,稱軟弓胡琴(參見“軟弓京胡”條)。十九世紀後出現硬弓。二十世紀上半葉形成今日形制。本世紀五十年代始用鋼絲弦。京胡是隨著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在胡琴的基礎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種拉弦樂器。它的聲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弦樂伴奏中的主要樂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劇界一直沿用著胡琴的稱呼,在這之後,為了區別於其他劇種,才正式將這種樂器稱為“京胡”。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陸續來到了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曲調和表演方法,逐漸融合、發展成為了今天的京劇。京劇的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為“皮黃”。京胡是“皮黃”音樂的代表。它是伴著“皮黃腔”的逐漸形成而發展起來的。京胡具有神奇而響亮的音色,能在潤腔韻味上與演員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結合,完美地體現出京劇原汁原味的特色。成為京劇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樂器。
結構
京胡由琴桿、琴筒、弦軸、千斤鉤、弦馬、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構成,琴桿、琴筒都是竹製,琴桿置有千斤鉤,筒口蒙蛇皮,用馬尾弓拉奏。
琴桿:又名擔子,多用紫竹、白竹或染竹製成,通常有5 節,在上方的第一和第二節上,各裝有一個弦軸,下端的底節插入琴筒中,在筒里的一段桿身上,開有長方形、前後對穿的風口,它是琴筒的復共鳴部分。
琴筒:為圓筒狀,用毛竹製成。20世紀70 年代以後,也有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的。筒的前口蒙以薄而堅韌的蛇皮或其他新股膜料。琴筒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弦的振動通過弦馬傳導到蛇皮上,然後波及筒內空氣柱振動,發出強而有力的音響,音色清脆、嘹亮。
弦軸:又叫軫子,多用木質細膩、顏色姣艷的黃楊木製成,也有使用黃檀或大檀木的。
千斤鉤:是用銅絲或鉛絲製成的S 形小鉤,前彎鉤住兩根琴弦,後灣用細絲弦系在琴桿第三節的中部,它是劃定琴弦有效強長的固定點。
弦馬:用竹材製成,有橋空式和空心式兩種。
琴弦:是京胡的發音體,原用兩根絲弦,系在下軸的弦較細,稱外弦,系在上軸的弦較粗,稱裡弦。現多用鋼絲弦,音準比絲弦好,發音清脆,不易斷弦。
弓子:用富有彈性的江葦竹製作,兩端烘烤出彎來,竹子細的一端在弓的尾部,繫上一股馬尾而成,馬尾置於兩弦間摩擦琴弦而發音。
種類
京胡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紫竹京胡、染竹京胡和白竹京胡。此外還有羅漢竹京胡和鳳眼竹京胡。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種規格,經過制琴師與演奏者長期實踐,根據京劇曲牌的不同,而發展為多種規格,創製了西皮、二黃、娃娃調和撥子等幾種專用京胡。
近年來,又放大了低調門京胡的尺寸,以適應京劇音樂發展的需要。
製作流程
選料
(一)擔子
做京胡擔子的材料主要是紫竹,其次是鳳眼竹(斑竹)、羅漢竹、龜背竹等等。
紫竹產於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上等紫竹(花紫竹)不僅花紋顏色好看、獨特,而且質地堅實,是做京胡的上選之材。
當然鳳眼竹也有紋若鳳眼、花似斑豹的上等材料。不過鳳眼竹雖然質地一般都很堅實,但尺寸往往不甚理想。
好的羅漢竹、龜背竹也可做成高檔的京胡來。總之選料第一要看品相,即顏色與花紋。常見的花紫竹有黑紫竹(俗稱黑老虎)、白紫竹、黃紫竹(俗稱黃老虎)、芝麻點、陰陽臉、鱔魚黃等。第二要看尺寸:(1)粗細:即直徑,一般應在φ18mm~φ20mm之間。(2)長短:京胡擔子共分五節,通常要求第一節長80mm,第二節長90mm,第三節長100mm。
西皮擔子自第一節至第四節應小於400mm(370~390mm);
二黃擔子自第一節至第四節應大於400mm(400~430mm)。超出這個範圍就不適用了。
鳳眼竹往往第一節偏短,那沒關係,只要第二節、第三節合適就行。而羅漢竹和龜背竹則要看其下三節的尺寸,尤其是第五節最為重要,不應長過120mm;也不應短於100mm。
羅漢竹總節數一般都是奇數,所以羅漢竹琴常見的是:“三節棍”、“七節鞭”、“九節鞭”、“十三太保”等,當然最難得的“十八羅漢”是偶數節。
(二)筒子
筒子是毛竹取其內徑為φ42~φ52mm的竹節鋸下而成。筒子要質地堅實,竹黃厚且勻。鐵心裡當然最佳。其尺寸:西皮筒長115mm,內徑:φ42~mmφ44mm;二黃筒長117mm~120mm,內徑:φ45mm~φ52mm。
(三)蛇皮
京胡用的蛇皮乃野生的烏鞘蛇。產於湖北、湖南、浙江、雲南、貴州等地。一般從顏色上分三種:黑色、褐色、綠色。其中以黑色為最好。又因捕蛇的時間不同而皮子的厚薄質量不一樣。驚蟄後的蛇皮最好,而夏天蛻皮後的蛇皮最好不用。
蛇皮的花紋大小與蛇的粗細有關。花越大越好。花紋要黑白分明。常說的“白如線,黑如緞”就是對好皮子的最精闢的形容了。
一張蛇皮能取6~8張。尾端的皮子最厚,但花也最小,適用於西皮琴;靠近肚皮的皮子薄,可用於二黃琴。
(四)琴軸
一般琴軸常用的木料有棗木、黃楊、紅木、烏木、檀木等。長短尺寸為:148~152mm。
其中棗木軸最為好用,因棗木又硬又有韌性,因此能“咬住”堅硬的竹子。但因價值低而往往被人所忽視,所以高檔琴上的軸子大多都是屋木或紫檀的。
(五)琴弦琴碼
市場上的京胡弦有天津、北京、上海等產的各種品牌。筆者通過實踐認為上海產的“鴿牌”弦為最好用。弦軟而不易斷,音色透明。
琴碼是老竹子刻制而成的,分空心碼和馬蹄碼兩種。琴弦和琴碼是京胡發音的關鍵部件,一把琴做出來而經過多次調弦和換碼才能發出悅耳的聲音來。
製作
烤擔子
因為竹子是在山裡自然生長的,故而其外形扁、園、彎、直不一。一旦選好料後,必須對其進行加工烤制校直調圓達到要求
工具
烤擔子的工具有:爐子、板凳、校圓鉗等。
京胡聖手-燕守平
爐子就用普通的蜂窩煤火爐即可。
板凳用平常家用木凳即可,但必須在上面鑽一個斜孔。
在烘爐用的火鉗頭上焊上兩塊鐵板,鐵板上用螺釘鑲上木塊。木塊是特製的,上面各有一個半圓孔。這就是校圓鉗。
烤制
將要烤的擔子上打上工業用蠟,當蠟被溶化後滲透竹皮內,使擔子色澤光亮。這種自然色是任何油漆都難以比擬的。
然後將擔子放在蜂窩爐上方約5、6厘米處進行烘烤。烤至擔子本身溫度達70~80℃立即拿下用校圓鉗將其夾圓,快速轉動擔子,用鉗子給與壓力,這樣,扁的就變成圓的了。夾至擔子的橢圓度不超過0。5mm即可。在校園的同時,利用板凳上的斜孔,將擔子調直。這兩樣工作可交替進行,而且必須進行多次加工,才能達到技術要求。加工過程中,千萬不要心急,否則容易造成擔子的劈裂。在校圓和調直的同時,擔子也烤乾了。
加封頭
烤制前的擔子一般為6節,烤完後須將最上一節鋸掉,然後鋸第五節。
西皮F調琴(娃娃調琴)最後一節為:103mm;
西皮E調琴(旦角琴),最後一節為:105mm;
二黃F調琴(生、淨琴)最後一節為:107mm;
二黃D調琴(旦角琴),最後一節為:110mm。
下料後,將鋸口挫平,然後加封頭(如圖三)。用502快速膠粘好。
封頭的木料一般用紅木或烏木車制而成。
鑽燙軸孔
分出擔子的前後(陽前陰後)在第一節和第二節之間,對稱劃一直線,然後在第一節的二分之一處上下畫橫線,與原先的線成十字,從此處量至第二節80MM畫第二條橫線。在這兩點(上下共四個點)上用鋼錐鑽下樣沖眼。畫好線後,即可鑽孔。前面的兩個鑽φ10MM的孔,後面的兩個鑽φ12MM的孔。孔鑽完後,即可燙孔。燙孔用的火棍是特製的。燙孔時應注意兩孔的平行度和同心度。一般一個孔要燙3~5次,每燙一次後,都要將選好的琴軸安上試一下。隨時校正孔的偏正和深淺,至達到要求為止。軸頭的長度一般為:36MM~39MM。
軸孔燙好以後,用刀子把軸孔被燒焦的部分刮掉,然後配研修刮軸孔、琴軸,直至琴軸和軸孔配合嚴密好使為止。最後在軸孔上下纏上黑色尼龍線。
烤筒子
筒子烤前先撐內圓:將筒子放在鍋內用沸水煮4~6分鐘,然後取出,一頭塞上一個木撐子兩頭輕輕敲擊,直至撐子與琴筒無縫隙為止,然後將琴筒帶著木撐子放置在微波爐內。用中火烘烤2~3分鐘後取出,待冷卻後將木撐子取下,即可上車床車鏇外圓。筒子的壁厚一般為:5。5MM~6。5MM。
筒子鑽孔
鑽孔前,先在筒子上畫線:在筒子小頭的端面上劃一中心線,然後在筒子上下將中心線各引出一條直線,用遊標卡尺在上面線上40MM處劃一橫線,與原線交叉成十字,再用遊標卡尺在下面線上41。5MM處劃一橫線與原線交叉成十字,並在上下十字處用鋼錐鑽出淺孔為鑽孔記號。鑽孔前應先量一下所配擔子的直徑,如擔子粗19MM的話,就選φ18MM的擴孔鑽;如擔子粗18MM的話,就選φ17MM的擴孔鑽。孔鑽好後,就可以配擔子了。
擔子與筒子的研配
量一下筒子的直徑,然後把擔子下端往上在筒子內徑的尺寸上加上10mm處劃一圈鉛筆印,先用銼刀將封頭下端至封頭與擔子結合處上延10mm滾銼成圓錐形,後用砂布(80#)自鉛筆印處至末端打磨圓滑光潔。要注意不要磨成橢圓。此時將打磨好的擔子與筒子進行研配。筒子的上孔要用刀子刮修成正錐形,即上小下大。下孔則修刮成反錐形。
筒子的上下孔一定要與擔子研配得十分嚴密,以研好後不透氣為準。
蒙蛇皮
過去老藝人蒙蛇皮用的是“八卦陣”法,即用八根小木棍縫在皮子上,用木楔子將蛇皮拉緊。而現在看來這種辦法顯然是有些笨拙與落後了。
大多數人都採用了模架與錐圈蒙皮。這種方法的有點是方便、快捷、蛇皮受力均勻。這套蒙皮工具.蒙蛇皮之前應將筒子前端內外打坡口。
將蛇皮放在冷水中浸泡5~6小時,取出剪去肚皮部分,呈八角形,用報紙將蛇皮上的水份吸乾。在筒子上抹勻已經熬好的骨膠,將蛇皮放正,在筒子上用錐形套壓住,上模架,用扳手均勻鏇緊四個螺母,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等待乾固,切莫曝曬或烘烤。
蛇皮蒙得鬆緊程度完全是靠經驗來完成的。而蛇皮的鬆緊又與琴的調門、音色有關。一般高調門的琴蒙得緊一些;低調門的琴蒙得松一些。總之,蒙的多了,也就駕輕就熟了。
蒙布
蛇皮蒙上後,放在通風處夏天6小時,冬天八小時後即可把筒子從模架上取下來,除去錐套,將多餘的膠用小刀刮掉,在蛇皮周圍蒙上一塊寬30MM的黑色或藍色棉布,以作封邊保護。蒙布前,應在筒子下沿粘一塊墊皮,以免琴弦磨破蛇皮。
將擔子插入蒙好的琴筒內,用鉛筆在筒內劃線,然後取中開風眼(音孔)。一般琴的風眼約長20~25MM,寬約3~4MM。風眼要開正,如音不理想,可加長加寬風眼,但風眼對琴音的影響是有限的。這時將擔子插在筒子上,就可以上弦、拴千斤鉤了。
拴千斤鉤
千斤鉤是用H68黃銅或不鏽鋼作成S形。直徑是1。2MM~1。5MM。千斤的寬度一般是20MM左右。千斤鉤的寬度與音色有關,如音色不理想,調整一下千斤鉤會起到一定作用。
拴好千斤鉤後,就可以安上琴碼試音了。一般地說,小琴碼的音比較透,而大琴碼的音則比較悶。一把琴要經過反覆調試,才能找出它的最佳聲音來。一把好的京胡應具備相當的穿透力,同時又要有酥音和金屬音,如果這些都有了,那么一把好琴就誕生了。
選購
選購京胡要注意它的音質、材質及工藝。優質京胡的音色清亮純淨圓潤,發音靈敏集中,無噪音。
在選材上,琴桿須選用乾透堅實的竹技,紋理順直均勻、纖維粗大、無水漬,不能有乾縮、溝槽、蟲蛀或劈裂現象,桿身直而不彎。並保持原有光亮潤澤的顏色。紫竹應保持原有顏色、光亮潤澤。筒竹應堅實、紋理順直均勻、纖維粗大、無水漬現象。蛇皮要鱗大(脊部以五個半鱗者為上乘)、線白、板脆,以純黑色的為佳。
在製作上,桿與筒的安裝應適度,蒙皮鬆緊適宜,蛇皮鱗尖向下,脊部位於筒口中央。弦軸瓣紋均勻、線條清楚。軸與孔接觸嚴密,無滑弦現象。一般說來,舊琴的音質比新琴要好,這是因為琴筒和琴桿經過了長年的自然乾燥,符合了演奏條件。
一把優質京胡,音質上應音色清脆、明亮、純淨、圓潤,發音靈敏集中,無噪音。新做的京胡總比不上舊琴,這是因為琴筒和琴桿經過了長年的、自然乾燥,適應了演奏條件,所以音質較好。
定弦
京胡以五度關係定弦,根據京劇曲牌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調。京胡的兩條弦以五度關係定音,根據伴奏京劇曲牌的不同,經常定成c1 、g1 弦(反二簧),g 、d1 弦(二簧),a 、e1 弦(西皮)和d1 、a1 弦(反西皮)四種,有時還定成f1 、c2 弦和e1 、b1 弦等等。
京胡使用絲弦時,一般外弦用二弦,裡弦用老弦,同一把京胡,用鋼絲弦就比絲弦發音清脆。因為京胡的弦較短,音域不寬,所以不適於一般音樂演奏或為歌舞伴奏。
調試
任何一把新京胡總是要通過調試優選定位,才會達到最佳的效果,調試的要點如下:
琴弦要按調門選用,要檢測內外弦的線徑,其差值要恰當。
琴弦必須置於鼓面震盪中央對稱軸上。這個對稱軸有時不一定落到形心中央。因為它受到蒙張力的牽動。
要選擇最佳波長(即琴馬至千斤鉤之間的弦長),同時也要兼顧到輔助波長(即千斤鉤至外弦軸之間的弦長)一般不小于波長的五分之二。
琴馬底面積及高度優選,位置落震中心。
馬鬃選擇:對高音琴用較粗壯的黑馬鬃。低音琴用較細的白馬鬃。常用琴用中等粗細的棕色馬鬃通用。鬃毛尾數不宜太少,一般用140絲~180絲較適當,保持有足夠的震動發音烈度。
演奏
演奏京胡時,奏者兩腳平放分開,左手虎口執琴於千斤鉤下,將琴筒放在左腿上,琴桿向左稍傾斜。右手持弓拉奏,運弓要平穩。
弓法有拉弓、推弓、顫弓、抖弓、頓弓、帶弓和快弓等。左手按弦時,手型呈半圓形,除拇指外,其餘四指以指尖和指肚之間的部位觸弦。指法除按音外,主要有揉弦、打音,滑音和倚音等技巧。
選購.
選購京胡要注意它的音質、材質及工藝。 京胡 一把優質京胡,音質上應音色清脆、明亮、純淨、圓潤,發音靈敏集中,無噪音。在選材上桿竹必須乾透,竹質堅實、飽滿,不能有乾縮、溝槽、蟲蛀或劈裂現象,桿身直而不彎。紫竹應保持原有顏色、光亮潤澤。筒竹應堅實、紋理順直均勻、纖維粗大、無水漬現象。蛇皮要鱗大(脊部以五個半鱗者為上乘)、線白、板脆,以純黑色的為佳。 在製作上,桿與筒的安裝應適度,蒙皮鬆緊適宜,蛇皮鱗尖向下,脊部位於筒口中央。弦軸瓣紋均勻、線條清楚。軸與孔接觸嚴密,無滑弦現象。 新做的京胡總比不上舊琴,這是因為琴筒和琴桿經過了長年的、自然乾燥,適應了演奏條件,所以音質較好。盤點少數民族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按照其性能的不同,可分為吹、拉、彈、打四類,本任務是盤點少數民族樂器,歡迎大家一起協作,有些詞條分值高的但是質量不高,不要錯過喔~ |
京劇相關藝術名詞
“八音”民族樂器列表
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器,亦有依照樂器材質而形成的分類,古稱“八音”,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 ||
金 | 鍾(編鐘 | 特鍾) | 方響 | 鑼 | 雲鑼 | 銅鼓 | 鐃 | 鈸 | 鈴 | 鐸 | 鉦 | |
石 | 磬(編磬 | 特磬) | |
絲 | 彈撥 | 古琴 | 瑟 | 箏 | 箜篌 | 琵琶 | 三弦 | 阮 | 柳琴 | 月琴 | 秦琴 | 獨弦琴 |
拉弦 | 二胡 | 高胡 | 中胡 | 低胡 | 板胡 | 京胡 | 京二胡 | 馬頭琴 | 馬骨胡 | 牛腿琴 | 大廣弦 | 椰胡 | 墜胡 | 墜琴 | 大筒 | 大筒弦 | 葫蘆琴 | 葫蘆胡 | 土胡 | 角胡 | 三胡 | 四胡 | 擂琴 | 革胡 | 低音革胡 | 拉阮 | 奚琴 | 軋箏 | 胡琴 | |
彈擊 | 揚琴 | 築 | |
竹 | 笛子 | 簫 | 排簫 | 籥 | 篪 | 尺八 | 篳篥 | 管子 | 嗩吶 | 巴烏 | 芒筒 | 唎咧 | 口笛 | 新笛 | 侗笛 | |
匏 | 笙 | 竽 | 蘆笙 | 葫蘆絲 | 葫蘆笙 | |
土 | 塤 | 缶 | |
革 | 鼓 | 大鼓| 板鼓 | 排鼓 | 南堂鼓 | 八角鼓 | 羯鼓 | 鞀 | | |
木 | 木魚 | 柷 | 敔 | 鼓板 | 拍板 | 梆子 | |
其他 | 骨笛 | 口弦 | 木葉 |
中國民族樂器
樂器類別 | 樂器名稱 |
吹奏樂器 | 木葉| 紙片| 竹膜管(侗族) | 田螺笛(壯族) | 招軍(漢族) | 吐良(景頗族) |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 口笛(漢族) | 樹皮拉管(苗族) | 竹號(怒族) | 簫(漢族) | 尺八 | 鼻簫(高山族) | 笛(漢族) | 排笛(漢族) | 侗笛(侗族) | 竹筒哨(漢族) | 排簫(漢族) | 多(克木人) | 篪(漢族) | 塤(漢族) | 貝(藏族) | 展尖(苗族) | 姊妹簫(苗族) | 冬冬奎(土家族) | 蓽達(黎族) | 口利咧(黎族) | 嗩吶(漢族) | 管(漢族) | 雙管(漢族) | 喉管(漢族) | 芒筒(苗族) | 笙(漢族) | 蘆笙(苗| 瑤| 侗族) | 確索(哈尼族) | 巴烏(哈尼族) | 口哨(鄂倫春族) |
彈撥樂器 | 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 竹製口弦(彝族) | 樂弓(高山族) | 琵琶(漢族) | 阮(漢族) | 月琴(漢族) | 秦琴(漢族) | 柳琴(漢族) | 三弦(漢族) | 熱瓦甫(維吾爾族) | 冬不拉(哈薩克族) | 扎木聶(藏族) | 箏(漢族) | 古琴(漢族) | 伽耶琴(朝鮮族) | 豎箜篌| 雁柱箜篌 |
拉奏樂器 | 梆子(漢族) | 杵(高山族) | 叮咚(黎族) | 梨花片(漢族) | 臘敢(傣族) | 編磬(漢族) | 木鼓(佤族) | 切克(基諾族) | 鈸(漢族) | 鑼(漢族) | 雲鑼(漢族) |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 | 碰鐘 | 鍾(漢族) | 編鐘(漢族) | 連廂棍(漢族) | 喚頭(漢族) | 驚閨(漢族) | 板(漢族) | 木魚(漢族) | 吾攵(漢族) | 法鈴(藏族) | 腰鈴(滿族) | 花盆鼓(漢族) | 銅鼓(壯| 仡佬| 布依| 侗| 水| 苗| 瑤族) | 象腳鼓(傣族) |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 漁鼓(漢族) | 塞吐(基諾族) | 京堂鼓(漢族) | 腰鼓(漢族) |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 太平鼓(滿族) | 額(藏族) | 撥浪鼓(漢族) | 揚琴(漢族) | 竹筒琴(瑤族) | 蹈到(克木人) | 薩巴依(維吾爾族) |
打擊樂器 | 樂鋸(俄羅斯族) | 拉線口弦(藏族) | 二胡(漢族) |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 三胡(漢族) | 四胡(漢族) | 板胡(漢族) | 墜琴(漢族) | 墜胡(漢族) |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 擂琴(漢族) | 二弦(漢族) | 大筒(漢族) | 馬頭琴(蒙古族) | 馬骨胡(壯族) | 艾捷克(維吾爾族) | 薩它爾(維吾爾族) | 牛腿琴(侗族) | 獨弦琴(佤族) | 雅箏(朝鮮族) | 軋箏(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