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宋吳自牧 《夢粱錄·妓樂》:“且謂雜劇中末泥為長,每一場四人或五人……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副浄色發喬,副末色打諢,或添一人,名曰裝孤。” 明 陶宗儀 《輟耕錄·院本名目》:“國朝院本、雜劇,始釐而二之。院本則五人:一曰副浄,古謂之參軍;一曰副末……一曰引戲;一曰末泥;一曰孤裝,又謂之五花爨弄。”
詳述
“引戲”又稱“引”,王國維先生認為“引戲”與古代舞蹈中的“引舞”有著密切的關係,“引舞”是在舞蹈演出中處於率領和指揮的位置。而在杜善夫[般涉調·耍孩兒]散套《莊家不識勾欄》[四煞]描寫院本演出開場情景的時候寫道“一個女孩兒轉了幾遭,不多時引出一夥。”這似乎表明了“引戲”的表演其實是一個開場的舞蹈。明代湯舜民《筆花集》中說:引戲“舞態裊三眠楊柳。”更指出了“引戲”的舞姿優美。河南省溫縣宋墓雜劇雕磚中間一人,左側立,上身右扭,左手揮扇至右肩,右手左伸握絛帶,右腳左前伸,兩腳成丁字舞步,造型生動。且形象秀麗嫵媚,縴手細足,為女性形象。
另一方面,“引戲”的工作是“分付”。因此“引戲”的工作又不單單是開場的舞蹈,在雜劇表演的過程中“引戲”還擔當著解說人物動作,介紹劇情和指揮上下場的作用。中國的戲曲是一種高度虛擬化和程式化的藝術,這樣的表演要被人接受就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觀演之間所建立起來的一種極高的默契,但是在這種默契建立之前,觀眾要想看明白舞台上的表演就必須要依靠其他人的一些口頭或動作上的解釋,那么在那個時代,“引戲”就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這就像古希臘時代的戲劇中的歌隊,在解釋劇情,表達人物內心衝突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引戲”是在當時的戲劇環境下由於觀演之間的隔膜所產生的一種很特別的角色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