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唐梨園
唐梨園與宜春院,是盛唐時期音樂歌舞的教演機構,與唐玄宗、楊貴妃的關係極其密切,由此可以看出這對藝術伴侶發展舞樂的用心。
“梨園”名稱始見於《舊唐書中宗本紀》,主要是打毬、拔河的空曠場所。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新置“梨園”,於近于禁苑處置院,當為室內建築,宜於教曲習樂。前後兩處“梨園”似有不同性質。玄宗新置的梨園是教練坐部伎子弟法曲的場所,玄宗自任教練,校正曲音,故號“皇帝梨園弟子”。也就是說,“皇帝梨園”是皇家音樂教習、排練廳,由“預教”的弟子與執教的樂師組成皇家樂隊,他們從坐部伎被挑選出來,原先已有奏樂技巧,經過審音專家唐玄宗的指導,必使曲藝更上一層樓。這是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事。元明以後,戲班仍沿稱“梨園”,藝人崇唐玄宗為祖師,甚至塑像供奉,演出前上香祈禱,保佑不出差錯,顯然這與唐玄宗嚴於正聲有關,也表現了後世戲曲藝人對他的感念之深。
唐玄宗新設的宜春院,亦是梨園,不過,教習的是以女性為對象。據《新唐書禮樂志十二》載:“玄宗以‘宮女數百’亦為梨園弟子,居宜春北院”。宜春院當在西邊宜春門內,近射殿。這一設定比梨園晚些,便在開元中已經有了。如果認為“天寶中”才建立,似未必正確。當然天寶年間,由於楊貴妃倡導歌舞,宜春院更加紅火了。楊貴妃與宜春院關係密切,貴妃住在南內興慶宮,宜春院在西內太極宮宜春門內,相隔尚遠,但經常到那裡去。
宜春院與梨園還有一個區別是:前者以演歌舞為主,後者以習奏樂曲為主。歌舞以女性擅長,所謂長袖善舞,宜春院可以說是皇家歌舞樂訓、排演場所。因系宮女習藝、演藝,故也稱宮妓,亦名“內人”,人數仿照梨園,其中優異者單獨演出於宮內小殿,一般性的眾多藝人則演出了民眾場面。在天寶瀰漫樂舞的氣氛中,經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關懷,宜春院裡培養了一批女歌舞家。
此外,唐玄宗還設定了別教院與小部音聲。別教院,是專教樂工新曲與演奏新曲的機構,人數比梨園與宜春院都多,常有千人。唐玄宗為了將度譜新曲投入演奏,這就將曲譜與奏樂聯繫為一體,使作曲家與演奏者相得益彰。小部音聲,是一種小型樂隊,約三十餘人,樂工均為未成年者,即十五歲以下。唐玄宗出於對音樂歌舞的酷愛,親自建置了梨園、宜春院、別教院、小部音聲等機構,著意教練與培養了一大批樂工與歌舞藝人,為繁榮盛唐藝壇繪製了絢麗多彩的新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