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臉

太監臉

太監臉專用來表現那些擅權害人的宦官。太監臉臉譜:此譜為《黃金台》伊立,仿郝壽臣筆法。郝壽臣的這個太監臉和他的重排老戲《捉放曹》曹操、《忠孝全》王振、《應天球》周處、《白綾記》李七等臉譜都是他的傑作。他勾的白臉伊立和紅臉王振大同小異,都是立眉大眼,額勾舍利光,不勾鼻窩,勾嘴形、法令紋,寥寥幾筆就刻畫出人物的狂傲專橫。此譜曾收入他出版的《郝壽臣臉譜集》。

基本信息

簡介

太監臉臉譜太監臉臉譜
太監臉,京劇臉譜的一種。太監原不勾臉,《打龍袍》劇中的陳琳,至今仍如此。自演八本《忠孝全》,劇中太監王振,原系揉臉,因平寇有功,改勾紅臉。據說這是太監勾臉的開始。劉瑾因《法門寺》一案,偶施善政,亦勾紅臉。此後,《鳳還巢》劇中的周監軍,《彭公案》劇中的梁九公,均模仿王振而勾紅臉。又因太監音貌近於女性,所以勾棒錘眉(即中間粗,下端略呈尖圓,上端很尖,形似棒錘之短眉,以區別男性之劍眉)、黑細眼窩、小嘴,遂成定例。

歷史

臉譜是由“代面”(即面具) 演化而來,“代面”起到在戰爭中威嚇敵人的作用,後被用到了舞台上。在南北朝和隋唐 (公元420年 907年)樂舞節目裡就有了“假面歌舞”。 到了宋代(公元960年 1279年) ,隨著戲曲發展,為了方便演員,就將油彩直接勾書在臉上,就成了臉譜。當時,戲班以露天演出為主,為使離舞台較遠的觀眾清楚地看到演員的面部表情,勾上臉譜是有必要的。早期的臉譜只用黑、白、紅三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輪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後經幾代戲曲藝術家的改造加工創新,色彩愈來愈豐富,人物性格更加鮮明。

類型

臉譜的譜式類型——太監臉
“太監臉”基本也是整臉的形式,兩者的區別在於眉、眼、鼻、口等各個部位表現太監特點。勾法有揉色和填色之分,所以主色效果又有不同。黃金台中的伊立填油白色臉以象徵其飛揚跋扈的性格;《法門寺》中劉瑾揉紅臉,則是寫實的膚色誇張。

京劇臉譜知識介紹

京劇臉譜是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京劇形成後,逐漸形成的。是至今戲曲舞台上臉譜最多、最完整的臉譜體系。

京劇相關藝術名詞

細說京劇臉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