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按照題材分類的一種戲劇類別。主要指反映社會矛盾、提出社會問題的戲劇作品。對其所包容的範圍,有廣義或狹義的不同解釋。J.H.勞森認為:古希臘悲劇是社會問題劇,例如在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中提出了一個社會問題:“一個人在無知中觸犯了社會法規也應該負責任嗎?”歐里庇得斯的作品則探討了社會公正與個人意志的關係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W.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法國古典主義的某些悲劇和喜劇,都可以列入它的範圍。有人還認為,V.雨果的浪漫主義戲劇,也可以說是社會問題劇。這些看法都是對這一類戲劇的廣義理解。狹義的社會問題劇則專指H.易卜生及其繼承者的某些劇作。在19世紀70和80年代,易卜生連續創作了《社會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敵》。這四出戲被後人稱之為社會問題劇的代表作。在這些劇本中,易卜生不僅針對當時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提出尖銳的社會問題,而且往往讓劇中人物直接討論這些問題,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色彩。英國的蕭伯納、J.高爾斯華綏,美國的C.奧德茲,都是易卜生或社會問題劇的直接繼承者。
在中國“五四”時期,以發表《玩偶之家》、《人民公敵》的譯本和胡適的《易卜生主義》為先導,掀起了仿效易卜生、創作社會問題劇的熱潮。之後許多作家仍深受易卜生社會問題劇影響。
代表人物
易卜生被譽為“現代戲劇之父”,是繼莎士比亞之後最偉大的戲劇大師。他是歐洲戲劇界取得現代突破的代表人物,對歐洲傳統戲劇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把戲劇用作表現社會生活、討論社會問題的手段,對社會制度及倫理道德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他創作的社會問題劇發揚了戲劇的現實主義傳統,對當時及以後的劇作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易卜生簡介
易卜生於1828年3月20日出生在挪威南部的海港小鎮斯基恩,十五歲輟學離家當藥店學徒,並開始了劇本創作。在第一本劇作詩劇《凱提林》遭到拒絕後他沒有灰心,繼續創作,終於逐漸取得了一些名氣,成為卑爾根挪威劇院的首任駐院劇作家。
挪威劇院關閉後,他被迫失業,於1864年開始了二十多年的國外之旅。期間他創作了《布朗德》、《皮爾·金特》、《青年同盟》等等。1875年易卜生移居慕尼黑並開始了“社會問題劇”的寫作。在《社會支柱》、《玩偶之家》、《群鬼》等劇作里,他把視野投向了挪威的中產階級家庭。1882年寫作《人民公敵》表達了對民主社會的懷疑。
晚年的易卜生重拾自我認知和心理分析的主題,《野鴨》、《海上女人》、《海達·蓋布勒》里自然主義的對話和象徵主義意向混雜,《建築大師》就是這個時期間的作品。《當死人醒來的時候》為他的創作生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1906年5月23日,易卜生離開人世。2006年是他逝世一百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