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即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故名。徽班是中國清朝中期興起於安徽、江蘇等地的戲曲班社,以唱“二黃”聲腔為主,兼唱崑曲、梆子等,以揚州一帶為最盛,因藝人多來自安慶等地,而得名徽班。徽”指的是徽調或徽戲,“徽班”是指演徽調的戲班。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徽調在南方非常受歡迎,有許多著名的徽班。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慶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當時被稱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長、各具特色。當時有這樣的讚譽:三慶班的軸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軸子”(讀“咒”),意思是說三慶班擅長演有頭有尾的整本大戲。“曲子”是指崑曲,意思是說四喜班擅長演崑腔的劇目。“孩子”指的是童伶,意思是說春台班的演員以青少年為主,生氣勃勃。“把子”是指武戲,意思是說和春班的武戲火爆,最受歡迎。

四大徽班介紹

四大徽班四大徽班
中國清代乾隆年間北京劇壇4個戲班。即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故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為給乾隆帝弘曆祝壽,從揚州徵召了以戲曲藝人高朗亭為台柱的三慶班入京,以唱“二黃”聲腔為主,是為徽班進京演出之始。之後又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戲班相繼進京。在演出過程中,6個戲班逐漸合併為四大徽班。時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崑曲、梆子、囉囉諸腔的基礎上,兼容並蓄,出現了“四徽班各擅勝場”的局面。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與崑劇。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崑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嘉慶、道光年間,漢調(又稱楚調,西皮調)進京,參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習楚調之長,為匯合二簧、西皮、昆、秦諸腔向京劇衍變奠定了基礎,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因此,四大徽班進京,被視為京劇誕生的前奏,在京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繼散落。

徽班曲目

徽劇中的青陽腔劇目,除目連戲外,大多為明清的傳奇。解放後,安徽省徽劇團整理並演出了《出獵·回書》、《磨房會》、《雙下山》、《貴妃醉酒》等近十齣青陽腔劇目。徽劇中的徽戲劇目

還包括了部分四平腔(如《借靴》、《審烏盆》)、昆弋腔(如《昭君和番》、《蘭關渡》、《百花贈劍》等十多出)劇目,和大量吹腔、撥子、西皮、二黃的劇目(如《水淹七軍》、《齊王點馬》、《打百彈》……等)。

徽昆以演出《七擒》四大徽班概況 、《八陣》、《八達嶺》、《英雄義》等摮∶嫦窋和武戲形成自己的特點。徽劇的表演講究群歌齊舞的雄偉氣派,高台、平台的武功技巧均注重舞台畫面和身段、亮相的雕塑美。旦角的表演因早期沒有水袖,故有很多手腕、手指的舞蹈動作。淨角亮相雙手過頂,似舉千斤,用“滾喉”喑嗚叱吒,輔之以頓足,令人驚心動魄。

徽劇的文場曲牌也很豐富,現已記錄了210多首。徽劇青陽腔和徽戲各有一套鑼鼓經,打

擊樂音色低沉、渾厚,並常以大鈸和大鼓的悶擊,造成獨特效果。

影響

徽劇在清代乾隆以後,廣泛流傳於長江流域和東南各省。在川劇、湘劇、贛劇、閩劇、粵劇、滇劇、黔劇、婺劇、淮劇等兄弟劇種里,都可以找到徽戲的影響。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E%BD%E7%8F%AD&variant=zh-cn"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