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戲劇體裁]

悲劇[戲劇體裁]

悲劇是戲劇主要體裁之一,以劇中主人公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及其悲慘的結局,構成基本內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們理想、願望的代表者。悲劇以悲慘的結局,來揭示生活中的罪惡,從而激起觀眾的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魯迅先生對悲劇有一句精闢的概括: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基本信息

定義

悲劇(或稱“悲劇性”、“悲”)是以社會力量之間的衝突為基礎,以具有正面價值的人的不幸、毀滅為特徵的審美類型,它的審美價值主要體現在藝術形態中(包括戲劇形式的悲劇和其它種類的悲劇藝術)。

特點

第一,悲劇以社會力量的衝突為矛盾基礎,以非正義勢力壓倒正義勢力為基本特徵。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悲劇是人的偉大的痛苦或偉大人物的滅亡。魯迅也指出,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所體現的,就是那些能夠喚起人們的哀憐、同情的事物,而只有那些與社會歷史發展方向基本一致、與人民民眾的命運息息相關的人們的不幸,才能真正使人哀憐同情。悲劇性人物大多具有偉大的或正面的品質,其不幸、苦難、死亡總是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無論是英雄的悲劇還是普通人的悲劇,他們總是在某些方面與特定歷史時期人們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等正面素質相通;按照人類社會生活和歷史發展的要求,他們的正面素質和正義行動本應得以合理的存在和發展,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卻受到了與他相對立的社會力量的打擊、迫害和摧殘,結果遭到不幸、苦難甚至死亡。
第二,悲劇是一種由悲傷憐憫、恐懼的痛感過渡上升到驚讚、振奮的快感的複雜感受。悲劇所體現的偉大力量、鬥爭精神、英雄氣概,使人驚讚,並受到莫大鼓舞、感到振奮,能激發人的生命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識。悲劇也有不幸或死亡,卻是抗爭精神和英雄性。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為了給人類盜取火種,無視主神宙斯的至高權威,甘願被綁在高加索山崖上,忍受天天讓老鷹叼啄肝臟的痛苦而始終不屈。而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祝英台,為了自由追求與梁山伯的真摯愛情,在封建勢力的巨大壓力下,沒有委曲求全,而是在怒斥老天不公之後毅然觸碑殉情。這種英勇不屈的品格、激烈悲壯的境遇,都使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自己的情懷也隨之高揚。
第三,悲劇藝術之所以獲得藝術“最高階段和冠冕”的殊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體現著人苦苦求索的理性意蘊,能夠使人體察到深邃的哲理,從而獲取強化人生理想和價值的經驗模式。其認識層面不僅促使人們把握歷史的必然規律,還能激發人們對主觀世界的思考,深化自我認識的能力;其倫理層面則往往表現出人類對善與惡的觀照、對善的追求,從而升華人們的倫理意識。悲劇藝術以對人類生存境遇、生命意義的自覺領悟而達到哲思高度,以對道德使命的充分確認、對人類不幸命運的深切同情而具有最高的道德感;它通過死亡來思索生的價值,通過痛苦而追求精神自由,實現對人生意義的探求。悲劇藝術對現實生活中的悲劇性事件進行了距離化、審美化的處理,現實生活中的悲慘境遇不是作為某一實際事件,而是作為審美對象進入人的審美過程,因而在審美體驗過程中,審美主體與對象之間存在著一種審美的心理距離。欣賞悲劇藝術必須以情感理智和諧統一的審美態度為基礎,這種審美態度既要從理論上加以認識,更需要在大量的悲劇審美體驗中加以磨練。

概述

悲劇是戲劇主要體裁之一,以劇中主人公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及其悲慘的結局,構成基本內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們理想、願望的代表者。悲劇以悲慘的結局,來揭示生活中的罪惡,即以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而激起觀眾的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劇淵源於古希臘,由酒神節祭禱儀式中的酒神頌歌演變而來。在悲劇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盡磨難,甚至失敗喪命,但其合理的意願、動機理想、激情預示著勝利、成功的到來。悲劇撼人心魄的力量來自悲劇主人公人格的深化。在戲劇史上,根據悲劇所涉及生活範圍的不同,一般分為四種類型。其一為英雄悲劇。它往往表現政治鬥爭、階級鬥爭、民族鬥爭中的重大題材。直接表現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階級之間的正面衝突。其二為家庭悲劇。表現家庭之間、家庭內部各種複雜的倫理關係及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念、道德法則釀成的激烈的矛盾衝突及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其三為表現“小人物”平凡命運的悲劇。與“小人物”相對立的是來自社會各個角落的有形與無形的巨網。最後一種其表現的矛盾沖突貫串整個人類社會生活,展現著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艱難歷程。

類型

戲劇史上,悲劇的題材經歷了一個由窄而寬的發展過程,人物性格也由單純趨向複雜,描寫則由外在矛盾伸向內在矛盾。古典主義時期以前,悲劇多取材於神話傳說、民族史詩,主人公只有超人的神祇、高貴血統的王公貴族才有資格擔當。一般說來,那時的人們崇尚英雄悲劇,側重從國家生活、宗教生活、倫理生活中擷取驚心動魄的場景,表現激烈的感情、崇高的思想、偉大的人格、不朽的精神。隨著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興起,下層人民苦難的生活才成為悲劇的表現對象。到了近代,悲劇愈益面向現實的、平靜的、日常的生活,重視表現人的內在精神活動。根據悲劇所涉及生活範圍的不同,一般分為4種類型。

英雄悲劇

悲劇悲劇--趙氏孤兒

這類悲劇往往表現政治鬥爭、階級鬥爭、民族鬥爭中的重大題材。悲劇雙方往往是不同階級、不同政治力量的代表,正義與邪惡勢力營壘分明。悲劇主人公一般稟賦高貴,具有崇高的品質,肩負著不尋常的使命,忠實於自己的公民職責,將國家、階級、民族的利益看得至高無上,為此不惜犧牲愛情、親人和生命。如古希臘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主人公盜天火給人間,勇敢地反抗眾神之父宙斯。法國古典主義劇作家P.高乃依、德國劇作家J.C.F.席勒的悲劇,也多數屬於“普羅米修斯”式的英雄悲劇。J.拉辛與 J.W.von歌德等也創作過此類悲劇。中國古典戲曲《清忠譜》、《趙氏孤兒》等也可歸屬於英雄悲劇。

家庭悲劇

表現家庭之間、家族內部各種複雜的倫理關係及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念、道德法則釀成的激烈矛盾衝突。古希臘悲劇《復仇神》、《厄勒克特拉》、《美狄亞》、《伊菲革涅亞在陶里斯》都是這類悲劇。此外很多表現愛情悲歡離合的悲劇也近似於“家庭悲劇”,象W.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拉辛的《菲德拉》、中國戲曲《牡丹亭》、《梁山伯與祝英台》及曹禺的話劇《雷雨》等。這種類型的悲劇不同於英雄悲劇,它不直接表現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階級之間的正面衝突,而是在社會政治風雲變幻的背景之前,透過家庭關係和倫理道德觀念的衝突展現出時代的種種矛盾。
表現人們日常生活需求,即“小人物”平凡命運的悲劇

現代劇作家往往把平凡的“小人物”作為悲劇的主人公,與他們相對立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來自社會各個角落的有形與無形的巨網。E.奧尼爾的《安娜·克里斯蒂》中的年輕水手、老水手及他的女兒,各自懷著平凡而合理的渴求,但嚴酷的現實所加給他們的卻是深重的精神苦難。《天邊外》則把一個理想主義者置於卑瑣的現實環境中,表現他肉體的毀滅和精神的解脫。A.米勒的《推銷員之死》,表現了一個老推銷員所信奉的價值觀念的破滅。E.奧尼爾的悲劇觀念可以表明這類悲劇的實質。在他看來,一個只追求輕而易舉的成就、安於現狀的人,沒有真正的價值,悲劇性就在於人在永不滿足的、不能實現的追求中找到自我;悲劇能使人在精神上變得高尚,使他們從日常生活的瑣碎貪求中解放出來。

悲劇悲劇--浮士德

最後一種類型的悲劇,其所表現的矛盾衝突貫穿整個人類社會生活,表達了人類對自由的嚮往和追求以及對理想社會的渴望,並力圖認識、掌握、駑馭自然、社會及人自身,展現著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艱難歷程。這種類型的悲劇實際上是必然與自由的悲劇衝突。古希臘的“命運悲劇”就是這種悲劇。所謂“命運”,不過是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及自然與社會的法則,即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對人的生命活動的限定。

《俄狄浦斯王》便是一部人與命運抗爭的悲劇,儘管悲劇主人公最終亦未擺脫命運的羅網,但他卻在不妥協的抗爭中獲得了自身的價值。歌德的《浮士德》通過悲劇主人公探討著人生的目的。《浮士德》幾乎把人生的一切苦果與美酒都嘗過,終於發現官能的享受、知識的追求以及科學藝術愛情的甘甜都是有限的;唯有億萬人民永不衰竭的熱情,永不停息的創造,改天換地的偉大實踐,才是人生最偉大的目標。在這裡,個人找到了與自然、與社會、與人類同一的永恆價值。當代有些劇作家從人在荒誕的世界中的尷尬處境尋找悲劇題材,藉以表現人們對失去了的人的本質力量的渴求。E.尤內斯庫的《椅子》揭示了現代西方人真實的可悲境遇:人的地位被越來越多的“物”取代了,而人卻被降到了物的地位。S.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再現了現代西方人的一種悲劇意緒: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都在逐步實現,但人們又普遍感到還有更重要的未能得到。劇中人物在光禿如沙漠的舞台上欲生不能,求死不得,做著一連串莫明其妙的動作,講著不知所云的話語,在等待著“戈多”。然而戈多沒有來,也不知何時能來,更不知戈多為誰,但必須等待下去。在這類悲劇中,悲劇人物的對面是異己的自然力、社會力,人就是與這些無形而又不存在的力量頑強鬥爭著。必然與自由的矛盾衝突,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深層次的矛盾衝突。實際上,前3類悲劇衝突歸根結柢也都表現著必然與自由的鬥爭,只不過是在特定的領域中進行的。

實質

無論“英雄悲劇”、“家庭悲劇”,還是“小人物悲劇”,都要探索到人類本質力量這一人生最深的底蘊。人們意識到的與意識不到的要求、欲望、情感、意志、思維、興致等等,都是歷史的產物,是文化對人的生成。悲劇性的矛盾體現了人的內在生命運動的無比豐富性與獨特性。然而,悲劇人物又不可能在現實中實現自我的意願。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中,與其說顫慄於人的罪惡,莫如說震懾於人自身那超越個人意志所能遏制的力量,諸如野心權勢欲、金錢欲、復仇欲、嫉妒、愛情、情慾等等,這些欲望強大到足以創造一切和毀滅一切。人類的分裂衝突,與其說是人與外在世界的搏鬥,莫如說是人與自己內在的本質力量在搏鬥,是人自身的分裂與對立。理性帶給人新的覺醒,而高度理性的哈姆雷特卻由此使自己剛毅的性格蒙上了猶豫的陰影,精神上不懈的追索使得行動變成蒼白,自覺到行動的有限和目標的無限之後,痛苦便永遠無法排遣地縈繞在心頭。人是由自己創造的,人也就被自己所毀滅,不論戰勝或毀滅,均來自於人自身內在的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力量,使得我們將自己意識到的或意識不到的欲望、情感、意志、思維、行動、命運都提升到人類自我創造的歷史行程當中去,從而獲得發展與完善自我,確證自身的解放之感,獲得要求有一個合理的社會環境的自覺意識。

悲劇悲劇--李爾王

別林斯基認為,悲劇的因素存在於現實中,所謂生活的肯定中;悲劇的世界是人類熱情和意志無限的世界。黑格爾強調,悲劇必須顯示出倫理實體性的因素,悲劇的矛盾雙方都要有倫理的辯護理由,它們應體現為不同的倫理力量。他所說的“倫理性的實體”,作為一個具體的統一體,“是由各種不同的關係和力量所形成的整體”,實則指人類現實社會。而倫理力量存在於國家生活中、家庭生活中、宗教生活中,體現著現實關係、自然意願與道德法則,諸如公民義務、職責、統治者的意志、親屬之愛等等,它們對“現實生活利益和關係積極參與和推進”。從這個意義上說,悲劇矛盾深深植根於歷史的必然性之中。然而,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歷史’並不是把人當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正是在個人活動與歷史的相互關係的歷史觀的基點上,恩格斯提出了那個著名的悲劇定義:“歷史必然的要求與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衝突。”在他們看來,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任何一個人的願望都會受到任何另一個人的妨礙,而最後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各個人的意志雖然都達不到自己的願望,而是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裡面的。這樣的一幅歷史圖景,最易在悲劇中清楚地向人們展示出來。《安提戈涅》如此,《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同樣如此。安提戈涅為盡手足之情獻出生命,可是克里翁由於自己的專橫殘暴,同樣遭到始料不及的懲罰,兒子、王后相繼自殺身亡。《哈姆雷特》最終的結局,既非哈姆雷特的意願,也非克勞迪斯的本意,他們都按照自己所處的地位、對事物的理解和要求行動著,每個人的行動必定與另一個人的行動發生衝撞,而每個人的行動的結果都背逆了他的願望。雷歐提斯要為父親和妹妹報仇,反倒成了國王陰謀中的兇手,而國王為此也斷送了王后與自己。悲劇雙方都有倫理的辯護理由,並不等於說他們必定都是合理的,對歷史的合力所起的作用是一樣的。在這裡,不能用“”與“”、“有罪”與“無罪”去理解悲劇衝突,使之庸俗化。

人物

悲劇人物,無論是埃斯庫羅斯塑造的普羅米修斯式的英雄,還是像莎士比亞塑造的哈姆雷特、麥克白、李爾、奧賽羅,抑或像《等待戈多》中表現出來的現代西方社會的悲劇意緒,均體現出人生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悲劇所給予人的驚魂動魄的感受,並不在乎它向人們展示的不可抗拒的矛盾法則以及那些摧殘人、撥弄人的來自自然、社會的強大力量;悲劇打動人心的力量來自人自身,來自主人公不甘心於命運的安排,並以有限的力量向強大的環境所做的抗爭。他們雖處逆境,卻並不一味地哀怨、嘆息、乞憐、束手待斃、無所作為。相反,悲劇人物偏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按照自己對生活的要求和願望去奮爭。那位古希臘著名的俄狄浦斯王,雖難逃厄運的支配,弒父娶母,但他的一生,始終執著於自己神聖的責任和使命。這些人物都是自己選擇自己的行動,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命運。阿基琉斯絲毫不為母親的警告所動,在他看來,榮譽高於生命,毅然投入戰爭。赫克托耳明知戰鬥萬難取勝,但他既不開門降敵,也不怯陣逃遁,而是在父母妻兒的哀痛哭泣聲中,面對死亡,與阿基琉斯決一死戰。《趙氏孤兒》中的程嬰、公孫杵臼,《清忠譜》中的周順昌等五義士,都是這樣的悲劇英雄。安提戈涅儘管惋惜自己青春年華,留戀美好的人生歡樂,但她自由地做出了她認為應該做的事,死而無憾。與安提戈涅相比,竇娥生前沒有來得及做自己想做的事,她的勇氣、膽識毫不遜色於安提戈涅。然而,黑暗的現實打碎了竇娥幻想的同時,也扼殺了她任何行動的可能。關漢卿並沒有讓天地由於證實竇娥的冤枉,從而代替了竇娥個人的復仇行動。天地也救不了她,伸冤報仇的任務還得靠竇娥死後的鬼魂去完成。竇娥死後的復仇,實際上是她性格發展的必然行動。

悲劇悲劇--復仇記

在所有的悲劇中,人的自覺的意志、自覺的行動在英雄悲劇中表現得最強烈鮮明、顯而易見。其實,這是一切悲劇人物的本質特徵,甚至那些掙扎於死亡線上的孤苦無助的可憐的人們,當他們意識到自己悲慘的處境,力圖擺脫、改變自己的命運時,也就成為悲劇人物。《安娜·克里斯蒂》中的女主人公,雖淪落風塵,受盡侮辱,卻追尋著獨立的人格、真正的愛情並與命運苦鬥。《天邊外》中的羅伯特身居偏僻的農莊,為了虛幻的愛情放棄了出海追尋理想的機會,而農莊的狹小的圍牆卻把他毀掉了。

悲劇人物總是熱烈地永不停頓地向宇廟、向自己的靈魂探索和查問,他不會漠然無視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的矛盾。他或者去思考,或者去表示自己的愛憎,或者付諸行動,他總要對自己的命運負責,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對自己行為後果負責。俄狄浦斯王自己刺瞎了自己的眼睛;奧賽羅一旦發現自己的輕率所釀成的大錯,便毅然自殺,以懲罰自己。

在藝術中,人類的歷史、命運,都是經過由單個人的悲歡離合窮途顯達顯示出來的,人生的種種價值,散射、匯聚在個性中,從心靈深處輝映出斑斕錯雜的光芒。人類總體發展的歷史進程和方式,要由每一個單個人憑藉自己有限的一生去體現,這樣就呈現出變化萬千的紛繁景象。較之人類生命,個人的生活如此有限,個人的生命如此短促,即使在通往成功、榮耀、真理的途程中,也遍布荊棘與險阻。悲劇最能表現矛盾鬥爭的內在生命運動,從有限的個人窺見那無限的光輝的宇廟蒼穹,以個人渺小的力量體現出人類的無堅不摧的偉大。在這個意義上,悲劇不愧“是戲劇詩的最高階段和冠冕”。悲劇是人類精神極致的藝術豐碑!

名家名作

著名的悲劇有許多,如《俄狄浦斯王》、《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羅密歐與朱麗葉》、《安娜·克里斯蒂》、《浮士德》、《哈姆雷特》、《雷雨》、《椅子》等等。

莎士比亞的悲劇

著名莎士比亞的悲劇總計10部,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伊莉莎白時代的面貌和實質。莎士比亞悲劇內容廣泛,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裡有以“愛情”為題材的悲劇,如《羅密歐與朱麗葉》(1594)、《奧瑟羅》(1604)和《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1606);有以“復仇”為線索的悲劇,如《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3)、《哈姆萊特》(1601)和《科利奧蘭納斯》(1607);還有直接揭露“野心”、“金錢”、“權勢”等罪惡的悲劇,如《裘力斯•凱撒》(1599)、《李爾王》(1605)、《麥克白》(1605)和《雅典的泰門》(1607)等。

莎士比亞悲劇以《哈姆萊特》、《奧瑟羅》、《李爾王》和《麥克白》最為著名,被公認為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奧瑟羅》是一部富於時代氣息的愛情悲劇。悲劇主人公奧瑟羅作為一個軍人和將領,他英勇豪邁,以國家利益為重,出生入死,戰功顯赫;他為人光明磊落,慷慨大度,而且在愛情和婚姻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制度和門閥觀念的層層羅網,置種族歧視習俗偏見於不顧。他贏得了苔絲狄蒙娜對他的真誠同情和深沉愛慕。但是,他卻未能識破陰險狡詐的伊阿古的嘴臉,輕信了他的讒言,以致在迷誤中扼死了無辜的苔絲狄蒙娜。造成這一悲劇的罪魁禍首是伊阿古。他有惡魔般自私狠毒的心腸,對財富和享樂瘋狂追求,對權勢和地位貪婪角逐,但卻戴著一副“待人忠誠”、“為人正直”的面罩,因而瞞過了世人的眼目,也使偉大的奧瑟羅上當受騙。伊阿古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新產生的社會罪惡的體現者,較之舊有的封建罪惡的代表人物,具有更大的欺騙性和危害性。因此,本劇在揭露性和批判性上,較之莎士比亞早期的愛情悲劇(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前進了一大步。
《奧瑟羅》•奧瑟羅 《奧瑟羅》•伊阿古的忌妒
《李爾王》是一部社會畫面廣闊、理想光輝強烈的悲劇。本劇取材古代不列顛的傳說,描繪了兩個家庭的悲劇,即李爾的家庭悲劇與葛羅斯特的家庭悲劇,父子相逼、手足相殘,作品揭示了惡人作惡的相同動機和目的。李爾的兩個女兒,先前對父親百般奉承,甜言蜜語,其實她們愛的並非父親這個人,而是他所擁有的權力和財富,一旦權財到手,她們就翻臉變樣,凶相畢露。愛德蒙對父兄下毒手,也同樣出於利慾薰心。在他們心目中,“利益”才是至高無上的“上帝”。李爾與葛羅斯特的家庭悲劇,異乎尋常,觸目驚心,但卻反映了伊莉莎白時代的特徵。正如劇中葛羅斯特所言:“親愛的人互相疏遠,朋友變為陌路,兄弟化為仇敵;城市裡有暴動,國家發生內亂,宮廷之內潛伏著逆謀,父不父,子不子,綱常倫紀完全破滅。”這是一個罪惡叢生的可怕世界。劇本從剖析社會組織中最基本的家庭細胞入手,形象地說明了當時社會風氣的急轉直下,人際關係的慘遭破壞。但是,作者通過李爾“人性”復歸的艱難過程的描繪,通過考狄利婭這一美好形象的塑造,以及邪惡力量最終遭到懲罰的情節處理上,仍然表達出了對於社會未來的樂觀信念。
《麥克白》是一部揭露和鞭撻野心的悲劇。麥克白由於野心的驅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謀殺賢君,暗害忠良,血染整個蘇格蘭大地。他最終成為一個令人憎惡的暴君,成為舉國聲討的歷史罪人。劇本從反面引證了保持人的善良本性的重要性。麥克白原為一個萬人敬仰、品性卓著的英雄人物,卻在腥風血雨、濁流泛濫的歲月里,經受不住野心和權勢的蠱惑,改變了生活的正途,不僅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也徹底毀滅了自己本可寶貴的一生。麥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劇性,正表現在這裡。
《麥克白》的三女巫
《麥克白》•麥克白的野心
《麥克白》•麥克白夫婦的野心
《麥克白》•麥克白的失敗

通觀莎士比亞悲劇,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體現出了作者鮮明的創作個性。他的悲劇,廣泛、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陰暗面。對人性作了全面、透徹的剖析,深刻揭示了權勢和金錢是導致人性普遍墮落的根源,所以他熱切地呼喚人性的復歸。他的悲劇,還閃耀著強烈的理想光芒,表現理想的崇高性和追求理想的執著性,表現正義力量的不可壓抑和頑強抗爭。從藝術上看,莎士比亞悲劇具有特別悲壯的色彩。他專寫“高貴”的英雄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可悲的毀滅。英雄的高貴性,不僅體現在他們的出身上,他們都屬於帝王將相等統治階級人物,而且體現在他們的品性上,他們大都具有正面的特質,偉大的性格,是社會中出類拔萃的人物。然而,在紛繁複雜的人生舞台上,他們卻從顯赫的高位上跌落下來,甚至毀滅了自己的精神和肉體。他們的痛苦與災難,異乎尋常;他們的悲劇,既是個人的,又在很大程度上,帶有普遍的性質,屬於時代和社會的悲劇,因而特別動人心魄,發人深省。其次,在形象塑造上,莎士比亞不僅將人物放在外部衝突中去描繪,而且寫出了人物的內心衝突,這就體現出了形象塑造的深刻性和精緻性。奧瑟羅在信任與懷疑之間,在愛與恨之間,進行了劇烈的鬥爭,靈魂里掀起了巨大的風暴。麥克白由於野心和權勢的誘惑,走上了弒君犯罪的邪途,因而在謀殺鄧肯之前,充滿了痛苦和激烈的思想鬥爭,在事後又充滿了無窮的悔恨。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煩擾,剝奪了他的一切歡娛,甚至使他感到人生的毫無意義。第三,就藝術風格而言,莎士比亞悲劇一般不把悲喜截然分開,而是在不損害悲劇基調的原則下把它們結合起來,在情節發展的進程中,讓莊嚴中有輕鬆,從而達到以喜襯悲、以喜促悲的效果,並使主題蘊意得以升華。《麥克白》中“看門人”一場,還有《哈姆萊特》中“墓園”一場,便是最鮮明的例證。第四,在表現手段上,莎士比亞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想像,他讓鬼魂、女巫上場,直接參與舞台表演,利用伊莉莎白時代人們普遍存在的迷信觀念,來幫助製造氣氛,展開情節,刻畫人物,從而取得了驚人的戲劇效果。最後,意象的充分運用,則構成了莎士比亞悲劇語言上的最大特色。莎士比亞悲劇中的意象不僅是大量的、成群的,而且在每一劇中,均有一個、乃至幾個主導意象,而這,則直接關係到作品主題的表達。例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光”的意象,《哈姆萊特》中的“疾病”的意象,《麥克白》中的“黑暗”、“鮮血”、“不合身的衣衫”等意象,它們具體形象,含蘊深遠,最大限度地表達了作家的意念與思緒。莎士比亞悲劇創作的個性,體現出了他的戲劇天才,同時也是他對世界戲劇發展史的重大貢獻。

的悲劇作家無計其數,如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亞、斯特林堡等等。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包括《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故事均取自歐洲的歷史傳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的人學,是系統化的懷疑主義哲學。莎氏人學中涉及到的大多數問題都是關於人與宇宙、人性、靈與肉、人生終極目標等根本性的問題,屬於超道德的範疇,可見,莎氏四大悲劇中的人學是超道德為主的人學。儘管有其矛盾之處,但是,由於莎士比亞人學對中世紀傳統觀念提出了質疑,同時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對文藝復興時期社會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哈姆雷(萊)特》簡介

哈姆雷特,英文原名為“TheTragedyofHamlet,PrinceofDenmark”(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劇),簡稱Hamlet,又名王子復仇記,威廉·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之一,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同《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一起組成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在《哈姆雷特》中,復仇的故事中交織著愛恨情愁。同時,哈姆雷特也是該劇主人公丹麥王子的名字。

劇情

丹麥國王哈姆雷特突然逝世後不到兩個月,王后喬特魯德就和國王的弟弟、新國王克勞狄斯結了婚。這一連串事情在朝中引起了議論,有些大臣認為喬特魯德輕率無情,居然嫁給了可憎卑鄙的克勞狄斯。甚至有人懷疑克勞狄斯是為了篡位娶嫂,卑鄙地害死了國王。受刺激最深的還是王子小哈姆雷特。因為哈姆雷特總是把他已故的父親當作偶像來崇拜,所以最令他難受的倒還不是沒能繼承照理來說應由他繼承的王位,而是母親喬特魯德很快就忘記了和老國王的恩愛。在哈姆雷特看來,這樁婚事是十分不正當的,用“亂倫”兩個字來形容是再恰當也不過了。悲痛和鬱悶使年輕王子昔日慣有的快樂蕩然無存,在他眼裡,一切高潔的花卉全都枯死了,倒是種草卻在那裡瘋長。新王和王后想盡了辦法叫他快活起來,但哈姆雷特總是穿著黑色的喪服來表示他的哀悼,甚至在新王舉行結婚大禮的那一天,他仍舊身著喪服以示鄙視。

在無數天悲哀的日子裡,年輕的王子反覆思量著他敬愛的父親是怎樣死的。雖然克勞狄斯宣稱國王是給一條蛇咬死的,但敏銳的哈姆雷特懷疑克勞狄斯就是那條,而且,他猜測母親喬特魯德也有可能參與了謀殺。這些懷疑和猜測困擾著哈姆雷特,直到有一天他聽說鬼魂的事,整個宮廷陰謀才開始顯露出輪廓。

有學問的霍拉旭是哈姆雷特的好朋友。他和宮廷警衛馬西勒斯曾在夜半看見過一個鬼魂,長得和已故的國王一樣,烏黑的鬍子略帶些銀色,穿著一套大家都很熟悉的盔甲,悲哀而且憤怒地走過城堡的高台。一到子夜他就來了,哨兵對他講話,他好像作出要說話的樣子,但這時雞鳴天亮了,鬼魂就消失了。當霍拉旭向哈姆雷特講起此事時,困惑中的王子立刻相信了,他斷定這一定是父王的鬼魂,他認為鬼魂這樣出現一定不會是無緣無故,說不定有什麼冤屈的事要講,儘管鬼魂一直沒開口,但哈姆雷特認為父親會對兒子說的。於是,王子決定當天晚上和哨兵一起去守夜,好見到父王的鬼魂。

哈姆雷特焦急地等待黑夜的到來。天剛黑,他就和霍拉旭、馬西勒斯等人登上了鬼魂經常出沒的高台。月冷星稀,朔風刺骨,給鬼魂的出現更添了幾分寒冷的前奏。正當他們談著天氣的時候,霍拉旭打斷了他們的談話。說鬼魂出現了。

哈姆雷特看見鬼魂果然和霍拉旭他們描述的一模一樣,起初他又驚奇又害怕,他還祈求天神保佑他們,因為他不知道鬼魂是善是惡,更不知道它帶來的是禍是福。可是漸漸的他覺得父王的鬼魂並沒有什麼惡意,只是悲哀地望著他,好像很想跟他說話。哈姆雷特膽子就大了起來,走向前去,望著和父親無甚兩樣的鬼魂,情不自禁地喊道:“國王,父親!”懇求他說說為什麼不好端端地安息在墳墓里,卻要離開那裡出現在月光底下的高台上?他請鬼魂告訴他怎樣才能平息它不安的靈魂。於是,鬼魂就示意哈姆雷特跟它到人少僻靜的地方去好一吐為快。霍拉旭他們竭力勸阻哈姆雷特不要跟鬼魂去,生怕鬼魂露出獰惡的面目嚇壞了年輕的王子。但睿智的哈姆雷特早就盤算著揭開父王暴斃的秘密,怎肯放棄這樣的機會?至於生命,他早就看得透了,而他的靈魂,既然也同樣是永生的,鬼魂又怎能加害於它呢?所以年輕的王子突然覺得像獅子一樣強悍,掙脫了霍拉旭們的阻礙,跟著鬼魂走了。

當四處無人的時候,鬼魂打破了沉默,說它正是哈姆雷特父親的鬼魂。鬼魂說他是被人害死的,兇手就是他的親弟弟克勞狄斯,目的是為篡奪王位、霸占王嫂。當老國王照老習慣午後在花園裡睡覺的時候,歹毒的克勞狄斯趁他熟睡的時候,偷偷溜進花園,把毒草汁灌進國王的耳朵和眼睛裡。那致命的毒汁像水銀瀉地一樣流進了他全身的血管里,燒乾了血液,並使皮膚到處長起硬殼似的瘡。這樣,卑鄙的弟弟奪去了他王兄的生命,篡奪了王位,霸占了王嫂。鬼魂請求哈姆雷特說,要是他確實崇拜和摯愛他父親的話,那他一定要向那卑鄙的兇手復仇。鬼魂又喟嘆說沒想到恩愛多年的妻子居然如此寡廉鮮恥,輕易地就投入謀殺她丈夫的兇手的懷抱。但鬼魂又囑咐哈姆雷特在復仇時千萬不可傷害到他的母親,讓上帝去裁決她,讓她不安的良心時時刺痛她自己就夠了。哈姆雷特含淚聽完了鬼魂的控訴,答應鬼魂一切都按它的吩咐去辦,鬼魂這才放心地消逝了。

哈姆雷特立誓要把他所記得的所有事情,包括他從書本及閱歷里學到的東西統統忘掉,只剩下鬼魂告訴他的話和要他做的事來支配他的腦子和身體。這個秘密,哈姆雷特只謹慎地告訴了密友霍拉旭一個人。他吩咐馬西勒斯等人對那晚上所看到的一切都要絕對地保守秘密。

在得知這個宮廷陰謀之前,精神的痛苦就使哈姆雷特的身體虛弱,精神頹唐,鬼魂揭開秘密又在他心靈上增加了極其沉重的負擔。哈姆雷特生怕這樣下去會引起克勞狄斯的注意,認為哈姆雷特知道許多內情而要對付他,因此存起什麼戒心來。於是王子就作出了一個奇特而大膽的決定:假裝發瘋。這樣一來,克勞狄斯可能就不會認為他有什麼圖謀,也不會有什麼猜忌了。而且,假裝發瘋不但可以巧妙地掩蓋他內心中的真實的不安,也可以給他機會冷眼窺視克勞狄斯的一舉一動。

自此,哈姆雷特在言語、服飾及各種行動上都裝得瘋癲怪誕。他裝瘋十分肖似,以至國王和王后都被他哄騙了過去。他們壓根兒不知道鬼魂揭秘的事,所以認為哈姆雷特的發瘋除悲悼他父親的逝世外,一定還有愛情的折磨,而且,國王和王后還自作聰明地看出來王子愛上了哪一位姑娘。在所有的變故發生之前,哈姆雷特確實愛上了一個叫做奧菲利姬的美麗姑娘,她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兒。哈姆雷特曾經給她寫過情書、送過禮物,有過許多熱辣辣的愛情表白,正大光明地向這位純潔美麗的少女求過愛,她也肯相信所有王子的海誓山盟都是真摯的。自從哈姆雷特定下裝瘋的計策,他就故意顯出一副對可愛的姑娘非常冷酷無情的樣子來。好心的奧菲利婭倒並沒有怎樣怪他,只是覺得王子的冷漠決非他的本意,而完完全全是因為他的瘋病。她認為王子以前的高貴和睿智仿佛是一串美妙的鈴鐺能奏出非常動聽的音樂,可是現在悲痛和憂鬱損毀了他的心靈和理智,所以鈴鐺只能發出一片刺耳的怪響。

儘管哈姆雷特的復仇大事充斥了血腥味道,和求愛的羅曼蒂克很不相稱,同時在他看來愛情這種悠閒的感情和他的責任也是格格不入的,可是他有時仍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可愛的奧菲利婭。有一次哈姆雷特突然覺自己的冷酷好沒道理,就寫了一封滿篇狂熱誇張詞藻的信給奧菲利婭,什麼可以懷疑星星不是一團火,懷疑太陽不會動,懷疑真理是謊言,可是永遠不要懷疑他的愛情……等等。這狂躁的表現很符合他的瘋癲的外表,但字裡行間倒也不免稍稍露出一些兒柔情,好讓這位好姑娘不能不承認哈姆雷特在心裡是深深愛著她的。奧菲利婭把這封信拿給她的老父親看了,於是國王和王后也清清楚楚地知道了什麼才使聰明的王子發瘋的。母后喬特魯德倒真心希望哈姆雷特是為了奧菲利婭的美貌才發起瘋來的,那么,姑娘的溫柔是很可以叫哈姆雷特恢復到原樣的。

可是哈姆雷特的心病是遠非他母親所能想像的。丹麥王子的腦海里旦旦夕夕想的都是他父親的鬼魂,是為父親復仇的神聖命令。每天每時的拖宕在他看來都是罪惡的,都會破壞命令的神聖。但那國王整天有衛兵保護,而且總是和喬特魯德在一起,想要殺了國王不是那么容易的。另外,篡位者恰好是他母親現在的丈夫,這使他分外痛心,要真動起手來就更猶豫不決了。天性溫柔敦厚的哈姆雷特本來就認為把一個同類活活殺死,是討厭而且可怕的。再加上他長時期的憂鬱和頹唐也使他搖擺不定、無所適從,所以一直沒能採取果斷的行動。再說他聽說魔鬼是搖身百變的,或許它變成了他父親的樣子來叫他去殺人也未可知,於是他決定不能單憑幻象或幽靈的指使去行事,一定要有真實的根據才行。

正當哈姆雷特心意閃爍不定的時候,宮裡來了個戲班子,這便給了王子一個試探的機會。哈姆雷特以前就很喜歡看他們演的戲,特別是裡頭有個演員表演特洛伊老王普里阿摩斯的被殺和王后赫卡柏的悲痛這樣一段悲劇的台詞,常令哈姆雷特感動不已。哈姆雷特親自去向戲班子表示歡迎,說是過去聽了那段台詞是多么地難以忘懷,並要求那個演員再表演一次。那個演員果然又活靈活現地演了一遍,演那個老國王如何被人殘忍地謀害,城池和百姓如何遭災,王后如何瘋子般光著腳在宮裡跑來跑去,本該戴王冠的頭上蒙了一塊破布,本該披著王袍的腰裡卻裹了一條毯子。這場戲演得非常逼真生動,不僅流出了眼淚,觀看的人也都以為他們看到的是真的事情而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哈姆雷特心裡有些彆扭,他想到那個演員僅僅說了一段編造的台詞,居然便動起情來,為千年前的古人赫卡帕流下同情的淚,那么他哈姆雷特該有多么遲鈍,因為他有真正該慟哭的原因——一個真正的國王,一個慈愛的父親給謀殺了,——然而他居然如此無動於衷,好像他已經忘了要復仇似的。不過,這件事還是給了哈姆雷特一個啟發,他想一出演得逼真的好戲對觀眾的影響是巨大的,有些奸詐的兇手往往會在觀看錶演時,由於場面和情節的相似,良心發現,居然會當場招供自己所犯的罪行。那么,克勞狄斯是否也會這樣呢?於是,哈姆雷特決定叫這個戲班子在他叔叔面前表演鬼魂所說的謀殺場面,然後仔細觀察克勞狄斯的神情反應來確定他究竟是不是兇手。

照王子吩咐準備的一齣戲是講發生在維也納的一件謀殺公爵的案件的。被害的公爵叫貢扎古,他的妻子叫白普蒂絲姐。說是公爵的近親琉西安納斯為了霸占貢扎古的家產,便在花園裡毒死了公爵,並騙取了公爵夫人的委身。國王和王后都應邀前來看戲。國王壓根兒不知道他上了哈姆雷特的當,當他和大臣們坐下來看戲時,哈姆雷特便坐在他旁邊,好仔細地察看他的神情。那出戲的開頭便是貢扎古和白普蒂絲姐的談話。那妻子再三向丈夫表白她至死不渝的愛,說是假如貢扎古先死了,她決不會再嫁,如果哪一天她再嫁了,便會招致報應。還說是除了那些謀殺親夫的毒婦,沒有哪個女人會再嫁的。哈姆雷特發現國王和王后聽到這段話時臉色頓時就變了。而當劇情發展到琉西安納斯把毒藥灌進在花園里熟睡的貢扎古的耳里時,哈姆雷特發現那個篡位的小人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忽然大喊點起火炬回宮,裝作身體不舒服的樣子,匆匆離開了劇場。現在哈姆雷特終於能斷定鬼魂說的全是實話,絕非是他的什麼幻象。在這個一直困擾著他的疑問霍然得到解決後,哈姆雷特感到很暢快。他對霍拉旭說,如今他的的確確知道他敬愛的父王是被克勞狄斯謀害了的。

正當哈姆雷特盤算著該如何去報仇時,王后卻派人叫他去後宮談話。喬特魯德是奉克勞狄斯之命去叫哈姆雷特的,克勞狄斯讓王后向哈姆雷特表示,他倆都很不高興他剛才的舉止。篡位的國王生怕出自母親的天性的喬特魯德會偏袒兒子,可能會隱匿起一些他很想知道的話來,所以就吩咐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躲在王后內宮的帷幕後面。這個安排非常適合老波洛涅斯的心意,他在多年的勾心鬥角的宮廷生活中平穩地混到了御前大臣的位置,深知用詭計來刺探內幕的訣竅。

當哈姆雷特來到後宮時,王后先是很溫婉地責備了他的舉止行為,說王子已經開罪於他的“父親”了,當然,她指的是新國王克勞狄斯。哈姆雷特聽到她把“父親”這樣一個聽起來令人肅然起敬的稱呼用在一個卑污之徒身上時非常吃驚和生氣,毫不客氣地衝著喬特魯德說:“母親,我想是你大大地得罪了我的父親。”王后漲紅著臉說他在胡說。哈姆雷特反駁道:“既然你那樣問,我就應該這樣回答。”王后惱怒地說:“你莫非忘了在和誰說話?”哈姆雷特一聲冷笑,“我但願能忘記,但我又不能忘記,你確確實實是王后,你丈夫的弟弟的妻子兼我的母親。”王后勃然大怒:“你竟敢對我如此無禮。我只好去找那些會說話的人來了。”她的意思是要去找克勞狄斯或波洛涅斯。

哈姆雷特想,既然好不容易有個機會單獨跟王后在一起,總得想辦法叫她意識到自己的墮落來,於是就抓住王后的手腕不讓她走,按住她讓她坐下來了。哈姆雷特的這種強橫態度叫王后十分害怕,擔心他由於瘋狂會做出傷害她的事來,於是就大聲嚷了起來。而此時躲在帷幕後面的波洛涅斯驚恐萬狀地大喊道:“救命啊!快來人救王后啊!”哈姆雷特以為是國王藏在那裡,心想機會來了,於是拔出佩劍向幕布後刺去。喊叫聲嘎然而止,哈姆雷特以為國王克勞狄斯一定死了。當他把屍體拖出來一看卻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瞧瞧!”王后大聲嚷著,“你幹了一件多么殘忍的事啊!”

“是的,母親,確實很殘忍,”哈姆雷特回答說,“但不比殺了一個國王又嫁了他弟弟的行為更殘忍!”

哈姆雷特想打開天窗說亮話,所以就坦白地說了出來。他認為對於父母的過錯,作兒女的應儘量寬容,但這種過錯如嚴重到一定地步,那么連兒子也是可以嚴厲地責備母親的。他責備王后不該水性楊花很快就忘記先王,投入兇手的懷抱;不該輕易就忘記對先王的誓言。如果這樣的話,那足以讓人懷疑女人的一切誓言,一切所謂的美德也會變得虛偽,婚約還比不上賭徒的諾言,宗教也只是玩笑的空話。悲憤的王子指出王后的行為上愧於天下愧於地。為了讓顫抖的王后更好地悔悟,哈姆雷特拿出兩幅肖像,一幅是先王,王后的第一個丈夫,一幅是新王,王后的第二個丈夫。哈姆雷特說:“瞧,我的父王,他的額頭有多么慈祥,氣概有多么非凡!他的捲髮像太陽神,前額像天神,眼睛像戰神,他的姿勢像剛降落在吻著蒼天的山峰上的傳信神。你再來看這一個,多像是害蟲和黴菌,因為他居然戕殘了他強健的兄長。”

正當哈姆雷特正在問王后喬特魯德她怎么還能跟那個謀害了先王、竊取王位的兇手繼續生活下去時,他父親的鬼魂出現了,只有哈姆雷特一個人能夠看到,無論哈姆雷特怎么指出鬼魂所站的地方,王后都不能看見,她很害怕地看著哈姆雷特對著空中說話,以為哈姆雷特仍舊在發瘋。哈姆雷特問鬼魂來乾什麼,鬼魂說他是來提醒哈姆雷特不要忘記替他報仇的諾言的。鬼魂又說,要去和他母親說話,不然她會因為悲傷和恐懼而死掉的。鬼魂走後,哈姆雷特懇求王后不要以為他瘋了而把鬼魂引到人間,真正使鬼魂出現的原因恰恰是她自己的罪過。他懇求王后對上帝承認過去的罪孽,離開國王。要是王后以真正的母親的樣子來對待他,那他也會以真正的兒子的態度來祈求上蒼保佑她。王后終於感動了,答應照他說的去做。

和王后的談話結束後,哈姆雷特的心情平靜了一些。他看到不幸被他莽撞地殺死的老波洛涅斯的屍體時,王子傷心地哭了,因為這是他心愛的姑娘奧菲利婭的父親啊!

波洛涅斯的死給了克勞狄斯對付哈姆雷特的藉口。按照國王的本意是要把他視為隱患的哈姆雷特殺死,但又怕擁戴哈姆雷特的百姓不答應,況且也怕畢竟是愛兒子的王后的阻撓,所以,波洛涅斯的身亡使國王可以藉口把王子驅逐出境。狡詐的克勞狄斯要哈姆雷特由兩個大臣陪同坐船到英國去,以避免所謂的處分。當時的英國是向北歐強國丹麥納貢的屬國,所以克勞狄斯給英國朝廷寫了封信,編造了一些理由,要他們把哈姆雷特處死。聰明的哈姆雷特懷疑這裡面肯定有名堂,於是在夜裡偷偷從那兩個大臣處拿到那封信,巧妙地把自己的名字擦掉,而換上那兩個大臣的名字。不久,座船受到海盜的襲擊,哈姆雷特勇敢地拿著劍殺上了敵人的船,不料他自己的座船卻怯懦地溜之大吉了。那兩個大臣把他丟下,帶著改過的信件急急忙忙跑到英國去接受應得的懲罰了。

海盜俘虜了王子以後,倒對這個高貴的敵人十分客氣,不久就把他放了,希望王子在朝中替他們說些好話。當哈姆雷特返回王城後,見到的卻是一片悲慘的景象,那便是哈姆雷特曾經摯愛過的美麗姑娘奧菲利婭的葬禮。自從可憐的老波洛涅斯死了過後。這個未知世事的年輕姑娘受了很大刺激,神經也變得不正常起來,因為她沒想到可憐的老父親居然慘死在她所愛戀的王子手裡。她到處瘋瘋癲癲地跑來跑去,把一束束鮮花撒給宮裡的女人們,說是在給她父親舉行葬禮;又時常唱一些愛情和死亡的歌兒,仿佛以前發生的事情全都給忘記了。她喜歡痴痴地坐在一條小河邊,那條小河的邊上斜斜地長著柳樹,葉子倒映在水面上。有一天,她趁人不備又偷偷溜了出來,來到小河旁,用雛菊、蕁麻、野花和雜草編結了一隻小小的花圈,然後爬上一棵柳樹,想把花圈掛到伸向河中的柳條上,可是樹枝一下折斷了;美麗純潔的奧菲利婭便帶著她編的花圈掉進了水裡。開始她還靠柔軟的衣衫托著在水裡浮了一陣,還斷斷續續哼唱幾句不知是什麼的曲兒,仿佛一點兒也沒在意自己遭受的滅頂之災,或者仿佛她本來就是生活在水裡的精靈一樣。可是沒多久,她的衣服就給河水浸泡得沉重了起來,她還沒來得及唱完那支婉轉的歌兒,就沉入水裡,一縷芳魂悠悠地上了天堂。

當哈姆雷特回到王城時,奧菲利婭的哥哥、從法國回來的雷歐提斯正在為不幸的夭亡的美麗姑娘舉行葬禮,國王克勞狄斯、王后喬特魯德和所有重要的朝臣都到了。一開始哈姆雷特不知道他們在舉行什麼喪葬儀式,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不想去驚動大家。他看見他們按照處女葬禮的規矩,在奧菲利婭墳上灑滿了芬芳的鮮花。花是由王后喬特魯德親自撒的,她邊撒邊說道:“唉,鮮花本應是撒在美麗的姑娘身上的!奧菲利婭,我本來滿心希望用鮮花來鋪滿你的婚床的,可愛的姑娘啊,沒想到卻是撒到了你的墳墓上了。你本來應該做我兒哈姆雷特的妻子的。”接著,一向摯愛妹妹的雷歐提斯又喃喃地說,希望奧菲利婭的墳頭上長出紫羅蘭來,然後雷歐提斯又發瘋似地跳進了奧菲利婭的墳坑,悲慟得死去活來,並且吩咐侍從拿土來堆在他身上,讓他和親愛的妹妹奧菲利婭埋葬在一起。看著這一切,哈姆雷特對奧菲利婭的熾愛又從心頭湧起,他不能容忍一個僅僅作為哥哥的人悲哀到這個程度,因為驕傲的王子覺得他自己對奧菲利婭的愛遠遠比四萬個哥哥的愛加起來還要深。所以,處於感情煎熬中的哈姆雷特不顧一切地跳了出來,比雷歐提斯更為瘋狂地跳進了奧菲利婭的墳坑。衝動的雷歐提斯認出這便是他全家的仇人哈姆雷特,因為他的老父和幼妹都是因為這個該死的哈姆雷特而死掉的,於是就衝上前去,死命地掐住哈姆雷特的脖子,眾侍眾趕緊上前才算把他們拉開。葬禮之後,哈姆雷特向大家道歉說,他剛才的舉止太魯莽了,叫人以為他竟然要和雷歐提斯大動干戈而跳進了墳坑;他解釋說他不能容忍竟然還有誰為了美麗的奧菲利婭的死而顯得比他哈姆雷特更悲傷。這樣一來,兩個高貴而又都高傲的青年似乎暫時講了和。

可是歹毒的國王卻不想放過哈姆雷特,於是他就利用雷歐提斯對其父親妹妹慘死所感到的內心忿憤,設奸計來謀害哈姆雷特。奸王唆使雷歐提斯假裝言歸於好而向哈姆雷特作出貌似友好的比劍挑戰。哈姆雷特當然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看上去並無惡意的挑戰,並且約定了比賽的日子。比劍的那天,宮中所有重要人物都在場,因為大家都知道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兩人都精擅劍術,所以朝臣們都各自為兩位劍客下了為數不小的賭注。照一般的規矩,這種友好的比劍應該用圓頭不開刃的鈍劍,但毒辣的國王卻操縱了被仇恨所支配的雷歐提斯,讓他使用一把塗了致命毒藥的開刃尖頭劍。所以當哈姆雷特挑了一把鈍劍時,他已墮入國王的奸計,他一點兒也沒懷疑雷歐提斯有什麼不良企圖,也沒有檢查雷歐提斯的劍。比劍開始了,起初,雷歐提斯沒拿出真實本領來,故意讓哈姆雷特占些上風,好趁他掉以輕心之時全力一擊;而這時國王克勞狄斯也故意稱讚哈姆雷特的勝利,大聲喝著彩,頻頻為哈姆雷特的勝利乾杯,還下了很大的賭注,賭並不占多少上風的哈姆雷特一定能贏。這一切都是為了分散哈姆雷特的心神,以便雷歐提斯能發起犀利的一擊。果然,幾個回合過後,哈姆雷特劍勢就有些鬆弛,這時,雷歐提斯兇狠地拿出了看家本領,用毒劍一下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雖然還不知道全部陰謀,但這一擊也激起了他的怒火和勇氣。激烈的拚鬥中,哈姆雷特終於奪過那把毒劍並用它回敬了雷歐提斯一下,這下,雷歐提斯便成了國王奸計和自己的愚蠢的雙重犧牲品。正在這緊張的時刻,王后的慘叫又增添了幾分不祥色彩。原來,奸王特地給哈姆雷特準備下一杯有毒的飲料,以便哈姆雷特比劍時喝下去毒死他。這是一個多重的毒計,即便雷歐提斯的毒劍沒能刺死哈姆雷特,這杯下了烈性毒藥的飲料也足以要了哈姆雷特的性命。但國王忘了事先關照王后,所以當王后喝下那杯飲料時,剛來得及說她中了毒就倒地身亡了。

哈姆雷特頓時意識到這是又一個謀殺陰謀。於是他喝令把門關起來誰也不準外出,他要查出究竟是誰幹的。這時垂死的雷歐提斯覺得自己已深深地挨了哈姆雷特一劍,肯定是無救了,於是尚未泯滅的良心促使他招認了一切。他叫哈姆雷特不用查誰是兇手了,元兇是克勞狄斯,他自己也給克勞狄斯的奸計給害了。雷歐提斯請求哈姆雷特原諒他這個出賣朋友的人,告訴哈姆雷特說劍頭上塗了國王的毒藥,哈姆雷特已經活不過半個小時了,什麼靈丹妙藥都已救不了他了。說完這一切,雷歐提斯便死去了。哈姆雷特眼看自己快要死了,就拼起殘存的力量猛地向奸詐的國王撲去,把毒劍插進了奸王的胸膛,當即殺死了這個謀害他全家的兇手。哈姆雷特實現了他答應鬼魂的諾言,讓這個卑污的兇手遭到了報應。

奄奄一息的哈姆雷特用最後一口氣要求親眼目睹這場悲劇的好朋友霍拉旭一定要堅強地活下去,重義氣輕生死的霍拉旭想跟王子一塊死。他告訴霍拉旭要把全部秘密公諸於眾。當霍拉旭含著眼淚答應他一定忠實地這樣做時,高貴的王子哈姆雷特便與世長辭了。霍拉旭和其餘人都流著淚祈禱天使保佑王子的靈魂。大家都覺得,要是哈姆雷特沒死的話,他一定會成為一個最尊貴、最得人心、最仁慈、寬厚的丹麥國王。

哈姆雷特經典台詞(中英文)HamletSCENEI.Elsinore.TheCastle[EnterHamlet.]Hamlet: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Whether'tisnoblerinthemindtosufferTheslingsandarrowsofoutrageousfortuneOrtotakearmsagainstaseaoftroubles,Andbyopposingendthem.Todie-tosleep-Nomore;andbyasleeptosayweendTheheartache,andthethousandnaturalshocksThatfleshisheirto.'TisaconsummationDevoutlytobewish'd.Todie-tosleep.Tosleep-perchancetodream:ay,there'stherub!ForinthatsleepofdeathwhatdreamsmaycomeWhenwehaveshuffledoffthismortalcoil,Mustgiveuspause.There'stherespectThatmakescalamityofsolonglife.Forwhowouldbearthewhipsandscornsoftime,Th'oppressor'swrong,theproudman'scontumely,Thepangsofdespis'dlove,thelaw'sdelay,Theinsolenceofoffice,andthespurnsThatpatientmeritofth'unworthytakes,WhenhehimselfmighthisquietusmakeWithabarebodkin?Whowouldthesefardelsbear,Togruntandsweatunderawearylife,Butthatthedreadofsomethingafterdeath-Theundiscover'dcountry,fromwhosebournNotravellerreturns-puzzlesthewill,AndmakesusratherbearthoseillswehaveThanflytoothersthatweknownotof?Thusconsciencedoesmakecowardsofusall,AndthusthenativehueofresolutionIssickliedo'erwiththepalecastofthought,AndenterprisesofgreatpithandmomentWiththisregardtheircurrentsturnawryAndlosethenameofaction.

哈:{自言自語}生存或毀滅,這是個必答之問題: 是否應默默的忍受坎苛命運之無情打擊,還是應與深如大海之無涯苦難奮然為敵,並將其克服。此二抉擇,就竟是哪個較崇高?死即睡眠,它不過如此!倘若一眠能了結心靈之苦楚與肉體之百患,那么,此結局是可盼的!死去,睡去……但在睡眠中可能有夢,啊,這就是個阻礙:當我們擺脫了此垂死之皮囊,在死之長眠中會有何夢來臨?它令我們躊躇,使我們心甘情願的承受長年之災,否則誰肯容忍人間之百般折磨,如暴君之政、驕者之傲、失戀之痛、法章之慢、貪官之侮、或庸民之辱,假如他能簡單的一刃了之?還有誰會肯去做牛做馬,終生疲於操勞,默默的忍受其苦其難,而不遠走高飛,飄於渺茫之境, 倘若他不是因恐懼身後之事而使他猶豫不前?此境乃無人知曉之邦,自古無返者。哈姆雷特性格分析對哈姆雷特來說,愛情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於有人懷疑他對奧菲利亞的愛,這對他顯然有失公允。我們不認為在莎士比亞的創作動機中哈姆雷特是一個具有延宕性格的人。他從不延宕(殺波爾紐斯,殺兩個朋友,在奧菲利亞的葬禮上一躍而出)。我認為也許把造成這一結果歸為兩點恐怕更合情理。一,對母親的愛。所以說,弗洛伊德的解釋是有其價值所在的。劇中哈姆雷特往往將奧和葛並舉,可以看出母親失貞一事給他的心理造成多么巨大的陰影。這倒並不是說他的叔父做了他潛意識渴求的事,以至於心慈手軟,被自己唬住,而在於母親改嫁這件事令他無法再相信女人。這種透徹的了悟又是和愛女人的欲望糾纏在一起,以致痛苦萬分,手足無措。二,正如有的沙評家稱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於莎士比亞無法對如此巨大的題材加以把握。這裡有幾條證據,如哈姆雷特的對於演戲的大段評說,諸多地方是為了表現劇作者的聰明才智和對社會的褒貶(這在古典主義作家那裡是無法想像的),再如,同時要表現母子關係,愛情關係,又要表現復仇,勢必拖延了後者。再回到開頭的判斷,我們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場景,他說的是有關丹麥繼承權的問題。構想一下,如果整齣戲發生在羅密歐身上,那么他臨死時,不是抱著母親就是呼喚著奧菲利亞的名字。所以說,把這部戲理解成社會批判據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畢竟,也許我們忽略了這一點,哈姆雷特的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而王子是將繼承王位的。中文名稱:王子復仇記外文名稱:Hamlet其它名稱:哈姆雷特主題主題詞或關鍵字:劇情片將有視頻故事片譯製片內容摘要內容簡介內容簡介這是一部真正拍出莎劇古典戲味的代表作,由勞倫斯.奧立佛自導自演,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描述丹麥王駕崩,守夜衛兵看見老王幽魂出現,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勞狄斯服喪未滿,即娶其兄嫂繼承王位。王子與幽魂對話,獲知叔父謀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裝瘋賣傻為證實真相,導演一出王被毒殺的短劇,請新王與新後觀賞,叔父當場色變,母后以為王子瘋了,奧菲莉亞遭情人失蹤及喪父子之痛投河自殺,引起雷奧提斯心頭之恨,與克勞迪王共謀比劍時塗劇毒於劍鋒,酒內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葛楚皇后誤飲,雷奧提斯自己亦為毒劍所傷,臨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報了父仇,自己亦壯烈犧牲。全片成功地突破舞台劇局限,在場景設計和鏡頭運動上都充分發揮了電影的映象魅力。奧立佛的念白和表情同樣精彩,將王子的性格悲劇詮釋得絲絲如扣,吉恩.西蒙絲飾演奧菲莉亞則純美至極。“有人因天性不良而喪失理智,或因積習難返而抱憾終身,雖有純潔的道德,亦無法補救”,本片時莎士比亞作品般上銀幕上,成就最高影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兩項大獎,提名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內容類型視頻類型:劇情片故事片所屬國別:英國語種原文語種:英文配音語種:中文內容創建者原著作者: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Shakespeare)導演: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Olivier)主演:勞倫斯·奧利維爾(LaurenceOlivier)其它責任者攝影:DesmondDickinson作曲:威廉華爾頓(WilliamWalton)出品者:J.ArthurRankFilmsPilgrimPicturesRankFilmOrganization[uk]TwoCitiesFilmsLtd.[uk] 

《奧賽羅》簡介

奧賽羅四幕古典愛情歌劇,博伊托根據莎士比亞的戲劇《奧賽羅》改編,威爾第譜曲。於1887年2月5日在於米蘭的斯卡拉劇院首演。

劇情簡介:

《奧賽羅》是以15世紀末葉賽浦路斯島作為舞台的。主角奧特羅是一位黑皮膚的摩爾人,擔任威尼斯軍的統帥。他因聽信部下的讒言,殺死了美麗忠貞的妻子黛絲德莫娜。等到明白事情的真相後,悔恨交集,終於自刀,追隨愛妻於黃泉下。劇中人物:奧賽羅威尼斯軍統領摩洛哥人男高音黛斯德莫娜其妻女高音 亞戈奧賽羅的侍從男中音愛米莉亞雅戈之妻女低音卡西歐奧泰羅之副官男高音羅德利果威尼斯紳士男高音洛德維格威尼斯特使男低音 蒙塔諾塞普路斯總督男低音傳達者男低音其他士兵、水手、威尼斯人、塞普路斯人、僕從等。

故事發生於15世紀末,塞普路斯島(地中海東部,當時為威尼斯共和國領土)海岸與總督官邸。

劇情解說:

第一幕

幕啟地點:塞普路斯一海岸,右邊是城堡。(無序曲也無前奏曲)

前任總督蒙塔諾、威尼斯紳士、副官、士官及島上的男女青年,聚集在塞普路斯的海港碼頭,等待迎接從海上征戰回來的將軍奧泰羅。傍晚時刻,海上雷電交加、狂風暴雨,大家在擔心和祈禱中,奧泰羅偕同新婚夫人黛斯德莫娜終於安全登岸,並宣布了他的勝利。土耳其艦隊已被暴風雨中沉沒,然後走入城堡之中,那是他的賽普勒斯總督府所在地。人眾中有一位威尼斯紳士羅德利果,暗戀著奧泰羅的妻子黛斯德莫娜,而僕人(旗手)亞戈則忌妒剛被奧泰羅提拔為副官的卡西歐,大家在美酒與歌舞中慶祝勝利,亞戈唱著飲酒歌,並把卡西歐灌醉,教唆羅德利果挑釁他,結果倆人大打出手。前任總督蒙塔諾出來勸架,卡西歐不慎傷了蒙塔諾。亞戈即刻教羅德利果去報告奧泰羅,奧泰羅出來制止爭鬥,懲處卡西歐,免除其副官的職位,亞戈暗喜他的第一個詭計得逞。黛斯德莫娜原就與夫君奧泰羅一起出來,但等爭吵過去,眾人離開,他們夫婦倆唱起愛的回憶,並看著濃密的夜幕下垂,兩人也隨著愛的二重唱緩緩走回城堡。

第二幕

在城堡的大廳與迴廊間亞戈虛情假意向卡西歐表示同情,並表示願意幫助他恢復其副官的職位,建議他去拜託黛斯德莫娜向奧泰羅說情。卡西歐頗為感激,當他離開走入花園後,亞戈自言自語說:“這是他的第二個計謀”。他要挑起奧泰羅對妻子與卡西歐之間的猜忌,此時亞戈唱出一首殘酷惡神的信經。

被蒙在鼓裡的卡西歐聽令行事,亞戈卻利用這件事大做文章。亞戈看到卡西歐在懇請黛斯德莫娜為其說情,又見奧泰羅來到,便假裝喃喃自語:憂慮主人的婚姻,然後陰險地撩起奧泰羅的猜疑與忌妒。

遠處傳來水手之歌,婦女與小孩也向黛斯德莫娜唱著晚歌,奧泰羅在亞戈的挑撥下心已動搖。接著,又見妻子來向他替卡西歐求情,奧泰羅一聽更顯得心浮氣躁,妻子黛斯德莫娜以為他身體不適,便掏出手帕替他擦拭前額的汗漬,卻被丈夫粗魯地揮開,手帕掉落地上。愛米莉亞因隨侍在旁順手拾起,亞戈看見了私下強迫自己的妻子將手帕交給自己,愛米莉亞有了不安的預感。兩個婦人離開之後,奧泰羅自己思量,從此他的心再無安寧之日了。他強迫亞戈提出自己妻子不忠的證據,亞戈故意吞吞吐吐地說,卡西歐在營房睡夢中思戀黛斯德莫娜的話。接著他問奧泰羅黛斯德莫娜是否有張斑紋的手帕,奧泰羅說那是他贈給妻子的第一個禮物,亞戈卻說這手帕已被卡西歐所擁有(事實上仍在亞戈口袋裡),憤怒的奧泰羅發誓要報復這一對不知羞恥的男女,亞戈馬上表示效忠同唱復仇之歌。

第三幕

城堡的大廳,通令官宣稱威尼斯使者即將到來。不知情的黛斯德莫娜仍在為卡西歐的復職求情,奧泰羅再生嫉憤,並要求看妻子的手帕,黛斯德莫娜說手帕放在房間裡,又再次為卡西歐說情,奧泰羅激憤之下將妻子推倒,並口出惡言罵她是娼婦,他自己也痛苦不堪。亞戈設計約卡西歐出來談話,奧泰羅從旁竊聽,亞戈早已把那手帕放置在卡西歐身上,他故意問起托黛斯德莫娜求情的事,奧泰羅只聽見說黛斯德莫娜的名字,又見兩人在玩弄妻子的手帕,亞戈故意讓卡西歐聊些他與其女友的風流韻事,將笑聲讓奧泰羅聽見,奧泰羅感覺自己被嘲笑。號角宣告威尼斯大使洛德維格的到來,奧泰羅命令亞戈去取得毒液,用來殺死黛斯德莫娜。亞戈則建議奧泰羅將她勒死於床上,說那正是她犯罪的地方,亞戈再度表示效忠,要除掉卡西歐。

幕後傳出歡迎特使的合唱聲,然後特使洛多維科與羅德里戈、官吏們、士兵們一齊從大門進場,黛斯德莫娜與愛米莉亞從右邊小門進場。特使站在奧泰羅面前遞給他公文說:“威尼斯共和國的總統與元老院,向塞普路斯的英雄致敬”。奧泰羅吻一下公文,打開公文之後向大家宣稱:“各位,總統要把我召回威尼斯,而卡西歐受命接任賽普勒斯總督的職位,我明日即起程”。這時各人各表現出自己內心的感觸,卡西奧因升官而高興,而黛斯德莫娜則因為奧泰羅粗暴的態度感到悲傷,愛米莉亞走上前來安慰她。奧泰羅看到妻子的哭泣,誤以為她是捨不得離開卡西歐,大聲狂叫:“大家走開。”並當眾咒罵黛斯德莫娜的不忠,然後斷斷續續地說:“我不會獨自離開此地,要血…手絹…倆人擁抱啊”。說完倒地陷於昏迷癱瘓狀態。

特使洛多維科與羅德里戈對黛斯德莫娜表達惜別之情,看到奧泰羅的表現也感到奇怪。這時幕後傳來合唱讚美奧泰羅的歌聲,當眾人驚愕離去,亞戈看見昏厥的奧泰羅,站在一旁露出勝利微笑,他冷冷地凝視失神倒在地上的奧泰羅並嘲笑說:“這頭英雄獅子正倒在我的腳下”!

第四幕

黛斯德莫娜的臥室內有睡床、桌椅、梳妝檯,聖母像前有祈禱台,上面掛著一盞燈,桌上點燃著蠟燭。黛斯德莫娜和亞戈的夫人愛米莉亞相對而泣。黛斯德莫娜的行為,全被誤解,且生命危險,朝不保夕。黛斯德莫娜深感有種不祥的預感。她對愛米莉亞悲痛地傾訴道:“如果我死了,請用自己結婚時所用過的這條被單包裹。”她一面讓愛米莉亞梳發,一面唱著:《楊柳之歌》這是一個不幸的女孩芭芭拉的愛情悲劇。是一首模仿英國民謠的樸素優雅動人的詠嘆調。黛斯德莫娜向艾米莉亞道晚安,並給了她最後的擁抱,然後自己跪在床前,向聖母作晚禱。緩緩地唱出神韻悠揚的《聖母頌》。睡眠中,奧泰羅輕聲走進房間,吻醒了她。問她是否做過晚禱,然後罵她是卡西歐的娼婦,厲聲命令其準備赴死。黛斯德莫娜苦苦哀求饒恕,但奧泰羅鐵心,不聽其辯護,在床上勒死了她。

愛米莉亞有預感地急急回來敲門,目睹這恐怖的場景急奔入室,然而已挽救不了黛斯德莫娜的生命,只聽女主人用最後一點力氣說她是清白的。愛米莉亞驚喚眾人進來,奧泰羅指稱妻子不貞,更以手帕為證。愛米莉亞聽後將亞戈的醜行公布於眾,並且講明手絹是亞戈從她那裡得到的,亞戈見勢不好倉慌逃跑。奧泰羅明白妻子的忠貞,不勝歉疚愧怍,嚎啕大哭唱著:“猶憶臨終一吻”!最後奧泰羅悲戚地拿起大刀,自殺於妻子的臥榻之側。奧泰羅栽倒在地,他勉強想爬到黛斯德莫娜床邊,在音樂三次的「吻的動機」聲中,在妻子的身邊氣絕。幕落。

《李爾王》簡介

《李爾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敘述了年事已高的李爾王意欲把國土分給3個女兒,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贏其寵信而瓜分國土,小女兒考狄利婭卻因不願阿諛奉承而一無所得。前來求婚的法蘭西國王慧眼識人,娶考狄利婭為皇后。李爾王離位,大女兒和二女兒居然不給其棲身之地,當年的國王只好到荒郊野外……考狄利婭率隊攻入,父女團圓。但戰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守著心愛的小女兒的屍體悲痛地死去

《李爾王》真實地反映了資本主義世界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動盪不安的英國社會的面貌,也是作者對專制王權的批判和對人性的歌頌。受狡詐冷酷的女兒和陰險殘暴的女婿的虐待,李爾由專橫暴虐、剛愎自用的統治者,一下子變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國王”,這個過程具體地反映了文藝復興晚期封建階級走向衰亡的歷史。葛羅斯特受到作為冒險家、陰謀家的兒子陷害後所說的“城市裡有暴動,國家發生內亂,宮廷之內潛藏著逆謀;父不父,子不子,綱常倫紀完全破滅”這番話,正點出了封建主義解體、資本主義興起的過渡時期封建倫理道德趨於崩潰,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替代舊的綱紀倫常的歷史真實。

劇本真實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的苦難。李爾王流落荒郊,飽嘗暴風雨襲擊的苦楚,隨著地位的改變,他不由聯想起成千上萬無家可歸的窮人。他激動地說:“衣不蔽體的不幸的人們,無論你們在什麼地方,都得忍受這樣無情的暴風雨的襲擊,你們的頭上沒有片瓦遮身,你們的腹中飢腸雷動,你們的衣服千瘡百孔,怎么抵擋得了這樣的氣候呢?”這段話真實地揭示了圈地運動中失地農民流落異鄉、饑寒交迫的慘狀。

劇本還通過李爾王的小女兒考狄利婭等正面形象,宣揚了人和人應該和諧真誠、應該尊重人格、應該平等相待的人文主義思想。但李爾的瘋狂致死、考狄利婭的被害和葛羅斯特的流浪等結局,又為作品抹上了濃重的憂鬱色調。

《麥克白(麥克佩斯)》簡介

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將軍,為國王平叛和抵禦入侵立功歸來,路遇三個女巫。女巫對他說了一些預言和隱語,說他將進爵為王,但他並無子嗣能繼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將軍的後代要做王。麥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慫恿下謀殺鄧肯,做了國王。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奪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鄧肯的侍衛,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貴族麥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懼和猜疑使麥克白心裡越來越有鬼,也越來越冷酷。麥克白夫人神經失常而自殺,對他也是一大刺激。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麥克白面對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的圍攻,落得裊首的下場。

《麥克白》(1605)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心理描寫的佳作。全劇瀰漫著一種陰鷙可怕的氣氛。莎士比亞通過對曾經屢建奇勳的英雄麥克白變成一個殘忍暴君的過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侵蝕作用。由於女巫的蠱惑和夫人的影響,不乏善良本性的麥克白想乾一番大事業的雄心蛻變成野心,而野心實現又導致了一連串新的犯罪,結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惡、恐怖的氛圍里,作者不時讓他筆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內心,麥克白夫婦弒君前後的心理變化顯得層次分明,這就更加增大了悲劇的深度。《麥克白》畢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命運悲劇。這一點與古希臘的悲劇一比較便非常明白了。在古希臘的命運悲劇中,命運的力量是直接作用於人的。因此,從人物自身我們無法得出對他們命運的任何合乎邏輯的解釋,最多也只是家庭遺傳(如《阿加曼農》),或是祖輩的罪孽(如《俄底浦斯王》)。但在莎劇《麥克白》,命運並不直接作用於人,而是通過人類自身的欲望、罪惡、性格等間接作用於人的。就像赫卡忒所說,命運讓“種種虛偽的幻影迷亂他的本性”,讓他在自身欲望的驅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結局。從人情物理出發,麥克白的一切行動和最終的結局都是可以解釋的。從麥克白夫人口中,我們了解到麥克白的性格,他“希望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他有野心,但“缺少和那種野心相隨聯屬的奸惡”,他的“欲望很大,但又希望只用正當的手段”,“一方面不願玩弄機詐,一方面又要作非分的攫奪”。平定叛亂,被封為考特爵士之後,麥克白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在他之上的鄧肯,又完全依賴他來保障自己國家的安定。此時,即使沒有女巫預言,麥克白心中也必定會有那種念頭。所以當女巫們隱去之後,他才說“我倒希望她們再多留一會兒”。他叫她們再多留一會兒,顯然是他心裡已經潛伏了做君王的念頭,所以想從女巫口中多了解一些有關它的信息。莎翁一句簡單的話,便生動地表現了麥克白潛意識的流動過程。

女巫的預言使麥克白內心的隱秘的權力欲望浮出水面,而鄧肯對他過火的獎賞和誇讚,增強了他的欲望,鄧肯說“你的功勞太超越尋常了,飛得最快的報酬都追不上你,要是它再微小一點,那么也許我可按照適當的名分,給你應得的感謝和酬勞,現在我只能這樣說,一切的報酬都不能抵償你的偉大的勳績。”這樣的話說得太過火,不應出自一個國君之口,客觀上表現了鄧肯對麥克白的依賴性。也刺激了麥克白的野心,使認為自己攫取王位也並非是全無理由的:因為自己的功勞很大。麥克白篡奪了王位之後,又暗殺了自己的戰友要、班柯。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班柯是麥克白唯一忌憚的人,殺鄧肯之前,他就曾想收買他,“您聽眾了我的話,包您有一筆寶貴到手。”但班柯拒絕了他:“為了覬覦寶貴而喪失榮譽的事,我是不會幹的。”既然收買不成,他又知道自己的許多秘密,為了坐穩自己的王位,麥克白幹掉他,誅除異己本就是政治家慣用的伎倆,中外如此,沒什麼奇怪。至於後來麥克白的失敗也是因自身造成的,一個暴虐而又非法的君王,必然會遭到各個階層的反抗,人民的反抗加上眾叛親離,可以把任何一個國王掀下台。劇中麥克白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天意,就其個人命運而言,是正確的;就其被打敗這一事實而言,是荒謬的,就如中國的西楚霸王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天一樣。人物命運能從自身找到合理的解釋,是《麥克白》作為性格悲劇的一個審美特徵。但劇中對麥克白及其夫人內心風暴的精當刻畫,才是其中最精彩之處。為刻畫麥克白的性格,莎翁不惜筆墨,大量運用旁白、夢幻,突出麥克白夫婦的內心風暴。所以,該劇雖有馬爾康代表的道德一方與麥克白所代表的道德一方的衝突,但是主要的衝突卻是麥克白自己內心的衝突。外在衝突一方的力量與氣勢太萎弱,不能與麥克白的氣勢相匹配,因而雙方的衝突不具備動人心魄的震撼力;只有麥克白內心善惡、權欲與理性的衝突才具有動人的力量。麥克白對自己的欲望始終有清晰的理性。有人認為麥克白具有普通人犯罪的心理特徵,其實兩者存在著極大的差別,普通人犯罪時,會因為欲望的而忘記欲望可能帶來的罪惡,但麥克白對自己的欲望可能會帶來的罪惡始終是非常清醒的,他之所以依然在不顧罪惡去實現自己的欲望,是因為權欲的量實在太強,並且又不斷受到外在力量的催化。馬爾康被鄧肯封為勃蘭特親王時,他意識到他是一塊橫在他面前的巨石,他必須跳過這塊巨石。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欲望可能會帶來的罪惡,因而他說:“星星啊,收起你們的火焰!不要讓光亮照見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從中我們可以深刻而清晰地領會到麥克白內心所激起的第一次內心風暴。行功論賞之後,鄧肯忽然心血來潮,要到麥克白的城堡殷佛納斯去作客。麥克白夫人慫恿麥克白在家中幹掉鄧肯。但麥克白內心矛盾重重,一時難以作決,一方面,他“躍躍欲試的野心”,“不顧一切地驅著他”去“冒顛躓的危險”。另一方面,就如他自己所說:“他到這兒本有兩重的信任,第一,我是他的親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絕對不能幹這樣的事;第二,我是他的主人,應當保障他身體的安全,怎么可以自己持刀行刺?而且,這個鄧肯秉性仁慈,處理國政,從來沒有過失,要是把他殺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將要像天使一般發出喇叭一樣清澈的聲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弒君重罪。”在這種兩難之時,麥克白夫人的鼓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麥克白夫人是個極聰明的女性,她深諳其夫的個性和弱點。所以其鼓動言語才會有立竿見影之效。她先以愛情來擠兌麥克白:“從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愛情看作是同樣靠不住的東西。”繼而,又用一個軍人最忌諱的懦弱來激將麥克白:“你寧願像一隻畏首畏尾的貓兒,顧全你所認為的生命的裝飾品的名譽,不惜讓你在自己眼中成為一個懦夫,讓‘我不敢’永遠跟在‘我想要’後面嗎?”這兩點都是麥克白的致命之處,因此他才鐵定了謀殺鄧肯之心,他說:“請你不要用說了,只要是男子漢做的事,我都敢做,沒有人比我有更大的膽量。”麥克白夫婦定好嫁禍於衛士的計策,決定謀殺鄧肯。暗殺之前,“殺人的惡念”使麥克白看到異象——把在他面前搖晃的刀子,它的形狀你他拔出來的那把一模一樣,它指示著他要去的方向,告訴他應當用什麼利器。很明顯,刀子是麥克白內心殺人惡念的外化。外化的原因在於他內心經歷著激烈的內心衝突,面對善惡的抉擇,麥克白並不像他所說的那樣有膽量。殺人的惡念讓他恐懼,他說“堅固結實原大地啊,不要聽見我的腳步聲音是向什麼地方去,我怕路上的磚石會泄漏了我的行蹤。”他不是逃避什麼外在的東西,而是逃避自己對自己的審判。之後莎翁對麥克白謀殺鄧肯與暗殺班柯後的心理狀態的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謀殺鄧肯之後,麥克白聽到臆想的聲音:“不要睡了!葛萊密斯已經殺害了睡眼。”暗殺班柯後,麥克白看到班柯的鬼魂,這是麥克白內心激烈衝突的結果,是他內心對自己審判的理性觀念的外化。麥克白殺死了鄧肯與班柯,也相當於殺死了自己的另一半――理性、善良的另一半。麥克白與班柯本是一個人的兩個方面。班柯也像麥克白一樣,有深沉的權力欲望,但他的理性與道德的力量也一樣的強,並且女巫給他的預言並不是直接針對他而是針對他的子孫的,不是他的努力可以獲取的,假如女巫對班柯和麥克白的預言交換一下位置,班柯也有一個像麥克白夫人那樣的班柯夫人,那班柯也很可能與麥克白走同樣的一條路。殺死班柯之後,麥克白內心衝突開始減弱,從那以後,他“心裡想到什麼便把它實行,不再有任何的疑慮”,他變成了一個行屍走肉的、瘋狂的暴君。人與命運的衝突也開始激化起來。“我曾經哺乳過嬰孩,知道一個母親是怎樣憐愛地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會在它看著我的臉微笑的時候,從它的柔軟的嫩嘴裡摘下我的乳頭,把它的腦袋砸碎。”但她畢竟是女人,堅強的外表掩飾不了她內心的軟弱,她最後的夢遊泄露了她心底的秘密,表現出她外強中乾的秉性。不過,這反而顯出她的人性――具有普通人的情感。由她的夢遊往回考察,我們發現,麥克白夫人內心的風暴並非像劇本表面描寫的那樣平靜,事實上,她內心的風暴一直都是激烈的,但是她為了安慰麥克白,只好把自己的內心風暴壓抑著,第三幕第二場,麥克白夫人獨處時,獨白道:“費盡了一切,結果不是一無所得,我們的目的雖然達到,卻一點不感覺滿足。要是用毀滅他人的手段,使自置身在充滿著疑慮歡娛里,那么還不如被我們所害的人,倒落得無憂無慮。”其內心的痛苦與衝突是深邃的,但麥克白上來後,她馬上隱蔽了自己的情緒,轉過來安慰麥克白:“啊,我的主!您為什麼一個人孤零零的,讓最悲哀的幻想做您的伴侶,把您的思想念念不忘地集中在一個己死者的身上?無法挽回的事,只好聽其自然;事情幹了就算了。”(第三幕第二場)兩段話的語氣相差如此之大,都是因為關心體貼麥克白。變這點看,麥克白夫人倒有一些可愛之處。內心的衝突必然要有一定的發泄方式,麥克白夫人不斷壓抑自己內心衝突的結果,導致了她的夢遊和全面的崩潰。由此可見,與麥克白狂風驟雨式的衝突相比,麥克白夫人的內心風暴就像海底的洋流,表面平靜,內部卻波濤洶湧。《麥克白》具有命運悲劇與性格悲劇的雙重審美特質,與當時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文藝復興倡導“人本主義”,把人的地位提高到一個很高的地位,湧現出了一批天才式的巨人。莎劇中的人物多具有人文主義色彩。《麥克白》一劇中麥克白的鬥爭精神和他的力量體現了人的力量。但他最終的失敗卻說明命運觀念在西方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它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文學創作風格。實際上,其他許多莎劇亦存在著宿命的色彩。

元雜劇的四大悲劇

一、《竇娥冤》

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元代雜劇作品,關漢卿著。故事源於《漢書•於定國傳》。內容敘述長安竇天章進京赴試,將女瑞雲押為童養媳,被婆婆蔡氏改名竇娥,夫死寡居。無賴張驢兒父子欲占婆媳,投毒誤死父,昏官判竇娥死刑。法場上,她以血濺素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明願,果然靈驗。三年後,其父察訪,終於昭雪。作品以強烈的悲劇效果,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熱情地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該劇人物個性鮮明,情節緊湊,富於表現力,有感在動地的藝術力量,是元雜劇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相結合的優秀作品。

二、《漢宮秋》

《漢宮秋》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元代雜劇作品,馬致遠著。寫漢元帝時,奸臣毛延壽投敵獻美人圖,匈奴發兵索取皇妃王昭君。文武百官驚慌,昭君挺身出塞和親。臨行,昭君在灞橋“留下漢家衣服”,至番漢交界處因不願進番族之境,又舉酒南望澆奠,後縱身投黑江而死。昭君死後,元帝深居漢宮,思念成夢,醒來又聽孤雁哀鳴,更引起了無限愁悵。劇本著重描寫了昭君對大漢的感情,譴責了文武百官的無能。作品寫人細緻,富於心理描繪,有濃厚的抒情意味,但是所寫不合史實,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作品的真實性。

三、《梧桐雨》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代雜劇作品,白樸著。故事取材於白居易《長恨歌》和唐傳奇《長恨歌傳》,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生死愛情。由長生殿慶七夕、沉香亭舞霓裳、馬嵬坡縊死、深秋雨夜哭奠貴妃4折組成全劇。在這個傳統的愛情題材里,白樸根據自己的時代感受,含蓄地批判他們驕奢淫逸的生活,特別是把傳說中楊貴妃與安祿山的穢事寫進作品,就與歌頌李、楊愛情的主題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然而《梧桐雨》高超的藝術技巧向為後人所稱道,尤其是通過細膩的人物心理刻畫來塑造其精神面貌,更為出色。整部劇作著意描寫唐明皇的內心世界,憶舊、傷逝、相思交織在一起,傷感情緒和秋雨細敲梧桐的淒涼蕭瑟的氛圍,和諧一致,情景交融,構成一種詩劇的境界。《梧桐雨》對後世以李、楊愛情為題材戲曲創作影響深遠,清代傳奇名作《長生殿》即受其影響。

四、《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全名《冤報冤趙氏孤兒》,又名《趙氏孤兒大報仇》,元代雜劇作品,紀君祥著。故事取材於《史記•趙氏世家》。內容敘述晉靈公武將屠岸賈僅因其與忠臣趙盾不和與嫉妒趙盾之子趙朔身為駙馬,竟殺滅趙盾家300人,僅剩遺孤被程嬰所救出。屠岸賈下令將全國一月至半歲的嬰兒全部殺盡,以絕後患。20年後,孤兒長成,程繪圖歷教史實,終報前仇。作品描寫了忠正與奸邪的矛盾衝突,揭露了權奸的兇殘本質,歌頌了為維護正義、捨己為人的高貴品質,氣勢悲壯,感人肺腑。

教育意義

一方面,悲劇可以喚醒人的自覺的人生意識(悲劇意識本來就是人生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清醒地認識人生旅途中存在的各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正確對待人生的挫折乃至死亡,從而幫助人克服盲目樂觀或消極悲觀,提高人的道德感和精神力量,培養人為實現人類美好理想而不懈鬥爭的勇氣和激情。例如,一般說來,青少年對生活往往抱有善良的願望和美好憧憬,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會愈來愈多地發現現實中的某些不合理與矛盾方面,發現理想與現實、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對立衝突,因而會對人生矛盾做出片面、武斷和搖擺的判斷與反應。歡喜與悲哀、得意與失意、希望與絕望,這些相反的情緒在青少年心中不斷湧現、交織在一起,使他們經常處於苦惱之中。而悲劇的審美體驗可以使他們看到人生矛盾的必然性,理解人生的偉大意義正在於艱苦卓絕的鬥爭之中,從而激發他們的精神力量,推動理性的提升,使其情緒體驗得以建立在正視生存矛盾的清醒理智之上,將一己的苦惱與絕望升華為堅定的信念

一方面,悲劇教育也是對人的心靈磨練,是現實人生考驗的有指引的預演,能夠向人提供有益的人生警戒,使人頭腦更清醒、靈魂更堅強、心靈更有韌性。就像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賽羅因嫉妒而輕信、哈姆雷特因遲疑延宕而“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劇,觸目驚心、令人深思,足以使人在悲痛之餘得到深刻的哲理啟示、人生教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