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在戲曲音樂中, 主奏樂器的定弦不單是演奏的基本技術問題, 而且定弦音的“唱名”和調式運用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南方一些地方的山歌和陝北的一些民歌,其曲調風格別具一格:前者高吭明亮,後者深情親切。從調式音階的角度去看,這類樂曲多屬商調式。有些樂曲的最低音也是“2”。對於這些樂曲,採用26弦來拉奏是最恰當不過的。
簡介
演奏術語。 把空弦音調到一定的音的高度謂之定弦。 在戲曲音樂中, 主奏樂器的定弦不單是演奏的基本技術問題, 而且定弦音的“唱名”和調式運用有著密切的關係。 如京劇中西皮定LA,MI(6——3)音, 二黃定SOI,RE音(5——2), 反二黃定DO,SOI音(1——5)。 這三種腔調的調式風格和鏇律情調, 均和定弦不可分割。 甚至有的地方劇種, 如越劇其基本腔調就以某種定弦方式命名, 如尺調腔,四工調腔等。
二胡定弦
二胡的常用定弦是15弦、52弦、63弦、37弦和26弦。其中15弦和52弦通常稱作基礎定弦,套用也比較廣泛。這裡介紹五種常用的定弦:
五種常用定弦是1、5弦、5、2弦、6、3弦、3、7弦和2、6弦。其中15和52這兩種定弦通常稱作基礎定弦,屬於按把法,套用也比較廣泛。其餘三種定弦屬於切弦法。原把位按音,是指左手虎口在千金稍下一點地方持住琴桿後,四個按指所能控制的包括兩個空弦音在內的第一把音位。學習拉奏必須要先從原把位學起,因為每一種定弦的原把位按音是其餘把位按音的基礎。確定一首樂曲採用什麼定弦拉奏,首先應著眼於樂曲的最低音。
1)1、5弦
1、5弦即內弦為“1”,外弦為“5”的定弦。它是五種常用定弦中最易入門的一種定弦。在一般情況下,凡是最低音為“1”的樂曲都可採用15弦來拉奏。京劇音樂中的“反二黃”一般就用15弦來演奏。如果二胡是採用的“D、A定音”,咽15弦奏出樂曲的調高就是“1=D”;在民間音樂中,15弦的按音手法稱作“小工調”。
2)5、2弦
5、2弦即以內弦音為“5”,外弦音為“2”的定弦,凡是最低音為“5”的樂曲一般情況下都適合用52弦來拉奏。京劇音樂中的“二黃”一般採用52弦。如果二胡是採用的D、A定音,用52弦奏出的樂曲的調高就是“1—G”,在民間音樂中,52弦的按音手法稱作“正宮調”。
3)6、3弦
6 3弦即以內弦音為“6”,外弦音為“3”,凡是最低音為“6”的樂曲一般都適宜用6 3弦來拉奏。京劇音樂中的“西皮”一般情況採用63弦。如果二胡是採用的D、A定音,用6 3弦奏出的樂曲的調高就是“1=F”;在民間音樂中, 6 3弦的接指手法稱作“六字調”.
4)3、7弦
3、7弦即以內空弦音為“3”,外空弦音為“7”,凡是最低音為“3”的樂曲都適宜用37弦來拉奏。如果二胡是採用的D、 A定音,用3 7弦奏出的樂曲的調高就是“1=‘B”,在民間音樂中,37弦的按音手法稱作“上字調”。
5)2、6弦
2、6弦即以內空弦音為“2”,外空弦音為“6”的一種定弦。凡是最低音為“2”的樂曲都適宜用26弦來拉奏,京劇音樂里的“反西應”也適宜用26弦的拉奏手法來處理。如果二胡是採用的D、A定音,用26弦拉出的樂曲的調高就是“1—C”,在民間音樂中,26弦的按弦手法稱作“尺字調”。
古箏的定弦
自箏有史以來,其定弦方法,歷代未見記載。但在魏晉時代,尚有蛛絲馬跡可尋,如魏•阮瑀《箏賦》記載說:“惟夫箏之奇妙,極五音之幽微”,晉•傅玄《箏賦•序》說:“設之則四象存,鼓之則五音發”。從上述兩則記載來分析,這裡說的“五音”無疑是指“宮商角徴羽”,箏以此五音定弦,這是人們早已公認的,這種定弦方法,一直沿襲至今。
《樂書》所注。系根據一般公認的律尺,即鐵尺所求出各律之高度(見《隋唐燕樂調研究》)
這種以十二律為原則的定弦方法,都是半音關係的排列,只能彈奏一個八度,演奏之困難,音調之單一,表現之貧乏,當可想而知。宋朝雅樂“一字一音”(宋•朱熹語),節奏簡單,速度緩慢,用這種定弦方法尚能適應。但宋朝彈箏藝術已具有一定水平,不但用於雅樂伴奏,還能獨奏、領奏、合奏,如《武林舊事》中《聖節》及《皇后歸謁家廟》的記載,有箏獨奏曲《聚仙歡》,《會群仙》等;有箏領奏曲《出牆花慢》,《月中仙慢》等;有箏、琵琶、方響合奏曲《纏令神曲》、《雙雙燕神曲》等。如果用十二律定弦方法演奏,恐難適應。無疑宋朝除雅樂箏用十二律定弦,其它皆用五聲音階定弦,當可信實。
在清朝雅樂箏已不用十二律定弦,他們所採用的是十四弦箏,並以七聲音階定弦,用於雅樂。《律呂正義》記載,以為“五聲二變為七,倍之為十四”合符一弦一音的自然法則。然而我們的民族,長期以來,習慣於五聲音階,尤其在箏上用五聲音階定弦,既符合於“五聲二變”的傳統樂理論,又能靈活運用“二變”中的游移性,使其風格更為突出,一直為廣大民眾所接受、所喜愛。而當時七聲音階或十二律定弦方法,只是用於毫無生氣的雅樂中,沒有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故以後就銷聲匿跡,未見相傳。
究竟哪一種定弦好,據史籍記載,當時一些行家們也是爭論不休。其實,在學術上問題的高低優劣,不是誰說了算,而是讓歷史來檢驗,這是最好的辦法,優者能不脛而走,劣者會自行消失,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
建國後也有人提創七聲音階定弦,在各種場合上(如報刊、會議)都爭得面紅耳赤、各據其理,互不相讓。直至近年,還是爭論不休。筆者以為歷史經驗,值得借鑑,讓實踐來下結論吧!
古琴定弦
中國古代就以宮、商、角、徵、羽五音拼成基本的五聲音階, 相當於現在的do、re、mi、so、la五音,後來又有變宮、變徵等。古琴有七弦,而一弦與六弦、二弦與七弦為同一個音級(相隔八度),實際有五聲,用每弦當一次宮音(do)就成五調,即五正調或正弄。 古琴最常用的調是以三弦為‘do’(F)的仲呂調,即F調,可稱之主調,其餘四調均以此轉弦而變。詳繪如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弦
仲呂(F)調
定弦三弦為宮
簡譜唱名:
1=F
黃鐘(C)調
定弦主調慢三弦
一、六弦為宮
簡譜唱名:
1=C
無射(B)調
定弦主調緊五弦
五弦為宮
簡譜唱名:
1=B
林鐘調定弦
主調慢一三六弦
簡譜唱名:
1=G
夾鐘調定弦
主調緊二五七弦
二、七弦為宮
簡譜唱名:
1=E
另外,借主調的弦法,不加緊慢變弦而改彈其它的調,就又生四個側弄。
主調(仲呂、F)弦法
簡譜唱名:
仲呂調(F) 5 6 1 2 3 5 6
黃鐘調(C)側弄: 1 2 4 5 6 1 2
無射調(B)側弄: 2 3 5 6 7 2 3
林鐘調(G)側弄: 4 5 6 1 2 4 5
夾鐘調(E)側弄: 6 7 2 3 4 6 7
除上述正側弄外,還另有一種‘外調’。是據樂曲特殊需要,如將第二弦降為與一弦同一音高的慢商調,增強了一弦散音音量,以適合琴曲《廣陵散》的內容。另如將無射調弦法中的一弦放低為五弦(B)的低八度音來符合《胡笳》等曲的需要。總之其實質都不出五正調的範疇。
京劇術語·音樂聲腔
京劇的音樂屬於板腔體,其聲腔有著獨特的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