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韻白是明代中原地區形成的一種通行語音,又叫做“中州韻”。按照元代的漢語官方韻書《中原音韻》為語言規範。後來又受到 明代官話《洪武正韻》 的影響。後來隨著中原向湖北、四川的移民帶到了西南地區,影響到當地土話,形成今天的西南官話。中州韻和今天的西南官話聲調比較接近,但是音系要比中州韻全得多,比如分尖團,有入聲。
明代名義的官方語言是以《洪武正韻》 南京白話體系,但是實際上,尤其是遷都北京之後,官話以 韻白為主。滿清入關後,京白取代了明代官話,作為全國的官話。
明清時代,許多劇種都採用了各個標準的白話傳統,但又都參酌本地語音加以變化發展。表現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徵已不甚明顯,大致還共同遵守著某些讀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還保留著一種抑揚頓挫、節奏感特別鮮明的聲調。一般稱這種用中州韻的念白為“韻白” 或“上韻”,以區別於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蘇白”等。
詞語解釋
1.戲曲念白的一種。同京(北京)白﹑蘇(蘇州)白等相對。大抵以中州韻為讀音﹑咬字﹑歸韻的標準,四聲調值也有特定規律,因而節奏感和音樂性較強。傳統戲曲中正面人物和身分較高的人物多念韻白。
2.戲曲中句子整齊押韻的道白。
出處
國朝 毛先舒撰。皆雜論古韻、 今韻、 詞韻、 曲韻、蓋其《韻學通指》之緒餘也。其中“駁古詩三聲相通”一條,最為失考。古無四聲,聲近者即可諧讀,諸書不一而足。即以習見者而論,古詩《上山采蘼蕪》一首,素、餘同押。 劉琨《握中有玄璧》一首,璆、叟並用。豈亦未檢耶?駁蘇軾《 屈原廟賦》,謂《東部》本不與《陽》合。此拘於三百篇之例。不知《易·象傳》固“中”諧“當”,《 老子》固“盲”諧“聾”也。又謂宋人填詞韻,始《江》與《陽》合,是又泥魏晉以前之例。不知 沈演之《嘉禾頌》、徐陵《鴛鴦賦》,《江》已通《陽》久矣。大抵審定今韻之功多,而考證古書之力少,故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焉。
現代韻白
現代韻白的“韻”,不僅僅指的是文字之“ 聲韻”,還指這種經由文字來創生的一個含蘊不盡的審美空間的“韻味”。由 聲韻到韻味,事實上也就是由一種有形的、實質的,達到一種無形的、形上的體驗的過程①。現代韻白的意思也就成為,經由現代 白話文而不是古代優美的文言文,建構一種指向“韻外之致”的審美的體驗的 文學語言。
京劇術語·聲韻念白
京劇中有這樣一句話:“千金話白四兩唱”,可見念白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