蹺功

蹺功

蹺功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流傳已久的一種獨特表演技巧,是武旦、刀馬旦、花旦的專利。蹺是仿照古代婦女的小腳形狀,以木製材料製成,外套繡花鞋套著大彩褲遮住真腳將小腳露出。蹺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記珍貴產物。踩蹺屬於高難度技術,在許多傳統戲中,旦角踩蹺走碎步、跑圓場、甚至跌扑翻滾,持兵器對打踩蹺作為一種特殊表演手段,能表現出古代婦女行走儀態的婀娜多姿。蹺功的由來,據說是由清代秦腔演員魏長生到了北京引進蹺功的。那時的蹺功是演員腳上綁木質小腳模擬纏足行走,成為了花旦表演中的一種職業特技。蹺功也是傳統戲劇裡面用來模仿封建社會婦女纏足的一件舞台藝術道具。蹺分硬蹺和軟蹺,硬蹺由木製,軟蹺由多層布衲成。京劇當中的蹺功又叫“踩寸子”,號稱有東方芭蕾的讚譽。當社會發展進入了二十世紀之初,有人以解放全人類婦女自由身的崇高名義,正式提出廢止京戲蹺功。其實今天看來,京劇的蹺功並非所謂小腳文化的有限繼承。小腳文化是生活現實的封建寫照。而且蹺功是一種戲曲藝術中的絕響之技。京劇蹺功幾乎是中國京劇所有藝能行當之中最難習練也最不易做好的功課。

基本信息

簡介

蹺功蹺功
蒲劇著名旦角王存才,幼年學習踩蹺,平時常在腿上綁著鐵瓦、沙袋,踩著蹺跟著戲班趕路,練就了一套絕技。他在演出《掛畫》一劇時,足登高蹺,能在太師椅的寸把寬的扶手上,一躍而上,穩穩地站在扶手上面,甚至單足獨立,紋絲不動,其驚人技藝,不僅同行中有口皆碑,而且觀眾百看不厭。舊時在山西民間曾流傳“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誤了秋收大夏,不誤存才《掛畫》”等諺語,可見其在民眾中影響之深。

戲曲技巧之一硬蹺清代,秦腔演員魏長生到北京,引進蹺功(即腳上綁木質小腳,模擬纏足行走),更成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近世善演花旦的名宿,當屬京劇“四大名旦”中“荀派”創始人荀慧生,以及創成“筱派”的筱翠花(本名於連泉)二位。

特點

“小、瘦、尖、彎”是蹺功的特點。觀眾們看到的只是滿台踩蹺好似東方芭蕾的精彩,卻不知背後那“小腳一雙,眼淚一缸”的滋味。為了塑造一雙纖纖“金蓮”,穿蹺幾乎是把腳尖朝下插在蹺內,然後用綁帶把腳背同木芯牢牢紮緊,腿部和腳腕子都要繃直,腳跟不能落地,比跳芭蕾舞的難度更大。

史籍記載

蹺功蹺功
近代京劇裡面的大家中比如筱翠花、於連泉、陳永玲這都是蹺功的大家。京劇四大名旦中的荀派創始人荀慧生,以及創成筱派的筱翠花,都是蹺功的先遣。當社會發展進入了二十世紀之初,有人以解放全人類婦女自由身的崇高名義,正式提出廢止京戲蹺功。其實今天看來,京劇的蹺功並非所謂小腳文化的有限繼承。小腳文化是生活現實的封建寫照。而且蹺功是一種戲曲藝術中的絕響之技。京劇蹺功幾乎是中國京劇所有藝能行當之中最難習練也最不易做好的功課

據豫劇藝術研究專家馬紫晨先生說,在民國初年早期的豫劇藝人們也都踩蹺表演,當第一代女演員登上舞台後,逐漸廢除了蹺功。特別是解放之初,更是以摧殘女性、提倡小腳文化為反對的理由,使這一絕技失傳。所以,現代的青年演員都不知道戲曲中的踩蹺功。

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播出的湖北省京劇院演出的《三寸金蓮》時,劇中不但主角踩蹺,而且連婢女們也踩蹺,她們表演的“金蓮花舞“等一系列舞蹈滿台生輝,令人叫絕。


發展歷程

上世紀40年代荀慧生、毛世來等京劇名家的蹺功戲,令人賞心悅目。但以後的幾十年里蹺功即絕跡舞台。近年在新編京劇《三寸金蓮》中再次見到了蹺功,去年第五屆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中,又出現蹺功戲《戰宛城》與《活捉》。

硬蹺硬蹺

關於京劇“蹺功”保留還是廢止的問題,儘管還有不同意見,有待探究,但愚以為應當保留繼承並發揚光大。理由之一是,蹺功已成為一項表演特技,如同翅子功、翎子功及噴火、變臉等戲劇絕活。儘管蹺功的初始是表現舊時婦女的小腳,模仿小腳婦女走動時扭捏輕盈,拂風擺柳的腰肢體態,但由於前輩藝人的不斷改進和創新,已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門類了。作為後人必須好好繼承和發揚,勿使前輩的血汗棄於一旦。可能會有人說:蹺功是在宣揚婦女纏足陋習,必須徹底廢止。這話乍聽起來好像有一定道理,但細究起來,卻是不攻自破。大家知道,芭蕾是歐美的傳統舞蹈,久演不衰,深受人們喜愛,且已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如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等。難道這是提倡婦女用腳尖走路嗎?就拿京劇來說,台上的帝王將相都穿粉底皂靴,那么也是倡導今天的官員都要這樣穿戴嗎?舞台上的后妃娘娘鳳冠霞帔,莫非也要婦女爭做嬪妃不成?同樣噴火、變臉等特技也絕不是在宣揚封建迷信,而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是國粹是奇葩,而不是糟粕

要保留並繼承發揚蹺功的理由之二是,不論軟蹺還是硬蹺,都是旦角形體鍛鍊的有效手段,是練腰功腿功的重要途徑。老一輩旦角藝術家們功力之所以那樣紮實,許多都是沾了練蹺功的光。試想踩著蹺能表演各式各樣的身段,能跑圓場、摔屁股坐子,還能揮刀舞槍大打出於,甚至在疊起幾層的桌子、椅子上表演單手鼎、雙手鼎、左右臥魚、仙人指路等高難技巧,最後還要從上邊翻筋斗下來……若腳不踩蹺做上述動作,必更能技藝嫻熟運用自如。也許有人會說:練蹺功太苦了,得不償失。誠然,踩蹺時只有三分之一的前腳掌踏在假腳背部的平面上,腳的其餘部分懸空著,即整個人體的重量全仗著這段腳前掌支撐著,比練芭蕾要難。跳芭蕾還有腳尖落地時,而踩蹺卻不能。開始練習蹺功,兩腿發酸腫脹疼痛難受,確是受苦。但是什麼絕活容易得來?就拿矮子功來說,有位老演員曾經說過,不論嚴寒酷暑,頭上頂著一碗水在樓梯上練習。再看那些雜技演員,哪個沒經過痛苦訓練就成了身懷絕技的名角?還得用著那句老話: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

邵氏電影《鬼叫春》中的蹺功展示邵氏電影《鬼叫春》中的蹺功展示

這裡並不是說一提恢復蹺功,就要求所有旦角演員一律要學此功,都要演蹺功戲,愚以為既要演出適合蹺功的戲,又不要丟棄了前些年不用蹺功時,老藝術家創造的稱為“大步量”的翩翩台步以及塌步圓場等技巧。要百花齊放,各展特長,使京劇藝術更加異彩紛呈,絢麗多姿。

京劇術語·表演程式

京劇的表演程式是在長期的舞台實踐和豐富紛繁的社會生活中高度提煉的表演語彙,它不僅使生活萬象舞蹈化、音樂化、節奏化,而且形成了規範不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