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梅蘭芳出生在北京前門外李鐵拐斜街一座京劇世家的舊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梅蘭芳在北京百順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讀書。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學的第一齣戲是《戰蒲關》,後又學習了《二進宮》、《三娘教子》等共約三十餘出戲。也常跟著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戲。
光緒三十年(1904年)8月17日,北京“廣和樓”戲館第一次登台,工花旦,在《長生殿·鵲橋密誓》里演織女。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梅蘭芳家從百順胡同移居盧草園,正式搭班“喜連成”演出。之後喜連成班主葉春善收梅蘭芳為徒。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8月14日,母親楊長玉病逝後全家移居鞭子巷頭條。
清宣統二年(1910年),梅蘭芳與王明華結婚。開始養鴿子的業餘愛好。
演繹生涯
宣統三年(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第一次與譚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劇目《桑園寄子》。
民國二年(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10月31日,接受上海許少卿邀請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蘭芳第一次離開北京),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樓配》、《玉堂春》等戲,11月16日第一次貼演扎靠戲《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軸戲,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台、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後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開始研究新腔並學習崑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條。
民國三年(1914年)1月,在慶豐堂與王蕙芳同拜陳德霖為師。又先後從師喬蕙蘭、李壽山、陳嘉梁學習崑曲。又從路三寶、王瑤卿學戲。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嘗試創編了時裝新戲《孽海波瀾》。梅蘭芳對化裝、頭飾方面進行了改革。同年,再次來滬,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一個多月。
民國四年(1915年)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時裝新戲《宦海潮》。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時裝新戲《鄧霞姑》,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園首演創編古裝新戲《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劇舞台上使用追光,梅蘭芳則把燈光的作用向前推進了一步,梅蘭芳開始學習繪畫,繪畫老師畫家王蘿白。此後,又結識了畫家陳師曾、金拱北、姚茫父、陳半丁、齊白石等。同時並與收藏家朱翼庵訂交,廣泛觀賞書畫和古器物。
民國五年(1916年)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的新戲《黛玉葬花》,4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創編時裝新戲《一縷麻》。同年,第三次來滬,連唱45天。
民國六年(1917年),梅蘭芳創編了神話歌舞劇《天女散花》。
民國七年(1918年),梅蘭芳移居上海,演出《遊園驚夢》。同年創編演出了《麻姑獻壽》、《紅線盜盒》。
民國八年(1919年),余叔岩在正乙祠為母親祝壽辦堂會,梅蘭芳反串呂布在此登台獻藝。4月至5月,應日本帝國劇場邀請,攜同“喜群社”訪問日本進行演出。先後在東京、大阪、神戶等地演出,12月應近代實業家張謇邀請,第一次到江蘇南通演出。
民國九年(1920年),第一次拍攝無聲電影《春香鬧學》。
民國十年(1921年),年初,與楊小樓合作組織“崇林社”劇團。年末,與福芝芳結婚。
民國十一年(1922年)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創編新戲《霸王別姬》,10月15日至11月22日應香港太平戲院邀請,率"承華社"劇團140餘人赴港演出。
民國十二年(1923年),首創在京劇伴奏樂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劇音樂更加豐富,11月在北京開明戲院上演創編新戲《洛神》,11月在北京真光劇場上演創編新戲《廉錦楓》。
民國十三年(1924年)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學者、詩人、作家泰戈爾。演出結束後,泰戈爾用孟加拉文題詩一首,又親自譯成英文送給梅蘭芳。後來經北京大學精通孟加拉文的吳曉鈴、石真教授將原詩譯成了漢文白話詩。10月9日至11月22日,梅蘭芳應日本帝國劇場社長邀請,第二次訪問日本。先後在東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
民國十四年(1925年),創編新戲頭本、二本《太真外傳》。
民國十五年(1926年),創編新戲三本、四本《太真外傳》,在北京東城無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來訪問的瑞典王儲夫婦。
民國十六年(1927年),被評為京劇“四大名旦”之首,創編新戲《俊襲人》,經當時的銀行家馮耿光證婚,梅蘭芳迎娶了孟小冬。
民國十七年(1928年)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戲院首演創編新戲《鳳還巢》,夏季,在北京編演了新戲全本《宇宙鋒》,第二次赴香港演出。同年,梅蘭芳去美國訪問演出前拜訪胡適。
民國十九年(1930年)1月18日至7月,率“承華社”劇團部分演員經日本橫濱、加拿大維多利亞赴美國演出。先後在西雅圖、芝加哥、華盛頓、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美國波摩拿學院、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分別授予梅蘭芳文學榮譽博士學位。
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與余叔岩、齊如山、張伯駒等人創辦“國劇學會”,第三次率團赴香港演出,同年與孟小冬解除婚姻關係。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梅蘭芳從北京遷居上海。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創編新戲《抗金兵》。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月21日至4月21日,率劇團赴蘇聯演出訪問。在蘇聯先後與戲劇大師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會面,四月至八月赴波蘭、德國、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等國進行戲劇考察。後經埃及、印度回國。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創編新戲《生死恨》。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年初,攜家眷和劇團演職員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
民國三十年(1941年),蓄鬚明志,息影舞台。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從此,杜門謝客。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戲院與俞振飛合作演出了崑曲《斷橋》、《遊園驚夢》等劇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6月至11月,在上海聯華三廠拍攝彩色片《生死恨》。
文藝工作
1949年,榮獲美國波摩那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7月,出席中華全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9月30日,當選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活動。1951年4月,任命梅蘭芳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7月,全家從上海遷回北京,定居護國寺街1號。(現梅蘭芳紀念館)
1952年12月,出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與蘇聯著名舞蹈大師烏蘭諾娃在北京會面。
1953年10月,梅蘭芳當選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1954年9月,梅蘭芳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
1955年1月,任命梅蘭芳為中國京劇院院長,4月,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聯合為梅蘭芳周信芳舉辦了舞台生活50年紀念活動,2月—8月拍攝《梅蘭芳舞台藝術》戲曲片,12月製作完成。
1956年5月26日至7月16日,應日本朝日新聞社等團體邀請,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心和幫助下,組建了陣容最強大的訪日京劇代表團,梅蘭芳任團長。這也是梅蘭芳第三次訪問日本。先後在東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
1957年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任命梅蘭芳為梅劇團團長。6月7日,國際舞蹈協會主席海爾格來到北京授予梅蘭芳榮譽獎章。7月9日,梅蘭芳擔任中國戲曲學院院長。
晚年生活
1959年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劇場上演創編新戲《穆桂英掛帥》,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1月21日,《遊園驚夢》彩色電影片拍攝完成,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任命梅蘭芳為梅劇團團長。
1961年5月31日,在中國科學院為科學家們演出《穆桂英掛帥》,這是梅蘭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後一次演出,7月9日,任命梅蘭芳為中國戲曲學院院長,8月8日凌晨5時,梅蘭芳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婚姻家庭
祖父
梅巧玲,著名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鹹豐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脫籍自營景和堂,甚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絕,為四喜班班主。
父母
父親梅明瑞,字竹芬,小名二鎖,原為京劇小生演員,後改花旦,景和堂二主人,因體弱,後患肺病而死。
母親為楊隆壽之長女。
伯父
梅雨田(大鎖),京劇京胡演奏家,梅蘭芳父親去世後由伯父養育成人。
妻子
王明華,出身京劇世家,1910年結婚。婚後王明華生了一雙兒女,後來兒女不幸夭折,後王明華身體不好在天津養病。
福芝芳,京劇旦角演員,生在北京的一個旗人家庭,1921年梅蘭芳娶其為平妻。
孟小冬,京劇老生演員,1927年與梅蘭芳結婚,1933年離異,1949年,她離開上海赴香港定居,與杜月笙結識,次年結為夫婦。1967年移居台北,1977年逝世。
子女
福芝芳和梅蘭芳共生有九個小孩,但只有四個長大成人,分別是梅葆琛、梅葆珍、梅葆玥、梅葆玖。
弟子傳人
梅蘭芳的弟子及梅派傳人有:程硯秋、魏蓮芳、李世芳、劉元彤、張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雲、羅蕙蘭、顧正秋、楊榮環、梅葆玖、沈小梅、陳正薇、楊秋玲、張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華、李經文、楊葆榮、李勝素、董圓圓、魏海敏、張晶、梁維玲、李潔、王艷、郭睿玥、張馨月等。
梅蘭芳的幼子梅葆玖致力於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培養了李勝素、董圓圓、張晶等梅派後學。
藝術特色
唱腔
梅蘭芳的唱腔醇厚流麗,感情豐富含蓄。由於他嗓音高寬清亮、圓潤甜脆俱備,故音色極其純淨飽滿,唱工從不矜才使氣,始終保持平靜從容的氣度,決無氣餒音懈之處。他的唱腔基本上是從傳統唱法中來,但又無一腔照搬傳統,而是以自己的潤腔方式和行腔規律,將其化為具有從容含蓄的梅派韻味的唱腔,鏇律優美,順暢流利。在每一齣戲中,均結合表達人物感情和劇情內容的需求,設計出大量新的唱腔,悅耳動聽,清麗舒暢,並不以花哨織巧、變化奇特取勝,但無論是柔曼婉轉之音抑或昂揚激越之曲,都無不出自心聲,感人至深。梅蘭芳的嗓音脆、亮、甜、潤、寬圓俱備,而最難得的是又甜又亮。甜而不寬,這只是一般好嗓子,梅的嗓音之寬,恰到好處。梅蘭芳精通音律,五聲尖。他的唱法,在成名之後,可以說既無腔不新,又無腔不似舊。其中打破藩籬的是“南椰子”唱腔,這是前人沒有的,至於在“南梆子”中加“哭頭”《春秋配》,“南梆子”轉快流水以及反四平調,如《太真外傳》的“盤舞”、“出浴”等,更是梅派所創的新扳腔了。
表演
梅蘭芳善於運用歌唱、念白、表情、身段、舞蹈等技藝,把人物的心理狀態刻畫入微。他運用藝術手段自然、和諧、圓活、灑脫、出神、人化,富有節奏感和塑形美。他的表演藝術特點是質樸中見華貴,端莊中含俏麗,淑靜中蘊情致,嫵媚中顯大方。
舞蹈
梅蘭芳在京劇表演中選擇了新舊相融合,在傳承中去其不美與低俗,留其精華與清雅來積極學習與吸納。梅蘭芳所創造的“梅派”道路,也和其他流派創造者一樣,先是走承師之道,而後在承師的基礎上,走自己的創新道路。梅派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抓住某一個特點很難抓,講究的是範本之美,無論一招一式、一字一腔、發聲運氣都強調非常規範。梅蘭芳在表演《紅線盜盒》中的“劍舞”、《西施》中的“羽舞”、《麻姑獻壽》中的“袖舞”、《木蘭從軍》中的“戟舞”、《思凡》中的“拂舞”、《抗金兵》中的“戎裝舞”這些多為反皇權、反暴政、反侵凌的內容劇目時,表現出中國古代受壓迫婦女的苦難、掙扎與反抗,展示出梅蘭芳所塑造中國古代各類女性形象的藝術才能。《汾河灣》中,他塑造一位苦守寒窯、痛失愛子的賢妻良母,《刺虎》中,他塑造一位捨生忘死、代主出嫁的復仇宮女,《打漁殺家》中,他塑造一位不堪苛政、走向反抗的漁家女兒,《宇宙鋒》中,他塑造一位佯裝瘋癲、違抗聖命的名門閨秀;《虹霓關》中,他塑造一位武藝高強、被愛所傷的痴情女子;《貴妃醉酒》中,他塑造一位天生麗質、一度失寵的宮怨妃子。在京劇和崑曲中的一些經典的武打、舞蹈片段,都體現梅蘭芳在舞台上多方面的技藝和擅長。梅蘭芳飾演的晚年穆桂英,氣度凝重,感情沉沉,唱、做藝術登峰造極,令人嘆為觀止。他晚年的藝術風格不似中期那樣色彩濃艷,而趨於清淡含蓄,更富有內在的魅力。這標誌著他的舞台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化妝
梅蘭芳對旦角角色化妝進行了創新,北方的旦角,不講究畫黑眼圈,淡淡的畫上幾筆就行了。片子貼的部位,又高又寬,往往會把臉型貼成方的,如果在鬢邊貼出一個尖角,內行叫“大開臉”。頭上再打個“茨茹葉”,這就是標準的青衣扮相。梅蘭芳就採用了南方的旦角化妝法,把眼圈畫得相當黑,加上一吊眉,眼睛顯得格外好看有神。並根據個人的臉型,在適當部位貼上片子,觀眾看了就有美的感覺,為演出增加了光彩。同時也為北方旦角的化妝開了先河。代表作品
著作
著有《梅蘭芳文集》、《梅蘭芳演出劇本選》、《舞台生活四十年》等。
代表劇目
一、梅蘭芳先生演出的傳統戲中,大部分是正工青衣戲,均是他早年演出的,有些在戲中擔任配角,個別劇目在中期仍有演出,有的還在國外演出過的劇目。 | 《戰蒲關》(又名《忠義節》)中的徐艷貞、《搜孤救孤》中的程嬰之妻、《浣紗記》中的浣紗女、《桑園寄子》中的金氏、《朱痕記》中的趙錦榮、《岳家莊》中的岳雲之姐、《九更天》(又名《馬義救主》)中的馬義之女、《朱廉寨》中的馬昭儀、《延安關》中的雙陽公主、《緹榮救父》中的緹榮《空谷番》中的姚夢蘭; 《摘纓會》中的許姬、《煤山恨》中的周后、《孝感天》(又名《掘地見母》)中的共叔段、《桑園會》中的羅敷女、《別宮》中的孫尚香、《祭江》中的孫尚香、《孝義節》中的孫尚香、《截江奪鬥》中的孫尚香、《打金枝》中的昇平公主、《二度梅》(又名《落花園》)中的陳杏元、《彩樓配》中王寶釧、《三擊掌》中的王寶釧、《探寒窯》(又名《母女會》)中的王寶釧、《武家坡》中的王寶釧、《趕三關》中的代戰公主、《大登殿》中的王寶釧、《祭塔》中的白素貞、《二進宮》中的李艷妃 《三娘教子》(又名《雙官誥》、《王春娥》)中的王春娥、《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女起解》中的蘇三、《玉堂春》中的蘇三、《御碑亭》中的孟月華、《梅玉配》中的蘇玉蓮、《兒女英雄傳》中的張金鳳、《雁門關》(又名《南北台》)中的青蓮公主、《法門寺》中的宋巧姣、《珠砂痣》中的江氏、《六月雪》中的竇娥、《打漁殺家》(又名《慶頂珠》)中的肖桂英、《游龍戲鳳》(又名《梅龍鎮》)中的李鳳姐、《甘露寺》中的孫尚香、《美人計》中的孫尚香、《回荊州》中的孫尚香、《審頭刺湯》(又名《一捧雪》)中的雪艷、《天河配》中的織女、《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槍挑穆天王》中的穆桂英、《寶蓮燈》(又名《二堂舍子》)中的王桂英、《雙金蓮》中的潘金蓮、《五花洞》中的潘金蓮 《四五花洞》中的潘金蓮、《六五花洞》中的潘金蓮、《八蜡廟》中的張桂蘭、《破洪州》中的穆桂英、《樊江關》中的薛金蓮、《頭本虹霓關》中的東方氏 |
二、梅蘭芳在中期演出中,曾在一些義務戲和堂會戲中,反串過各種角色 | 《轅門射戟》中的呂布 《八蜡廟》中的黃天霸 《鎮檀州》中的楊再興 《三江口》中的周瑜 《艷陽樓》中的呼延豹 |
三、梅蘭芳在1913年第一次赴上海演出歸來後,在幾年內編排了五出時裝新戲,這種創新精神,當時受到觀眾極大歡迎 | 《孽海波瀾》中的孟素卿 《宦海潮》中的余霍氏 《鄧霞姑》中的鄧霞姑 《一縷麻》中的林紉芬 《童女斬蛇》中的李寄娥 |
四、梅蘭芳從1915年起不足十年間,編演了大量新戲,特別是古裝劇中,創造了很多新的藝術表現手法,載歌載舞 | 《嫦娥奔月》中的嫦娥(花鐮舞) 《天女散花》中的天女(長綢舞) 《麻姑獻壽》中的麻姑(盤舞) 《上元夫人》中的上元夫人(雲帚舞) 《洛神》中的宓妃(獨舞、群舞) 《紅線盜盒》中的紅線女(拂塵舞) 《木蘭從軍》中的花木蘭(單劍舞) 《霸王別姬》中的虞姬(雙劍舞) 《廉錦楓》中的廉錦楓 《前部西施》中的西施(羽舞) 《後部西施》中的西施(後改一晚演出) 《頭本太真外傳》中的楊玉環(從“拈香奇遇”至“太真出浴”) 《二本太真外傳》中的楊玉環(從“太白醉寫”至“夢遊月宮”) 《三本太真外傳》中的楊玉環(從“祿山求職”至“翠盤艷舞”) 《四本太真外傳》中的楊玉環(從“御前面秦”至“玉真夢會”) |
五、梅蘭芳在20世紀20年代前,根據名著《紅樓夢》編演了三出劇目,這在當時北方是第一次出現紅樓戲,給京劇舞台又增添了異彩 | 《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 《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中的晴雯) 《俊襲人》中的襲人 |
六、梅蘭芳對一些老劇目或其他劇種的劇目,進行重新創作,在每出戲中都注入許多新的藝術因素,付出了大量創造性勞動,其中有的戲已成為梅派藝術的精品 | 《牢獄鴛鴦》中的酈珊珂 《春燈謎》中的韋影娘 《宇宙鋒》中的趙艷容 《貴妃醉酒》中的楊玉環 《鳳還巢》中的程雪娥 《抗金兵》中的梁紅玉 《生死恨》中的韓玉娘 《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 |
七、梅蘭芳由於愛好和有志於提倡崑曲,向多位名家學習並積極倡導演出,引起觀眾對崑曲這一古老劇種的重視,使崑曲這支蘭花重放異彩。他演出的崑曲劇目中,有的已成為梅派代表劇目,受到國內外觀好評 | 《白蛇傳》(金山寺中的白蛇)(斷橋中的白蛇) 《孽海記》(思凡中的趙色空) 《牡丹亭》(春香鬧學中的春香)(遊園驚夢中的杜麗娘) 《西廂記》(佳期·拷紅中的紅娘) 《風箏誤》(驚醜·前親·逼婚·後婚中的俊小姐) 《玉簪記》(琴桃·偷詩·問病中的陳妙常) 《獅吼記》(梳妝·跪池·三怕中的柳氏) 《金雀記》(覓花·庵會中的井文鸞)(喬醋·醉圓中的巫彩鳳) 《鐵冠圖》(刺虎中的費貞娥) 《昭君出塞》(出塞中的王昭君) 《長生殿》(鵲橋·密誓中的楊玉環) 《南柯記》(瑤台中的金枝公主) 《漁家樂》(打舟·藏舟中的鄔飛霞) 《翡翠園》(盜令·殺舟--遊街中的趙翠兒) 《奇雙會》(又名《販馬記》)(哭監·寫狀中的李桂枝)(三拉·團圓中的李桂枝) |
人物成就
創立梅派
梅派形成初期京劇形成初期,以梅巧玲為代表的一代老前輩藝術家開啟了京劇男旦藝術的篇章。梅巧玲開創的梅派藝術,對京劇旦角表演藝術的提高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成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傳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缽,良好地繼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對梅派藝術的傳承功不可沒。
梅派的創立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孫梅蘭芳繼承並發展了梅派藝術,當時的男旦藝術在京劇史上出現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讓整個京劇發展步入了巔峰時期,這是京劇走向興盛的重要標誌。
梅蘭芳旦行立派也是從“梅派”開始的,而京劇行當中梅蘭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蘭芳是中國旦角創藝立派的第一人。
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京劇《竇娥冤》中的女主角竇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莊重嫻靜,秀雅柔婉,以唱功為主,一般說來,青衣的唱腔鏇律優美,細膩婉轉。
梅蘭芳通過不斷的努力,終於集京劇旦角藝術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馬旦行當為一爐,創造出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稱“梅派”,影響很大。
梅派的創新
梅蘭芳所創新的京劇梅派藝術,不僅是中國京劇與整箇中國戲曲藝術的高峰,而且還位列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梅派藝術的發展,自是得益於時代的機遇,當時北京精英薈萃,戲樓茶館雲集,在梅蘭芳綴玉軒聚集的“梅黨”也各顯其長,盛舉共襄,進而成就了當時梅蘭芳的梅派藝術。
藝術戲劇融合
中國戲劇在服裝、道具、化裝、表演上綜合起來可以說是活動的水墨畫,梅蘭芳深知應該從繪畫中吸取對戲劇有幫助的養料。於是他研習作畫並向一些繪畫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齊白石,而齊白石又非常喜愛梅蘭芳的戲劇。齊白石對梅蘭芳而言是亦師亦友。梅蘭芳將藝術和生活,和興趣走到了一起,讓中國傳統書畫走進戲劇,擴展了藝術領域,同時將原有的藝術壁壘打破,開創出新的出路,並將這種新式事物傳到了國外。
梅派傳承
梅蘭芳的一生,體現了不斷革新、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他將諸多藝術領域的創作思想融於了京劇藝術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劇旦行的唱腔、表演藝術臻於完美的境界,成為旦行中影響深遠的流派。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最能體現梅派藝術代表劇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等。
所以在梅派藝術的傳承上,梅蘭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誨和指導,作為梅派藝術的領軍人物,京劇界舉足輕重的男旦演員,梅葆玖在致力於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藝術傳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並為之積極努力著。
而在梅派藝術的優秀傳人中,胡文閣被認定為梅派後背青年京劇男旦演員中的佼佼者。他師承梅葆玖等藝術家,拜梅葆玖為師。跟隨梅葆玖學習的過程中,他良好地繼承了梅派藝術,展現了男旦藝術的魅力,為梅派藝術、男旦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戲曲理論
梅蘭芳一生主要從事京、昆表演,創作了一批時裝戲和古裝戲,加工整理了一批傳統戲,如《牢獄鴛鴦》、《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嫦娥奔月》等。他對中國戲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之於戲曲理論的貢獻僅是其中一面。梅蘭芳提出了“中國戲劇之三要點”。第一點,西方戲劇與中國戲劇的隔閡是可以打破的。第二點,中國戲劇的一切動作和音樂等,完全是姿勢化。所謂姿勢化,就是一切的動作和音樂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動作有動作的方式,音樂有音樂的方式,這種種方式,可作為藝術上的字母,將各種不同的字母拼湊一起,就可成為一齣戲。但是中國戲的演員們,都不被這種字母所束縛,他依舊可以發揮他在藝術上的天才與創造,《貴妃醉酒》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第三點,中國(戲)未來之趨勢必須現代化,並不一定是戲劇、本體的現代化,是要使劇中的心情和倫理成為現代化,如背景與燈光也可使其成為姿勢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來表現劇中各個情緒,這是中國戲劇今後可試驗的途徑。
這三點很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可以為中國的京劇傳承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梅蘭芳先生的理性闡述,根植於中華民族文藝理論的沃土之中,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這是一份難得的戲曲理論遺產,不僅對梅蘭芳京劇表演理論體系的總結至關重要,而且豐富了中國戲曲表演理論體系,值得深入總結研究。
書畫藝術
梅蘭芳的畫清麗秀雅、神形兼備,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在抗戰時期蓄鬚銘志,曾以賣畫為生計。梅蘭芳先生的書法雖沒有他的畫出名,但是其書法功底深厚、清靜雋秀。以行楷書為主,小楷尤精。小楷風格來源於《樂毅論》、《黃庭經》、《十三行》等二王小楷,並伴有唐人寫經筆意。人物評價
國內評價
梅蘭芳之青衫亦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藝之佳,早已名滿都下二難兼併,必有特異之技藝以動人,觀聽者有梨園癖者自必聯翩往觀,第一台又將座物隙地矣。(申報)他是個勤勉好學的演員,從青年時代起就認真鑽研古典文學、國畫、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俗學、音韻學和服飾學等多方面的祖國傳統文化,並把這些知識融合到他的藝術中去,從而創造了大量優秀劇目,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大家風範的藝術流派--梅派。(中國評論家、戲劇家梅紹武)
忽然聽到梅蘭芳同志病逝的訊息。我們都黯然久之,熱淚欲墜!我們之中,有的是梅大師的朋友,有的只看過他的表演,傷心卻是一致辭的。誰都知道這是全國戲曲界的一個重大損失!(中國作家老舍)
梅蘭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劇藝術大師,他創造的獨樹一幟“梅派”藝術,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遺產,他為中國戲劇藝術做出的傑出貢獻,將永載戲劇史冊。梅先生屬於世界、屬於中國,更屬於他的家鄉泰州。(泰州市委書記藍紹敏)
他之為人不但謙和,且極講信用而仁慈,又自愛而講氣節。(戲曲理論家齊如山)
梅蘭芳是“真正的演員,美的創造者”。(中國戲劇藝術家歐陽予倩)
國外評價
“梅蘭芳是所見過的最傑出的演員之一,紐約還從來沒有見識過這樣的演出。”紐約《世界報》“梅蘭芳的啞劇表演和服裝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優雅,可愛絕倫,美妙得就像中國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繡的帷幔。這是一次接觸,與一種在數世紀中不可思議地圓熟起來的文化的接觸。”美國《時代》
“幾乎是一種超乎自然的發現,通過許多世紀,中國人建立了一種身體表情的技巧。”無論理解與誤解,梅蘭芳讓美國人第一次見識了中國的京劇藝術。美國《太陽報》
“梅蘭芳的戲劇藝術並非完全沒有現實主義的成分,它並不具有立體派繪畫、抽象的阿拉伯裝飾或幾何舞蹈設計所具有的那種涵義。跟它確切相似的是中國繪畫和雕刻。遺留在我們記憶里的是對他們的抽象畫和裝飾性的印象,但是我們往往對那種精確性感到驚訝,自然界,一片葉子,一束花朵,一隻鳥,一隻手,一件斗篷,都被觀察得極為精確細緻,同時我們也對它們那具有特徵的細節所呈現的使人眼花繚亂的色彩繽紛標誌感到驚奇。這種精確的標誌絕妙地鑲嵌在整個藝術之中,這種藝術臻於完美而理想”。他從中國藝術的寫意性美學原則出發,在一定程度上釐清了西方人對中國戲曲的某種誤讀。(美國詩人、小說家、評論家斯達克·揚StarkYoung)
梅蘭芳的到來,改變了長久以來西方對中國藝術所持的“異國情調”的說法,中國戲劇“有這樣的悠久的歷史”,非但沒有走向僵化,在這些五光十色的固定形式之中,卻跳動著生命盎然的脈搏。(蘇聯劇作家特烈傑亞柯夫)
梅蘭芳的舞台動作——手的藝術表現力,他說:“我沒有在舞台上看見過任何一個女演員,能像梅蘭芳那樣傳神地表現出女性的特點。”此外,他還深深折服於梅蘭芳“表演節奏的巨大力量”,相比之下,他感到蘇聯戲劇的“很多缺陷”。他認為梅蘭芳在蘇聯的演出對蘇聯戲劇產生持續的“特殊影響”。(蘇聯戲劇導演梅耶荷德)
人物軼事
藝名由來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連成班主葉春善帶領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葉春善偕籌資組建喜連成的開明紳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倆邊爬山,邊閒談,忽然發現有一人在小樹林裡練劍,但見他體態輕盈,動作敏捷,那劍被他舞得寒光閃閃,風聲嗖嗖,把自己圍在水潑不進的弧光圈裡,牛子厚簡直看呆了。他生平酷愛京劇,也觀賞過不少武術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見到這樣的絕倫劍技,還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連連拍手叫好。牛子厚這時近前定睛細看,只見面前這個年輕人儀表堂堂,氣度瀟灑,舉止端莊,真是一個挑大樑的料子,便問道:“你可曾有藝名?”
葉春善接答道:“我給他起了個藝名叫‘喜群’。”
牛子厚沉吟良久說:“這孩子相貌舉止不俗,久後必成大器,給他更名‘梅蘭芳’如何?”
葉春善師徒二人欣然同意。從此,就用了“梅蘭芳”這一享譽國內外的藝名。
擅長角色
京劇行當中梅蘭芳最擅演的是“旦”。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京劇《竇娥冤》中的女主角竇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莊重嫻靜,秀雅柔婉,以唱功為主,一般說來,青衣的唱腔鏇律優美,細膩婉轉。相關影視作品
1955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梅蘭芳舞台藝術》彩色電影時,由吳祖光執導了第1部彩色的梅蘭芳藝術生活紀錄電影片,配上王震亞作曲的管弦樂,在同1部電影的崑曲《白蛇傳·斷橋》前面播映。
2000年,紀錄片《梅蘭芳的世界》 ,陳玫君執導
2004年,10集電視紀錄片《梅蘭芳》等
2006年,電影紀錄片《又見梅蘭芳》,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梅葆玖做藝術指導
2008年,電影《梅蘭芳》,陳凱歌執導
2009年,香港無線電視劇,《蔡鍔與小鳳仙》,曾偉權飾梅蘭芳
後世紀念
故居
北京梅蘭芳故居1)李鐵拐斜街45號:今鐵樹斜街101號。梅蘭芳出生在此,住到7歲,親身經歷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那場浩劫。
2)百順胡同:1900年搬入,在那裡的鄰居是楊小樓和徐寶芬(是梅蘭芳的姨父即琴師徐蘭沅的父親),他的啟蒙老師吳菱仙也住在附近。在那裡梅蘭芳開始上私塾讀書。
3)鞭子巷頭條和三條:1908年梅蘭芳先生的母親病逝,全家搬到這裡一所小四合房里。17歲那年他在此與王明華結婚。在這裡梅蘭芳還有了一個新愛好——養鴿子。19歲那年,梅家搬到鞭子巷三條一所四合院。從他逐漸挑起了生活的重擔,也開始了他的藝術人生。
4)蘆草園:1916年,隨著收入漸豐,梅家在此典了一所較寬敞的房子,是兩所打通了的四合院。在這裡,梅蘭芳的藝術更趨純熟,他還養成了一個新習慣——養花。據說齊白石為榮寶齋畫過的一套信箋就是以在梅家見到的牽牛花為題材的。
5)無量大人胡同24號:今紅星胡同51號。1920年梅蘭芳為感激祖母的養育之恩,在這裡制了一處大宅子。這裡有七個院落打通,修有荷花池、長廊、假山花園等,還蓋有一座西式的二層樓。在這裡梅蘭芳娶了福芝芳續弦,後來四個孩子都在此出生,祖母和王夫人也在此逝世。
6)護國寺街9號:是梅蘭芳在1950年回北京定居後居住的地方,在這裡,梅蘭芳走過了人生的最後十年。梅蘭芳最後一部新戲《穆桂英掛帥》就是在這裡創作的。
上海的梅蘭芳故居位於馬斯南路121號(今思南路87號),1932年梅蘭芳從北京遷居上海後就住在這裡,一直住到1938年,1942年從香港回來後繼續在此居住,直到抗戰勝利後回到北京。這裡是一棟四層西班牙式花園洋房,被稱為“梅華詩屋”。
在思南路居住期間,梅蘭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戲,來激勵國人的抗日熱情。抗日戰爭爆發後,梅蘭芳罷歌罷舞,息影舞台。太平洋戰爭爆發,他從此杜門謝客,深居簡出,多次想盡辦法拒絕日本當局和日偽政府的邀請。
香港的梅蘭芳故居位於乾德道8號,梅蘭芳為躲避日本人的邀請,1938年移居香港,並在這裡梅蘭芳蓄鬚明志。香港淪陷後,於1942年回到內地。
紀念館
泰州梅蘭芳紀念館
泰州梅蘭芳紀念館,俗稱梅苑,是京劇大師梅蘭芳故鄉的紀念建築群。1985年2月,時任國家主席的李先念題寫了館名。1992年2月,江澤民總書記親臨視察,並用筆寫下“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振興京劇藝術”的題詞。
梅蘭芳史料陳列館由明清兩代古建築移建而成。其布局錯落有致,融嚴整、樸實、幽靜、雅致於一體。設有“梅蘭芳藝術生平”、“梅蘭芳生活實物展”、“桃李廳”幾部分內容的七個展廳。
影視形象
1955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梅蘭芳舞台藝術》彩色電影時,由吳祖光執導了第1部彩色的梅蘭芳藝術生活紀錄電影片,配上王震亞作曲的管弦樂,在同1部電影的崑曲《白蛇傳·斷橋》前面播映。2000年,紀錄片《梅蘭芳的世界》,陳玫君執導
2004年,10集電視紀錄片《梅蘭芳》等
2006年,電影紀錄片《又見梅蘭芳》,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製,梅葆玖做藝術指導
2008年,電影《梅蘭芳》,陳凱歌執導
2009年,香港無線電視劇,《蔡鍔與小鳳仙》,曾偉權飾梅蘭芳
演出
紀念梅蘭芳誕辰120周年海外巡演在紐約首演2014年8月20日,紀念梅蘭芳誕辰120周年海外巡演當晚在紐約首演。北京京劇院集合數十位梅派傳人,精選多部梅派經典劇目,以商業運作形式,在紐約、華盛頓等地開展海外巡演,讓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走出國門。
首演劇目為梅派經典劇目之《梅華香韻》,由《天女散花》等五段折子戲組成。
活動年表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梅蘭芳開始讀私塾 ;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壬寅):梅蘭芳拜吳菱仙為師 ;
1904年8月17日,光緒三十年(甲辰)七月初七日:梅蘭芳首次登台 ;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戊申):梅蘭芳、周信芳、林樹森、貫大元等人在喜連成科班搭班演戲 ;
1910年,宣統二年(庚戌):梅蘭芳與王明華結婚 ;
1912年,農曆壬子年:梅蘭芳與譚鑫培首次同台演出 ;
1913年,農曆癸丑年:田際雲成立翊文社 ;
1913年,農曆癸丑年:李直繩堂會 ;
1913年,農曆癸丑年:梅蘭芳開始研究新腔並學習崑曲 ;
1913年11月4日,農曆癸丑年十月初七日,冬:梅蘭芳首次赴滬演戲 ;
1913年11月16日,農曆癸丑年十月十九日:梅蘭芳首演《穆柯寨》 ;
1914年,農曆甲寅年:春陽友會票房成立 ;
1914年,農曆甲寅年:梅蘭芳拜喬蕙蘭為師 ;
1914年,農曆甲寅年:梅蘭芳拜李壽山為師 ;
1914年,農曆甲寅年:梅蘭芳拜陳嘉梁為師 ;
1914年,農曆甲寅年:梅蘭芳從路三寶、王瑤卿學戲 ;
1914年,農曆甲寅年:梅蘭芳對化裝、頭飾進行改革 ;
1914年1月,農曆癸丑年:梅蘭芳、王蕙芳拜陳德霖為師 ;
1914年7月,農曆甲寅年:梅蘭芳創編《孽海波瀾》 ;
1915年,農曆乙卯年:梅蘭芳開始學習繪畫 ;
1915年2月5日,農曆甲寅年十二月廿二日,晚:余叔岩重返舞台 ;
1915年4月10日,農曆乙卯年二月廿六日:梅蘭芳首演《宦海潮》 ;
1915年4月16日,農曆乙卯年三月初三日:梅蘭芳首演《鄧霞姑》 ;
1915年10月31日,農曆乙卯年九月廿三日:梅蘭芳首演《嫦娥奔月》 ;
1916年1月14日,農曆乙卯年十二月初十日:梅蘭芳首演《黛玉葬花》 ;
1916年4月19日,農曆丙辰年三月十七日:梅蘭芳首演《一縷麻》 ;
1917年,農曆丁巳年:梅蘭芳首演《天女散花》 ;
1918年,農曆戊午年:梅蘭芳首演《遊園驚夢》 ;
1918年,農曆戊午年:梅蘭芳首演《麻姑獻壽》 ;
1918年,農曆戊午年:梅蘭芳首演《紅線盜盒》 ;
1918年,農曆戊午年:1918年春節總統府堂會 ;
1918年10月19日,農曆戊午年九月十五日:余叔岩與梅蘭芳首次合作演出 ;
1919年4月,農曆己未年:梅祖母八十壽辰堂會 ;
1919年4月21日,農曆己未年三月廿一日:梅蘭芳首次赴日本演戲 ;
1919年4月25日,農曆己未年三月廿五日,9時:梅蘭芳一行抵達日本 ;
1919年5月1日,農曆己未年四月初二日:梅蘭芳在東京帝國劇場連演五場《天女散花》 ;
1919年5月19日,農曆己未年四月二十日:梅蘭芳一行首次赴日本在大阪中央會公堂第一場演出 ;
1919年5月20日,農曆己未年四月廿一日:梅蘭芳一行首次赴日本在大阪中央會公堂第二場演出 ;
1919年5月30日,農曆己未年五月初二日:梅蘭芳首次赴日本結束回北京 ;
1919年9月11日,農曆己未年閏七月十八日:余叔岩老母六十華誕堂會 ;
1919年11月,農曆己未年:京劇三大賢輪番獻藝於武漢 ;
1919年12月,農曆己未年:梅蘭芳首次赴南通演出 ;
1920年,農曆庚申年:梅蘭芳拍攝電影《春香鬧學》 ;
1920年9月18日,農曆庚申年八月初七日:張勛1920年堂會第一天 ;
1920年9月19日,農曆庚申年八月初八日:張勛1920年堂會第二天 ;
1921年,農曆辛酉年,年初:梅蘭芳、楊小樓合組崇林社 ;
1921年,農曆辛酉年,年末:梅蘭芳與福芝芳結婚 ;
1921年10月,農曆辛酉年:中國銀行總裁馮幼偉四十壽辰堂會 ;
1922年,農曆壬戌年,夏:梅蘭芳組承華社 ;
1922年2月15日,農曆壬戌年正月十九日:梅蘭芳首演《霸王別姬》 ;
1922年10月15日,農曆壬戌年八月廿五日:梅蘭芳首次赴香港演出 ;
1922年11月,農曆壬戌年:墨麟七十壽辰堂會 ;
1923年,農曆癸亥年:梅蘭芳在京劇伴奏樂器中增加二胡 ;
1923年2月23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初八日,11時:1923年春節黎元洪總統府堂會第一天 ;
1923年2月24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初九日,15時:1923年春節黎元洪總統府堂會第二天 ;
1923年2月25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12時:1923年春節黎元洪總統府堂會第三天 ;
1923年3月,農曆癸亥年:馮幼偉母七十晉五華誕堂會 ;
1923年4月26日,農曆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艷秋結婚 ;
1923年11月,農曆癸亥年:梅蘭芳首演《廉錦楓》 ;
1923年11月21日,農曆癸亥年十月十六日,晚:梅蘭芳首演《洛神》 ;
1923年12月5日,農曆癸亥年十月廿八日:梅蘭芳三次赴滬演出 ;
1923年12月7日,農曆癸亥年十月三十日:梅蘭芳三次赴滬演出第一天 ;
1923年12月8日,農曆癸亥年十一月初一日:梅蘭芳三次赴滬演出第二天 ;
1923年12月9日,農曆癸亥年十一月初二日:梅蘭芳三次赴滬演出第三天 ;
1924年1月20日,農曆癸亥年十二月十五日:梅蘭芳三次赴滬演出期滿 ;
1924年5月,農曆甲子年:梅蘭芳接待泰戈爾 ;
1924年10月8日,農曆甲子年九月初十日:梅蘭芳二次赴日本演戲 ;
1924年11月29日,農曆甲子年十一月初三日:梅蘭芳二次訪問日本結束抵京 ;
1925年,農曆乙丑年,秋:姚玉芙商請言菊朋與梅蘭芳合作未果 ;
1925年,農曆乙丑年:梅蘭芳首演頭、二本《太真外傳》 ;
1925年,農曆乙丑年,年底:第一舞台1925年年底窩窩頭大義務戲 ;
1925年7月,農曆乙丑年:中國紅十字會天津分會舉辦救濟陝甘兩省難民義務戲 ;
1926年,農曆丙寅年:梅蘭芳首演三、四本《太真外傳》 ;
1926年,農曆丙寅年:梅蘭芳接待瑞典王儲夫婦 ;
1926年12月10日,農曆丙寅年十一月初六日:金少山、梅蘭芳首次合演《霸王別姬》 ;
1927年,農曆丁卯年:梅蘭芳首演《俊襲人》 ;
1927年7月23日,農曆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順天時報》舉辦的“五大名伶新劇奪魁”結果揭曉 ;
1928年,農曆戊辰年,夏:梅蘭芳首演全本《宇宙鋒》 ;
1928年,農曆戊辰年:梅蘭芳二次赴香港演出 ;
1928年1月13日,農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
1928年4月6日,農曆戊辰年閏二月十六日:梅蘭芳首演《鳳還巢》 ;
1929年4月,農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戲山西賑災會募款義演 ;
1929年12月28日,農曆己巳年十一月廿八日:梅蘭芳組織戲團赴美國演戲 ;
1930年2月16日,農曆庚午年正月十八日,晚:中國藝術家在美國舞台上的第一次公開亮相 ;
1930年8月5日,農曆庚午年閏六月十一日:梅蘭芳劇團由美國回國 ;
1930年11月18日,農曆庚午年九月廿八日:為遼、陝、平籌賑義務戲第二天 ;
1930年12月21日,農曆庚午年十一月初二日:馬連良、梅蘭芳合演《法門寺》 ;
1930年12月22日,農曆庚午年十一月初三日:馬連良、梅蘭芳合演《探母回令》 ;
1931年,農曆辛未年:四大名旦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
1931年,農曆辛未年:梅蘭芳三次赴香港演出 ;
1931年1月21日,農曆庚午年十二月初三日:梅蘭芳、馬連良在百代公司灌錄唱片 ;
1931年3月21日,農曆辛未年二月初三日,16時:王長林送聖儀式 ;
1931年3月22日,農曆辛未年二月初四日,晨:王長林大殯舉行 ;
1931年5月,農曆辛未年:國劇學會創辦 ;
1931年6月9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
1931年6月10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二天 ;
1931年6月11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
1931年6月30日,農曆辛未年五月十五日:上海籌募江西急賑會特清平津名優義務戲第一天 ;
1931年7月1日,農曆辛未年五月十六日:上海籌募江西急賑會特清平津名優義務戲第二天 ;
1931年7月2日,農曆辛未年五月十七日:上海籌募江西急賑會特清平津名優義務戲第三天 ;
1931年11月,農曆辛未年:國劇學會開學典禮演出 ;
1932年,農曆壬申年:梅蘭芳遷居上海 ;
1933年,農曆癸酉年:梅蘭芳首演《抗金兵》 ;
1934年2月27日,農曆甲戌年正月十四日:梅蘭芳二次抵達武漢 ;
1934年3月3日,農曆甲戌年正月十八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一天 ;
1934年3月4日,農曆甲戌年正月十九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二天 ;
1934年3月5日,農曆甲戌年正月二十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三天 ;
1934年3月12日,農曆甲戌年正月廿七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期滿 ;
1934年3月20日,農曆甲戌年二月初六日:梅蘭芳為湖北省賑濟水災義演 ;
1935年2月21日,農曆乙亥年正月十八日:梅蘭芳赴蘇聯演出訪問 ;
1935年3月24日,農曆乙亥年二月二十日:梅蘭芳在蘇聯演出獲成功 ;
1935年4月,農曆癸酉年:梅蘭芳赴歐洲考察戲劇 ;
1936年,農曆丙子年:梅蘭芳收李世芳、毛世來、張世孝、劉元彤為徒 ;
1936年,農曆丙子年:譚富英在勝利公司灌制九張唱片 ;
1936年2月26日,農曆丙子年二月初四日:梅蘭芳首演《生死恨》 ;
1936年5月28日,農曆丙子年四月初八日:梅蘭芳三次赴武漢演出 ;
1936年9月,農曆丙子年:勝利公司1936年蒞平灌片歡宴會舉行 ;
1936年11月,農曆丙子年:梅蘭芳赴山東濟南演出 ;
1936年11月12日,農曆丙子年九月廿九日:梅蘭芳為天津市慈善事業聯合會公演冬賑義務戲第一場 ;
1936年11月13日,農曆丙子年九月三十日,晚:梅蘭芳為天津市慈善事業聯合會公演冬賑義務戲第二場 ;
1937年,農曆丁丑年:奚嘯伯拜李洪春為師 ;
1937年12月31日,農曆丁丑年十一月廿九日: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成立 ;
1938年,農曆戊寅年,年初:梅蘭芳四次赴香港演出並留居 ;
1938年2月27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楊小樓送聖儀式 ;
1938年2月28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廿九日:楊小樓大殮舉行 ;
1941年,農曆辛巳年:梅蘭芳蓄鬚明志 ;
1942年,農曆壬午年,夏:梅蘭芳自香港返回上海居住 ;
1943年6月1日,農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時:余叔岩喪禮舉行 ;
1944年,農曆甲申年,秋:顧正秋拜梅蘭芳為師 ;
1945年10月10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初五日:梅蘭芳抗戰勝利後復出首場演出 ;
1945年10月31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廿六日:慶祝蔣主席六秩華誕國劇大公演 ;
1946年11月,農曆丙戌年: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 ;
1947年1月13日,農曆丙戌年十二月廿二日:梅蘭芳、楊寶森義演《御碑亭》 ;
1947年9月12日,農曆丁亥年七月廿八日: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十天 ;
1947年10月,農曆丁亥年:楊寶森二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 ;
1947年10月2日,農曆丁亥年八月十八日:楊寶森二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一天 ;
1948年4月,農曆戊子年:楊寶森三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 ;
1948年6月,農曆戊子年:梅蘭芳拍攝彩色片《生死恨》 ;
1949年7月2日,農曆己丑年六月初七日: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 ;
1949年9月,農曆己丑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
1949年10月1日,農曆己丑年八月初十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活動舉行 ;
1951年,農曆辛卯年:上海京劇界為捐獻飛機大炮第一次義演 ;
1951年4月,農曆辛卯年:上海京劇界為捐獻飛機大炮第三次義演 ;
1951年4月3日,農曆辛卯年二月廿七日: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 ;
1951年4月18日,農曆辛卯年三月十三日:梅蘭芳五次赴武漢演出 ;
1951年4月23日,農曆辛卯年三月十八日:梅蘭芳五次赴武漢演出第一天 ;
1951年7月,農曆辛卯年:梅蘭芳遷回北京定居 ;
1951年10月25日,農曆辛卯年九月廿五日:梅蘭芳抵達哈爾濱演出 ;
1952年,農曆壬辰年:梅蘭芳與烏蘭諾娃會面 ;
1952年1月12日,農曆辛卯年十二月十六日:梅蘭芳在哈爾濱演出結束返京 ;
1952年11月14日,農曆壬辰年九月廿七日: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結束 ;
1952年12月,農曆壬辰年:梅蘭芳赴奧地利維也納參加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
1953年10月4日,農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
1954年,農曆甲午年,秋:蘇聯專家干涉中國戲改工作 ;
1954年5月,農曆甲午年:梅、程、馬、楊競演上海 ;
1955年,農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懷仁堂京劇演出 ;
1955年1月10日,農曆甲午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國京劇院成立 ;
1955年2月,農曆乙未年:梅蘭芳拍攝《梅蘭芳舞台藝術》戲曲片 ;
1955年4月11日,農曆乙未年三月十九日:梅蘭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紀念活動舉辦 ;
1955年4月21日,農曆乙未年三月廿九日:梅蘭芳、周信芳舞台生活50年周年紀念演出觀摩座談會舉行 ;
1956年5月26日,農曆丙申年四月十七日,下午: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演出 ;
1956年5月30日,農曆丙申年四月廿一日,晚: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演出第一場 ;
1956年6月1日,農曆丙申年四月廿三日,晚: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演出第二場 ;
1956年6月2日,農曆丙申年四月廿四日,晚: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演出第三場 ;
1956年6月6日,農曆丙申年四月廿八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代表團召開小型總結會 ;
1956年7月12日,農曆丙申年六月初五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代表團舉辦救濟日本廣島核子彈受難者及戰爭中的孤兒義演 ;
1957年6月7日,農曆丁酉年五月初十日:國際舞蹈協會授予梅蘭芳榮譽獎章 ;
1957年7月,農曆丁酉年:周信芳、梅蘭芳、程硯秋等聯合倡議戲曲界不演壞戲 ;
1958年2月17日,農曆丁酉年十二月廿九日:公祭楊寶森活動舉行;
1959年5月25日,農曆己亥年四月十八日:梅蘭芳首演《穆桂英掛帥》;
1959年5月27日,農曆己亥年四月二十日:京劇《穆桂英掛帥》座談會召開;
1959年6月3日,農曆己亥年四月廿七日:馬連良收梁益鳴為徒;
1960年1月21日,農曆己亥年十二月廿三日:彩色戲曲電影《遊園驚夢》拍攝完成;
1960年4月15日,農曆庚子年三月二十日:梅蘭芳出任梅劇團團長;
1960年6月1日,農曆庚子年五月初八日:全國文教群英會舉行;
1961年5月31日,農曆辛丑年四月十七日:梅蘭芳末次演出。
不同時期的四大“美男”
潘安|宋玉|蘭陵王|衛玠|汪精衛 | 周恩來 | 梅蘭芳 | 張學良
古代四大美男 | ||||
民國四大美男 |
京劇旦角演員百科(二)
京劇四大名旦
藝名 | 原名 | 字 | 祖籍 | 代表作 | 生卒 |
梅蘭芳 | 梅瀾 | 字畹華、浣華 | 江蘇省泰州市 | 《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 | 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 |
程硯秋 | 承麟,後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後改艷秋 | 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 | 吉林省通化、臨江一帶 | 《鴛鴦冢》、《荒山淚》、《青霜劍》、《英台抗婚》、《竇娥冤》 | 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 |
尚小雲 | 尚德泉 | 綺霞 | 河北省南宮縣 | 《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 | 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 |
荀慧生 | 初名秉超,後改名秉彝,又改名“詞”,藝名又叫白牡丹 | 字慧聲 | 河北省東光縣 | 《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荀灌娘》、《玉堂春》 | 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