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眼

板眼

板眼,指:①民族音樂和戲曲中的節拍,每小節中最強的拍子叫板,其餘的拍子叫眼。如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②比喻條理和層次:他說話做事都很有~。③〈方〉比喻辦法、主意等:在我們班裡,數他~多。板眼是對唱腔、劇情運行、曲牌、板式的綜合調控,不是一個簡單的強弱可以含概的。通常以2/4拍記譜,每小節的強弱規律應該是:強弱強弱,但是在實際演奏中,二性只有強,沒有弱(有板無眼);夾板是先弱後強(眼起板落),所以2/4拍既不能代表二性的板眼,也不能代表夾板的板眼。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語】:板眼

【拼音】:bǎn yǎn

【注音】:ㄅㄢˇ ㄧㄢˇ

基本解釋

1. [measu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民族音樂和戲曲中的節拍,每小節中最強的拍子叫板,其餘的拍子叫眼。如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

2. [custom;orderliness or measuredness in speech and action]∶規矩。

不讓他的話說走了板眼。

3. [order]∶秩序。

吃飯睡覺以及喝茶歇肩,都吹哨子,一點錯不得板眼。

4. [idea]∶主意;辦法。

要得!我說是么爸的板眼多嘛!

5. [key]∶比喻關鍵的地方。

你說的都在板眼上。

板眼 bǎnyǎn

[methodical] 以有條理或層次分明為特點的。

他說話做事很有板眼。

引證解釋

1. 我國傳統音樂和傳統戲曲唱腔的節拍。每一小節中的強拍,多以鼓板敲擊按拍,稱“板”;次強拍及弱拍,則以鼓簽或手指按拍,稱“眼”。合稱“板眼”。

明 楊慎《丹鉛總錄·物用·鼓刀中音》:“ 莊子談庖丁解牛處云:‘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中音者,鼓刀之音節合拍也。刀聲亦合樂府之板眼。” 明 王驥德《曲律·論板眼》:“古拍板無譜, 唐明皇命 黃幡綽 始造為之。 牛僧孺目拍板為‘樂句’,言以句樂也。蓋凡曲,句有長短,字有多寡,調有緊慢,一視板以為節制,故謂之板眼。”《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他說完了這段科白,又按著板眼,拍那個鼓。” 老舍《四世同堂》十九:“﹝ 曉荷 ﹞右手的食指中指與無名指都富有彈性的在膝蓋上點著板眼。”

2. 比喻規矩;秩序。

老舍《四世同堂》四四:“他很愛說話,但是他留著神,不讓他的話說走了板眼。” 吳組緗《山洪》二三:“吃飯睡覺以及喝茶歇肩,都吹哨子,一點錯不得板眼。”

3. 比喻主意、辦法、手段。

克非 《春潮急》八:“看不出你個老實人,還會耍這個板眼兒。”

4. 比喻關鍵的地方。

馬烽《結婚現場會》:“不,你說的都在板眼上。你批評得很對,很好。”

形式特徵

板眼板眼

1、慢板

慢板是京韻大鼓中最常用的板式,貫穿唱段的始終。慢板的節奏為“一板三眼”。也就是“板、頭眼、中眼、末眼,板、頭眼、中眼、末眼,板、頭眼、中眼、末眼,板……”的節奏。用樂譜記錄就是4/4拍。每小節第一拍是板,第二拍是頭眼,第三拍是中眼,第四拍是末眼。

採用慢板演唱時,每句的第一個字可以從任意位置起唱,但最後一個字都是落在板上的(有個別例外,如 <劍閣聞鈴> 第一句的“草青青”)。而京韻大鼓一般都是“七字句”,在演唱時會分成“二、二、三”的分句,則每個分句的最後一個字也要落在板上。即使沒落在板上,也要用拖腔的方法拖到板上。

慢板的起唱位置有一個規律,就是每落(每段)的第一個分句如果是兩個字,每字占1拍(俗稱“二字頭”),則從末眼(小節第四拍)起唱;如果是三個字,每字占1拍(俗稱“三字頭”)則從中眼(小節第三拍)起唱。

“二字頭”在京韻大鼓唱段,特別是文段子中使用較多,因為很多大鼓唱段的開篇都是一首七言詩,採用“二、二、三”的分句方法後,必然就是以“二字頭”開始了。如果每字占1拍的話,而為了保證第二個字落在板上,就要從末眼起唱。也有很多不是以七言詩開篇的段子,因為同樣是兩個字開頭,所以也屬於“二字頭”。例如最常聽的《醜末寅初》的“醜末”就是“二字頭”,“醜”從末眼起唱,“末”落在板上。聽過的段子裡,還沒發現有用超過兩個字開頭,卻只占兩拍的情況。如果哪位朋友有這樣的例子,也請提供,以糾正錯誤。

與“二字頭”不同,“三字頭”卻未必一定是三個字。只要開頭一共占三拍就屬於“三字頭”。例如 <鬧江州>的開頭“我表的是”,本來是四個字,但由於“我表”各占半拍,其餘兩字各占1拍,因此也屬於“三字頭”。這裡的“我”字是“虛字”,不唱也是可以的。因為“三字頭”要占三拍,所以從中眼起唱,以保證第三個字落在板上。京韻大鼓一開篇就用三字頭的比較少,當然也是有的,例如上面提到的《鬧江州》,還有 <風雨歸舟>的“過山林”都是三字頭。但一般來說,三字頭多是用在中間的段落中,例如 <紅梅閣> 的第二段開始的“這佳人”, <探晴雯> 的第二段開始“自從那”等等。

“慢板”雖然有個“慢”字,但其實並不一定要放慢速度。速度根據唱段內容情緒的變化,也可以調整。借用戲曲的名詞,也有“快三眼”和“慢三眼”之分。但“慢板”的最大特點是“穩”。快要漸漸地快,慢要漸漸地慢,絕不能忽快忽慢,那樣就沒有板眼可言了。

2、垛板

垛板也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板式。節奏為“一板一眼”,沒有“頭、中、末”眼之分。如果記譜就是2/4拍。

還沒有聽過以垛板為主的唱段,也沒有聽過以垛板開篇起唱的唱段。因此姑且暫時認為,垛板只能在段落中情緒需要的部分使用。使用垛板時,要與慢板配合,從“一板三眼”過渡到“一板一眼”,然後再回到“一板三眼”。例如《探晴雯》的第二落。從“自從那晴雯離了那怡紅院”到“那婆子說”都是慢板“一板三眼”,從“你就從此處往南行”到“她那病身兒這不輾轉輕翻說骨節兒疼”就變成了垛板“一板一眼”,從“猛聽得顫巍巍的聲音”到“這心裡頭似個火烘”又變回慢板“一板三眼”。

其實垛板和慢板聽起來的感覺差異不大,所以也可以把垛板當作慢板來唱和數板,只要稍微把重音調整一下就可以了。

3、緊板

緊板顧名思意就是節奏緊湊,在節拍上是“有板無眼”。記譜就是1/4拍。使用緊板的唱法,在京韻大鼓表演中俗稱為“上板”。

緊板通常使用在全篇唱段的最後部分。這時候已經進入高潮,情緒上也越發激動,因此需要用緊板來推動情緒。但緊板和垛板一樣,都是不能獨立使用的。使用緊板時,也要與慢板配合,從“一板三眼”過渡到“有板無眼”,然後再回到“一板三眼”。例如《劍閣聞鈴》的最後一落,從間奏開始到第一個字“再”都是慢板,接下來的“不能”開始一直到“萬點通紅”就上板,即“有板無眼”的緊板,之後的“這君王”到結束,又回到慢板。

上面所說的是緊板的一般用法,但在某些時候,緊板也不是非常緊湊的,以至於不太明顯。例如《紅梅閣》中,從“小公子一聞此言神魂喪”就開始上板了,但是感覺卻還是一板三眼地娓娓道來。直到“到而今,有限的光陰難留戀”才開始有緊板的味道。

所以說,緊板的最大特點並不是節奏緊湊,而是速度靈活。因為每個字都可以作為重音,所以可以根據情緒和內容邏輯來掌握速度。但這就給伴奏帶來了難度。而且,緊板的唱詞,多使用閃板的唱法,更是難上加難,需要演員和樂隊反覆的磨合。

4、散板

散板說白了就是沒板。因為沒板,所以不可能用在大段的唱腔中,而只能用在個別句子中。

例如《紅梅閣》中的“姐姐你救命之恩如山重”的“救命之恩如山重”和“佳人擺手說君休問”就是散板,但散板的最後一個字要落在板上,上例中的“重”和“問”就要落在板上,或者反過來說,伴奏者會將這兩個字作為板。

散板因為節奏不固定,因此一般情況下,樂隊會停下來,等待落在板上的那個字唱出,再開始起弦演奏。這時候就需要演唱者提前有心裡準備,以免音樂突然停止而失措。

提起停弦問題,順便說兩句。有時候並不是散板,樂隊也會停下來,讓演員在沒有伴奏的情況下乾唱。這是為了更加突出演員,使觀眾更好地欣賞演員的嗓音和唱腔。最典型的就是《劍閣聞鈴》中的“似這般,不作美的鈴聲,不作美的雨呀”中的“不作美的雨”,樂隊就會停下來,直到“雨”字拖腔結束,“呀”字起唱,才開始重新起弦。這種情況下,如果演員表演得出色,都會得到觀眾的一片喝彩。

技巧方法

板眼板眼

“節拍,樂曲中表示固定單位時值和強弱規律的組織形式,小節中的單位時值叫作拍子”。談起“強弱”,是指西方基本樂理的一種有重音或無重音的節奏序列。“拍子”就是指一小節內以幾分音符為一拍,一小節有幾拍,它們的

強弱結構是有規可循的。如:2/4拍子,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一小節有兩拍,第一拍為強,第二拍為弱;3/4拍子,是有規律的強、弱、弱;4/4拍子,是強、弱、次強、弱。 學習西方基本樂理的人很少深入戲曲研究,缺乏戲曲實踐經驗,所以在現在的眾多讀物上和音樂院校教材中,簡單地把強弱與板眼等同。比如說,一板一眼是2/4拍,一板三眼是4/4拍等,筆者認為這種說法與實踐操作是有出入的。

明王驥德《曲律》中說:“凡蓋曲,句有長短,字有多寡,調有緊慢,一視以板眼為節制,故謂之板眼。”筆者認為“節制”可以理解為“調控”,是對劇情,曲調、唱腔的綜合調控。下面,以山西梆子為例,做具體闡述。

“梆子腔,使用打擊樂器梆子擊節而得名。”

“梆子是由兩根木棒組成的打擊樂器,為梆子戲的主要擊節樂器。”

梆子這件樂器,晉劇俗稱“木頭”,在演奏中只打板不打眼。司鼓,有兩個鼓錘,一個打板一個打眼。“打”就是“擊”,就是在他“擊節”的過程中來操縱著各種板式的變化,從而來調控整個戲曲舞台。板眼是對唱腔、劇情運行、曲牌、板式的綜合調控,不是一個簡單的強弱可以含概的。

通常以2/4拍記譜,每小節的強弱規律應該是:強弱強弱,但是在實際演奏中,二性只有強,沒有弱(有板無眼);夾板是先弱後強(眼起板落),所以2/4拍既不能代表二性的板眼,也不能代表夾板的板眼。

平板是一板三眼,唱腔從中眼開始,它的結構是不能拿4/4拍來標記的,在最後一個完整小節的第四拍,實際演奏的時值是兩拍。

介板是有板有眼,它的節奏是梆子在連續均勻地敲擊“打著板”,唱腔速度卻是根據劇情的需要演員隨意發揮,聲腔陰陽頓挫。“戲曲音樂的唱腔及一些曲牌、打擊樂、過場音樂等是一條流動著的鏇律,而鏇律的“板眼”只是起著均勻的擊拍記時的尺寸作用”。所以板眼規律並非強弱關係。

戲曲中的曲牌音樂和唱腔音樂與西洋樂理體系確實有一些內容比較相似,為了更加明確它們間的異同,還需進一步調查研究。

京韻大鼓的鼓板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比較短,下部比較長。因此上部在敲擊時不容易使力,聲音交輕;下部敲擊時容易使力,聲音較重。兩個部位應該敲擊到不同的板眼上,在曲藝行話中,上半部分相擊叫“黑板”,下半部分相擊叫“紅板”。若之連續打下半部分,則稱為“晃蕩板”。

“黑板”應該擊打在中眼(第三拍)的位置上;“紅板”應該擊打在板(第一拍)的位置上。有時候有非邏輯重音的字落在板上,也可以使用“黑板”來擊打,但在板上的邏輯重音必須落在“紅板”上。換句話說,“黑板”可以打在中眼上,也可以打在板上,但“紅板”必須打在板上,不能打在中眼上。

“晃蕩板”都是用在“上板”的部分,到最後臨近結束時,應在倒數第三拍翻腕,使用“黑板”,空一拍後,讓最後一板結結實實地落在“紅板”上,以便於後面改回慢板。例如《劍閣聞鈴》中的“上板”部分,到最後“千行萬點,萬點通紅”就應該在“萬點通紅”的“萬”字改為“黑板”,而在“紅”字時要用力叩擊“紅板”,接著空一眼後,穩穩噹噹地轉回慢板“這君王……”。

京劇術語·音樂聲腔

京劇的音樂屬於板腔體,其聲腔有著獨特的韻味。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京劇相關藝術名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