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四功五法是戲曲界經常說的一句術語。四功,就是唱、念、做、打的四項基本功,是戲曲舞台上一刻也離不開的表演手段。五法,一般是指手、眼、身、法、步。但這五法之中的“法”字眾說不一,至今也沒有一個權威性的解釋,因此程硯秋先生歸納為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
唱功是戲曲表演中第一位重要的表現手法,演唱最基本的要求是字清腔純,節奏準確,以字生腔,以情帶腔。最高標準的唱法是達到說的意境,不是為唱而唱,甚至不要給人以唱的感覺,而是以唱來強化唱詞的語氣,抒發人物的情感。把節奏、鏇律、感情、語氣很自然地融為一體,來表達生活中說話一樣的情景,切忌耍腔、找味、賣嗓的效果。念功是與唱功同樣重要的表演手段,甚至有“千斤話白四兩唱”的說法。一要注意字音的準確,如京劇的尖團字、上口字、平仄音的念法。二要掌握吐字發音的正確方法,即用反切的拼音方式來念出字頭、字腹、字尾,使每個字完整地送到觀眾的耳朵里(要說明的是發花轍的字沒有字尾,即不能歸音)。三要念出白口的抑揚頓挫,要有音樂感和節奏感,和唱腔一樣,要有輕重高低,疾徐長短。四要念出人物個性,情感意境。做功,即身段動作的表演,無論一舉一動,開門關門,上下樓梯,都要有規範,有章法,都要有舞蹈的韻律,有深厚的基本功,要講究以腰為中樞,從動作規律出發來達到自然和諧。在這個基礎上還要注意把技巧動作與人物的身份、動作目的、情感意境結合起來。給人以真實的感覺。當然,這種真實是藝術的真實,舞蹈化的真實,含蓄的真實,而不是生活的真實。打功,也就是武功,包括翻跟頭,打盪子、各種舞蹈和高難技巧,如起霸、走邊、對槍、下場等。因此必須要有相當的腰、腿、把子的基本功,才能勝任武打表演的需要。武功也要在規範、自如地掌握武功技巧的同時,以武功來表現人物和劇情,做到技不離戲,就是槍來劍往也要打出情感,打出語言,而不是單純的賣弄武功。
五法與以上的四功是密切相連的,例如唱功,就要口、手、眼、身、步同時並用,缺一不可。因為戲中的唱,不能傻唱或乾唱,眼神要與唱詞所表現的情感統一,身、手、步也要有機地配合唱詞所表達的情緒。也就是說,唱念是表現情感的,就要有動作,要動作也就要有章法。例如口,要講四聲五呼,眼,要練出眼神,要講喜、怒、悲、哀、懼、恐、驚,動作時要眼隨手走,才身心相合,總之,要讓眼睛成為心靈的窗戶。身體四肢的動作要講未左先右,欲進先退,未高先低,未快先慢,要“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還要達到“六合”,即眼與心合、心與氣合、氣與身合、身與手合、手與腳合、腳與胯合,才能使口、手、眼、身、步的表演達到自如和諧的境界。足見戲曲演員練好四功五法是多么重要。
潮劇四功五法
四功就是:唱、做、念、打。
唱:潮劇唱聲要求消亮流暢,抑揚頓挫。唱時講究咬字行腔,含、咬、吞、吐,達到字正腔圓的要求。行話說:“四功五法唱為冠,發聲運氣唱之元”。運氣得法助發聲,方能越唱越動聽。唱曲鏗鏘有彈音,似奏琵琶、鍾或琴。著力應在板眼上,反喉玉潤裝飾音,說明唱的重要性。
做:俗語叫“關口”,它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地幫助說明唱辭的含義,使觀眾明了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前看戲的觀眾常說這個人的“關目”好,那個“關目”不好。實際就是有沒有表演程式,其表演程式正確與否。
念;就是念白,古有:“千斤白,四兩曲”之稱,俗語說: “死曲活白”,就是念白比唱曲困難得多。因為唱曲不但有曲譜鏇律依藉,而且有弦樂和鑼鼓伴奏,念白只靠演員一張嘴來說,要念出人物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來。
打:就是武打,潮劇舞台上用的是南派武功。有開山、托山、拉跋手、大八字馬、小八字馬、大紡山、翻跟斗、小跳、丁字馬、黃蜂採花、觀音坐蓮、跳踢、磕馬、割韭菜等等,還有“拉山”, 它是潮劇武角上場的一種表演程式。格式各有不同,但絕大多數動作是連貫的。
這四種表現方法的基本功,是戲曲舞台上非常必要的,叫四功。 五法就是:手、眼、身、發、步。 1949年之前,潮劇是童齡制度,童齡買入班後,需要一段時間專人專門培訓。老先生向童齡說戲時常說;應如何運用你的眼睛,如何運用你的手式,如何運用身體和腳步來表現這人物在規定情境裡面的動作。陳寶壽老師說:“手眼要連在一起,手到眼到,配合台詞時如何運用你的眼神”,手式步法和身段,來表現一種特定的感情,就是在規定的情境裡的特定動作。盧吟詞先生曾說:“眼睛看有五種,甚么叫看,甚么叫視,甚么叫瞧, 甚么叫藐,甚么叫硤,瞧的時候,看的時候,以至視硤的時候, 都要拉上個架勢,說這是表現的準確性。”他琢磨的是眼睛如何動,手如何指,步法如何走,身子是怎樣的姿態,把這些連在一 起,如何來表現一種內心的情緒,感情和心裡活動。手、眼、身、步這些東西都是結合成為一體的,每個部分都準確了,也就會得到一個準確的表現。
京劇術語·表演程式
京劇的表演程式是在長期的舞台實踐和豐富紛繁的社會生活中高度提煉的表演語彙,它不僅使生活萬象舞蹈化、音樂化、節奏化,而且形成了規範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