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戲曲武功的組成部分,指訓練戲曲演員掌握和運用把子技術的基本功。“把子”一作“靶子”,也叫“刀槍把子”,為傳統戲曲演出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統稱,有刀、槍、劍、戟、棒、棍、斧、鉞等。因戲曲武打中多用兵器,所以也將“把子”引伸做“武打”之意。如清末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以“把子”著稱,即指該班以武打戲為特長。
把子技藝是根據古代的作戰生活,吸收民間武術技巧,按戲曲表演的特點創造而成。一般分作長、短、徒手三類。長把子如大刀、長槍、叉、棍棒等,短把子如刀、劍、斧、錘等,徒手俗稱“手把子”,即赤手空拳的對打。每套把子均有專名,如“小快槍”、“十八棍”、“大刀槍”、“三十二刀”等。從表演上又分做“莊重把子”和“滑稽把子”兩類。“莊重把子”用於嚴肅的武打場面,特點是莊嚴威武,雄健肅穆,如《長坂坡》中趙雲與曹營部將的武打;“滑稽把子”用在戲謔的武打場面,特點是詼諧逗趣,引人發笑,如《鬧天宮》、《鬧龍宮》中孫悟空與巨靈神、羅睺、龜、蝦二將等的武打。
把子技藝是戲曲演員表現人物、展示劇情的藝術手段之一,要求演員在運用時不脫離劇情、人物,打出人物性格來。如《挑滑(華)車》中高寵同金兀朮的對打,《金沙灘》中楊七郎同韓昌的對打,都是“對槍”,由於戲劇情節和人物性格不同,在打法、要領上就不盡相同。前者要求穩健威勇,穩中有快;後者要求疾迅猛烈,快中見剛。表現戰鬥中勝利者的得意情緒的“耍下場”,如“槍下場”、“刀下場”、“棍下場”等,也包括在把子功內。
內容
把子課所學的把子套路分基本功套路和表演套路。如槍對槍的“小五套”,刀對刀的“小五套”,徒手“小五套”等都是平時為訓練把子功的手、眼、身、法、步所必須要掌握的基本功套路。而“小快槍”、“大快槍”、“大刀槍”、“三十二刀”、“索喉”、“奪刀”、“棍棒槍”、“車軲轆拳”等都是經常在舞台上使用的套路,也是必學的基本功套路。在練習這些套路時,主要是練習演員打把子的姿勢、配合技法、節奏、步法、眼神。
把子課打把子,主要練的是基本技法和程式套路,因練習時只分上手和下手,沒有指定人物,一般來說,上手為勝者,下手為敗者,所以不需要表現人物感情。但是在舞台上打把子,就必須要從人物感情出發,打出英雄的氣概、打出敵人的兇惡、打出感情色彩、打出語言、打出神韻。此外,把子課還要學習、訓練“槍下場”、“單刀下場”、“大刀下場”等各種程式套路以及各種刀花、槍花的耍法。
作用
演員手持各種長短兵刃,摹擬武打戰鬥的基本功,稱為把子功,把子功有很多套路,刀槍花,下場花,不同的器械均有不同的打法。把子功的技藝是根據古代的對敵格鬥,或比武較量的現實生活,吸收民間武術技巧,按照戲曲表演的特點和需要創造而成。因為戲曲演員頭部、身上、腳下都戴有種種頭飾、衣服(如盔頭、翎尾、發綹、髯口、扎靠、靠旗、大帶、彩靴等),所以在武打方面,須顧及服飾的限制,和武術格鬥,不盡相同。戲曲演員通過把子功的技術表演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展示劇情。作為一種表演手段,要求打得有情感、有節奏、有層次、有章法。講究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膝。處處考慮到身段的表演,造型的優美。上步、撤步、抬腿、跨腿,均講求尺寸和姿式,胳臂、腿、腰肢、胸背,要達到上下身和諧一致。和對手互相攻守,也要配合默契,作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如臨實戰,層次分明,節奏嚴謹,從而體現出入物彼此的身份,感情,和所處的環境。
京劇術語·表演程式
京劇的表演程式是在長期的舞台實踐和豐富紛繁的社會生活中高度提煉的表演語彙,它不僅使生活萬象舞蹈化、音樂化、節奏化,而且形成了規範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