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孤

裝孤,裝孤”,指扮演官員的人。元雜劇中“孤”為官員俗稱。宋雜劇、金院本中扮演官員的角色。宋吳自牧《夢粱錄·妓樂》:“且謂雜劇中末泥為長,每一場四人或五人……或添一人,名曰‘裝孤’。”《水滸傳》第八二回:“這五人引領著六十四回隊舞優人,百二十名散做樂工,搬演雜劇,裝孤打攛。”

由來

元雜劇的雛形階段,應該是在時期,當時經濟的發展,城市規模的擴大,老百姓對精神消費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高,他們已不再滿足於一、兩個角色在台上說噱逗唱,而需要既有故事情節、又有歌唱舞蹈的新藝術,於是便逐漸發展起一種雜劇藝術來。宋之雜劇相比後來的元雜劇,不僅表演的人少,而且故事也不夠完整,結構格局也不像元雜劇那么嚴謹。據吳自樂《夢粱錄》記載,北宋時的雜劇中“末泥為長,每一場四人或五人。先作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雜劇、通名兩段。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吩咐,副淨色發喬,副末色打諢。或添一人,名曰裝孤。先吹曲破斷送,謂之‘把色’。大抵全以故事,務在滑稽,唱念應對通遍。”宋代的戲曲分為兩大類,一類以歌唱為主,如諸宮調大曲鼓子詞等。另一類以講故事為主,如傀儡、影戲、雜劇等。金代的戲劇稱為院本,即“行院之本”,演員大都是娼妓身份,所居之處稱為“行院”。金代時曾產生了著名的《西廂記諸宮調》,創作者為董解元,這部作品精工麗,備極才情,字字本色,因而被譽為“北曲之祖”,在戲劇史和文學史上,“董西廂”都有其獨特的地位,它對“王西廂”(即元代王實甫的代表作《西廂記》)的創作亦具有啟後的影響。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