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本

金代戲劇的代表樣式——院本,是“戲”向“戲曲”飛躍的基礎,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所謂院本,金人無說,元陶宗儀《輟耕錄》卷25《院本名目》及夏庭芝《青樓集志》約略記述了它的形態。近代王國維《宋元戲曲考》釋云:“院本者,行院之本也。”“行院者,大抵金元人謂倡伎所居。其所演唱之本,即謂之院本云爾。

簡介

(圖)院本院本

金院本是中國古代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但金代只存有“院本名目”,對“院本”形態難有真正的認識,長期以來人們對金院本的理解、認識都信從明代朱權的“行院之本”說。對此,王萬嶺《金代院本非“行院之本”》提出異議,認為:“金院本與後來的元明院本有很大的區別,也與所謂的行院沒有直接關係。金院本的‘院’字並不是‘行院’的簡稱,應是由金代宣徽院漢人教坊的‘官本雜劇’演化而成。”這一觀點與朱權等傳統看法完全不同,“行院之本”以王國維的理解創作和演出主體是倡伎藝人,而宣徽院教坊演出本則屬於官方的,一民間,一官方,差距甚大,意味懸殊。

發展

金代戲劇的代表樣式——院本,是“戲”向“戲曲”飛躍的基礎,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金院本現存七百零六個名目,分屬“和曲院本”、“上皇院本”、“題目院本”、“霸王院本”、“諸雜大小院本”、“院麼”、“諸雜院爨”、“衝撞引首”、“拴搐艷段”、“打略拴搐”、“諸雜砌”等十一類。前五類均冠以“院本”,是根據題材及故事容量所作的概括。後六類比較複雜,多為院本所需要的各種表演伎藝。金院本每場四、五人,有末泥、副末、裝孤、副淨、引戲等,後來增出裝旦,形成比較完整的腳色行當。院本的表演手段不止說白與科範,已有“曲”的因素。金院本為戲曲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戲曲的本質是運用腳色行當在一個完整的故事裡摹擬人的生活,以程式化的綜合藝術手段表達思想感情,使美的東西得以充分體現,從而引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同時,腳色行當與程式化的綜合藝術手段成為“公共財富”後,也帶來人物塑造類型化的傾向,使作品的情節、細節與語言出現雷同問題。

金亡後,院本在舞台上漸次消失了。實際上,它的藝術經驗沒有泯滅,而是溶化到新的北曲雜劇中。

名詞釋義

1. 金 元 時,行院(妓院)演唱用的戲曲腳本。體制與 宋 雜劇相同,是北方的 宋 雜劇向 元 雜劇過渡的形式。演時僅用五人,又稱“五花爨弄”。多寫歷史和愛情,表現下層人民的苦困,嘲諷封建統治階級及其幫凶的愚蠢和醜惡.但作品大都失傳,僅《輟耕錄》載有院本名目七百餘種。 明 清 泛指雜劇、傳奇。 明 陶宗儀 《輟耕錄·院本名目》:“ 唐 有傳奇, 宋 有戲曲、唱諢、詞說。 金 有院本、雜劇、諸宮調。院本、雜劇,其實一也。” 清 張岱 《陶庵夢憶·阮圓海戲》:“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製,筆筆勾勒,苦心盡出。” 清 昭連 《嘯亭續錄·大戲節戲》:“ 乾隆 初, 純皇帝 以海內昇平,命 張文敏 制諸院本進呈,以備樂部演習,凡各節令皆奏演。”

2. 宋 畫院畫家所作的畫,稱院本。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名跡》:“ 北宋 院本畫用筆工致,傅色明釅,規模神氣,逼似 唐 人。今所傳 周昉 人物、 趙昌 花鳥,其佳者大率皆院本。”

重要性

金院本為元雜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這主要表現在:①元雜劇繼承了金院本戲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場門出入,確定了中國戲曲獨有的上下場的連場形式。②在金院本腳色分行基礎上,擴充為旦、末、外、淨、雜...

金院本是中國古代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但金代只存有“院本名目”,對“院本”形態難有真正的認識,長期以來人們對金院本的理解、認識都信從明代朱權的“行院之本”說。對此,王萬嶺《金代院本非“行院之本”》提出異議,認為:“金院本與後來的元明院本有很大的區別,也與所謂的行院沒有直接關係。金院本的‘院’字並不是‘行院’的簡稱,應是由金代宣徽院漢人教坊的‘官本雜劇’演化而成。”這一觀點與朱權等傳統看法完全不同,“行院之本”以王國維的理解創作和演出主體是倡伎藝人,而宣徽院教坊演出本則屬於官方的,一民間,一官方,差距甚大,意味懸殊。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