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指示

舞台指示是劇本創作的一種藝術手段。一般來說,它是劇本的主要部分——台詞及其所表現的戲劇情境的補充與說明。隨著傳統的封閉式舞台的逐步開放,劇本創作承受了現代意識的光照。台詞因受觀眾審美心理及其自身——語言動作的制約,它必須具有極強的指向性與準確性。即通常所說的人物性格與特定情境規定每句台詞所表達的內容與感情。而舞台指示一定程度上擺脫了人物語言對自身的束縛,在具體運用上相對而言更具可塑性與靈活性。現代劇作家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握住了這一點,把它當作劇本創作更新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在舞台指示寫作方面作出了新的有意義的創造性開拓。

概述

劇本中不要求在演出時說出的文字說明部分。一般包括對劇情發生時間、地點的提示,對布景、燈光、音響效果等藝術處理的要求,對人物形體動作、心理活動和場景氣氛的描述等。

在早期西方戲劇中,舞台指示通常被壓縮在最低限度。古希臘悲劇劇本就不包括舞台指示,人物所處的環境等都通過對話表達出來。西方現代戲劇則趨向使用比較詳盡的舞台指示。英國戲劇家蕭伯納在這方面是一個突出的例子,他的舞台指示常常長達數頁,不僅包括大量精心描繪的布景說明,而且還包括極其詳盡的人物說話時心理活動的解釋與分析,甚至包括作者自己對人物所說台詞的看法。

在劇本創作中,舞台指示的使用一般應以是否有助於人物形象的刻畫和導演、演員舞台工作者進行藝術創造為原則。好的舞台指示不僅能給劇本增添文學價值,而且能夠造成濃郁的戲劇氣氛,為舞台體現提供廣闊的天地。

範圍

舞台指示的範圍包括舞台空間裝置與布景安排的說明,燈光、音效的變化,道具及人員上下場的註記,演員講話時的情緒基調,肢體動作及身體移動位置的具體描述等。這些都牽涉到實際演出與導演創作的範圍,劇作者創作劇本為未來的演出貢獻出最初的藍圖,對於這些舞台效果的運用必須事前就有所了解,並在劇本的階段中便做出必要的提示。

格式

在文字與排版格式上,舞台指示通常加注特殊記號﹙如△﹚,或放在括弧內﹙如人物說話的情緒基調提示,便是放在括弧內緊跟著人物名稱之後,人物對白內容之前。或者是較短的人物的動作提示或上下場的註記,都可以用括弧括起來放在對白中間或對白之後﹚,或再加以縮排﹙如較長的動作提示﹚或空行﹙如人物上下場註記之後往往空一行,目的在提示劇場工作者台上又是一個新的人物組合﹚,以便和人物的對白加以區別,這些都是常用的舞台指示格式。

意義

在劇本中附帶舞台指示的說明,不僅是基於演出時的實際考量,同時它也是種藝術創作的手段。

在演出的實際考量方面,包括服裝道具必須連戲,演員移動的位置與上下場的方向與次序,都必須安排得合理而順暢,不能讓觀眾產生疑慮。照慣例除了特殊情形外,演員都是由右舞台上(即觀眾面對舞台的左手邊。這種寫法主要是以演員的方位為主),由左舞台下。而在演員走位方面,舞台不同的區位往往具有不同的表情與氣氛。如將演員安排在舞台中央的位置,往往帶有高度強調的意義,右舞台是溫馨而具有親和力的空間,而左舞台則顯示人物間關係緊張或具有張力等﹙但實際演出時,還是要依導演的安排為主﹚。

基於演出實際考量的舞台指示說明,還包括舞台上焦點的處理,如利用燈光的亮區以形成暫時性的空間焦點,或是利用重要人物的遲出場再加上場上其它人物視覺焦點的匯聚,來凸顯出某位劇中人物的重要性。此外演員臉部面對觀眾席的角度,也都能形成不同強調的效果。通常臉部正面面對觀眾席的演員得到最高的強調,背對觀眾者最小,側面居次,而45度角的演員又勝過完全側面的演員。

就藝術創作的層次而言,劇作者運用舞台指示的說明,猶如一位暫時的時空現象的雕塑師。有時他像百貨公司櫥窗設計師那樣,讓舞台上總是出現一幅幅美麗的人物裝置畫。而大多數的時候,他又像作曲家那樣自得其樂,而演員就是他的樂器,不同風格的對白就是它獨特的音色與鏇律,人物上下場不同的組合就是不同的樂章,而音效、燈光的加入,以及種種打岔、停頓的設計,都是為了臨時增添戲劇性的效果,讓整場戲看起來更活潑、生動及更有說服力。

舞台指示的說明在藝術創作層次上的運用,最忌諱像套公式那樣地缺乏整體的考量與用心。劇作者必須平時勤看戲,尤其是多觀摩國內外具有歷史悠久劇團的經典劇目的演出處理,細心去體會導演及燈光、舞台設計師的用心。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