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調

南曲十三種樂調的合稱。南曲曲牌分屬仙呂宮、羽調、黃鐘宮、商調、正宮、大石調、中呂宮、般涉調、道宮、南呂宮、越調、小石調、雙調十三個宮調。其中有九個宮調為戲曲常用。清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九宮十三調,南曲之門戶也。”

簡介

明人南曲九宮十三調的說法最初來自沈璟,他把自己曲譜的名字就定為《南九宮十三調曲譜》。但實際上南曲沒有9宮13調,這個名稱的成立有一個過程。根據明人王驥德《曲律》的介紹,明嘉靖年間白氏家藏有《十三調南曲音節譜》一部,陳氏家藏有《九宮詞譜》一部,這是兩個不同的本子。前者較早,實際上是15宮調,其十五宮調的設定,除去商黃調為犯宮不算,比《中原音韻》里多出羽調、道宮調、高平調,但比宋金少了歇指調,又按照慢詞、近詞分類,大約是反映元代南曲宮調情況的本子。後者較晚,五宮四調是南曲經過北九宮的規範以後形成,要晚到明代了。沈璟將二者合在一起,又不註明名稱來源,就給後人帶來一個麻煩,只好附會解說,清王奕清編《欽定曲譜》凡例即一例。其實王驥德《曲律》對此交待得很清楚。明末徐於室、鈕少雅編《南曲九宮正始》,又附會其說,說是得到元天曆年間的《九宮十三調曲譜》,據以編纂。鈕為了提高自己曲譜的地位,就附會什麼漢唐古譜和所謂元《九宮十三調曲譜》,反而為曲譜發展脈絡製造了不少迷霧。根據宮調蛻變規律,元代絕無通行二十二宮調之理,把九宮十三調相加明顯來自沈璟。但引起人們長期尋找元代的《九宮十三調曲譜》,終無結果。鈕少雅所說《十三調譜》與沈璟的十三調也不一樣,大約他見到的是另外一個十三調,二者也有些時代差異。總之都是元譜,說明元代南曲宮調正在變化中。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