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信仰的海神]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信仰的海神]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考察媽祖的生平得知,這一信仰來自民間傳說。首先是傳說,然後是傳說的歷史化和神化,最後形成普遍的媽祖信仰。

基本信息

信仰評析

目前海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媽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被神聖化了的歷史人物。

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漁民因海難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適應了人們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所以在她死後立廟祭祀。此後,她的一個個神跡才接踵而至,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間對巫術的信仰是媽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礎。

由於當地士宦的提議和倡導,朝廷也頻頻給予媽祖賜封,媽祖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媽祖被賜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聖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賜封為"護國庇民妙應昭應普濟天后","天上聖母"和"天后"從此便成了媽祖的聖稱。

媽祖信仰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之一,她同樣隨著中國人的足跡傳遍世界各地。

海外華人祭祀媽祖,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不忘記祖先,不忘記根本。媽祖本來是海上保護神,後來當她的職能逐漸擴大時,無論是商人、手工業者,也無論是難產或其他疾病,人們都認為媽祖都能幫助他們排難解困。所以海外的華人同樣建廟祭祀。人們總希望通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發揚光大,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傳給下一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宗教事務局王作安局長對此表示說:我們還存在著大量的民間信仰,比如說媽祖信仰,大家非常熟悉的。

歷代褒封

宋朝

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賜“順濟廟額”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封“靈惠夫人”

紹興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加封“靈惠昭應夫人”

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封“靈惠昭應崇福夫人”

淳熙十二年1184年,宋孝宗封“靈慈昭應崇福善利夫人”

紹熙三年1192年,宋光宗詔封“靈惠妃”

慶元四年1198年,宋寧宗封“慈惠夫人”

嘉定元年1208年,宋寧宗封“顯衛”

嘉定十年1217年,宋寧宗封“靈惠助順顯衛英烈妃”

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

寶祐二年1254年,宋理宗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

寶祐四年1256年,宋理宗封“靈惠協正嘉應慈濟妃”

開慶元年1259年,宋理宗封“顯濟妃”

景定三年1262年,宋理宗封“靈惠顯濟嘉應善慶妃”

元朝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封“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

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封“護國明著天妃”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封“護國顯佑明著天妃”

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封曰“輔聖庇民明著天妃”

延佑元年1314年,元仁宗加封“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

天曆二年1329年,元文宗封“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惠宗(元順帝)封“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明朝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清朝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聖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1737年,清高宗封“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

嘉慶五年1814年,清仁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天后”

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宣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后”

鹹豐七年1857年,清文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

現代

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信仰起源

學者研究指出,媽祖是從中國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千里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閩台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 媽祖(當地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台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

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髮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路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

信仰成分

隨著媽祖信仰的擴散產生了媽祖信仰與多種宗教混合的現象。

在東南亞,人們往往將媽祖與觀音菩薩一起供奉,而媽祖的陪神千里眼和萬里耳,明顯是依據佛教“天眼通”和“天耳通”作為雕塑依據。很多佛教徒相信,媽祖就是觀音的化身,甚至媽祖本身就是一位佛教女神。

在泰國,媽祖信仰與當地印度教的大自在天信仰融合。陳棠花撰《泰文典籍媽祖神話》,記載了媽祖與大自在天救助華人的故事。

傳播原因

媽祖作為一個古代漢族民間的神祗,為何她的精神能被海內外、世界上這么多人認可、讚揚和崇敬呢?這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媽祖身上聚集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媽祖她作為一個漢族民間的漁家女,善良正直,見義勇為,扶貧濟困,解救危難,造福民眾,保護中外商船平安航行,凡此種種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所以才會深受百姓的崇敬。媽祖做了很多有益於民眾的善事義舉,因此受到了海內外很多百姓的尊敬和膜拜。

莆田是對外移民的原鄉。在潮汕民居門樓額匾仍可見到“莆田舊家”、“莆陽世系”等莆田印記。海南可考的入瓊始祖有九十多個,數量為來自莆田為最。而莆田崇尚美德、堅守家鄉傳統的文化氛圍,薰陶影響了這些遷移者,加上濃重的戀鄉情結,來自家鄉的媽祖崇拜自然而然就隨著這些遷移者來到了全國、海外各地。
宋元時期,泉州是世界最大貿易港之一,元政府為了發展海上貿易,媽祖因被引進至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並因漕運及海外交通的發展,成為全國性海神並遠播海外。
明清海禁,福建大批民眾為了生計下南洋過台灣,媽祖信仰也隨著商人和移民的足跡更為廣泛地在海外傳播。

信仰規模

昌盛天后雕塑 昌盛天后雕塑

媽祖信仰的規模十分龐大,自宋以來直至清代,媽祖成了三大由國家祭典的神明(黃帝、孔子和媽祖)由歷代國家祭祀的中國十五個媽祖宮為核心,

年八月初一祭直沽(天津)媽祖廟開始,由北而南,十月二十是祭湄洲廟,

十月二十五以祭泉州廟結束,計祭祀十五處媽祖廟。其御祭文隨廟而異,

十五所官方承認的媽祖廟中,以泉州,湄洲二廟最重要,

故祭祀以湄洲廟泉州廟結尾。

全世界現有一億多媽祖信徒。台灣2300萬人口中有1700萬媽祖信徒,

占台灣人口的 70% 以上。新加坡的媽祖信徒占總人口數的70%,

馬來西亞的華人人口占該國人口的重要比例而媽祖的信徒則占了華僑人口的80% 以上。此外,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很大數量的華人,

也都是以媽祖信仰為主要信仰,而在日本的華僑也是以媽祖信仰為主。

所以,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亞洲諸國華人世界中,媽祖信徒版塊形成了龐大的族群,是華人世界的主流族群,像台灣和新加坡兩地,媽祖信徒成了社會的結構主體,是兩地社會的主導力量,而世界各地都有唐人街的華人社區,也都百分之百的成了媽祖信仰區,是媽祖信徒為主的族群聚集地。

琉球

古琉球天后宮。據文獻記載,傳入琉球的時間是在14世紀的明洪武年間(1368~1398)。琉球的媽祖廟有久米村的上天妃宮、那霸的下天妃宮和久米島天后宮等3處。

日本

海神天后的東渡日本。中國與日本來往極早而且歷史非常悠久。

日本長崎市內的有三大唐寺——南京寺、漳州寺和福州寺。日本長崎的媽祖堂的最大特點是由商人“商會”先建媽祖堂,然後把它拓建為佛祖和媽祖合祀的寺廟,把媽祖奉祀在寺廟中。而其目的在於祈求生意興隆、海上平安。同時,利用神祈的節日活動加強與日本團結,對日本的民俗起著深遠的影響。後來日本商船上也安放了中國媽祖的神龕,作為海上航行的護船神。

東南亞

媽祖的信仰,也隨著華僑的南渡遍布於南洋各地。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地,都建有供奉媽祖的廟宇。其中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比較典型。例如,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青雲亭、寶山亭,檳榔嶼的觀音亭(廣福寺)都有奉祀媽祖。在新加坡的天福宮,林厝港亞媽宮、林氏九龍堂等,也都供奉媽祖。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各地的地緣協會館內也都兼祀媽祖。

台灣

台灣的民間信仰大部份是從中國福建、廣東沿海,特別是莆田一帶傳去的。如媽祖娘娘、保生大帝、潮汕的三山國王、道教的關帝聖君、慈航真人、清水落石出祖師、等。媽祖娘娘一直被台、港、澳漁民和航海者奉為海上保護神,尤其在台灣同胞心目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影響也最為深刻。

台灣的媽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媽祖,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台灣的媽祖廟。據統計,至1930年末,台灣媽祖廟有335座;1954年增至384座;據《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一書說,台灣漢族民間祀奉天上聖母為神的寺廟,已經超過900座之多。媽祖廟宇名稱不一,有天妃宮、天后宮、媽祖廟、天后寺、天后祠、聖母壇、文元堂、朝天宮、鎮瀾宮、安瀾廳、雙慈亭、中興宮厝等;奉祀的媽祖,因來自大陸不同的地方而有不同的稱呼,如來自興化軍稱“興化媽”,來自泉州的稱溫陵媽祖,來自龍溪的稱“清溪媽”,來自同安的稱“銀同媽”等。 台灣媽祖廟自清代以後勤部不斷增加,且幾經修建,規模日益壯觀。在媽祖廟中有鎮殿媽、二媽、副二媽、副三媽、四媽,又有三郊媽、斑鳩媽,還有溫陵媽、銀同媽、湄洲媽。除鎮殿媽外,其他媽祖像可供每年輪流誕辰出巡之用。

現澎湖馬公鎮的“提標館”是所有台灣媽祖廟中最早的一座。澎湖媽祖廟創建年代雖未記載,但據日本學者的研究,均創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1307),並且當時還在廟前開了一個墟市叫“媽祖宮市”。

潮汕

福建與潮汕兩地血緣相親同源同俗,在漢族民間信仰等有著很多相近以至相同之處,尤其是對海上保護神媽祖的信仰更為突出。可以說是一樣的媽祖,一樣的海洋情懷!潮汕地區眾多的媽祖宮廟,與歷史上福建移民入潮有直接關係,也是潮汕沿海民俗信仰的集中體現。潮汕地區媽祖也被稱為天后聖母,媽祖廟遍布潮汕的每一個角落,其數量之多無法統計。較多分布在澄海、饒平和汕頭市區等地。 福建莆田與潮汕地區民俗習慣相似,以兩地民眾對海上保護神媽祖的信仰表現得尤為突出。

媽祖傳說

妙法蓮花經 妙法蓮花經

媽祖誕生在福建莆田湄洲島。關於媽祖,最早史料記載於,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

姓林氏,湄洲嶼人,能預知人禍福……”

媽祖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福建望族莆田九牧林家後裔。

是她原名林默,媽祖父親林願, 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 。

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媽祖曾祖父林保吉,參加北宋軍隊,

林保吉參與了作戰指揮。 媽祖祖父林孚, 媽祖父親林願。

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口,有一個美麗的島嶼叫湄洲島。島上有一座巍峨雄偉、金碧輝煌的廟宇,供奉著世界聞名的“海神”媽祖。
媽祖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福建晉代晉安郡王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是當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媽祖父親林惟愨,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一天晚上,王氏夢見觀音大士慈詳地對她說:“你家行善積德,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於是便懷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將近分娩,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入室中,光輝奪目,香氣飄蕩,久久不散。又聽得四周隆隆作響,好似春雷轟鳴,地變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動,媽祖於是降生。因生得奇,甚為疼愛。她出生至滿月,一聲不哭,因此,父親給她取名“默”。

媽祖 【畫像】 媽祖 【畫像】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通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裡遇難的漁舟、商船,

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測吉凶,

必會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民間傳說

大海深不可測,風浪又無情,漁民出海頻頻遇險。年輕的林默練就一身好水性,又能駕船如飛,自願擔起海上救援任務,哪裡有呼救,那裡就出現海上女俠的身影,經她救起的漁民無數。傳說有一次,天黑了,狂風大作,黑浪滔天,海上的船隻無法進港,得訊後的林姑娘情急中將自己家的房屋點燃了,讓熊熊大火為船隻引航……

在一次海上救援中,女俠不幸遇難……訊息傳來,鄉親們悲痛欲絕,誰都不信她真的沒了,更願意相信28歲的林默羽化升天,成了海神,永遠護佑他們平安順利。媽祖——一代女神就這樣千百年來被人們傳頌著,從莆田到福建,到中國沿海,再到海外,至今已有28個國家和地區,6000多座廟宇供奉著她!從宋朝到大清,歷朝皇帝36次褒封她,從“夫人”到“天妃”、“天后”直至“天上聖母”。每年的春季媽祖誕生日,賢良港舉行祭祀慶典,參加的信眾數以萬計,盛況空前。“媽祖回娘家”的習俗和其他媽祖信俗一道,已列入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代皇帝的尊崇和褒封,使媽祖由漢族民間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

而且神格越來越高,傳播的面越來越廣。由莆田到泉州,再走向五湖四海,

達到無人不知,無神能替代的程度。

提到媽祖的顯聖,始於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路允迪出使高麗,“感神功,奏上。立廟江口祀之,(徽宗)賜順濟廟額。”其後,

湄洲祖廟 湄洲祖廟

媽祖的加封原因皆為“神霧神濟興、泉飢”,“以神助火焚強寇”

(《湄洲嶼志略·卷二·封號》)。

元封天妃,確立媽祖的海神職位。清康熙年間,施琅收復台灣後請封,特封天后。

從1156年(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起至清朝,歷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封號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明永樂年間),立廟京師,而至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封天后並列入國家祀典,進行春秋祭祀,從敕封封號及祭祀禮儀場所看所屬宗教為道教。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羽化飛升之日。

這一天,湄洲島上民眾紛紛看見,媽祖同諸姐登高於湄峰之巔,告別親人們之後,獨自乘長風駕祥雲,翱翔於蒼天皎日之間,忽見彩雲布合,人亦不可復見。此後,

航海的人又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

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媽祖鄉人感其治病救人的恩惠,於同年(987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

這就是湄洲媽祖廟(道觀)。祖廟於公元1023-1032年(天聖年間)擴建,

日臻雄偉。1278年八月乙丑,元世祖制封媽祖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鞏固了媽祖為專職海神地位,封神於泉州。1403年-1424年(明永樂年間),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

媽祖宋代護國庇民,元代漕運保泰護航海運,明代使洋護航,清代協助定台,現代成為海峽統戰女神 。

清朝鹹豐給予最長封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後來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時,“經禮部核議,以為封號字號過多,轉不足以昭鄭重,全部字後再加上‘嘉佑’二字。

媽祖之成神傳播與古代福建發達的海外交通相關連,並隨繁榮的海外交通貿易和移民傳播海內外。

改革開放後,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復原修建工作,另投資1億多元興建了媽祖新殿,新殿宏偉壯觀,被世人譽為“海上布達拉宮”。湄洲媽祖廟是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4000多座媽祖宮廟的祖廟。一年四季,前來媽祖祖廟進香朝覲的國內外香客人數達百萬之眾。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島上民眾要舉行各種祭典媽祖的活動。

經過千百年的分靈傳播,隨著信眾走出國門,媽祖也從湄洲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一尊跨越國界的國際性神祇,並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媽祖生平有許多傳說,據《天后志》記載的有十五則,據《天妃顯聖錄》記載的有十六則。它們分別是:

A:萊嶼長青:湄洲島旁邊有一個小嶼,傳說有一天,媽祖到小島上遊玩時將菜子撒在地上,不久菜子奇蹟般成長,花開滿地。隨後,每年無需耕種,自然生長。當地人視仙花采之。以後,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菜子嶼”。

B:禱雨濟民:相傳媽祖二十一歲的時候,莆田地方出現大旱,全縣百姓都說非媽祖不能救此災害。於是,縣尹親往向媽祖求救,媽祖祈雨,並說壬子日申刻就會下大雨。到了那天,上午晴空無雲,絲毫沒有要下雨的徵兆,申刻一到,突然烏雲滾滾,大雨滂沱而下,久旱遇甘雨,大地恢復往日生機。

C:掛席泛槎: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天,海上起風浪,媽祖要渡海,岸邊船隻是有,但是船上沒有船槳,也沒有船篷,加上風急浪大,船手不敢開船,媽祖對船手說:你只管起船。隨即叫人將草蓆掛在桅桿上用作船帆。船開上海面,乘風破浪,飛馳而去。

D:化草救商: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嶼西邊有個出入湄洲的要衝叫門夾(就是今天的文甲),有一次,一艘商船在附近海上遭到巨風襲擊觸礁,海水湧進船艙,即將沉沒,村民見狂巨浪,不敢前去營救。在這緊急時刻,媽祖信手在腳下找了幾根小草,扔進大海,小草變成一排大杉劃到並附在即將沉沒的商船上,商舟免遭沉沒,船中人免難。

E:降伏二神:相傳在媽祖二十三歲時,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為順風耳,一為千里眼。二神經常出沒貽害百姓。百姓祈求媽祖懲治二神。為了降服二神,媽祖與村女們一起上山勞動,這樣,一直過十多天,二神終於出現了,當二神將近時,媽祖大聲呵斥,二神見媽祖神威,化作一道火光而去,媽祖拂動手中絲帕,頓時狂風大作,那二神弄不清所以,持斧疾視,媽祖用激將法激二神丟下鐵斧,丟下鐵斧之後二神再也收不起鐵斧,於是認輸謝罪而去。兩年後,二神海上再次作祟 ,十分厲害,媽祖用神咒呼風飛石使二神無處躲避,二神服輸,願為媽祖效力,於是媽祖收二神為將。

F:解除水患:相傳媽祖二十六歲時,那年上半年,陰雨連綿,福建與浙江兩省倍受水災之害。當時當地官員上奏朝廷,皇帝下旨就地祈雨,但祈求毫無改觀。當地請求媽祖解害,媽祖道:災害是人積惡所致,既然皇上有意為民解害,我更是應當祈天赦佑。於是焚香禱告,突然天開始起大風,並見雲端有虬龍飛逝而去,天空晴朗了。那一年百姓還獲得了好收成,人們感激媽祖,省官於是向朝廷為媽祖請功並準得到褒獎。

G:救父尋兄:相傳媽祖十六歲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駕船渡海北上之際,海上掀起狂風惡浪,船隻遭損,情況危急。媽祖哭道:父親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來報,情況屬實。兄掉到海里後,媽祖陪著母親駕船前去大海里尋找,突然發現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濤洶湧的海面,眾人十分擔心,而媽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來迎接她,這時海水變清,其兄屍體浮了上來,於是將屍體運回去。此後每當媽祖誕辰之日,夜裡魚群環列湄嶼之前,黎明才散去,而這一天也成為當地漁民的休船之日。

H:懇請治病: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年,莆田瘟疫盛行,縣尹全家也染上了疾病,有人告知縣尹媽祖有解難之法力。於是,縣尹親自拜請媽祖,媽祖念他平時為官不壞,加上他是外來官,告訴他用菖莆九節煎水飲服,並將咒符貼在門口。縣尹回去後遵囑施行,不日疾病痊癒。

媽祖 媽祖

I:收伏二怪: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有嘉應和嘉佑二怪,經常出沒害民。有一天,一位船客遭怪物作怪,船將沉沒。媽祖見之即化作一貨船,前去救難。嘉佑見貨船前來,立即來追貨船。媽祖口念神咒,將其制服。嘉佑當即叩首服罪,媽祖將其收入水闕仙班。為制服嘉應,媽祖施計,于山路獨行,嘉應以為只是民間美女,便起歹心前來觸犯,媽祖一揮塵拂,嘉應見之不妙逃去。時隔一年,嘉應又出來為害百姓,媽祖說:“這個怪物不歸正道,必然擾害人間。”於是叫村民帶符焚香齋戒,自己則乘小舟,到海上出其不意,降服嘉應。媽祖也將嘉應收為水闕仙班一員。

J:窺井得符:相傳媽祖十六歲的時候,有一次,與一群女伴出去遊玩,當她對著井水照妝時,一位後面跟著一班神仙的神人捧著一雙銅符,擁井而上,把銅符授給她,一起玩得女伴們都嚇跑了,而媽祖則接受銅符,並不懷疑。媽祖接受銅符後,靈通變化,符咒避邪,法力日見神通,以至她常能神遊,騰雲渡海,救急救難,人們稱她是“神姑”,“龍女”。

K:媽祖誕降:媽祖父親林惟愨(諱願),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惟愨年四十多歲時,已生有一男五女。但擔憂一子難保傳宗接代,所以經常焚香禱告,想再生一個兒子。惟愨夫婦的虔誠感動了南海觀音,一天晚上,觀音託夢給王氏並對王氏說:“你家行善積德,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不久王氏便懷孕了。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分娩時,西北處一道貌岸然紅光射入屋中,並伴有隆鳴之聲,媽祖降生了。因媽祖是女孩,父母非常失望,但媽祖生得奇異,因此十分疼愛。媽祖從出生到滿月,一聲不哭,所以,其父母給她取名林默。相傳媽祖誕生在湄洲島。

L:湄嶼飛升:宋太宗雍熙四年,媽祖時年二十八歲,重陽節的前一天,對家人說:“我心好清淨,不願居於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佳節,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家人都以為她要登高遠眺,不知將要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焚香誦經之後,告別諸姐,一人直上湄峰最高處,這時,湄峰頂上濃雲重重,媽祖化作一道白光沖入天空,乘風而去。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顯聖,護國佑民,救人危難,當地百姓感激她,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供奉。據傳祖廟後的摩崖“升天古蹟”處就是媽祖飛天的地。

M:驅除怪風:相傳媽祖在世時,湄洲對面吉蓼城西面,有一座跨海石橋,是當地百姓南來北往的要道。有一天,忽然怪風颳起,刮斷了全部橋樁,一時交通斷絕,人們無法過往。百姓以為是風神所為,於是祈求媽祖解難。媽祖到石橋處察看,見遠處天空一道黑氣,知道是有怪所為,於是施展靈術將怪驅逐遠去,從此石橋通暢無害。

N:收伏晏公:相傳媽祖在世時,海上有一怪物叫晏公,時常在海上興風作浪,弄翻船隻。有一天,媽祖駕船駛到東部大海,怪物又開始興風作浪,媽祖乘坐的船隻搖晃的非常厲害。媽祖即令拋錨,見前方波濤中一舟上有一金冠繡袖、掀髯突睛之神在作怪。媽祖不動聲色,掀起狂風巨浪與之抗擊,晏公害怕媽祖的神威,叩拜蕩舟離去。但怪物一時為法力所制有所不服,於是變成一條神龍,繼續興風作浪,媽祖說到:“此妖不除,風波不息”,在中游拋錨,制服神龍。媽祖命令晏公統領水闕仙班(共有十八位),護衛海上船民,後來晏公成為媽祖部下總管。

O:收高里鬼: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個叫高里的地方出了一個妖怪,當地百姓受其害,染上百病,當地百姓前去求媽祖醫治,媽祖給求治者一符咒,叮囑百姓回去後,將符咒貼於病人床頭上。妖怪知符咒法力巨大,於是變成一隻鳥逃去,媽祖追出,見鳥藏在樹上,鳥嘴還噴出一團黑氣,媽祖口中念到:“此怪物不能留此,為患鄉里”,追擊並將鳥抓獲。原來是一隻鷦鷯,媽祖用符水噴灑小鳥,小鳥落地變成一撮枯發,媽祖取火燒之,枯發現出小鬼原相。小鬼忙叩請媽祖收留,媽祖於是將它收在台下服役。

P:鐵馬渡江:相傳有一天,媽祖要渡海,可是沒有船隻,這時候,媽祖見旁邊屋檐前懸有鐵馬,於是靈機一動,取之揮鞭,鐵馬奔海對面風馳而去,待人上了對岸,忽然之間,鐵馬無影無蹤,旁邊的人無不驚嘆“龍女”的神通廣大。

顯靈傳說

甘泉濟師 甘泉濟師

其一:甘泉濟師

據記載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軍水師提督施琅奉旨率三萬水兵駐紮莆田平海鎮,等待乘風東渡台灣。當時正遇到乾旱,軍中缺水。平海天后宮旁有一被填廢井,施琅命令挖掘,並暗向媽祖祈禱,井挖好後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難,泉水從此不竭。施琅以為這是神賜甘泉濟師,親書“師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

其二:佑助收艇

傳說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施琅第一次率兵渡海攻打台澎,因缺風船行很慢,施琅下令回航平海。不久,忽起大風,戰艦上小艇被風颳下海,不知去向。第二天風停息後,命令出海尋找小艇,均安然停在湄洲灣中,艇上人報告說:昨夜波浪中見船頭有燈光,似人攬艇,是天妃默佑之功。施琅大為感動,命令整修平海天后宮,重塑媽祖神像,捐重金建梳妝樓、朝天閣,並請回媽祖神像一尊奉祀在船上。

其三:澎湖助戰

澎湖助戰 澎湖助戰

傳說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第二次率兵東渡攻打澎湖,軍中士兵感到神妃在左右助戰,個個英勇向前,千總劉春夢天妃告之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七月必克台灣。後來清兵強攻澎湖七晝夜,並台灣統一。當時清兵出戰攻澎之日,媽祖派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將助戰,即媽祖“澎湖助戰”的神話故事。

其四:託夢建廟

傳說宋紹興二十七年秋(1157年),莆田城東五里處的白湖這個地方,有章氏、邵氏二族人共夢神指地立廟,隨後驗其地果然是吉地,於是建廟,第二年廟建成。宋紹興三十年,海寇侵擾,百姓到廟裡祈禱,忽然狂風大作,海浪滔天,敵畏懼而退。後來又來侵犯,再次顯靈威,很多敵寇被官軍擒獲。

其五:聖泉救疫

傳說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興化一帶發生瘟疫,無藥可治,媽祖託夢給白湖一村民,說離海邊不遠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療愈疫病。第二天民眾前去控掘並取水飲用,果然靈驗。訊息傳開後,遠近人都來取水,絡繹不絕,染疫的人全都得救了,這口井被譽為“聖泉”。

其六:神女搭救

傳說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颶風,帆船差一點覆沒,急忙呼神女搭救,喊聲剛剛結束,大海突然風平浪靜起來,洪氏躲過了滅頂之災。

其七:神女救船

傳說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隊出使高麗(今朝鮮),在東海上遇到大風浪,其中八條船沉了七條,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還在風浪中掙扎,忽然船桅頂上閃現一道紅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隨即風平浪靜,使者所乘的船轉危為安。使者驚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說是湄洲神女搭救。

其八:保護使節

據記載,鄭和七次下西洋中,3次是船隊遇到海寇掠奪和受到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陷害;1次是船隊為蘇門答刺國生擒;3次是船隊在海上遇到颶風和險情。每次都說得到媽祖神靈庇護而脫險。

其九:天妃神助

據記載,永樂七年,欽差尹璋出使,同年欽差陳慶等往西洋;永樂十三年,欽差內官送甘泉於榜葛剌國,同年太監王貴等又奉命往西洋;洪熙元年(1425年)乙未,欽差內官柴山往琉球;嘉靖十一年(1532年),欽差給事中陳侃等人往琉球冊封;嘉靖三十七年,復遣郭汝霖等出使;均得天妃神助而安全往返。

其十:庇佑漕運

據記載,道光六年(1826年),江南有一隻千餘艘的漕運船隊,一日船隊抵達黑洋,遭到風暴,得到媽祖神靈護助,整個船隊二、三萬人安然無恙。

其十一:官員脫險

據記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史孟劭前往台灣巡視,在海上遇到颶風,得媽祖神佑而脫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漳州鎮總兵奉命南巡時,河流橫急,遇到險情,得媽祖顯應而平安無事。

其十二:庇佑致勝

參考有關資料:1)康熙十九年(1680年),水師提督萬正色駐守崇武,夜夢神妃佐風,於是進兵,迫鄭軍舍廈門入台灣;2)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欽差大臣福康安等赴台,返回至大擔時迷失航向,得神火引導而順返;3)乾隆五十二年,張均等率水兵剿海賊,遇風得神助,脫險並擒賊五十餘名;4)嘉慶十一年(1806年),官軍在鹿耳門賴媽祖佑助,擊敗蔡牽;5)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侵華英軍駐進上海潮州會館,裸臥天后神前,夜裡夢見受到棍擊,個個驚喊救命。

其十三:使節脫險

據有關資料,康熙二年(1663年),張學禮等往琉球國,歸舶過姑米山遇風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冊使汪輯等出使,歸舟遇颶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冊使海寶等奉命赴琉球冊封存,歸舟遇鏇風;乾隆二十年(1755年),冊使全魁於姑米山遇颱風;道光十九年(1839年),冊使林鴻年等赴琉球途中兩次遇風暴。均得媽祖顯靈庇佑而脫險。

其十四:旱情解難

據記載:1192年夏,閩地乾旱嚴重,瘟疫蔓延,民眾向媽祖祈求保佑,禱天即下雨;嘉定十年(1217年),興化大旱,百姓祈求於媽祖,神示夢下雨之時,果然靈驗;寶祜元年(1253年),莆、泉大旱,兩地共禱於神,旱情即除。

其十五:神助修堤

據記載,1239年,錢塘江決堤,江水漫到艮山天妃宮時,水勢倒流不前,百姓借勢築堤,大家都說是神力捍禦;寶祜四年(1256年),又得媽祖神助建築浙江錢塘江堤。

其十六:神助擒寇

據記載,乾道三年,海寇侵擾,官兵數次圍殲都無法得手,後憑媽祖神助獲勝。嘉定十年,海寇再次犯境,官兵又得媽祖神助,擒蔻首而勝。景定三年(1262年),海寇作亂於興、泉、漳之間海域,官兵得到媽祖神助,在莆田湄洲一帶海域擒獲海寇。

其十七:神助宋師

傳說嘉定元年(1208年),金兵聚集在淮甸一帶,宋廷興師北伐,向媽祖祈禱神助,宋朝軍隊三戰三捷,解了合肥之圍。

其十八:護助剿寇

傳說淳熙十一年(1184年),福建都巡檢姜特立奉命征剿溫州、台州一帶海寇,臨戰前官兵乞媽祖神靈護助。戰時隱約看見神在雲端之上,於是乘風進兵,擒獲賊首,大獲全勝。

媽祖小傳說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記下了一個很有趣的閩南、台灣的媽祖傳說。若遇海難向神明呼救時,稱“媽祖”,媽祖就會立刻不施脂粉來救人。若稱“天妃” 則媽祖就盛裝打扮,雍容華貴地來救人,所以會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稱“媽祖”,不敢稱“天妃”,希望媽祖立刻來救海難中的漁船。

而台灣的媽祖傳說,大概都是媽祖用裙擺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空投炸彈,也有媽祖讓孩童起死回生等傳說。

傳說媽祖每次在海上救難後,都要給每位遇險者一碗熱氣騰騰,芳香撲鼻的興化壽麵,吃後不但會驅寒暖身,而且能逢凶化吉.久而久之,興化壽麵即被稱為"媽祖平安面".且聞名遐邇,成為保佑平安吉祥的首選食品.每逢親友來訪,壽誕喜慶,逢年遇節,家人團聚,都要吃"媽祖平安面",以求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台灣的醫神保生大帝誕辰。保生大帝台灣民間俗稱“大道公”,宋代福建同安縣白礁鄉人,因其精通醫術、救人無數,被尊奉為神。

1、在閩台兩地流傳的媽祖與保生大帝鬥法的故事,被用來解釋閩台兩地農曆三月颳風下雨的現象。

2、「保生大帝」吳夲,俗稱「大道公」,農曆三月十五日為保生大帝誕辰,故又稱為「大道公生」。可是這一天,不知為什麼,每一年都會颳起大風,故又稱為「大道公風」。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不知怎么每到那一天,必然下起雨來,所以俗稱「媽祖雨」。

故事是這樣的,大道公與媽祖,在還沒成仙之前便互相較勁,看誰的法術厲害。由於兩人旗鼓相當,皆神通廣大,各種法寶全使盡了,依然分不出高下,天上諸神看他們這樣斗下去也不是辦法,便居中協調,雙方言和,才結束了這場惡鬥。可是雙方面心裡都還是有點不平衡,大道公心理想:「好!她三月二十三日誕辰,我就施法下雨,把她臉上的胭脂水粉,洗個乾乾淨淨,看她出糗!」而媽祖婆心裡也想:「哼!說好不鬥了,還那么狠,難道我怕你不成?三月十五日他誕辰那天,我就颳起大風,把他真人帽吹掉,讓他變成四不像!」就這樣,每年三月十五日必颳大風,三月二十三日,則大雨不斷。

3、人世間難免會產生糾紛,而神界也不例外。在台灣民間相傳著這樣一段傳說:傳說神界的單身貴族大道公與媽祖曾有一段友誼史,保生大帝得道後見媽祖端莊賢淑,便展開追求攻勢,共同譜下一段“友情”。一日,媽祖乍見母羊產子之苦,毅然慧劍斬情絲與保生大帝斷絕往來,大帝無端被拋棄非常懊惱,乃在媽祖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遶境時施法下雨,淋洗媽祖臉上脂粉;保生大帝拉不下面子,就決定下場大雨將媽祖臉上的粉洗下來,讓她也體會沒面子的感受。媽祖不甘示弱,也在保生大帝誕辰(農曆三月十五日)神駕出巡時作法颳風,要吹落大帝頭上的帽子。因此每逢媽祖誕辰便經常下雨,而保生大帝誕辰則常會颳風,此即民間氣象諺語:“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的由來。

4、保生大帝和媽祖生前都沒結婚。有一種傳說是這樣的。相傳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大都會下雨。其中有媽祖、保生大帝鬥法的趣聞。媽祖上轎出發時,在路上中看見羊媽媽痛苦地產下一隻小羊,心想結婚生子實在太辛苦,就斷了出嫁的念頭。

因此,幾乎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日都颳風。每年農曆三月廿三都會下雨。保生大帝和媽祖鬥法的趣聞是漢族民間的一種幽默。也是,漢族民間對自然氣候的一種神話的解釋。在今天的科學看來,顯得有些不科學。但是,我們不妨把它作為傳說,讓漢族民間的保生大帝和媽祖更有人性。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信仰的海神]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信仰的海神]

其實農曆三月正值梅雨季節,颳風、下雨乃自然現象,轉至神界的法力交戰,而兩位神祇呼風喚雨的能力,是海洋文化的表徵。

楹聯文化

媽祖廟遍布世界各地,而廟宇的點睛之作楹聯洋洋大觀,林林總總,數量多,內容廣,品位高,藝術成就突出,富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堪稱楹聯世界的一枝奇葩。

楹聯反映了媽祖顯赫崇高的人文地位。媽祖升天后,自宋至清,歷代褒揚誥封,從“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聖母”,由人及神,把媽祖的神格提到了極限。許多媽祖廟楹聯都反映了這一特點。如台北松山區慈佑宮楹聯:“聖母普慈衷,海邦一體;斯人皆赤子,錫口鹹寧。”上聯徑稱媽祖是天上聖母,遍施慈愛,天下同體;下聯說明這裡的人都有一顆純潔的心,媽祖會賜予幸福安寧。莆田靈川東汾龍津宮楹聯:“女中復見皇媧聖,海內頻修神禹功。”聯中把媽祖比作鍊石補天的女媧和治理洪水的大禹,地位崇高,功德無量。霞浦縣松山天后宮楹聯:“風調雨順,四海龍王朝聖母;國泰民安,五洲赤子拜阿婆。”上聯指出天下太平,風雨適時,五穀豐登,四海龍王都來朝拜媽祖。四海龍王原是海神,統領四海,權力顯赫。後來媽祖神格上升,四海龍王地位降低,反受其制。媽祖統馭四海,凌駕於四海龍王之上。

媽祖 媽祖

楹聯反映了媽祖恩德浩蕩,普施人間,造福百姓的傑出功績。媽祖德高望重,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是護國庇民之神,四海民眾大受其恩。對此,媽祖廟楹聯普遍大加宣揚褒讚。如莆田忠門賢良港天后祖祠楹聯:“後德同天,興鳳山俎豆;母儀稱聖,承螺港淵源。”上聯讚頌媽祖恩德浩浩,同天一樣廣闊無垠;下聯讚頌媽祖儀表端莊肅穆,可稱聖母。台灣基隆杜寮島天后宮楹聯:“天惠遍施工賈利,後恩廣被雇漁享。”“天后”冠頂,標明宮名,突出尊崇,聯意贊媽祖廣施恩惠,工農漁商均受利澤。澳門凼仔天后宮楹聯:“護國著高勛,蕩蕩巍巍昭日月;庇民施厚澤,肫肫浩浩沛乾坤。”上聯盛讚媽祖護國功勳卓著,功高可與日月同輝,下聯盛讚媽祖庇佑民眾遍施厚澤,浩浩恩德充滿天地。

楹聯反映了百姓祈求媽祖賜福保全、和諧康寧的美好願望。如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李漁在“江陽天妃閘”題聯:“世間無水不朝宗,豈止黃河一派;天上有妃能降福,何愁碧波千層。”下聯直說媽祖能夠給百姓賜降福祉,就是江河湖海掀起驚濤駭浪也不用怕。清代林光賢題印尼丹戎小坡天后宮楹聯:“聖德參天,庇萬民吉慶;母儀配後,佑四海安瀾。”“聖母”冠頂,聯意道明了媽祖德行高尚能庇護民眾吉祥,保佑四海風平浪靜。廣東省樟林天后宮楹聯:“海不揚波,穩渡星槎道邇;民皆樂業,遍歌母德恩深。”上聯意指媽祖法力無邊,能使四海不掀惡浪風波平,下聯意指百姓和諧,安居樂業,處處歌頌媽祖的深恩厚德。

媽祖為國為民的功績在楹聯中也多有反映。如莆田平海天后宮楹聯:“一勺泉甘,實濟雲屯萬旅;半袍浪濕,克清日孽全台。”上聯說施琅將軍駐紮平海城,媽祖賜泉濟師;下聯說施琅將軍帶領舟師進攻澎湖,媽祖顯靈助戰,衣袍半濕。清朝林麟焻題日本琉球上天妃宮楹聯:“累朝疊誥神功,岳降自鯑江,翊運凝庥,頻現紅燈宣聖化;重澤獻琛逢盛世,皇華臨馬齒,摳衣展拜,永靖碧海耀吾宗。”

史載:清康熙二十二年,皇帝派欽差汪楫、林麟焻往琉球冊封。此行路途遙遠,驚濤駭浪,危險重重,但封舟出閩江口,進入茫茫大海,不見山影,卻能乘風破浪,飛快前進,千裏海路,只有三晝夜就到達目的地——那霸港。原來是媽祖顯靈護航,指揮兩條大魚白天引道,萬隻海鳥夜間迴翔指航。汪、林兩人大感其恩,舉行冊封典禮後,立即到久米村上天妃宮焚香朝拜。為此,汪楫欣然題寫了“朝宗永賴”匾額,林麟焻揮毫撰寫了上述長聯。許多著名的媽祖廟大皆坐落於交通要衝,山清水秀,令人留連忘返的地方,楹聯形象地描繪了這一特點。如福州馬尾天后宮楹聯:“地控制甌吳,看大江東去滔滔,與諸君滌濾洗心,有如此水;神起家孝友,貫萬古元精耿耿,望後世立身行道,無愧斯人。”

全世界五千多座媽祖廟,廟宇楹聯數量十分可觀,各有特色,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首先是楹聯文字精湛,言簡意賅,小巧玲瓏,寓意無窮。如山東煙臺天后行宮楹聯:“地近蓬萊,海市仙山瀛客話;神來湄渚,綠榕丹荔故鄉心。”寥寥兩句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廟宇所在的奇麗景象:行宮似海市蜃樓、瓊宇仙山,而媽祖故鄉湄洲的榕樹蔥綠、荔枝丹紅,卻勝似蓬萊仙境,令人陶醉,令人嚮往。

媽祖神像 媽祖神像

湄洲媽祖祖廟楹聯:“四海恩波頌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在詞性方面,聯中“四海”對“五洲”,“恩波”對“香火”,“莆海”對“湄洲”,都是名詞相對。“頌”對“祖”是動詞相對,其中“祖”是意動用法。在語句結構上,上聯“四海恩波”與“頌莆海”是主謂結構,且“四海”與“恩波”是偏正結構,“頌”與“莆海”是動賓結構。下聯的結構與上聯完全一樣。在平仄方面,對仗工穩,音韻和諧,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形成韻律美。 再次是楹聯運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較常見的是運用嵌名法,以提高楹聯的趣味性、靈活性和感染力。如莆田港里靈慈西宮楹聯:“靈澤風檣通外國,慈雲梓里仰西宮。”此聯以宮名“靈慈”二字嵌名,稱藏頭聯。又如明朝探花戴大賓題湄洲祖廟寢殿楹聯:“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戒,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音。”該聯運用轉類手法。上聯“齊”字通古“齋”字;下聯“朝”字通“潮”字。可以讀成:“齊齊齋,齊齊齋,齊齋,齊齋戒;朝朝潮,朝朝潮,朝潮,朝潮音。”也可以讀為:“齊齋,齊齋,齊齊齋,齊齊齋戒;朝潮,朝潮,朝朝潮,朝朝潮音。”聯意是:信眾紛紛齋戒,虔誠朝拜媽祖;海潮漲落有致,湄嶼潮音成景。此奇聯,堪為一絕。

宮觀廟宇

媽祖的宮廟有很多,其中,湄洲媽祖祖廟,莆田平海天后宮,泉州的天后宮,寧波慶安天后宮,澳門的媽祖閣,台灣北港朝天宮和鹿港媽祖廟,汕頭媽嶼島的天后古廟,汕頭市區昇平老媽宮,漳州漳浦的烏石天后宮都為中國天后宮有名的大廟。

湄洲媽祖祖廟

湄洲媽祖祖廟,尊稱湄洲祖廟。是媽祖信仰的發祥地,道教著名宮觀,世界媽祖文化中心,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的申遺地、遺產地和主要傳承地。

宋雍熙四年(987),媽祖升天后,人們懷念紀念她,就在湄洲島建廟祭祀。這廟宇就是最早的媽祖廟。據文獻禮載,當時的廟宇僅“落落數椽”,但“祈禱報賽,殆無虛日”。後來經過三寶等人不斷擴建修葺,到天聖年間(1023—1032),湄洲祖廟得到受媽祖庇佑的人們的不斷“鳩資擴建”,“廊廡更加巍峨”。此時祖廟已初具規模。

湄洲祖廟 湄洲祖廟

元朝,湄洲祖廟得到進一步的擴建。洪希文在《題聖墩妃宮》詩中,描寫了“粉牆丹住輝掩映,華表茸突過飛巒”的景象,反映出媽祖廟的建築情況。明朝,湄洲祖廟又得到進—步擴展。洪武七年(1274)泉州街指揮周坐主持重建寢殿、香亭、鼓樓、山門。永樂初年(1403),鄭和下西洋時,因媽祖庇佑有功,奉旨遣官修整祖祠(港里)祖廟(湄洲)。宣德六年(1431)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之前,親自與地方官員備辦木石,再次修整湄洲祖廟。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總督姚啟聖重建鐘鼓樓和山門,又把朝天閣改為正毆,後因姚啟聖獲媽祖保佑屢次建功,被皇帝封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所以人們也稱正殿為太子殿。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侯施琅增建梳妝樓、朝天閣、三清殿、道房。接著祖廟又建慈航殿、中殿、土地廟等。到清乾隆以後,湄洲祖廟己頗具規模,成為—座有99間齋房,號稱“海上龍宮”的雄偉建築群。

湄洲祖廟 湄洲祖廟

1966年,湄洲祖廟陸續遭到破壞,只剩下聖父母祠(佑德祠)和中軍殿。祖廟的文物也相繼被毀和遺失。唯有媽祖神像在林聰治女士等人的保護下得以倖存。1978年,林聰治等人率領眾鄉親進行湄洲祖廟的重建工作。人們義務投工,硬是在祖廟遺址廢墟上整理出祖廟地基。各地信眾紛紛參與,踴躍加入修復湄洲祖廟的行列。不久,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成立,林文豪任董事長,林聰治任常務董事長,大規模的媽祖祖廟重修工作得以順利進展。

泉州天后宮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信仰的海神]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信仰的海神]

泉州天后宮,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是我國海外貿易最高峰--宋元時期的最大港口,媽祖因被引進到至當時世界最大海港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並因漕運海運及海外交通貿易的發展,成為全國海神並開始遠播海外 ,所建官廟宮址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國際觀瞻所在,所建廟宇是海內外同類建築中禮制規格最高。現存建築規模較大,保存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因此,泉州天后宮也是大陸媽祖廟中第一座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 。

明清海禁,泉州港衰落,大批民眾為了生計下南洋過台灣,媽祖信仰也隨著商人和移民的足跡更為廣泛地傳播。在台灣,由泉州天后宮分靈而來的稱“溫陵媽” 。

莆田媽祖閣

2008年4月28日(農曆三月廿三)天后媽祖誕辰日舉行隆重的開閣慶典,正式對外開放。

媽祖閣 媽祖閣

媽祖閣由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組織興建,作為媽祖城建設中的組成部分,由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組織興建的媽祖閣,是莆田媽祖文化的標誌性新景觀,將是媽祖故里最新的傳世之作,其選址媽祖城西側麒山之巔,與湄洲祖廟、港里祖祠、媽祖城連成一體,將成為媽祖故里的又一傳世景觀。寄託兩岸人民熱愛和平、追求和諧的共同願望。建成後,它將與湄洲祖廟、港里祖祠、媽祖城連成一體,成為莆田媽祖文化的標誌性新景觀,是媽祖故里最新的傳世之作。媽祖閣總建築面積2274.9平方米,其中基座面積為1253.16平方米,兼容傳統風格和現代氣息,工程主體四層,總高32.3米,取媽祖三月廿三誕辰之意,工程總投資約3000萬元。整個工程已與08年農曆九月初九媽祖升天紀念日竣工 。

廟島顯應宮

顯應宮,中國北方最大的媽祖廟。位於廟島村北部,前後傍山,左右鄰海, 共占地90 畝。宋宣和四年(1122年)建,俗稱娘娘廟、媽祖廟等。明崇禎元年(1628年)擴修成一個具有戲樓、山門、前殿、大殿和後殿等的古建築群。元明時期,廟島成為重要航海驛站,南北往來船隻日多。顯應宮香火甚盛,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媽祖廟。

顯應宮為磚木石結構,前院由前殿及山門、鐘鼓二樓組成,大琉璃瓦磚砌築。前殿3間,山門3洞,正面嵌“顯應宮”三字,山門外築28級台階,東西兩側各有一涼亭,鐘鼓樓山脊獸吻懸挑。中院由大殿、東西兩廊組成,廟後院由後殿及串廊組成。後殿3間,為歇山式,內有寢宮。戲樓前台上復重檐弓字脊,屋檐起翹,琉璃瓦苫蓋,四周12條龍探首怒視,有凌空欲飛之勢。閣樓斗拱彩繪,檐周圍刻有龍、鳳、鳥、獸、花卉等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戲樓後台形同古老宮殿,雕樑畫棟,色彩艷麗,門前正上方, 有鹹豐皇帝親筆題的"神功濟運"匾額.海神娘娘銅像即正居暖閣之內的龍墩上, 暖閣里, 4 尊侍女;暖閣外, 4 尊妃女;還有12 尊巨大的站班.這些塑像多是宋期的作品.此外, 還有碑碣、銅鼎、壁畫、船模等, 是研究我國航海史的重要資料.由大殿到後官組成的後院, 二者之間有串廊聯結, 後宮內塑像與大殿的大體相同, 但這裡有巨大的銅像, 2 米多高的青銅穿衣鏡及爵、鼎等銅製用品.現在, 又新收宗了不少文物, 如鄧世昌當年在致遠艦上用過的大鐵錨, 有數百年前的纜繩等, 成了長島縣航海歷史博物館了.

整座建築群“文革”期間全部被毀,1983年就原址重建。

青島天后宮

先有天后宮,後有青島市。青島天后宮,位於青島市前海棧橋風景區內的太平路19號。始建於明成化三年

青島天后宮 青島天后宮

(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多年前初建成時,天后宮由三間聖母殿和龍王財神兩配殿構成。後歷經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1996年,青島市政府對其進行全面修復,並將其闢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於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

天津天后宮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信仰的海神]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信仰的海神]

天津天后宮,位於天津舊城區東門外的古文化街上,現為天津民俗博物館所在地。俗稱"娘娘宮",原名"天妃宮",從元朝時為天津道教歷史三個派別之一清微派(清微正乙派)為主,在天津舊城區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如今的古文化街上。始建於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6年),明代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為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天后宮坐西朝東,面對海河,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宮內供奉著天后娘娘。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都舉行“皇會”,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百戲雲集,熱鬧非常。現存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宮及宮 南、宮北大街,全長580米,寬7米。這裡的建築大多是仿清代民間小式建築。街內有近百家店鋪,主要經營文化用品、古舊書籍、民俗用品、傳統手工藝品等。著名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磚刻等都在這裡設了專門店鋪。天后宮如今已成為天津民俗博物館,介紹天津的歷史沿革,陳列著各種民俗風情實物。

蓬萊天后宮

道教宮觀。在山東省煙臺市蓬萊縣城北一公里處的丹崖山蓬萊閣前。建於宋朝崇寧年間。前有顯靈門,入門鐘鼓二樓分立左右,正中秀居坐南朝北的雙層戲樓一座,是每年傳統的陰曆正月十六日為慶賀天后娘娘聖誕演戲祭神之所,戲樓兩側,各有赭色巨石三尊,人曰“三台石”,又名“神爻石”,戲樓北有天后娘娘前殿、正殿和寢殿,正殿內塑立天后娘娘及侍女、風、雷、電、雨、巡遊夜叉等諸海神像,寢殿供奉天后全身坐像,左右建有臥室各二楹,是蓬萊閣附近的重要道教建築之一。

廈門順濟宮

神宵宮 神宵宮

神宵宮分靈於廈門何厝順濟宮,始建於宋朝,現位於忠侖苗圃內。歷史上修建數次,最後一次重建是在1993年。從高處看神宵宮,被綠樹所環抱,四周綠樹成蔭,百花齊放,走進神宵宮仿佛走進綠的世界、花的海洋,各種花草樹木錯落有致,使人心曠神怡。

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一般比較高壽,這不但跟這邊的優越環境有關,勤勞的村民還得到媽祖的保佑。這裡流傳著這樣的幾個故事:

神宵宮媽祖 神宵宮媽祖

神宵宮的村民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都到何厝順濟宮進香。有一次神宵宮媽祖到何厝順濟宮時,媽祖顯靈,發現何厝—民家裡有一小偷,令神童去抓小偷,最後小偷被抓到。這個故事一直流傳於何厝與忠侖乃至整個廈門的民間。另有一次,到順濟宮進香時,剛好何厝有一村民吃飯時被小竹絲阻塞喉嚨數天不出,快到死亡邊緣,媽祖顯靈,即刻把小竹絲排出體外,該村民平安無事,這也成為佳話流傳於民間。還有一次,是在抗日戰爭時,日本攻打廈門,神宵宮裡放稻草,日本鬼子要放火燒廟,但是一直燒不起,日本鬼子膽顫心驚。這更是神奇!還有很多傳說故事令神宵宮名聲在外,家喻戶曉,因此常有香客到此朝拜,香火鼎盛。

澳門媽閣廟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信仰的海神]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信仰的海神]

澳門民間流傳一種說法:“先有媽閣廟,後有澳門城”。可見媽閣廟歷史之悠久。澳門的媽閣廟創建的確切年份至今未有定論。400多年前,葡人從媽閣廟附近上岸後,問當地居民:“這是什麼地方?”因為語言不通,當地人回答說這裡是“媽閣”。葡人誤以為“媽閣”就是這裡的地名,於是葡人把“媽閣”稱為“MACAU”,譯成中文就是“澳門”。這一歷史性的誤會一直沿用至今。媽祖閣背山面海,周圍古木參天,風景優美,是許多旅遊者必到之地。媽祖閣內,終年香菸繚繞,有許多善男信女在此叩首祈福。每年春節和農曆3月23日媽祖誕期,即媽祖閣香火最為鼎盛之時。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紛紛到此拜神祈福,廟宇內外,一派熱鬧,而誕期前後,廟前空地會搭蓋一大棚作為臨時舞台,上演神蘇戲。

媽祖會館

南洋各處華僑膜拜的媽祖稱天后聖母或天上聖母,閩俗稱媽祖,粵俗稱婆祖,南宋明清以來,閩粵兩省航海家一到南洋,常建簡陋的“亞答屋”以資登岸時休息,在“亞答屋”中就供奉媽祖朝夕祈祝。後來華僑人數較多,貿易旺盛,資力漸富,就鳩資興建巍峨宮殿,專奉媽祖海神。特別是廣東、福建會館,都供奉媽祖。茲舉數例。

藝術形象

媽祖服飾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信仰的海神]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信仰的海神]
媽祖郵票 媽祖郵票

媽祖服飾是湄洲島女性一種傳統服飾,經過歷代傳承和演變而形

成獨特服飾文化。湄洲有民謠:“帆船頭,大海衫,紅黑褲子保平安”,說的就是媽祖髮型和服裝特色和內涵。
●媽祖頭飾:由帆形髻為主要特徵,寓意媽祖心繫大海,身許大海,終身不嫁志向。其梳理的特點為,把頭髮盤起,在後腦勺梳出船帆狀髮髻,象徵一帆風順,俗稱“帆船頭”。這種船帆狀髮髻用夾子別起來,兩邊各有一根波浪型發卡,代表船上搖櫓的船漿;頂上盤一個圓圓發笈,代表船上方向盤;一根紅頭繩盤在發笈里,代表船上纜繩;一根銀釵橫向穿過發笈,代表船上的錨;這些船上要件組合則代表整艘船,寓意一帆風順。
●媽祖服飾:由媽祖服和媽祖褲組成。媽祖服為對襟飾紅邊,以海藍色為主調,代表海水,媽祖褲俗稱“紅黑三截褲”,其中紅色代表火焰,寓意以水克火,以火克水,永保平安吉祥。這種服飾與古代“水火棍”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周易》文化一種延續。湄洲島女子為紀念和學習媽祖大愛精神,至今仍流行這種服飾,可見媽祖精神紮根於百姓心靈。

郵票

志號品名:1992-12 媽祖 發行日期: 1992.10.04 發 行 量:10770萬 全套面值:0.2元

發行價格: 0.2元 郵票規格:30*40mm 齒孔度數: P12 設 計 者:萬維全

媽祖核舟藝術,這枚核舟是由河北省民間藝術家楊洪武精心雕刻而成的,現已被中國航海博物館收藏。

小說

長篇小說《天妃出身濟世傳》(明萬曆年間(1573-1615),“建陽書林”熊龍峰)又名《新刻金像天妃出身濟世傳》,《天妃娘媽傳》,或《新刻宣封護國天妃娘娘出身濟世正傳》。

電視劇

劉濤版本的《媽祖》 劉濤版本的《媽祖》

《媽祖的故事》(1987年,中華電視公司)

《媽祖外傳》(1989年,台灣電視公司)

《三媽再生》(台灣電視公司) : 侯麗芳 飾媽祖 郭美珠 飾三媽

《媽祖後傳》(1990年,台灣電視公司):侯麗芳 飾媽祖 梅嫦芬 飾三媽

《媽祖過台灣》(1992年,台灣電視公司):侯麗芳 飾媽祖

《媽祖出巡》(1993年,中國電視公司)侯麗芳 飾媽祖 岳庭 飾三媽

《千里眼與順風耳》(台灣電視公司)侯麗芳 飾媽祖

《媽祖拜觀音》(1995年,中國電視公司):張庭 飾媽祖

《媽祖》(2000年,中華電視公司):張如君 飾媽祖 張莉莎 飾雨神

《天上聖母媽祖》(原劇名一代天后媽祖)(2008年,台灣電視公司):陳亞蘭 飾媽祖

《懷玉傳奇 千金媽祖》(2008年,台灣電視公司) 王宇婕 飾媽祖

《媽祖》(2012年,北京網連八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劉濤飾媽祖

電影

《天后》(1975,台灣)

動漫

海之傳說-媽祖(動畫)導演:林世仁

冥戰錄(漫畫)作者:韋宗成

中國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崑曲 古琴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中國端午節 中國書法
篆刻 中國剪紙 雕版印刷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媽祖信俗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福建南音 南京雲錦 安徽宣紙 侗族大歌
廣東粵劇 《格薩爾》史詩 浙江龍泉青瓷 青海熱貢藝術 農樂舞
新疆《瑪納斯》 蒙古族呼麥 甘肅花兒 西安鼓樂 中醫針灸
京劇 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活字印刷 麥西熱甫 珠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