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子

檔子

檔子指群體中物與物間隔處。王少堂《武松·大鬧飛雲浦》:“到了樹林半腰中,樹檔子寬闊的地方,家丁隨著把酒席擔子、包裹一起放下。”

檔子

正文

京劇武打表演程式。一作“盪子”。用以表現戰鬥場面渲染戰鬥氣氛。凡表現交戰雙方人數在三人以上的,或持械相擊,或徒手格鬥,均稱為“檔子”;數人與一人交戰的,則稱為“攢”。二人對打稱“單對兒”。依劇情的需要,或展示規模宏大的鏖戰,或表現局部範圍的搏鬥。攢,一般多為四人對一人。不同名稱的攢,在部位、打法及所持武器上,都各有固定格式;有的攢只用於某一劇中,如“罈子攢”用於《惡虎村》,“長刀攢”用於《鐵籠山》等。“檔子”則可靈活安排,名稱根據人數而定,如交戰雙方為三人的,稱“三股檔”,四人的,稱“四股檔”,以此類推。也有根據雙方所持兵器或對打中的某一特殊動作,或開打結束亮相時的畫面而定名的,如“大刀四桿(槍)”、“剁頭檔”、“搭牌樓”等。
檔子的開始形式,如前場為空場,由一人或二人先上的,稱為“開檔”;也有前場留人,其餘的人接續而上的,稱為“續上”。檔子的編排,要求章法嚴謹,合乎劇情。一般的群檔子,如四股檔、八股檔,多為兵士或雙方主將的部下所用,為主將的開打起鋪墊、陪襯、緩衝或銜接作用,要求打得平緩、整齊;“單頭檔子”則為主將所用,要求打得緊湊、激烈,造成聲勢,形成段落高潮。如《惡虎村》是以黃天霸為主貫穿的武戲,劇中李昆率眾來莊外接應,黃天霸逃出莊院,濮天雕、武天虬率眾追至,雙方短兵相接,展開激戰,即用“搭牌樓”的檔子表現;然後全部撤下,再由二官兵開檔接“上天梯”循環對打,到引出黃天霸、李昆、濮天雕、武天虬各持兵刃打四股檔,為第一段落;下轉“手連環”到黃天霸、郝文、武妻、王棟起“手四股檔”,為第二段落;王棟“大槍攢”之後,黃天霸急追郝文,打“奪刀”後亮相,為第三段落;下轉黃天霸接“罈子攢”,至殺死濮、武夫妻四人結束。
在新編的反映古代生活的劇目中,表現戰鬥場面的檔子,如《雁盪山》中的“夜襲”等場,對傳統武技中的翻打撲跌和武打檔子都有所發展。有些現代戲的武打設計,也繼承了傳統武打檔子的長處。
打檔子是武劇演員必練的基本功之一,它除了可以鍛鍊演員的圓場功夫和手眼身法步的聯繫和諧外,還可以培養演員在舞台上的節奏感、整體感和分辨舞台方位的能力,使之反應靈敏,運用技巧準確,具備持久的耐力。不同劇種在集體武打的程式上各有不同的名稱和套數,表現出劇種的風格特色。
檔子檔子

配圖

相關連線

京劇術語·表演程式

京劇的表演程式是在長期的舞台實踐和豐富紛繁的社會生活中高度提煉的表演語彙,它不僅使生活萬象舞蹈化、音樂化、節奏化,而且形成了規範不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