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板式是戲曲音樂中的節拍和節奏形式。板式一詞原有兩種含義:①指板眼形式,即節拍形式。中國古代音樂及民間音樂通常以板、鼓擊拍,板用以表示強拍,鼓則用以點擊弱拍或次強拍。因此,在古代音樂及民間音樂術語中就把強拍稱為板,而把弱拍或次強拍統稱為眼,合稱板眼。一個小節即為一板。依板眼形式的不同,分別稱為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有板無眼(一拍子,或稱流水板)、無板無眼(散板)等。②指下板形式,即節奏形式。這是崑曲中通用的音樂術語。例如,唱腔中字隨板出的稱“迎頭板”,後半拍出字的稱為“腰板”(亦稱“板”)或“腰眼”;散板曲調不點板眼,只是在一句唱腔終了時方下一板,稱為“截板”或“底板”。
板眼:板表示強拍,眼表示弱拍手和次強拍,有板無眼(1/4):每一小節只有一拍,並以四分音符為一強拍(1/4),一板。一板一眼(2/4),每小節有兩拍,一強拍,一弱拍,一板、一眼。一板二眼(3/4)板、頭眼、二眼。一板三眼(4/4)板、頭眼、中眼、未眼。
中國傳統音樂中節拍形式的通稱。其種類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無眼”、“無板無眼” 等。一板或一眼都是1拍。在一般情況下,板位相當於現代國際通行記譜法的強拍位置,眼位則相當於弱拍位置(只是位置相當,並不都意味著強弱規律的相當)。一板一眼的節拍形式,稱為“一眼板”(相當於2拍子)。其板位在第1拍,眼位在第2拍。一板三眼的節拍形式,稱為“三眼板”(相當於4拍子)。其板位在第1拍,頭眼在第2拍,中眼在第3拍,末眼在第4拍。有板無眼的節拍形式,稱為“流水板”(相當於1拍子)。每拍皆為板位,但不能理解為每拍都是強拍。無板無眼的節拍形式,稱為“散板”。亦即自由節拍形式。板有“實板”、“虛板”(“腰板”)的區別。打在樂音發出同一時刻的板稱為實板;打在樂音未發出以前、或樂音發出後延續過程中的板稱為虛板(腰板);打在自由節拍樂句音末的板稱為底板。同樣,眼也有“實眼”、“虛眼”(“腰眼”)的區別。在傳統的聲樂曲中,還有以兩個三眼板組成的節拍形式(相當於8拍子),稱為“贈板”。板眼的符號,在工尺譜中通常以“、”或“×”(板)、 “○”(眼、中眼)、“●”(頭眼、末眼)“—”或 “└”(腰板、底板)、“△”(腰眼)等表示之。
分類
1.三眼板類(四拍子) ①慢板,又稱慢三眼。這種板式的曲調速度緩慢,字少腔繁,鏇律婉轉華麗,長於抒情,多用於抒情性的場合。崑曲中把這種板式的曲調稱為“曼聲徐度”的“細曲”;皮簧腔系稱之為慢板、慢三眼、一字、正板等;梆子腔系則稱為四股眼、慢二八等。②倍慢板。有的劇種的慢板由於速度極慢,使四拍子延伸為八拍子,如漢劇的慢板,河北梆子的大安板等。這與崑曲的贈板相類似,是將中眼(次強拍)作為板(強拍)來處理,實際是將原有的四拍子小節按比例擴展為八拍子小節,或作為兩個四拍子小節。③快三眼。其速度較慢板稍快,鏇律亦不似慢板花繁,較接近於原板。可視為介於慢板與原板之間的一種板式。
2.一眼板類(二拍子) ①原板。通常為中庸速度,鏇律稍簡,不似慢板之迂迴曲折。其功能為抒情與敘事兩者兼備。倘用於抒情,則加強唱腔的鏇律性;倘用以敘事,唱腔處理則加強其朗誦性。原板類型的板式各劇種名稱不一,皮簧系統稱中板、二流、一字、連眼一字等;梆子系統稱為二六、二八、夾板、二性、二流等。在皮簧系統中,旦腳所唱原板比生腳原板速度稍慢,較接近於快三眼。因此,旦腳原板的節拍亦常作快三眼處理。②二六板。也叫一眼板,速度比原板稍快。其樂句結構比原板短小,鏇律亦較為簡潔,字多腔少,朗誦性強,在節奏上顯得比原板緊湊。它的功能偏重於敘事,因而雖同為一眼板,卻與原板有不同的特性與作用。二六板在各劇種中名稱不一。皮簧系統中僅西皮有此板式,稱二六,或慢二流、中板、慢垛子等;梆子系統中稱垛子,或快二八、二性、緊二性、緊二六等。
3.有板無眼類(一拍子) ①流水板。樂句結構更為短小精練,鏇律起伏雖大,但字密腔簡,節奏上顯得更為緊湊、急促。常用以敘事,並表現緊迫的戲劇情緒。在皮簧系統中,二簧傳統無此種板式,西皮稱為流水,或一字、滾花、快二流、緊垛子等,梆子系統稱為帶板,或流水、快流水、快二流等。②快板。與流水板同屬一個類型的板式。兩者的區別僅在於速度不同,快板的速度更快,情緒亦更為急促。皮簧系統中二簧傳統無此板式,西皮稱快板,或加板、趕板、快中板等;梆子系統稱帶板,或流水垛、緊二八、二性垛板、垛子等。
4.散板類(節拍自由) ①搖板。又稱緊打慢唱,是戲曲音樂特有的一種板式。它的特點是唱腔部分為節拍自由的散板,伴奏部分卻嚴格按流水板的節奏進行,形成兩個聲部的交錯節奏,在鏇律上也具有某種復調因素。這種緊打慢唱的節奏特點,使它既能表現悠閒自在的鬆弛情緒,也可表現緊張激動的強烈情緒。它在皮簧中稱搖板或緊打慢唱,在梆子中稱為緊流水、飛梆子等。②散板。又稱慢拉慢唱,是一種區別於搖板的、節拍完全自由的板式。它的節奏特點更長於表現激動的戲劇情緒。皮簧系統稱之為散板,也有稱為嘆板、三板的,梆子則稱為介板、尖板、飛板等。③散板尚有若干派生板式,即導板與滾板。導板名為一種板式,實際上只有一個樂句,並常作上句,大多在慢板、原板等板式的大段唱腔之前出現,作為引子樂句使用。嚴格說來,它並不是一種獨立板式,因為它不能單獨構成一段唱腔,只不過是散板類型的板式中一種專用樂句。滾板的特點,是在節拍自由的散板中,常夾有節拍相對嚴格的一拍子的唱腔交替出現,一字一音,字字緊疊,多用於悲劇性的陳述、哭訴等場合。此外有的劇種稱為哭板、搭調,也屬此種派生板式。
5.一板三眼類(四拍子)即4/4節拍,以四分音符為單位,每分鐘的演唱40-90個音符(四分音),每兩小節(4/4)為一個樂節段的就是慢三眼,即兩小節正好為一個全音符的時值演唱完一個樂節。把四個小節(2/8)的節奏壓縮在原來的兩小節一個全音符的時值唱完,也即原4/4拍轉為4/8拍,第三拍的中眼切分為強拍,形成板、板、眼、眼的中板節奏稱為快三眼,也叫攔頭。慢板用大銅器起奏板頭的叫大板,或者塌板,不用大銅器起奏的叫安板或者一捶安。秦腔大段慢板唱腔往往在‘快三眼’和‘慢三眼’中間過渡節奏嚴謹,感情細膩,鏇律豐富,曲調迂迴婉轉,宜於表達人物內在感情。常用於戲劇中的自敘和抒情。
以上各種板式,為板式變化體各劇種在不斷創造發展中形成的,並在實踐中得到廣泛運用。
結構規律
(1)曲牌聯套體戲曲音樂中的結構規律
曲牌聯套體的戲曲音樂,雖主要以不同曲牌的聯綴形式結構全曲或唱段,但其中也已包含板式變化的因素。“在板式音樂(即板式變化體音樂,筆者加注)出現以前,曲牌音樂(即曲牌聯套體音樂)中的聯套規律中原已包含有節奏變化的因素”。
在曲牌聯套體音樂中,“套曲的結構一般總是包括這樣三個部分,即:引子、過曲(或正曲)、尾聲。由這三部分組成的套曲,其曲調排列順序,一般總體現著下列節奏變化的性質,即:散板、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這種節奏方面的布局形式,“是與戲劇情節的發展層次相聯繫的”,有利於表現戲劇矛盾的衝突,“由平靜而逐步趨於強烈和尖銳”,從而增強了曲牌聯套體音樂的表現力。
以南戲《王煥傳奇》的三段樂曲為例,其以不同板眼形式的曲牌聯綴而成,板眼節拍分別是“散板”(散節拍)、三眼帶贈板(8/4節拍)、三眼板(4/4節拍)、流水板(1/4節拍),在速度、板眼節拍與節奏方面體現了“散——慢——中——快”的變化。
崑曲中,“板式的轉換可以用於同牌名曲牌的疊用時,也可以用於同套內不同曲牌間的轉接,還可以用於一支曲牌本身分段之間。”。如清初李一名著《千鍾祿》之一出《搜山》,用仙呂入雙套,除仙呂引[卜運算元]外,共用九支曲牌,第一曲[好姐姐]用2/4拍的急曲;第二曲[步步嬌]用三眼帶贈板的細曲;第三曲[風入松]用散板和一眼板等;是“快——慢——散”的結構布局。
又如崑劇時劇《思凡》引子、三眼板的[山坡羊]、[採茶歌](一眼板)、[哭皇天](4/4拍、2/4拍)、[風吹荷葉煞](流水板)、[尾聲](散板);這些曲牌的聯綴,形成了散——慢——快——散的節奏布局特點。
(2)板式變化體戲曲音樂中的結構規律
“戲曲聲腔的板式變化體,是人類自有文字以來各種節奏規律的升華”,它充分發揮板式變化的功能,利用節奏的對比、變化來塑形、達情。各種板式變化的基本規律一般是“散——慢——中——快——散”的結構布局,既包括整齣戲的板式的變化,也包括一個唱段內部的板式變化。
京劇《杜鵑山》“黃連苦膽味難分”一個唱段,其聲腔板式分別是:反二黃導板、原板(艹、2/4)——二六板(慢一倍,4/4記譜、艹)——西皮二六(慢二六,2/4)——流水板(1/4)——快板(1/8),這種布局形式在速度與板眼節拍方面,體現著散——慢——快的變化格局。
呂劇《李二嫂改嫁》“借燈光我趕忙飛針引線”一個唱段中,聲腔板式分別是“四平、二板、散板、二板”,是在速度、板眼節拍等方面上的“慢—快—散—快”的變化格局。
豫劇《見皇姑》包文正唱段“聽說皇姑到衙內”,板式是“裁板——中慢板——流水板”的變化,這亦是“散——慢——快”的變化形式。
無論曲牌聯套體還是板式變化戲曲音樂,板式的變化與轉接,皆通過在速度、板眼節拍與節奏等時間方面的對比,在結構上形成“散——慢(加贈板)——中——快——慢”的變化規律,這是在唐大曲“散序、中序、破或舞遍”結構的基礎上、逐漸衍化發展而來的一種節奏變化格局,其中速度與板眼節拍的變化與對比,是它的主導性因素。
變化
一切板式都是從原板變化發展而來。原板為中庸速度、句幅中等、拖腔不多的一板一眼的板式。如將樂句的速度減慢,句幅擴充,增加鏇律的華彩,並大幅度運用拖腔,這就產生了一板三眼的慢板類板式。倘在原板基礎上將速度加快,句幅縮短,鏇律就簡去繁,使節奏緊促,這就形成為有板無眼的帶板或快板類板式。如在上述基礎上,再運用將固定的節拍形式打散的方法,使速度快慢、節奏緩急、句幅長短、行腔伸縮均能自由發揮,則又形成散板類的板式。
調性
秦腔唱腔腔均在板式中進行。以其調性特徵區分有“歡音”和“苦音”兩類腔調。兩者均為徵調式,以G(5)為主音,D(2)為屬音,因此鏇律的起唱和落音大多落在5、2音,屬於完全落板,也有落在6、3,屬於不完全落板,苦音的徵調式又含有商調式的因素,以5、6、2為主音,或者有“以閏為宮”的移宮,以7為主音。從而豐富了調式的色彩。無論在鏇律的進行以及表現情緒方面這兩種腔調均有十分明顯的色彩差異。特別是苦音,鏇律深沉、渾厚、高亢、激昂、長於表現悲哀、痛傷、懷念、淒涼等感情,鏇律以下行音程大跳或波浪式小跳。而歡音則為歡快、明朗、剛健有力、長於表現喜悅、歡快、跳蕩和爽朗的感情。鏇律以平行、上行音程的級跳或大跳,這兩類腔調依據戲劇情節和人物感情需要可獨立運用,又可相互轉換交替運用。唱腔是以一個上、下句鏇律為基礎,或在同一種板式中作各種變化反覆,或作各種板式的轉換,或連線形成唱腔板式結構的特點。
主要板式簡述
[二六板]“一板一眼”節拍(即為2/4節拍)此板式亦分歡音和苦音兩類。上下句唱腔各為六板,且兩句即可成段,每句有六個小節,每一小節有強弱兩拍了,即一板一眼,七字句和十字句子一般按(二、二、三和三、三、四字分句,每句子有二小節,二小節之間為了表達激動情緒,可用切分音,由原來的板、眼、板、眼節奏切分為板、板、眼、眼節奏。且兩句即可成段。[二六板]有緊(快),慢之分;[快二六板]]是將原來的每句子六小節縮小為五至四小節,鏇律節奏加快,曲式結構不變,長於表現激情和亢進的情緒,是由[慢二六板]加快速度而來。[慢二六]是將原來的每句子六小節擴展為八小節,也即二八節拍了,長於敘述、對話和抒情之情緒。
(一)叫板“叫板”是指演員用一定規範的叫法向司鼓示意所唱的板式,隨即按需起板式接唱或起動作銅器。叫板多用於[慢板],[二六板],[箭板][滾板]等;動作銅器前的叫板如[豹子頭]、[倒八棰]等,叫板的曲調皆為“散板”。有時只有語調而無曲調。一般可分“虛字叫法”和“有字叫法”,二者各有腔調和字調的不同。虛字叫法,多為語氣詞,並有感嘆意義。有字叫法,多為呼喚人稱或表態、命令及懇求之詞。:
(二)起板和起板過門,即起板的板頭和起板的位置,起板銅器中許多是用帶板之名。其起板類別名目甚多,其中用牙子起板的有[搖板],[原板];用小銅器(小三件)起板的有[二六小帶板],[三棰小帶板],[二六四小鑼帶板],[二六七小鑼帶板],[二六八小鑼帶板],[二六十小鑼帶板],[哭腔子小帶板],[二六喝場子小帶板]等;用大銅器起板的有[二六大帶板]、[二六蠻帶板]、[二六拉棰子大帶板],[慢傲二六帶板]、[長棰垛頭二六帶板],[七棰二六帶板]等。另外前半部分用大銅器,後半部分用小三件起板的有[兩半截二六帶板]。[二六板]的起板過門也稱板頭。它是由引子和基本過門構成的。有板頭過門(含引子)、基本過門和句間過門。句間過門是唱句後的過門,它包括上句過門和下句過門及墊句過門。墊句過門
是上下句唱腔不拖腔、即連唱時中間的過門,其時值較短。根據不同的起板銅器可靈活運用引子。當劇情需緊湊時也可以在引子後接唱。
(三)起唱規律[二六板]唱腔少則一句,多至數十句。有十字句和七字句詞格。除規整句詞外,還有多字句。其句式靈活多變。特別是上句唱腔、曲調變化多樣。上下句唱腔尾均可放音(即拖腔),但上下兩句構成的曲式樂段結構不變,每句子六小節,即六板,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二拍,兩小節的時值為一個全音符,也就是每句子的斷字句的時值為一個全音符。秦腔的音樂的調性為七聲調的C大調及關係A小調,五聲調的徵調式,商調式,穩定音為1、2、3,6,不穩定音為2,4,5,7,1。音,從調式的意義上看,上句一般屬於動態性質,它的中結音通常落於調式的不穩定音上,意味著矛盾的展開;而下句一般屬於靜態性質,它通常以調式的主音構成終止,意味著矛盾的統一或暫歸統一。如此循環反覆,構成整段的唱腔意味樂曲沒有結束。因此苦音腔的上句可落2,4,5,7,1,2等,歡音可落1,2,3,6,3,2等音。唱腔上下句的起唱大體是1,眼起板落,第一腔起於眼上即我們常說的弱小節起拍手,不完全小節結束,2,板起板落為完全小節起拍,完全小節落拍,也既“碰板”:即從板上(強拍)起唱,落音在板上。句間過門多是唱腔的曲調重複或變化重複。詞格較為自由比較常見。3、唱句夾白在[二六板]唱腔中,根據劇情需要,可在句子中間加進道白後繼續接唱,4、傷寒調二六板傷寒調是演員在較低音區演唱的唱腔鏇律、用來表現劇中人物病態或處在昏睡夢驚時的情緒
(四)轉板[二六板]為基礎2/4的單拍子,可轉入4/4的複合拍(2/4+2/4)依二六板起板,經過一句轉人另一板式,也可由[二六板]轉[二導板]倒入[慢板];即二六板的上下兩句,上一句作為下一句子的引子,放慢速度,下一句轉入慢板,原來的一拍時值延續二拍的時值。也可轉[慢板]後經上一句經二導板又轉回[二六板];即(2/4+2/4)又轉回原來的2/4拍節奏,將其速度加快則可轉人[帶板];2/4拍節奏轉1/8節奏。
(五)落板[二六板]落板有“留板”,“歇板”,“齊板”“砸板”和“黃板”。其中後三種落法屬完滿結束法(結束音落在主音)。
1、“留板”是以緊打慢唱形式結束唱段的一種落板法。其實也是伴奏樂和聲樂形成一定錯位,加強鏇律氣氛的緊迫感和終止感。有在尾句開始時轉緊打慢唱;有在尾句第一腔後轉緊打慢唱、即第一腔後接留板過門,第二腔轉緊打慢唱。打擊樂可用帶牙子或用雙鍵來伴奏留板。
2、“歇板”也是演唱過程中樂句子的休止,在[二六]唱腔進行中需道白和表演時,唱腔暫停而音樂過門繼續進行的板式故稱“歇板”。歇板可直接歇和留板後歇。歇板分為上句歇和下句歇。歇板過門音樂可無限反覆,並為一板三眼,因4/4拍子具有平穩性,以便用來襯奏道白和表演。需接唱時可在歇板過門中隨時起板接唱。歇板有各種落音和各種落音的歇板過門,但以落5音為多見。
3、“齊板”(板起板落)二六齊板是以完整板式即一板一眼板式來結束唱段的一種落板形式。其在唱段末句第一腔後接墊句過門,一般將速度稍減,句尾用齊板過門來完滿結束。齊板有帶腔齊板和不帶腔齊板;不帶腔齊板叫硬齊板。
4、“砸板”(鏇律的切分休止)二六砸板是指在唱腔或音樂的某一句中立即停止演唱和演奏,即由擊樂墊一棰將板截齊以便採用靜場說白、即為砸板。
5、“黃板”二六黃板主要用於一齣戲或一本戲最後唱腔的末尾。其句型比較固定、結束感強。結束法是在唱腔的最末上句中提前蓄勢,並用擊樂將正規板式節奏砸掉,唱腔下句轉散,加擊樂三壓(三棰)來結束唱腔。二六板結束法的齊板、砸板、黃板,稱為完滿結束(在主音上落音),把留板、歇板稱為不完滿結束(在主音上三度或五度落音)。
(六)彩腔彩腔是唱腔中用高八度假聲拖腔,所謂“假聲”是指演唱時通過有意識的控制而只使部分聲帶發生振動所發出來的聲音,這種聲音比由整個聲帶都振動的“真聲”要高要弱,而且音色有一種晶亮透明的感覺,有聲無詞或由某字帶腔。其作用在於增加鏇律的花彩來表現一種特定的情緒。因有獨特的腔調特色故名彩腔或簡稱為“拉腔”。老藝人又稱“二音子”或“窄音”。二六板彩腔通常在留板、齊板時常用一句或二句彩腔。
秦腔基本板式
秦腔的基本版式為慢板
節奏嚴謹,感情細膩,鏇律豐富,曲調迂迴婉轉,宜於表達人物內在感情。常用於戲劇中的自敘和抒情。各種人物皆用。它既是一種獨立完整的板式,同時又可轉入另外板式。慢板為一板三眼即4/4節拍。分:“苦音”和“歡音”兩類腔調。這兩類唱腔結構、時值。起句及落腔規律大都相同,只是調性色彩和鏇律進行有所區別。慢板在速度上分慢速、中速和快速。
(一)起板慢板起板可分為安板(完全小節起拍,也即板起板落)和塌板(不完全小節弱小節起拍,也即眼起板落)兩類:[安板]不用銅器,只下一棰,故稱“一棰安”;而[塌板]用銅器起板。慢板的起板的方式比較多只是起板的板頭和板起的位置不同而已,但只有三種板起位置,迎頭板,腔隨板出,腰板,第二拍出腔,低板,最後一拍出腔。
(二)板頭過門和基本過門慢板板頭過門的起法因板頭銅器不一而有區別。傳統板頭有“三環”、“大開頭”、“二開頭”和“懶翻身”。這四種板頭過門均有歡音和苦音。其中“三環”最為常用。“三環”是由三個樂句組合構成,每個樂句子有三小節,除引子為散板節奏外,其正身有九板(九小節),因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樂隊及演奏者,特別是主奏樂器(板胡)演奏者不同,所以同是“三環”卻有各種不同演奏風格(指花)的出現,其基本骨架及節拍,時值則相同。其中有簡指花、繁指花和陰司調指花。“三環”既可以完整形式運用還可以分段形式運用:如[一棰安]起,屬完整[三環];[安板攔頭]起,其過門則是從其正身第一小節起;[塌板]和[一棰攔頭]則是從正身第二小節第二拍起,也有多從第二小節第三拍起;[二反塌板]、[苦腔子塌板]、[八鴿洗澡]等均從正身第三小節第三拍起。在傳統舊程式慢板中,唱腔上下句末的過門後接用[三環]過門,所以“三環”既是慢板的板頭過門同時也是唱腔句間過門。“苦音大開頭”速度較慢,曲調稍長,正身鏇律為一板三眼,其意境深沉並富有豐富的內在表現力。“歡音大開頭”鏇律瀟灑大方、抒情流暢,正身為一板三眼。“二開頭”鏇律有濃烈地民族古典韻味,速度較慢,分“歡音”和“苦音”兩類,多用於傳統劇中正面角色回憶、思索、疑慮之情緒。它的結構嚴謹,鏇律性強,正身曲調為一板三眼。“懶翻身”亦分“歡音”和“苦音”兩類,曲調為兩小節,即中眼起、頭眼落,以便於節省時間很快接唱。
(三)慢板唱腔
1、緊開口唱法:也就是把兩小節的字句壓在前一小節唱完,後一小節為語氣托腔調,它是一種特殊、典型的唱法,其緊開口是慢板唱腔的第一腔即前三字連續噴口演唱,而節奏、時值較為自由。常用於一齣戲的開始或重要唱段的第一腔,它具有激情和詠嘆的特點。區別於緊開口的唱則為慢開口,把兩小節的字句下延至三小節唱完,有時將原來的三眼板4/4拍擴展5/4拍的複合拍(3/4+2/4)其鏇律結構較長,表情較為細緻。
2、攔頭即快速的慢板(由三眼板的4/4拍子轉為2/8的一板一眼的快二六,由原來的四分音符為一拍轉為八分音符為一拍)一般只唱一句慢板便轉人[緊二六]板。如唱兩句或更多句慢板時其與一般慢板板式規律相同,只是曲調簡單,速度較為急促,並有激情和強烈的氣勢。板式節奏具有典型的戲劇性色彩。有時下句也可起唱攔頭板。因起法不同,有[一棰攔頭],[慢傲攔頭],[長棰攔頭],[垛頭攔頭]等。
3、撂板(也叫切分音,改變原有板式的強弱規律性,頭眼音延續到板眼音)因在慢板中唱撂板故稱其為“慢撂板”。(又稱“閃板”)。撂板是指改變慢板的腔句基本規律,使某些腔節改變強弱關係、並省略過門,使之上下句形成連唱的一種變化形式。常插下於慢板句式之中而不能成為獨立的唱段。撂板有時可連唱數句,又可轉人[二六]板式。
4、陰司板其唱腔結構、節拍、起句及落腔規律與慢板同。不同處則是鏇律在低音區進行,情緒悽慘、無力。此種唱腔僅限於劇中人物臨將死亡或死而復生時套用。陰司板只有苦音。慢板中用陰司板來演唱多用於生角和旦角。
5、傷寒調亦屬鏇律低沉的慢板。大體和陰司板類同,唯用場有別。傷寒調主要為劇中人物病、傷、昏、怠以及感情極度衷傷、懊悔時所套用。總之,秦腔戲曲音是以一對上、下樂句為基礎,在變奏中突出節拍、節奏變化的作用,以各種不同的板式(如三眼板、一眼板、帶板、散板等)的聯結和變化,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戲劇情緒。常採用擴板加花(節拍的轉變)、抽眼濃縮(節奏的變化)、加頭擴尾、放慢加快(節拍時值的變化)、翻高翻低(調性的變化)、移宮犯調(調式類別的轉化)等手法,在變奏中,仍以速度和節奏變化為中心,再輔以鏇律上及其他曲式調性的變化。一般說來,在抒發情感的時候,其內心節奏總是舒慢悠長的,常用三眼板慢板節奏抒情。情緒激烈的爭執或控訴,其語氣的節奏也總是急促的,常用帶板及快板節奏。當強烈、激動的感情需要衝破一切束縛而盡情宣洩的時候,規整的節拍形式已不能適應,就需要以節拍自由的散板來表現。
京劇聲腔板式
京劇的基本板式為二黃原板
二黃原板是二黃聲腔的基本板式。從板式名稱上分析,原板是原始、原本、即最初的意思。原板是各種板式的基本形態,其他板式都是以原板為基礎,演變發展而成的。二黃原板的板式特徵是:是2/4的節拍,一板一眼的唱腔。每小節的第一拍稱為“板”,第二拍稱為“眼”。京劇聲腔的拍板也有其規範,一板一眼的原板,板位用掌擊,眼位用食指中指點敲。唱腔的結構特點:第一、第二分句短小,在第三分句的尾部行腔。如果第三分句不行大腔,而用墊頭與下一句的第一分句相接,這種結構形式叫作“連句”。二黃原板是中速節奏的板式,每分鐘約60—90拍,不快不慢平穩行進。超過每分鐘90拍的原板,便可稱為“快原板”。如《文昭關》、《二進宮》等劇目中,都有較快速度的二黃快原板。二黃原板唱腔有“板起板落”的規律,唱腔從板上起唱,唱腔的尾音落在板上。不是這種格式的唱腔,屬於變格形式,唱腔落在眼上。二黃原板上、下句落音:老生、花臉、老旦等用大嗓演唱的行當,二黃原板的上句落音是“1”“3”“6”音,下句落“2”、“5”音。旦角、小生行當的二黃原板,上句落“1”音,下句落“2”、“5”音。關於二黃原板的過門:雖然不同行當的二黃原板有不同的唱腔,但使用的過門鏇律卻完全相同,只是老旦行當二黃原板的過門,在結構相同的基礎上,有鏇律上加花變化自成套路的特點。因二黃原板唱腔的鏇律溫和平穩,級進鏇律多、大跳鏇律少,適用於劇中人抒情、思考的情景.二黃原板除了單一板式的獨立唱段外,也可作為二黃成套唱腔中的主要唱段部分,如二黃導板開唱,接唱回龍、原板;由慢板開唱轉為二黃原板;或由二黃原板轉為其它板式,這種唱段就是“板式變化、組合”的結構形式。
二黃回龍也是附屬類板式之一。它是只有一句唱詞和唱腔、不能構成完整唱段的一種板式。回龍板與回龍腔不能等同,而是有不同的概念和實際內涵。二黃回龍板式常用於二黃導板之後,做為二黃三眼、原板之前的“中間連線板式”。如《搜孤救孤》“都只為救孤兒、舍親生”。二黃回龍在導板之後,是成套唱段中的一句完整唱腔,作為下句形式出現的為多。一般用小墊頭起唱、故有將回龍稱之為“碰板”的,回龍也有帶過門起唱的,《趙氏孤兒》這個唱段就是一例。回龍用結構緊湊的疊句形式開始,也就是垛句起唱,用高昂、伸展的一個大腔結束全句,很具渲染力。有兩種結構形式的二黃回龍:即原板類(一板一眼)的,和慢板類(一板三眼)的。二黃回龍以下句形式的為多,但也有上句形式的。《黃金台》“千歲爺休得要大放悲聲”這段唱腔,就是上句形式的回龍,它與回龍前面有導板的、下句形式的回龍不同。《三娘教子》“老薛保你莫跪在一旁立站”是旦角上句形式的二黃回龍,這種回龍的結構特徵是,將慢板上句的唱腔單獨抽出,在句尾行腔上加以發展變化,使唱腔更加迂迴委婉,拖腔加長.常用於戲劇情節處在緊迫或轉折的情況下,用它將激烈急促節奏的情緒緩和下來,逐漸進入抒情敘事。回龍作為這一組唱段的第一句,下面可接唱慢板、快三眼或原板。因回龍是用碰板形式起唱的,這種上句形式的回龍,往往被稱為“碰板”、“碰板三眼”,而不重視、不強調,忽略了“回龍”這個板式的名稱。《三娘教子》這句上句形式的二黃回龍,前半部緊湊,後半部抒展,是全劇節奏的轉折點,情緒平緩後,接唱平穩的二黃原板。上句形式的二黃回龍,與導板後出現的回龍比較,相對要平和些。
豫劇基本板式
豫劇的基本板式為快三眼
由[慢板]的慢速度轉換成快速度的唱法叫[快三眼]。傳統程式中這種[快三眼]是把中間的八梆大過門全部省略。由於速度很快,因而鏇律需要簡化,節奏需要明快,曲調力求少用花腔,形成一句接一句,字字相連,絲絲入扣,故傳統戲中稱它為“金鉤掛”。在傳統程式中,雖有這種完全不用上下句之間八梆的典型唱例,但為數極少。大量的是基於人物情感和場景動作和舞蹈的需要,有時也用兩梆,四梆和全過門的唱段。故而我們現在叫他[快三眼]。[快三眼]與[慢板]比較,除速度有慢速和快速之分,鏇律,節奏有簡繁之分之外.,它的起腔,上下句極其變格、轉板、壓板、送板等基本程式和變化規律也與[慢板]相同。
舉例:《花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