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元明以來許多劇種都繼承了這個字音傳統,但又都參酌本地語音加以變化發展。表現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徵已不甚明顯,大致還共同遵守著某些讀音咬字的方法,在念白中還保留著一種抑揚頓挫﹑節奏感特別鮮明的聲調。一般稱這種用中州韻的念白為“韻白”或“上韻”,以區別於用本地方言的念白,如“京白”﹑“蘇白”等。
湖廣是古代行政區劃的說法,有所謂“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其他稱謂有“湖廣布政使司”、“湖廣布政司”,簡稱“湖廣”,民間簡稱“湖廣行省”或“湖廣省”,明朝時期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行政區,治所武昌(今武漢武昌),為明朝15個“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當時的2京13省)之一,轄地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轄16個府。湖南就是湖廣南路,湖北就是湖廣北路。
湖廣音,簡單說就是這方區域(主要是湖北)的方音,是京劇語音系統里影響最大的一種。
崑曲語言
崑曲的藝人都自稱他們唱念的語言是“中州韻”,什麼是“中州韻”?洛地曾有說明,云:所謂“中州韻”,是一個極為籠統的概念。大致的說,它是對字讀斟酌古今、綜合南北,而使之成為通用語的一個籠統說法,並不是某一地區或某一韻書所確定某一種具體語音、字讀。也就是今“曲唱”所謂“中州韻”與元朝卓從之的《中州樂府音韻類編》、周德清《中原音韻》並不是一回事。雖然,受它的影響很大,尤其是《中原音韻》。
又云:曲唱這種做法,對其後的各種唱,尤其是各地各類、各種戲劇場上的唱,影響很大。其後,凡用文讀,即使是以當地的土音作文讀的唱說,其品種、班社及藝人都自稱“中州韻”。
蘇州崑曲的所謂“中州韻”,即是帶有蘇州方言特色的蘇州官話。目前六大崑劇團中,蘇州的江蘇省蘇崑劇團、南京的江蘇省崑劇院其唱念還保留吳音的特色,唱入字也必斷。上海崑劇團其唱念多已京劇化,入聲字往往不斷,浙江崑劇團(已改制為浙江京昆藝術劇院)夜遊京劇化的傾向,但還保留一些吳音特色,有時還帶一點杭州音。湖南崑劇團以郴州地區的官話唱念,北方崑曲劇院的唱念語音則如同京劇。
說白有所謂“韻白”與“方言白”,韻白是用中州韻的念白;方言白,即念白用方言。蘇州崑劇所用的方言白,主要是蘇白,即蘇州方言,但依角色需要,有時也用其他的方言,如《繡襦記,教歌》中揚州阿大就說揚州白;《長生殿,彈詞》聽客中的淨角就說京白。蘇州、南京、上海、浙江四團在劇中人是讀過書的上層社會人物多用韻白,下層人物多用蘇白,蘇白在醜、副行當中用得比較多。北京則改蘇白為京白,湘昆則改蘇白為當地的語言。
京劇尖團音跟中州韻
京劇分尖團是最不成問題的問題,只要對京劇稍有了解的人都能說出點兒道理來,但要是用最簡單的話說清楚也不容易。用兩句話把尖團字說清楚,第一句給想知其然的朋友,第二句給想知其所以然的朋友。為表達清楚,我們找兩個字作代表,“箭”表示尖字,“見”代表團字。
在北0京話里,聲母 j q x 可以拼 i 打頭的韻母,比如 ian(見), iao(交), ie(姐) 等等,其中很多字在京劇的發音裡頭跟北0京話是一致的,如“見”,我們管這些字叫團字;而其他有些字在京劇的發音裡頭跟北0京話不一樣,可以跟聲母 z c s 拼在一起,而北0京話里卻沒有這個語音地位,比如 zian (箭),我們管這些字就叫尖字。只講北0京話的人是無法靠任何其他條件分辨團字跟尖字,唯有死記硬背。這是第一句。
在切韻音系所代表的中古語音系統裡頭,也可以列出聲母表來,就如今天的 b p m f, d t n l 一樣,其中有兩套聲母,一套叫“精組字”,聲母代表字是“精、清、從、心、邪”;另一套叫“見組字”,聲母代表字是“見、溪、群、疑”。這兩套聲母里來的字在今天的北0京話里都有聲母讀成 j q x 的,如“見”跟“箭”,北0京話發音上沒有分別。但是這些字在京劇里,凡是從“見組聲母”里來的字跟ian, iao, ie 等 i 打頭的韻母拼在一起的,聲母都是 j q x,就是團字;凡是從“精組聲母”里來的字跟ian, iao, ie 等 i 打頭的韻母拼在一起的,聲母就是 z c s,就是尖字。這是第二句。
所以說,所謂尖團字,在古代根本就是從不同兩套聲母里來的字,因為語言的發展,這些字在北0京話里已經合併了,而在在京劇所本的方言裡還是有分別的。在河南一些地方的方言裡現在還分尖團,這大概是京劇發音有中州特色的唯一根據。奇怪的是京劇早期的所有著名演員,沒有從河南或者所謂中州來的,中州韻是怎么混進京劇的就很可疑。如果能認真調查最早徽班進京時所有演員的母語,無論是安徽來的還是湖北來的,只要能發現其中有分尖團的方言,幾乎立刻就可以將中州韻這個說法踢出京劇。我一直認為京劇發音的根據就只是湖廣韻,苦於沒有時間去當地尋找方言上的證據。
京劇術語·聲韻念白
京劇中有這樣一句話:“千金話白四兩唱”,可見念白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