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架部

鼓架部是唐代樂部(樂隊)之一。專管樂舞、百戲的演出。

簡介

代樂部(樂隊)之一。專管樂舞、百戲的演出。所用樂器、拍板、答鼓、兩杖鼓。演出《代面》、《蘇中郎》、《缽頭》、《踏搖娘》等戲和尋橦、跳丸、吐火等雜技。參閱唐段安節《樂府雜錄·鼓架部》樂有笛、拍板、答鼓——即腰鼓也、兩杖鼓,戲有《代面》——始自北齊。神武弟有膽勇,善鬥戰,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後乃百戰百勝。戲者衣紫,腰金,執鞭也。(案:《御覽》五百六十九引《樂府雜錄》云:“大面出於北齊。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貌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聲以效其指撝擊刺之容,俗謂之‘蘭陵王入陣曲’。”疑此有脫誤。)《缽頭》——昔有人父為虎所傷,遂上山尋其父屍。山有八折,故曲八疊。戲者被發,素衣,面作啼,蓋遭喪之狀也。(案:“缽頭”,《通典》一百四十六作“撥頭”,云:“出西域。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求獸殺之,為此舞以象也。”與此小異。)《蘇中郎》——後周士人蘇葩,嗜酒落魄,自號“中郎”。每有歌場,輒入獨舞。今為戲者,著緋,戴帽;面正赤,蓋狀其醉也。即有《踏搖娘》、(案:《御覽》五百七十三引云:“踏搖娘者,生於隋末,夫河內人,醜貌而好,常自號‘郎中’,醉歸必毆其妻。妻色美,善歌,乃自歌為懇苦之詞。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管弦,因寫其夫妻之容。妻悲訴,每搖其身,故號‘踏搖娘’。近代優人頗改其制度,非舊制也。”疑此有脫簡。)《羊頭渾脫》、《九頭獅子》,弄《白馬益錢》,以至尋橦、跳丸,吐火、吞刀,鏇槃、觔斗,悉屬此部。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