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舞

隊舞

隊舞,宋代的宮廷舞。分小兒隊和女弟子隊兩大類。小兒隊中包括柘枝、劍器、婆羅門、醉胡騰、諢臣萬歲樂、兒童感聖樂、玉兔渾脫、異域朝天、兒童解紅、射鵰回鶻共十隊。女弟子隊中包括菩薩蠻、感化樂、拋球樂、佳人剪牡丹、拂霓裳、採蓮、鳳迎樂、菩薩獻香花、綵雲仙、打球樂共十隊。各隊都有特定的服飾、樂曲、歌、舞、道白,表現不同的內容。

基本簡介

(圖)龍燈隊舞龍燈隊舞

隊舞 :duì wǔ 宮廷歌舞形式之一。唐代李可及曾改制《菩薩蠻隊舞》、創製《嘆百年隊舞》。宋代有小兒隊和女弟子隊。分小兒隊和女弟子隊兩大類。小兒隊中包括柘枝﹑劍器﹑婆羅門﹑醉胡騰﹑諢臣萬歲樂﹑兒童感聖樂﹑玉兔渾脫﹑異域朝天﹑兒童解紅﹑射鵰回鶻共十隊。女弟子隊中包括菩薩蠻﹑感化樂﹑拋球樂﹑佳人剪牡丹﹑拂霓裳﹑採蓮﹑鳳迎樂﹑菩薩獻香花﹑彩雲仙﹑打球樂共十隊。各隊都有特定的服飾﹑樂曲﹑歌﹑舞﹑道白﹐表現不同的內容。小兒隊凡七十二人,女弟子隊凡一百五十三人。一般在酒宴第三盞時演小兒隊舞,第七盞時演女弟子隊舞。宋代隊舞,有的即大曲,有的類似大曲結構,一般分“散序”、“中序”、“入破”、“徹”等大段落,其中還分“疊”。有的節目還

(圖)宮廷隊舞宮廷隊舞

表演簡單的故事情節,如:《勾南呂薄媚舞》表演鄭六遇艷狐崔韜逢雌虎的故事;《五羊仙》表演五仙騎羊降臨羊城的神話;《勾降黃龍舞》表演名妓灼灼的愛情故事。第三人稱的致語和唱辭逐步發展成第一人稱的唱、白,還有類似戲曲的“科介”(如《漁父舞》)。元代宮廷尚有樂音王隊、壽星隊、禮樂隊、說法隊等,明代宮廷有萬國來朝、九夷進寶、百花朝聖、百戲蓮花盆、勝鼓採蓮等,然皆用作儀式,日趨僵化。

見《宋史·樂志十七》。《金瓶梅詞話》第五八回:“那日 喬大戶 沒來,先是雜耍百戲,吹打彈唱,隊舞纔罷,做了個笑樂院本。” 阿英 《燈市--<金瓶梅詞話>風俗考之一》:“雜耍不外‘隊舞’,‘細舞’,‘筒子觔斗’,‘蹬壇’,‘蹬梯’。”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