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武花臉,又稱武淨,屬於淨行的一支.武花臉非常重視腰腿功、把子功和身段功,要求演員必須有個好身體,因為很多時候需要摔打。戲曲中以武花臉為主角的劇目並不是很多,但是在一個戲裡經常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挑滑車》中的黑風利,《洗浮山》中的牛腿炮,《一箭仇》中的大虎,《蘆林坡》中的關勝。
當年上海有四位著名的武花臉並稱“四利”,指的是劉春利、劉永利、王永利、李永利。
藝術特色
京劇同所有的戲曲藝術一樣,其表演藝術以流派藝術為主要特徵之一。流派作為戲曲表演藝術成熟的標誌,也是京劇表演藝術的一大亮點和看點,更是花臉表演藝術的得力點。
京劇花臉流派藝術源遠流長。最早的是19世紀初的“何(桂山)派”銅錘花臉,“黃(潤甫)派”架子花臉,“慶(春圃)派”武花臉三大流派,特徵鮮明,各展風姿。稍後一點的,是“金(少山)派”全能花臉(銅錘、架子、武花臉皆能)、“郝(壽臣)派”架子花臉、“侯(喜瑞)派”武花臉三大流派。“金派”傳人有吳松岩、王泉奎、婁振奎、趙炳嘯等;“郝派”傳人有樊效巨、王永昌、袁世海、周和桐、王玉讓、馬永安等;“侯派”傳人有關鴻賓、馬崇仁、袁國林等。其後,各傳人又大多形成流派,並各有傳人,例如“袁(世海)派”,就有傳人楊赤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裘(盛戎)派“銅錘兼架子花臉,成為花臉流派中的集大成者,以至產生“十淨九裘”的藝術影響。裘盛戎系著名花臉裘桂仙之子,幼承家學,隨父學藝。14歲入富連成科班,學銅錘兼架子花臉。出科後與楊小樓、尚小雲、譚富英、高盛麟、馬連良、張君秋、李多奎等合作演出,名聲大振。他善用鼻腔共鳴,吸收“金派”、“郝派”、“侯派”諸家之長,兼取眾生演唱技巧,並結合自身條件,形成了韻味醇厚、節奏鮮明、剛柔相濟的獨特風格,被譽為“裘派”。在表演上又受“麒派”影響,善於表達人物情感。代表劇目有《姚期》、《坐寨盜馬》、《打龍袍》、《趙氏孤兒》、《赤桑鎮》、《鍘美案》、《將相和》等。其傳人有方榮翔、李長春等,再傳弟子有鄧沐偉、孟廣祿(皆為方榮翔弟子)等。
當今,花臉領軍人物當推尚長榮先生,他宗“郝派”,又博採眾長,特別善於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表演激情充沛,真摯感人,代表劇目有《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事》、《廉吏于成龍》等。以其突出的成就榮獲“梅花獎”大獎。
夯實表演的基本功夫京劇花臉的表演藝術,以演員的基本功為基礎與前提。所以,要演好京劇花臉,就必須在唱、念、做、打與手、眼、身、法、步等“四功五法”上夯實基礎,一定要刻苦訓練,認真鑽研,反覆揣摩,大膽探索。要像尚長榮先生那樣,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工夫。
花臉名角
在現當代的京劇藝術發展史上,武城湧現出了一位全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武花臉——趙松樵。
趙松樵生於1901年,原籍是武城縣甲馬營鄉河北營村,少年時跟武城縣楊莊鄉黃溝村其義父趙青山學藝。趙青山藝名“草上飛”,河北梆子坐科,先攻刀馬旦,練就一身武功。後在上海改為京劇武丑、文武老生,紅淨。趙松樵在其義父的教授薰陶下,武功功底紮實,並在其義父劇團搭班唱戲,且經常與著名演員蓋叫天、唐韻笙、周信芳等名演員同台合作演出。1955年,趙松樵入天津市建新京劇團(團長杜福榮),跟林樹森學武淨。經常與團內王幼娟、李瑞亭、劉林章、蕭盛春等人合作演出。後趙松樵入“喜連城”科班學戲,班主是葉春善(葉少蘭的祖父),與著名京劇演員侯喜瑞是師兄弟。趙松樵能攻武生、武淨、架子花臉,長靠短打的戲均能演唱。拿手的是關公戲,常飾關羽,如《古城會》、《華榮道》、《白馬坡》、《斬顏良》,全部的《回荊州》等。他們經常到全國各大城市演出。因此,趙松樵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已是出了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他收的徒弟眾多,其中有其子趙雲鶴,攻武老生兼武生,現任南京市京劇院副院長。其長孫趙玉博攻武生,任天津市建新京劇團演員。二孫攻花臉,孫女攻旦角。他一家三代從事京劇事業,可謂梨園世家。
京劇行當知識介紹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創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態度不同而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