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

法曲: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宮廷燕樂中的一種重要形式。至隋稱為法曲。主要特點是在它的曲調和所用樂器方面,接近漢族的清樂系統,比較優雅一些,因此也稱為清雅大曲。法曲又名法樂,始見於東晉《法顯傳》,因用於佛教法會而得名,至隋稱為法曲。”吳梅《讀吳梅村<秣陵春>樂府》詩:“法曲淒涼誰按拍,不堪流涕說興衰。被世人所激賞的唐代“法曲”音樂,帶著“急破摧搖曳,羅彩半脫肩”和“翻身入破如有神”的魅力,震撼著、感動著宋代的文人學士們。

簡介

法曲: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宮廷燕樂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法曲又名法樂,始見於東晉《法顯傳》,因用於佛教法會而得名,至隋稱為法曲。主要特點是在它的曲調和所用樂器方面,接近漢族的清樂系統,比較優雅一些,因此也稱為清雅大曲。

法曲,一種古代樂曲。東晉南北朝稱作法樂。因其用於佛教法會而得名。原為含有外來音樂成分的西域各族音樂,後與漢族的清商樂結合,並逐漸成為隋朝的法曲。其樂器有鐃鈸、鍾、磬、幢簫、琵琶。至唐朝又攙雜道曲而發展至極盛階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唐白居易《江南遇天寶樂叟》詩:“能彈琵琶和法曲,多在華清隨至尊。”清洪升《長生殿·聞樂》:“好憑一枕遊仙夢,暗授千秋法曲音。”吳梅《讀吳梅村<秣陵春>樂府》詩:“法曲淒涼誰按拍,不堪流涕說興衰。”參見《新唐書·禮樂志十二》。

特點

被世人所激賞的唐代“法曲”音樂,帶著“急破摧搖曳,羅彩半脫肩”和“翻身入破如有神”的魅力,震撼著、感動著宋代的文人學士們。他們更以“霓裳入破驚鴻起”和“入破舞腰紅亂鏇”的熱情詩句,盛讚著“法曲”音樂的精美與絕倫。因此,在宋人曹勛的《松隱樂府》中,能見到一套由“散序—歌頭—排遍—入破”四個完整曲段構成的《法曲道情》就不足為奇了。這就是說,宋時法曲那“定格聯套”式的體段樣式依然健在。但是,對這樣鮮明的“定樣聯套”的“法曲”樣式,在宋代的洪邁、王灼、沈括、陸游、董穎、曾布、史浩等有名文人、專家的筆下。為什麼就被署名為“大曲”了呢?雖一字之差,卻嚴重地誤導著後世對法曲、大曲的研究工作。

戲劇名詞







大曲
小旦
引子
雲手
宮調
書會
木大
正旦
末泥
布景
樂棚
行頭
戲文
沖狹
老旦
雜當
許胡
花部
走索
社火
身段
武丑
板眼
法曲
話劇
獨白
長陽南曲
弦索
圓場
劇場
彩排
賓白
排遍
梨園[戲曲]
唱腔
檢場
菊部
教坊
喜劇
掌記
鼓板
滾調
楔子
髯口
磕瓜
二花臉
三花臉
文明戲
打出馬
地方戲
竹竿子
武二花
定場白
油花臉
南雜劇
悲喜劇
基本功
滑稽戲
幕表制
潛台詞
四大徽班
自報家門
南北合套
梨園弟子
魚龍曼延
舞台美術
手眼身法步
中國戲劇梅花獎





九宮
大面
小戲
引戲
隊舞
水袖
瓦舍
台詞
正劇
本色
對白
務頭
行當
戲曲
曲破
老生
過曲
百戲
花旦
場面
邦老
尾聲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科班
南戲
啞劇
面具
劇種
旁白
缽頭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黑頭
搽旦
纏令
跳丸
舞台
褶子
影戲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吳江派
武花臉
掐彈詞
昇平署
草台班
臨川派
街頭劇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四大聲腔
場面高度
音響效果
唱念做打
溫州雜劇
舞台指示
愛美劇運動





入破
大遍
小生
文場
六么
化妝
勾欄
台步
正淨
加官
代面
犯調
行家
戲劇
曲牌
吊毛
集曲
優伶
把子
角牴
孛老
搶背
武淨
參軍
京白
貼淨
科汎
俗樂
亮相
軸子
劇本
幫腔
俳優
腳色
副末
翎子
彩旦
郭禿
雅樂
腔調
散樂
纏達
摘遍
題目
蟒袍
燕濯
小花臉
廣播劇
雲韶府
立部伎
把子功
蘇中郎
參軍戲
性格化
宜春院
閨門旦
鬼門道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人物造型
四功五法
連台本戲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程式動作
舞台藝術
《霓裳羽衣曲》





卜兒
小末
才人
元曲
麼篇
反串
開呵
正末
旦兒
龍套
包廂
北曲
行院
沖末
曲譜
傳奇
合生
尋橦
走邊
蒼鶻
序幕
武旦
武生
轉踏
官衣
貼旦
科渾
院本
起霸
客串
悲劇
家門
倡優
腳本
副淨
盔頭
清唱
象人
道具
猴戲
裝孤
韻白
鑼經
趟馬
敷演
十三調
三部曲
文工團
中州韻
壓軸戲
宋雜劇
坐部伎
定場詩
毯子功
獨幕劇
活報劇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內心獨白
東海黃公
即興表演
第四牆
銅錘花臉
舞檯燈光
題目正名
蘭陵王入陳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