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洞明醫術,遂成其妙"《針灸甲乙經》是中國針灸學專著,該書集《素問》、《針經》(即《靈樞》古名)與《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中之有關針灸學內容等分類合編而成。原書根據天干編次,內容主要論述醫學之理論和針灸之方法技術,故命名為《針灸甲乙經》。皇甫謐本是一位史學家,年近50歲時,因患關節炎,加之耳聾,開始鑽研針灸醫術,學習上述三書,並將其中"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而成書。人稱其"習覽經方,手不輟卷,遂盡其妙",或譽之為"晉朝高秀,洞明醫術"。可知其因病習醫針灸而成功者。首先,《針灸甲乙經》在中國獨具特色的針灸療法的發展中,發揮了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重大作用。眾所周知,在此期間,中醫學典籍《素問》、《靈樞》等雖有關於針灸學理論與技術的闡述,也有若干專門論述針灸經絡的小冊子,然而或已散落殘佚,或只散見而不成系統,《針灸甲乙經》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對針灸經絡、腧穴、主治等從理論到臨床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而成書的。
該書在針灸理論上,除了強調:"上工治未病"之病,即要求一位高明的針灸醫生要學會運用針灸來達到保健預防疾病之目的。他所指出的"中工刺未成"則是強調僅能做到疾病早期治療者,也只能算作一位比較好的針灸醫生——中工。這表現了該書對預防疾病和提倡早期治療的重視。然後,他以"下工刺已衰,下工刺方襲",將不能做到預見和早期診斷治療的針灸醫生則一概稱之為下工、下下工,視之為不合格的針灸醫生。這一先進思想促成了中國歷代針灸醫生的勤奮學習和為發展針灸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該書還對針灸用針之形狀製作、針灸之禁忌、針灸經絡、孔穴部位之考訂、針灸的臨床適應症、針灸操作方法,以及臨床經驗的總結等進行了系統的論述。系統整理考訂針灸穴位。該書對針灸穴位之名稱、部位、取穴方法等,逐一進行考訂,並重新厘定孔穴之位置,同時增補了典籍未能收入的新穴,使全書定位孔穴達到349個,其中雙穴300個,單穴49個,比《內經》增加189個穴位,即全身共有針灸穴位649個。
在此之後穴位數雖每有增減,但該書為之奠定了可靠的基礎。關於穴位的分布,該書採取了分區記述的方法,如頭部分正中,兩側再分五條線與腦後各有穴若干;面部、耳部、頸部、肩部各有穴若干;胸、背、腰、腹部分之正中,兩側各線各有穴若干;四肢部分三陽、三陰各有穴若干。雖然未完全按經絡敘述穴位,但部位明確,相互關係清楚,有利於學習和臨床運用,該法為歷代中外學者所沿用。系統論述經絡學說。經絡學說是一個至今尚未證實其客觀存在的系統,但2000多年來其理論學說一直指導著中醫學、針灸學之診斷和臨床治療,並每獲佳效。這一系統的徑路、走行方向、與穴位關係等在針灸學的發展上每有不同觀點,《甲乙經》在晉以前醫學文獻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整理研究,對人體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以及十二經別、十二經筋等之內容、生理功能、循行路線、走行規律以及其發病特點等作了傳統理論的概括和比較系統的論述,成為後世對此學說研究論述的依據。關於針灸療法的適應症。哪些疾病適合運用針灸治療,這是針灸臨床的一個重要問題,對選擇治療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甲乙經》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適合針灸治療的疾病和症狀等總計800多種。例如該書所分述的熱病、頭痛、痓、瘧、黃膽、寒熱病、脾胃病、癲、狂、霍亂、喉痹、耳目口齒病、婦人病等等,也基本上達到了條分縷析,內容比較豐富,使學習者易於掌握的治療學水平。闡明針灸方法和臨床禁忌。該書強調:"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里、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提示針灸醫生為病人施治時,必須掌握時機,根據病人的不同體質、不同病情,採用不同的針刺艾灸的手法和技術。要求選穴適宜,定穴準確,操作嚴謹,補瀉手法適當等等。該書還在選穴治療方面論述了後世始形成的子午流注針法的理論。《甲乙經》專篇闡述了每日時辰不同與選穴、針刺補瀉方法的關係,這一時間醫學問題至今在臨床上還在套用,並為國際學者所注目和研究。
關於針刺操作手法,從理論到具體操作要領,均作了比較具體的敘述。例如,持針之姿勢和方法,針灸施術必須全神貫注,審示病人接受治療前後的神態反應,掌握針刺之淺深、方向、輕重以及事故之預防。對留針時間、艾灸壯數、某穴禁針、某穴不能深刺等等,均作了明確的規定。所有這一切,既具有對前代經驗的總結性,又富有一定的創造性,無論從文獻學價值和指導後世針灸發展都有著重大的意義。《針灸甲乙經》是一部影響中國針灸學發展的劃時代著作。遠在隋唐時期,就已作為醫學教育的必學課本,並視之為經方。不但為唐代偉大醫藥學家孫思邈列為"凡欲為大醫,必須讀《素問》、《甲乙》……等諸部經方",定為醫學生必須學習熟讀的基本功。而且在唐代、宋代官方的醫學教育中,也明確規定其為醫學校學習必修課,並設針博士、針助教、針師等進行授課和據以指導臨床實習。
在此之後,不論是宋王唯一創製針灸銅人、著書和刻石以廣針灸之正確流傳,或是明、清諸針灸學者編撰針灸書籍,幾乎無不以之為主要依據。《針灸甲乙經》成書後,為歷代醫學家、針灸學家所重視,傳抄者頗多,自北宋校正醫書局校正後始成今之傳本。在國內現僅存若干明刊本,日本珍藏有我國宋刊本。現國內所收藏者有明刊本之後歷代刊刻出版者計約20種。《針灸甲乙經》對國外發展中國針灸也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公元七八世紀,日本、朝鮮在引進中國醫學的同時,均在其醫學教育中明確規定以《針灸甲乙經》為教材,還明確規定了學習日數。日本的《大同類聚方》等也都較多地引用了《甲乙經》的內容。其後,日本不但收藏中國宋版之《黃帝針灸甲乙經》,並多有中國歷代之版本,他們影印了宋版在日本和國際上流傳。
歐美學者學習中國針灸雖然較晚,雖然並非始於《針灸甲乙經》,但該書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美產生影響,為歐美一些大圖書館所收藏,特別在法國影響更大。據知,法國現代學者正在翻譯《針灸甲乙經》。
序言
《針灸甲乙經》序:“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亦有所亡失,其論遐遠,然稱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編次。比按倉公傳,其學皆出於《素問》,《素問》論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經脈,其義深奧,不易覽也。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遺事也。三部同歸,文多重複,錯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風加苦聾百日,方治要皆淺近。乃撰集三部,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至為十二卷。”
內容精要
《針灸甲乙經》12卷,128 篇。對人體生理、病理,經脈循行,腧穴總數、部位、取穴,針法、適應症、禁忌症等,都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書中論及人體生理、病理,基本是按照《黃帝內經》,但對針灸治療學的特點,重新進行了編排。把與“用針”有密切關係的經文放在卷首,起開宗明義之效。
全書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論、針灸基礎知識;第二部分是針灸的臨床運用。
理論部分包括前六卷,依次敘述人體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臟六腑、營衛氣血、精神魂魄、精氣津液及肢體五官與臟腑功能的關係等;其次是人體經脈、經筋等經絡系統的循環路線;再次是人體腧穴,依身體部位分部敘述其位置、主治,書中共敘述腧穴350個,(其中單穴51個,雙穴299個)而不是如其所說的365穴,這些穴位是按頭、面、項、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方便尋檢,每一穴均有針刺的深度、灸灼的壯數;再次敘述診法,重點介紹脈診的內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後介紹針道,針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後介紹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問題,並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進行了一些闡釋。
對於這些內容,皇甫謐都做了詳細的考訂。僅孔穴的位置考證上就糾正了不少前人的失誤。如位於腹部正中線上的中脘穴(古時又稱太倉穴),三國時東吳太醫令呂廣的《募腧經》說是在臍上三寸,而經皇甫謐考證是在臍上四寸處。因為中脘下一寸為建里,建里下一寸為下脘,下脘下一寸為水分,水分下一寸為臍,正好四寸。我們今天中醫臨床所採用的中脘穴定位,就是根據皇甫謐的說法來確定位置的。
對於禁穴也有很深入慎重的研究。如“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肺,三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脾,十五日死”、“刺中腎,三日死”、“刺中膽,一日半死”、刺壞大血脈,“血出不止死”。
臨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紹內科(包括傷寒熱病、中風、雜病)、五官科、婦科、兒科等病症的針灸治療,其中內科共43 篇,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五臟病、六腑病、經脈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3 篇,主要論述癰疽,至於婦科及兒科,各有1篇各論述20種及10種該科病症。
其中敘述病例880餘症。這些病症除了根據《黃帝內經》外,還有進一步的充實和擴充。皇甫謐對這些病症的治療方法、配穴規律、操作方法等均有詳細的記載。
皇甫謐對具體操作是很重視的,對針灸的具體操作都做了非常詳盡的解說。這種對臨床的重視,與其研究的初衷是一致的。
目錄
新校正黃帝針灸甲乙經序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序
序例
卷之一
精神五臟論第一
五臟變腧第二
五臟六腑陰陽表里第三
五臟六腑官第四
五臟大小六腑應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經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日分漏刻第九.
營氣第十
營衛三焦第十一
作者介紹
皇甫謐,字士安,小時名靜,晚年自稱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古城)人。著名醫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在針灸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皇甫謐幼年時父母雙亡,便過繼給了叔父,由叔父叔母撫養成人。他在幼時十分貪玩,到了20歲仍不喜歡讀書,甚至有人認為他天生痴傻,叔母為他十分擔心。一天,他摘回了許多野生瓜果給叔母吃,叔母對他說:“如果你不好好學習,沒有半點本事,就算是用上好的酒肉來孝敬我,也是不孝的。今年你已經20歲了,不讀書,不上進,我心裡就得不到安慰。我只希望你有上好的才學,可你總是不能明白長輩的心意。提高修養,學習知識都是對你自己有益的事,難道還能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嗎?”皇甫謐聽了這番話,心中十分不安。頓悟自己原來已經虛度了20年的光陰,實在羞愧難當,便立志努力學習,不敢再有絲毫懈怠。他雖然家境貧寒,但即使是在家中種地時,他也不忘背著書,抽空閱讀。自此之後,他對百家之說盡數閱覽,學識淵博而沉靜少欲,並著有《孔樂》、《聖真》等書,在文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40歲時,他患了風痹病,十分痛苦,在學習上卻仍是不敢怠慢。有人不解他為何對學習如此沉迷,他說:“朝聞道,夕死可也。”。皇帝敬他品格高尚、學識豐富,便請他做官,他不但回絕了,竟然還向皇上借了一車的書來讀,也算得上是一樁奇事了!
他抱病期間,自讀了大量的醫書,尤其對針灸學十分有興趣。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他發現以前的針灸書籍深奧難懂而又錯誤百出,十分不便於學習和閱讀。於是他通過自身的體會,摸清了人身的脈絡與穴位,並結合《靈樞》、《素問》和《名堂孔穴針灸治要》等書,悉心鑽研,著述了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著作——《針灸甲乙經》。
中醫文化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 |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