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囟經》

《顱囟經》

兒科著作。書名取小兒初生時顱囟未合之義。又名《師巫顱囟經》。二卷(一作三卷)。

基本信息

顱囟經

概述

兒科著作。書名取小兒初生時顱囟未合之義。又名《師巫顱囟經》。二卷(一作三卷)。託名周穆王時"師巫"所傳(一作東漢·衛汛撰)。明代以後原書已佚,今之所存乃輯自《永樂大典》的《四庫全書》本已非全帙。上卷論述小兒脈法、病證、治療以及小兒疾病的特殊診斷和鑑別方法,並對小兒驚、癇、癲、疳、痢、火丹等證詳加論述;下卷載火丹(丹毒)15候,治療多以秘方,計16證19方。書中祝由法等保留了早期醫書的內容。全書文字簡略,是現存較早的兒科專書。現有《當歸草堂醫學叢書》本。 《顱囟經》系兒科著作,不著撰人名氏,世亦別無傳本,獨《永樂大典》內載有其書。考歷代史志,自《唐·藝文志》以上皆無此名,至《宋·藝文志》始有師巫《顱囟經》二卷。今檢此書,前有序文一篇,稱王母金文,黃帝得之,秘藏金匱,名曰《內經》,百姓莫可見之。後穆王賢士師巫於崆峒山得而釋之云云。其所謂師巫,與《宋志》相合,當即此本。疑是唐末宋初人所為,以王冰《素問注》第七卷內有師氏藏之一語,

序言

夫顱囟者,謂天地陰陽化感顱囟,故受名也。嘗覽《黃帝內傳》,王母金文,始演四序二儀陰陽之術,三才一元之道,采御靈機,黃帝得之升天,秘藏金匱,名曰《內經》,百姓莫可見之,後穆王賢士師巫,於崆峒山得而釋之。敘天地大德,陰陽化功,父母交和,中成胎質。爰自精凝血室,兒感陽興,血入精宮,女隨陰住,故以清氣降而陽穀生,濁氣升而陰井盛也。甚者二儀互換,五氣相參,目睹元機,非賢莫達。謂真陰錯雜,使精血聚而成殃,陽發異端,感榮衛合而有疾,遂使嬰兒才養,驚候多生,庸愚不測始末,亂施攻療,便致枉損嬰兒。吁哉,吁哉,遂究古言,尋察端由,敘成疾目,曰《顱囟經》焉。真憑辨證,乃定死生,後學之流,審根據濟疾。天和太清,降乘赤海,真一元氣乘之,則母情先搖,蕩漾熾然,是陽盛發陰,當妊男也。六脈諸經,皆舉其陽證,所謂妊衰不勝髒氣,則觸忤而便傷;妊勝而氣劣,則母疾三五月而發,皆隨五臟。心臟乾,而口苦舌乾;肺臟竭,而多涕發寒;肝臟邪,而嗜酸多睡;脾臟發,而嘔逆惡食;腎臟困,而軟弱無力。髒妊氣平則和而無苦,胎若劣而強得髒養,至生亦乃多疾。二儀純陰之證,升雜真一者,謂陰發陽,則父精薄,妊當成女也。六脈諸經皆發陰證,若血盛氣衰,則肥而劣氣,若氣盛血衰,則瘦而壯氣,餘髒妊之氣,皆同男說。孩子處母腹之內時,受化和之正氣,分陰陽之紀綱,天地降靈,十月而化,萬物以生成,隨其時變,大理清純,化成祥瑞之基,全真道一,故生成焉。一月為胚,精血凝也,二月為胎,形兆分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以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髒,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滋靈也,七月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元神俱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生人也,十月氣足,萬物成也。太乙元真在頭曰泥丸,總眾神也,得諸百靈,以御邪氣,陶甄萬物,以靜為源,是知慎子調護,即以守恬和,可以保長生耳。故小兒瘦 ,蓋他人之過也。

摘要

脈法

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若有脈候,即須於一寸取之,不得同大人分寸。其脈候未來,呼之脈來三至,吸之脈來三至,呼吸定息一至,此為無患矣。所言定息,呼氣未出,吸氣未入,定息之中又至,此是和平也。若以大人脈五至取之,即差矣。如此七至以上,即為有氣,或脈浮如弓之張弦,此為有風,並可根據後方合藥治之。或七至以下,此為冷候,亦宜根據後方合藥療之。或診候取平,或忽而不見,沉浮不定,伏益根平者,此為神鬼之病,且合求祟,續宜使藥或桃柳枝湯浴,煎飲子為使,一兩顆桃心。孩子脈呼吸十五至以上,三至以下,皆死矣。卷上

病證

初生小兒,鵝口撮噤,並是出胎,客風著顱臍致有此,可以小艾灸三壯及烙之愈。初生小兒,至夜啼者,是有瘀血腹痛,夜乘陰而痛則啼。初生小兒,一月內乳利如膠,是母寒氣傷胃所致也。初生小兒,一月內乳利如血,是母胸有滯熱所作也。初生小兒,一月內兩眼赤者,是在胎之時,母吃炙熱面,壅滯氣入胎中,熏兒腦所致也。小兒溫熱,皆因從氣熱而搏胃氣使然,下之氣平即愈。氣虛則生驚而變癇。小兒驚癇,一從虛邪客氣相搏而生其候,當用補養安和即愈。加以性冷及太過即死。小兒噦逆吐,皆胃氣虛,逆氣客於髒氣而作,當和胃養氣。如至下冷極,即小兒霍亂吐逆,皆胃氣與陰陽氣上下交爭而作,當用安和補藥,調養即愈。小兒客忤、無辜,皆因客入所觸,及暴露星月,小兒嫩弱,所以此候多惡。

小兒一眼青揉癢是肝疳。二 齒焦是骨疳。三 肉色鼻中乾是肺疳。四 皮乾肉裂是筋疳。五 發焦黃是血疳。六 舌上生瘡是心疳。七 愛吃泥土是脾疳。孩子肌骨肥實,皮膚白,無故煩渴,此自小奶猛衝損肺,但根據後方內用甘草人參合飲子。若氣急甚,胸脹起,鼻連眼下瞼青色,呻吟之聲者,此必死之兆,不得與藥。孩子痢如疳靛者,難效。痢如鵝鴨血者,脾已爛損,不宜與藥。孩子凡有諸色疾苦,但瞼下垂牽,必定死矣。孩子瘧皆難效,或發無時,即口噤切牙作聲,此必死矣。呼為歷瘠疳瘧,亦名為鎖腸疳。孩子無故搖頭,此為腦頂風。孩子渴吃乳食,夜啼作聲,此即是腹肚痛。孩子吃乳皆出,此是脾冷。孩子無故肚大項細,四肢消瘦,筋脈骨節弛緩,是小來少乳,嚼食與吃,早成骨熱疳勞,先宜與保童丸吃,續與柴胡鱉甲飲子。(保童丸方見一切疳門中,柴胡飲子方見行遲門中。)孩子頭面胸膊肌濃,臂脛細瘦,行走遲者,是小時抱損。孩子鼻流清涕,或鼻下赤癢,此是腦中鼻中疳極,宜用後方,青黛散吹鼻,兼敷下赤爛處。(方見疳疾吹鼻門中。)已前並診候孩子疾狀,孩子氣脈未調,臟腑脆薄,腠理開疏,看脈以時,根據方用藥。

孩子或夏中熱時,因乳母沐浴多使冷水,奶得冷氣,血脈皆伏,見孩子氣未定便與奶,使孩子胃毒,及赤白兩般惡痢,此乃是奶母之過。凡浴後可令定息良久,候氣定揉與之,即全無患。師巫燒錢,乳母須預祝之,勿令著水噴兒,皆令驚熱入心,轉成患害,切宜慎之。凡孩子自生,但任陰陽推移。即每六十日一度變蒸,此骨節長來四肢發熱,或不下食乳,遇如此之時,上唇有珠之如粟粒大,此呼為變蒸珠子,以後方退熱飲子療之,不宜別與方藥。《幼幼新書》注云∶《顱囟經》以六十日為一變,巢氏《病源》以三十二日為一變,說有不同,故兼存之。卷上

提要記載

《顱囟經》·二卷(永樂大典本)

今檢此書,前有序文一篇,稱王母金文,黃帝得之升天,秘藏金匱,名曰《內經》,百姓莫可見之。後穆王賢士師巫於崆峒山得而釋之云云。其所謂師巫,與《宋志》相合,當即此本。疑是唐末宋初人所為,以王冰《素問注》第七卷內有師氏軾雪詩有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句。《瀛奎律髓》引王安石之說,謂道書以肩為玉樓,目為銀海。銀海為目,僅見於此。然迄今無人能舉安石所引出何道書者,則安石以前絕無此說,其為宋以後書明矣。前有齊一經序,稱管河北道時得於同僚李氏,亦不著時代年月,莫知何許人也。其辨析諸證,頗為明晰。其法補瀉兼施,寒溫互用,亦無偏主一格之弊。方技之家,率多依託。但求其術之藏之一語,遂託名師巫以自神其說耳。其名顱鹵者,案首骨曰顱,腦蓋曰囟,殆因小兒初生,顱囟未合,證治各別,故取以名其書。首論脈候至數之法,小兒與大人不同。次論受病之本與治療之術,皆極中肯綮,要言不煩。次論火丹證治分別十五名目。皆他書所未嘗見。其論雜證,亦多秘方,非後世俗醫所可及。蓋必別有師承,故能精晰如此。《宋史·方技傳》載,錢乙始以《顱囟經》著名,召至京師,視長公主女疾,授翰林醫學。錢乙幼科冠絕一代,而其源實出於此書,亦可知其術之精矣。謹據《永樂大典》所載,裒而輯之,依《宋志》舊目厘為二卷,俾不至無傳於後焉。

作者

衛汛,東漢醫家。一作衛沈、衛沉、著名醫家張仲景的弟子,河東(今屬山西)人。據史書載,衛汛著有《四逆三部厥經》、《婦人胎藏經》及《小兒顱囟方》等,均佚。其《小兒顱囟方》尚存有若干條文於《永樂大典》,已有人輯出並刊行。

中醫文化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
《要藥分劑補正》
《永類鈐方》
《無冤錄》
《醫方藥性合編》
《歷代名醫蒙求》
《赤水玄珠全集》
《四海類聚方》
《食物本草》
《本草選》
《藥鏡》
《配方百篇》
《雷公藥性賦解》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本草彙編》
《炮炙大法》
《藏府標本藥式》
《證治匯補》
《雞峰普濟方》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景岳全書》
《本草乘雅半偈》
《銀海精微》
《續名醫類案》
《外科精義》
《十四經發揮》
《外科證治全生集》
《釐正按摩要術》
《經效產寶》
《醫學入門》
《濟生方》
《理傷續斷方》
《御藥院方》
《五十二病方》
《顱囟經》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養老奉親書》
《外科正宗》
《引書》
《本草正義》
《衛生寶鑑》
《本草從新》
《醫宗金鑒》
《明醫雜著》
《醫說》
《重樓玉鑰》
《本經逢原》
《本草綱目拾遺》
《傷科補要》
《開寶本草》
《小品方》
《名醫類案》
《證類本草》
《醫學綱目》
《格致餘論》
《脈訣》
《類經》
《婦科玉尺》
《外台秘要》
《本草經集注》
《本草崇原》
《萬病回春》
《食療本草》
《太平聖惠方》
《本草品匯精要》
《吳醫匯講》
《針灸甲乙經》
《回回藥方》
《古今醫統大全》
《臨證指南醫案》
《飲膳正要》
《千金要方》
《外科精要》
《難經》
《本草綱目》
《針灸大成》
《溫病條辨》
《本草備要》
《脈經》
《神農本草經》
《新修本草》
《醫學源流論》
《傅青主女科》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