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症因脈治》,為明·秦景明撰,清·秦皇士補輯,共4卷。本書論述了與內傷雜病相關的一些病證,主張先辨證候,次查病因,再審脈象,最後決定治法,故以《症因脈治》為書名,是一部提供診治規範的中醫內科名著。作者強調治病應“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脈,據症、據因、據脈施治”,如此則能“節節可證,而法不謬施”,從而為讀者辨證論治提供一個清晰而完整的思路。
相關內容
本書論述以內傷雜病為主的各種病證。主張先辨症候,次查病因,再審脈象,最後決定治法,故以《症因脈治》為書名。全書共4卷,卷首為醫論6篇,卷一至卷四,主要論述臨床常見病證43種,對每種病證辨症求因,審脈施治,症因脈治,分列明晰,簡明實用。本書以清康熙四十七年攸寧堂藏版為底本進行整理出版。為便於讀者學習,撰寫了導讀,書後並附方劑索引,以便查閱。本書為中醫內科必讀之作。
原序
醫有五科∶曰脈,曰因,曰病,曰症,曰治。丹溪先生以病症為一,故以四字賅之,纂成一帙,名曰《脈因症治》。實為壽世之書,奈後代諸賢,不業是作,遂至散亡淹沒,予所深惜。然諦思之,仍有難於宗行者,蓋執脈尋因、尋症,一時殊費揣摩;不若以症為首,然後尋因之所起,脈之何象,治之何宜,則病無遁情,而藥亦不至於誤用也。是以古人先重望聞問,而獨後於切耳。余不諒,敢竊丹溪之餘語,匯成一卷,改名《症因脈治》,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脈,據症、據因、據脈用治。庶節節可證,而法不謬施,諒必無罪於後世也。但年邁神衰,恐多疵漏,未敢授梓傳世,待後之賢者,詳定而行可也。
崇禎辛巳嘉平月淡香堂廣野道人秦景明序
查敘
秦子皇士者,上海人也。少時慨然有利濟天下之志,遂研精醫學,而於古今方書,無不通徹。要以黃帝神農造命宗旨為指歸,其臨症必力窮其症之本末,與夫輕重緩急,推之至微。嘗曰∶我非欲精於醫也,惟期內省不疚而已。斯真仁人君子之用心者,於是聲稱籍甚,海昌去海邑,相距不啻四百里,而名聲習聞,如比屋然。非實大者而能如是耶?余向也奔走四方,深以不得面承請教為悵。自壬午冬,膺特簡日侍內廷,蓋益絕遠當世之士雲。然秦子者,實益大,聲益洪,四方賢士大夫聞風遠迎者日益眾。乙酉春赴嘉禾之請,接臨敝邑,起沉者不計算,名益貫盈於耳。因念古者學成名立,必手定一書,以公於世,今以秦子之學如是。之名如是,使無所傳以公於世,古之利濟天下者不如是,至季冬單升陳子來入春闈,會家人持方書數卷,名曰《症因脈治》,約五六百帙。進閱之,乃秦子皇士之所著也。分門別類,無不本末兼舉,輕重緩急之得宜,直令讀者據其書,自無不至於神而臻於化,人人皆可造命者。既而宇瞻及仲季諸公,捐金鐫刻,以公世用。固請序於余,以弁其簡端。余不禁躍然大喜,以為秦子於利濟天下之志,庶幾能垂無窮矣。諸君光被天下後世之功,且與余公於世之意
康熙乙酉除夕賜進士出身現任翰林院編修通家弟查慎行書
凡例
─是書之作,竊比丹溪先生《脈因證治》篇。但先生憑脈尋因,尋症施治,暗中摸索,後人苦無下手,是以王宇泰先生著《準繩》書,竟取證治立名,則有確據下手矣。然不詳及脈因二條,余又恐其脫略,今更其名曰《症因脈治》,則四科俱備,開卷瞭然,亦足以為 ─凡前賢著書,往往於外感內傷、有餘不足,混敘一篇,不分條例。彼以同是症名,則同一論列,聽人自擇而已,不知此但可語中人以上者也;設中下之才,因見同在一門,每每以治虛之法,施之實症之人;內傷之方,用之外感之症。余今於每症中,必以外感內傷,各著一端,有餘不足,各分治法,臨症庶無多歧之惑。 ─治病先當分別十二經絡,灼見何經主病,用藥可以不誤。故凡一經見症,則以一經所主之藥治之;兩經見症,則以兩經之藥合而治之。如是則孰急孰緩、從少從多,皆有主宰,有病之經,再無失治,無故之經,不妄誅伐也。 ─用藥之法,須尋實據之症固已。然有症脈相應,根據脈用方,而為正治者;亦有症象分明,脈象模糊,難於根據脈立方,而必隨症施治者。余於治法中立此兩條,則從症從脈,自有準繩,玄機之士,所當觸類而旁通也。 ─每症章中,詳立外感內傷,誠恐學人混於施治。然亦有外感而兼內傷者,則以外感方中加內傷藥一二味;有內傷則兼外感者,則於內傷方中加外感藥一二味;若二症並見者,則以二症並治。例如仲景治傷寒,若見純表症者,純用表藥;見純里症者,純用里藥;表里 兼見者,則以一半發表、一半清里,雙解表里之邪。廣而推之,傷寒如是,雜症亦無不如是也。 ─凡著十二經絡症象,不能一條詳悉者,必得互相發明,症象始著,故余著水腫症,已經分別各經絡病形。然有言之未盡者,則於後條脹症中重言以申之,以為兩相闡發之用。他如五臟咳嗽、五臟痿痹等症,經絡既同,則症象亦無不同,前後合參,彼此互發,相得益彰,泛視之竟似重複,實反覆發明諸經形證。今之治病不明經絡者,通忽此法耳。 ─病機百出,書不盡言,集中諸病,皆確見於平時臨症而不惑者,故敢就正當世。至如篇中,或因文義拘牽,而病情不無遺漏,或因言此彼明,而辭意概從省釋,又或病症中大 關節處,前書未嘗明言,後人每多忽略,往往反覆告戒,以見鄭重其詞,安辭煩瑣之譏,難免支離之誚,然而聞一可以知十,知經可以達權,業是道者,或亦鑒此苦心也。
秦皇士識
目錄
卷首
論《醫宗必讀》症因差誤治法不合
論趙氏《醫貫》症因差誤治法不合
論《內經》《金匱》中風卒中症因各別治法不同
論《內經》《金匱》陰虛陽虛症因各別治法不同
論《內經》《金匱》水腫腹脹症因各別治法不同
論《內經》膈氣嘔吐噎隔嘔吐症因各別治法不同
卷一
中風總論
外感中風症
內傷中風論
內傷中風症
外感半身不遂
內傷半身不遂
外感四肢不舉
內傷四肢不舉
外感口眼斜
內傷口眼斜
外感口噤不語
內傷口噤不語
外感痰壅
內傷痰壅
外感舌音不清
內傷舌音不清
外感遺尿
內傷遺尿
傷寒總論
中寒論
中熱中暑總論
中熱病即無表邪之熱病
寒熱病論
寒熱病即有表邪之熱病
發熱總論
外感發熱風寒溫熱
風寒發熱
溫熱發熱
內傷發熱氣分血分
氣分發熱
血分發熱
頭痛論
外感頭痛
內傷頭痛
附:大頭症
大頭見症
齒痛外感內傷
外感齒痛
內傷齒痛
胸痛論
外感胸痛
內傷胸痛
脅痛論
外感脅痛運氣感冒
運氣脅痛
感冒脅痛
內傷脅痛痰飲鬱火死血肝腎虛
胃脘痛論
外感胃脘痛風寒暑熱
內傷胃脘痛
腋痛論
外感腋痛
內傷腋痛
肩背痛論
外感肩背痛
內傷肩背痛
卷二
卷三
卷四
跋
方劑索引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