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生指迷方》,醫方著作。又名《濟世全生指迷方》。三卷。宋·王貺撰於12世紀初。明代以後原書失傳。今本四卷,系編《四庫全書》時自《永樂大典》輯出後改編而成者。卷一為診脈法;卷二-四為寒證、熱證、風濕、瘧疾、痹證、勞傷等20種內科病及若干婦科疾病的醫論和方劑,內容以選方為主,並有圍繞方劑主治所作的論述以闡析病因、證候。現有清末刻本、石印本多種叢書本。1949年後有《宋人醫方三種》排印本。
作者簡介
王貺,宋代醫家。一作王況,考城(今河南蘭考)人。曾拜南京(今河南商丘)名醫宋道方學醫,為其女婿,盡得其傳。其技藝甚精,尤長於針刺治療奇疾,嘗治一患者因驚而吐舌不能縮回,名噪一時。宣和間(1119-1125年)授官,人稱“王朝奉”。著《全生指迷論》(世稱《全生指迷方》)四卷,原方早佚,現有多種版本,系從《永樂大典》輯出者。
生活於12世紀。 王貺(貺一作況),字子亨,北宋考城(今河南蘭考)人,是宋道方的女婿。宋以醫術聞名南北。王貺起初從宋學,而未精。王前往京師開封。有大商人吐舌不能收,十亞在食不下咽,體弱日甚一日,太醫治不了。他家憂懼,張榜市上:有能治者,當以千金酬謝。王前往應徵。他見形人的形狀,忽然發笑不能自制,心裡以為不易措手。商人家裡感到奇怪而詰問。王說大話:“我笑京師如此之大,而無人能治此小病!”他讓主人家取來《針經》,偶然查到穴位,主治與商人相似的病。王說:“你家應當立狀,萬一不能活,不要埋怨我。當為你扎針,可以立即有應效。”病人不得已,只能聽從。王趕急針刺舌底。抽針之際,病人形狀委頓。頃刻,舌頭伸縮如常。他家大喜厚謝如約,又為王宣揚。自此王貺名動京師。他家既小康,才得以盡心研究《肘後》,結果聞名於世。(據王明清《揮麈余話》) 王貺後來以醫術得幸,宣和中,任朝請大夫。他著有《全生指迷論》(見《揮麈余話》,《宋史·藝文志》作《濟世全生指迷方》三卷,《讀書後志》作《濟世全生指迷集》),丞相吳敏為它作序,稱讚王貺當官不敬,遇世變,曾慨然一再請求出使萬里。清乾隆間,編修《四庫全書》時,就《永樂大典》中,指條掇拾。釐訂為四卷,題為《全生指迷方》。《四庫全書提要》中說:“方書所載,大都標某湯丸,主治某病,詳其藥品,銖兩而止。獨貺此書,於每證之前,非惟詳其病狀,且一一論其病源,使讀者有所依據,易於運用。其脈論及辨脈法諸條,皆明白曉暢。凡三部九候之形,病證變化之象,及脈與病相應不相應之故,無不辨其疑似,剖析微茫,亦可為診家之樞要。” 王貺初無實學、偶然成功.後來盡心研究《肘後》,學風嚴謹,聞名於世。而且在國事很難時,願挺身而出,骨氣相當感人。
基本資料
書名:全生指迷方
作者:王貺
朝代:宋
年份:公元960-1279年
目錄
原序
自序
卷一
脈論
辨五臟六腑部位脈法
辨人迎三部趺陽九候五臟六腑脈法
診諸病證脈法
辨脈形及變化所主病證法
卷二
寒證
熱證
風食
風濕
瘧疾
痹證
勞傷
氣病
血證
卷三
諸積
諸痛
眩暈
厥證
痰飲
消證
疸病
卷四
咳嗽
喘證
嘔吐
小便
婦人科
原序
屬性:余昔任左史,遇疾瀕死,考城王貺子亨,為察眾工之用藥而余以生,因以其所著《全生方》一編遺予,藏之未暇讀也。繼掌外製,一日得異疾,謀諸醫未決,子亨笑曰∶毋恐,此我書所有也,視某章,病當某藥。如方,信宿而疾良已,於是奇之。歸居淮南,去王城國偶有病,只訊於書。謫三巴,遷百粵,去醫益遠,又 本以歸餘。余以為之表其端曰∶此直而邃,曲而通,部居彪列,而脈絡潛流,形色昭彰,而對治要妙。知方者讀之,智思橫不知者,猶可按圖而愈疾。真衛生之奇寶,濟物之良術也。至理不煩,至語不費。余非者,而於此乎取之。子亨當官不苟,遇世變,嘗慨然再請,出疆萬里。其論著此書,用世利物,不特此矣。
自序
屬性:德彌大者,常存乎好生之心;志彌廣者,每切於立言為教。在上世則有伊芳尹,逮後漢乃見張機;祖述神農之經,發明黃帝之道。雖然術至通神之妙,在乎知慮以為先;藥至起生之功,必因精而能後效。天無棄物,非人莫知所能;人有常心,非道莫知所適。凝神自悟,觸理皆分,故能贊益天機,悉體陰陽之變,深窮造化,博極生死之源,候色驗形,自契一時之理,刳腸剖臆,難傳後代之精。至於湯液除 ,砭石起死,必當研窮性味,斟酌淺深。治理在於君臣,協攻資乎佐使。方書之行,其來尚矣。有人猶不能刻意研求,專心致志,攖邪抱病,則束手無能,制療處方,則委身紕繆,余竊悲之。於是采古人之緒餘,分病證之門類,別其疑似,定其指歸,陰陽既明,虛實可考。若能按圖求治,足以解惑指迷,雖未起死回生庶幾扶危拯困,故號曰“全生指迷”,以崇大倫之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