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養老奉親書》,老年養生專著名。又名《奉親養老書》 、《養老全書》 。北宋·陳直(一作陳真)撰。成書年代不晚於1085年。一卷,上、下二籍。上籍十六篇言老人食治之方,下籍十三篇言老人醫藥之法、攝養之道。末附“簡妙老人備急方”二十三條,以備老人不時之需。本書為我國現存的早期老年養生專著,對後世影響較大。刊本達十數種。並外傳至朝鮮和日本。本書經元代鄒鉉續增三卷併名為《壽親養老新書》。該書原刊本久佚,現存主要版本有: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虎林氏文會堂刻本、經鈕堂抄本、民國初年唐成之家藏抄本、1988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訂正評註本。
作者
內容
飲食調治第一
屬性: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 。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氣血盛,氣血盛則筋力強。故脾胃者,五臟之宗也。四髒之 氣,皆稟於脾,故四時皆以胃氣為本。《生氣通天論》雲∶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 陰。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也。 若少年之人,真元氣壯。或失於饑飽,食於生冷,以根本強盛,未易為患。其高年之人 ,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若生冷無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 凡人疾病,未有不因八邪而感。所謂八邪者,風、寒、暑、濕、飢、飽、勞、逸也。為 人子者,得不慎之。 若有疾患,且先詳食醫之法,審其疾狀,以食療之。食療未愈,然後命藥,貴不傷其髒 腑也。
凡百飲食,必在人子躬親調治,無縱婢使慢其所食。 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每日晨朝,宜以醇酒,先進平補下元藥一服。女人,則平補血海藥一服,無燥熱者,良。尋以豬、羊腎粟米粥一杯壓之,五味、蔥 、薤、鶉膂等粥皆可。至辰時,服人參平胃散一服。然後次第以順四時軟熟飲食進之。食後 ,引行一二百步,令運動消散。臨臥時,進化痰利膈人參半夏丸一服。 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谷氣長存。若頓令飽食,則多傷滿, 緣衰老人腸胃虛薄,不能消納,故成疾患。為人子者,深宜體悉,此養老人之大要也。
日止可進前藥三服,不可多餌。如無疾患,亦不須服藥,但只調停飲食,自然無恙矣。
形證脈候第二
屬性: 《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之數七,丈夫之數八。女子七七四十九,任脈虛,沖脈衰,天 癸竭,地道不通。丈夫八八六十四,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脈弱形枯。女子過六十 之期,丈夫逾七十之年,越天常數。上壽之人,若衣食豐備,子孫勤養,承順慈親,參行孝 禮,能調其飲食,適其寒溫,上合神靈,下契人理,此順天之道也!
高年之人,形羸氣弱,理自當然。其有丈夫、女子,年逾七十,面色潤,形氣康強, 飲食不退,尚多秘熱者,此理何哉?且年老之人,痿瘁為常,今反此者,非真陽血海氣壯也 。但診左右手脈,須大緊數,此老人延永之兆也。老人真氣已衰,此得虛陽氣盛,充於肌體 ,則兩手脈大,飲食倍進,雙臉常紅,精神康健,此皆虛陽氣所助也。須時,有煩渴膈熱,大腑秘結。但隨時以平常湯藥,微微消解,三五日間自然平復。常得虛陽氣存,自然飲食得 進,此天假其壽也。切不得為有小熱,頻用轉瀉之藥通利,苦冷之藥疏解。若虛陽氣退,還復 真體,則形氣 羸,臟腑衰弱,多生冷痰,無由補復。 若是從來無虛陽之氣,一向憊乏之人,全在斟量湯劑,常加溫補,調停 粥,以為養治,此養老之先也!
中醫文化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 |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