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此書成於公元1241年。三卷。宋·施發撰於宋·淳祐年間(13世紀40年代)。本書取《內經》、《難經》、《甲乙經》及有關脈學、診法論著參互考訂,將其中明白易曉、切於實用的脈診脈象等脈學理論分門別類編纂而成。內容以脈診為主,脈象沿用“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脈分類法,書中還列有審諸病生死脈法。除脈診外,尚有聽聲、察色、考味等診法,是一部現存較早的診斷學專著。1957年由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
書籍作者:施桂堂
作品類型:診斷學著作
作者
龐安時(約1043-1100年),宋代醫學家。字安常。蘄州蘄水(今湖北浠水)人。幼穎敏,過目不忘。世醫,其父以《脈訣》教授,嫌淺近不足取。復鑽研黃帝、扁鵲脈書,及《甲乙經》、《太素》諸書,匯通百家,尤尚《難經》。好學,善向賢能者求學。後耳聾,惟筆談可也。診脈重視人迎、寸口並用,擅治傷寒。遇不可療救者,必告以實情,活人無數。著作甚豐,僅存《傷寒總病論》六卷。書中提出溫病不能全用傷寒汗下法治療的新觀點,對後世溫病學派有所啟迪。另著《難經解義》、《主對集》、《本草拾遺》、《龐氏家藏秘寶方》、《驗方書》等,均佚。門人甚眾,弟子六十人中,以張擴、李百全等最為優秀。
著作概述
此書以闡述脈學為主,兼附聽聲、察色、考味等診法,是我國現存較早而系統的一部診斷學專著。施氏取《內經》、《難經》、《甲乙經》及諸家有關脈學診法的論著,參互考訂,並從臨床實際出發,將其有診斷價值的,切於實用的脈象“分門纂類,裒為一集,名曰《察病指南》。全書共3卷。卷上總論脈法。闡述了脈的三部診法及其和臟腑的配屬關係,診脈方法,五臟六腑與四季的平脈、病脈、辨三因以及定生死脈訣27則。卷中為辨七表八里九道、七死脈及診七表相承病法。卷下敘述傷寒、溫病、熱病、水病、消渴、泄瀉、下痢、腸澼、咳嗽等21類病證的生死脈象變化,並載有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諸病的脈法11則。全書內容,以論脈為主,對平脈、病脈以及診脈原理皆根據古聖賢的遺論,加以推廣補充。其他言之未盡照著者,附以己意加以闡明。書中卷下載有審諸病生死脈法,舉臨床常見病證,采諸家論脈學說,刪繁摘要,附以經驗,一一詳述其生死脈象變化,論脈辨證,明白易曉,切於實用,對臨床診斷疾病,了解預後有一定的幫助。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書中以脈搏跳動的現象,創製33種脈象圖,以圖示脈,形象生動,別開生面。此書雖以論脈為主,但又不專執一端,書中對聽聲、察色、考味等其他診法亦有闡發,示人診斷疾病應四診合參,方為全面。總之,本書具有語言簡練,通俗易懂,並附歌訣,易學易記的特點,是一部可供臨床參考的診斷學書目。
現存主要版本:日本·慶安二年刻本;1924年杭州三三醫社鉛印本;1925年上海中華新教育社石印本。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