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1972年11月,在甘肅武威旱灘坡發掘了一座墓葬,經研究鑑定,墓主人可能是一位年長的醫生,其時代當是東漢早期,共有92枚手寫醫藥簡牘,初名《武威漢代醫商》,但是因為簡牘中有“治百病方”的字樣,於是改名為《治百病方》。
內容
《治百病方》內容相當廣泛,包括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的疾病。記述了咳嗽、哮喘、傷寒、諸癃、血瘀、目疾、齒痛、耳聾、伏梁病、潰瘍、出血、痹證、久泄、不孕症;大麻瘋等病證的病因、病理、證侯。所載藥物近百種,其中植物藥63種、動物類藥12種、礦物藥16種,酒類等液體藥物9種。這些藥物有69種見於《神農本草經》,有11種見於《名醫別錄》,還有20種未見於其它本草書記載。書中還記述了藥物的炮製,以及湯、丸、膏、散、醴、滴、栓等不同的劑型,共有醫方36首、有的方名標明是“公孫君方”、“建威耿將軍方”、“東海白水侯所奏男子有七疾七傷方”等,概為傳方人姓名及官職。在服藥時間上,有飯前服、早晨空腹服、夜服等區別。內服藥有酒飲、米汁飲、酢漿飲、鼓汁飲、含咽汁、醇酒和飲等。外用藥有敷目、塞耳、指摩、塗、灌鼻、塞鼻等。在針灸治療上,還記載了灸的穴位,留針的方法,針灸宜忌與病人年齡關係。有的簡牘還記有藥價等。此外,有些方藥,醫療技術反映了匈奴等少數民族醫藥的一些經驗。
意義
《治百病方》已體現了辨證論治的思想,尤其是同病異治的情況較多,組方配藥比較嚴謹,治療上藥物與針灸並重。本書不是一般的醫藥文獻整理之作,而是醫家實踐經驗和吸取當時醫藥經驗的總結。全書體例多為一病一方,每條條文列方名、病名或證候、藥方名稱、藥量、製藥、服法、禁忌等。涉及醫理論述則較少,比較樸實簡明。雖然《治百病方》篇幅不大,文字不多,但對研究漢代醫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