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國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肅天水市)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接收周朝在關中的領地。秦始皇嬴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後攻滅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並百越,建立中國空前統一的大帝國。秦朝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別於其他國號為秦的政權。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與趙高合謀篡改秦法導致秦末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國祚共十五年。

基本信息

國號

秦兵馬俑秦兵馬俑

非子由於給周王室養馬有功,周孝王封給他附庸,附庸小國號就叫秦。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因為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國號繼續使用。而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只是一個諸侯國的稱呼,統一以後由諸侯國名變為全中國的王朝稱呼。由於統治者姓嬴,又有嬴秦之稱。

秦國號的來源

先來看看古文字當中的秦字怎么寫的,以及最早的字書當中的秦,是怎么解釋的。在最早的字書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兩個解釋,1、伯益之後所封國。2、禾名。伯益就是益,是大禹治水的助手,曾經被禹選為繼承人,後來被禹的兒子殺了,因為秦人把益認作自己的祖先,所以伯益之後所封國。禾名,就是禾苗的名字。

那么哪個是本意呢?我們先看一下秦字的寫法,我們選擇了四個字型,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秦國的大篆,秦朝的小篆。大篆和小篆的上部,以及小篆的下部,已經變形了,所以我們主要分析,甲骨文和金文,秦字的下部是兩個禾,象形的是禾苗在密植叢生長在一起,上部的中間,像寶葫蘆一樣的字元,象形的是禾苗的禾穗,是朝天生長的,我們知道一般的禾穗會彎下來,上部的左右好像一對爪子一樣的東西,表示雙手收穫,從字形來看,秦應該是密植叢生禾穗向天的禾。

我們回到《說文解字》,把秦這個字列在禾部,禾是表意的符號,我們基本可以斷定,秦這個字的初義是禾,而不是國號,這個密植叢生禾穗向天的禾,是一種什麼植物?經過考證禾是指現在稱作草谷或者毛谷的禾本科優質牧草,貓尾草,馬和騾子最喜歡吃,這種牧草在我們今天的西北、東北和華北還有種植。

秦國號和秦人立國的歷史密切相關,秦人的立國始於非子,按照《史記》的記載,說非子住在犬丘,今天的天水市和禮縣一帶,善於養馬,周孝王聽說以後,就把非子召來,讓他為周王室養馬,非子在汧水和渭水之間,大概是陝西寶雞一帶,馬養的是膘肥體壯,而且繁殖率很高,周天很高興,就把非子召來,說你的祖先伯益為舜帝主持馴養牲畜,牲畜的繁殖率很高,所以舜帝就賞給他一塊土地,又賜他姓贏,現在也養的這么好,朕也封給你一塊土地,作為附庸吧。

秦作為一種政治實體,正式開始於非子,大約是公元前891年-公元前886年,這個附庸小國,國號就叫秦。這個叫秦的牧草在當時很重要,非子的地位很低,只不過是一個馬夫,封給他附庸是很難想像的,附庸是比諸侯小的國,為了紀念這份榮耀,為了標誌立國的根本,所以國號就叫秦。

簡介

秦始皇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中原的統一大業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王趙政建都鹹陽,成為中國封建王朝中第一個皇帝。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擴展並進一步完善炎黃地圖,但因為秦二世而完,所以沒能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收復統一。

然其當時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作為一個封建大帝國,在輻員廣大的統治區域內,創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具體為:

1、政治方面: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即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別為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太尉(負責管理軍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互相沒有統屬關係,由皇帝掌握最終決斷權。地方實行郡縣制,皇室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吏。

2、經濟方面: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修馳道。

3、文化方面: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準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以吏為師,嚴禁私學。秦朝創下的 一套封建國家政治制度在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只有修修補補,基本框架不變。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下令把原來六國的兵器收繳銷毀,然後鑄成12個銅人。為了加強控制,原六國的貴族被強行遷到鹹陽附近居住。秦朝還頒布了嚴苛的法律,對農民實行什伍編制。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對於後世影響極大。他接受丞相李斯的主意,除少數幾種書籍之外,大量詩書、典籍、諸子百家著述一律燒掉,並將460多名儒生、方士活埋,留下了一個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的歷史事件。秦始皇還在全國修築道路,尤其是開通了通往東方和東南的馳道。

秦始皇自號“始皇帝”的時候,一心想讓秦朝的天下千秋萬代延伸不休,但他決沒想到,僅僅15年之後,才傳到第二個皇帝時秦朝就滅亡了。儘管他採取了種種鞏固統治的措施,但他的獨裁專制、橫徵暴斂,早已埋下了禍根。他徵發了70多萬人修造阿房宮,動用大量人力財力修造驪山陵,“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是對他殘酷賦役的控訴。頻繁的戰爭、龐大的官僚機構、連續的大興土木,動搖了統治基礎,人民不堪重負,痛苦到了極點。前209年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爆發;前207年11月左右,秦朝被推翻。

秦朝是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秦始皇在歷代秦國的國王蠶食其它諸侯國之上,完成了統一六大諸侯國的事業,實現了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及其所採取的(旨在鞏固統一的)措施,為後世帝王所取用。

秦朝急征暴虐,導致速亡。末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影響極為深遠。由於過去的割據局面所造成的影響,反秦過程中重新出現了分裂的傾向。在接踵而來的爭奪統治權的楚漢之爭(前206~前202年)中,漢勝楚敗,使分裂形勢得到控制,統一了國家,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就這樣建立了。

歷史

秦人起源

秦人是漢族西遷的一支。秦之先祖為先賢伯益,伯益乃顓頊後裔(註:黃帝正妃嫘祖生二子:長曰玄囂、次曰昌意;玄囂生蟜極;蟜極生三子:帝嚳、揮公、大業之父;昌意生一子名顓頊,顓頊有一女名女修;大業之父娶顓頊之女女修,生大業;大業娶女華,生伯益,據史籍記載大業、伯益與益是不同的三個人)。本為古部落首領,舜帝賜姓“嬴”。

至夏末,費昌(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孫)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商湯御,敗桀於鳴條,其後嬴姓世代輔佐殷商,故史載嬴姓多顯。

至商末,蜚廉(伯益九世孫中潏之子)、惡來(蜚廉長子,惡來之弟是季勝)父子皆以材力侍紂,後周武王伐紂,敗商軍,武王親射惡來之口以泄憤,蜚廉奔霍太山,嬴姓中衰。至周穆王,造父(註:蜚廉次子季勝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國之亂,受封於趙城,其宗族乃為趙氏

,造父侄孫非子(註:惡來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即秦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周孝王賜給了他一小塊土地秦,讓其繼續嬴姓的祭祀。後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

當時,為謀求強兵興國,各國紛紛開始變法圖強。魏文侯敢為天下先,率先起用法家李悝,李悝撰寫《法經》六篇以為治國之道,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開發地利、獎勵農耕的經濟政策,魏國遂強。

為了改變秦國被楚國、魏國欺凌的處境,胸有壯志的秦孝公(公元前381-前338年),於公元前362年即位後(時年19歲),決心復興秦國,再現穆公的偉業。秦孝公不吝重賞,下令求賢,向全天下頒布《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衛人商鞅就是這個勇敢的人,他從魏國跑來了,

幫助秦孝公實行變法革新,並遷都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

商鞅變法

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因變法有功被封於商,故又稱商鞅。在孝公寵臣景監的舉薦下,商鞅獻上了一套“循名責實,信賞必罰”的變法計畫。秦孝公大為讚賞,決心實行變法。

進行變法的商鞅進行變法的商鞅

第一,實行連坐法。公元前356年,商鞅“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後來,又禁止家人“同室內息”,使父子、男女有別。

此外,還“平斗俑、權衡、丈尺”,統一度量衡;推行縣制;商鞅將全國的小都、鄉、邑集合成四十一縣,縣置令、丞,破壞了舊貴族的封邑,加強了國家的集權。

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方便了稅收和交換。對賦稅制和俸祿制度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有利於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

第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商鞅之法規定:農民“致粟帛多者”可免除徭役或租稅,不努力耕作或棄本逐末者全家被罰為僕人。

而且,凡有二子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賦”。

後來,又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買賣,承認土地私有權,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範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為中央集權經濟的發展鋪平道路。這些政策有利於增殖人口、徵發徭役和戶口稅,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第三,避私鬥,獎勵戰功。按軍功大小取得貴族爵位,實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祿制,按貴族爵位高低分配田宅,無軍功者不可得爵,私鬥者受罰。

“軍功爵”是以上繳殺敵首級數作為晉爵受獎的依據。此舉打破了“世卿世祿”的官制,士兵斬一敵軍官馬上可晉一級爵位,較之魏國只賞銅八兩的規定高得多。有了軍功即使是僕人也可以得到升官,沒有軍功即使是過去的貴族也只能享受平民待遇。

措施 目的及作用
“開阡陌封疆”、“廢井田”、“民得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以法律形式廢除井田制度,開墾荒地,肯定 土地私有制 的合法性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按軍功大小授予 爵位 打破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 等級制度 ,發展和壯大地主的政治勢力
廢除 分封制 、建立 縣制 、編制戶口、“什伍 連坐 ” 實行 中央集權 。
“ 重農抑商 ”、獎勵耕織 發展經濟,壯大地主階級經濟力量
“平斗桶、權衡、丈尺”頒布標準 度量衡 器 方便稅收和交換,加強集權制度
“燔詩書而明法令” 在上層建築領域實行統治階級的 專政

大國興起

秦國平民從此有了用戰功改變自身地位的希望,軍人也成了最榮耀的職業。立軍功者能升官晉爵,極大地刺激了秦人的生產積極性和為國作戰的勇氣,掠地和繳獲愈多也使秦國論功行賞愈有了資本……如此循環,秦軍愈戰愈強,成為一支令東方諸國喪膽的虎狼之師。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迅速使得秦國從一個西方不起眼的弱國變成為“天子致胙”,“諸侯畢賀”的軍事強國。

秦國在商鞅變法的短短十多年間,被治理得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秦人皆“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聞戰則喜,“鄉邑大治”。

周天子也送禮給孝公,封為“方伯”(一方諸侯領袖),各國紛紛前來祝賀,秦國成為當時最強大富足的國家。

商鞅推行了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運動,但卻落得慘遭車裂的下場。

這對於商鞅個人來說,當然是十分不幸的;然而對於秦國的發展來說,商鞅苦心經營的變法成果無法抹殺,其身雖死,其法未敗,乃至“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商鞅主持的變法在各國中是最全面,最系統,最徹底的。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軍功授爵制)後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其後出現了尉繚子、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使秦國很快躍居戰國首強,邁出了秦朝崛起的重要一步,逐漸使秦國成為實現中國統一的中心力量。

攻滅六國

秦滅六國之戰示意圖秦滅六國之戰示意圖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滅韓國,俘韓王安,韓亡。所得韓地置潁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國大將軍王翦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置邯鄲郡、鉅鹿郡、太原郡。

趙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秦舞陽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喜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軍王翦之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3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國大將王翦畫像秦國大將王翦畫像

同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渡過淮水,圍攻楚國都城壽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軍鬥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占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人復立昌平君為王。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趙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秦始皇於代地設定雁門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當時還有衛國作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廢。

北征匈奴

匈奴人分布在蒙古高原上,戰國末年以來,常向南方侵犯。全國統一以後,秦始皇派蒙恬率軍三十萬抗擊匈奴。

蒙恬於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收復河套以南地,即當時所謂“河南地”,第二年進一步斥逐匈奴。

秦自榆中(在今甘肅蘭州以東,但有異說)向北,在黃河以東、陰山以南的地區內設定三十四縣,並在黃河的一段地區因河築塞。

秦還把戰國時燕、趙、秦三國長城修復並連線起來,築成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迄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之一的萬里長城,用來保護北方農業區域。

接著,秦又徙民幾萬家於河套。這對於邊地的開墾和邊防的加強,起了積極作用。

降服百越

靈渠靈渠

中國境內的越人分布在華東、華南地區,分為閩越、南越、西甌等部分。閩越在今浙江、福建一帶,南越在今廣東和廣西東部,西甌在今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以至於雲南東南部。越人“斷髮文身,錯臂左衽”,依山傍海,從事漁獵和農業。西甌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軍滅楚,繼續南進,奪得越人一部分土地,置會稽郡(今浙江紹興)。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派尉屠睢發卒五十萬,分為五軍,進攻鐔城(今湖南靖縣境)、九嶷(今湖南寧遠南)、番禺(今廣東廣州)、南野(今江西南康境)、餘干(今江西餘干境),進行了三年不解甲、不弛弩的艱巨戰鬥。秦軍擊敗了閩越的抵抗,以其地置閩中郡(今福建福州)。攻南越的秦軍,也占領了番禺。只有西線的秦軍遇到西甌人頑強的抵抗。

為了解決秦軍轉餉的困難,監祿率卒在湘水、灕水間開鑿靈渠(在今廣西興安),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在秦軍和西甌人的戰鬥中,西甌君譯吁宋和秦軍統帥尉屠睢相繼戰死。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又謫發內郡曾經逃亡的人、贅婿、商人增援,征服了西甌,在南越、西甌故地及其相鄰地區建置了南海郡(今廣東廣州),象郡(今廣西崇左境)和桂林郡(今廣西桂平),並繼續徵發人民前往戍守。

這樣,幾十萬北方農民就留在那裡與越人雜居,共同開發珠江流域。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結束,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漢族統一國家開始了。這是古代歷史上特殊的偉大事件。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在幅員遼闊的統治區域內,創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器械同量,同書文字。”

嚴刑峻法

驪山陵驪山陵

長期分裂局面造成的影響,使秦始皇非常關心六國舊地的動靜,擔心六國舊貴族圖謀復辟。為了防止割據的再現,秦始皇把六國富豪和強宗十二萬戶遷到鹹陽,另一部分遷到巴蜀、南陽、三川和趙地,使他們脫離鄉土,以便監視。

他把繳獲的和沒收的武器加以銷毀,在鹹陽鑄成十二個各重千石的銅人。

又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儘可能消滅封建貴族依以割據的手段。為了控制廣闊的國土,特別是六國舊境,秦始皇還修建由首都鹹陽通到全國各地的馳道,

東窮燕齊,南極吳楚。他自己多次順著馳道巡遊郡縣,在很多地方刻石紀功,以示威強。

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修築由鹹陽經過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區,還修築了今四川宜賓以南至雲南昭通的五尺道,於近旁設官進行統治。

秦統一以後的十幾年中,秦始皇維持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進行了多次的大規模戰爭,完成了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建築。

據估計,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秦始皇採取趙陀等人的意見遷移關中50萬秦人至嶺南與當地人民族融合,但導致關中空虛,大大動搖了秦的統治基礎。

秦二世時期,農民生活悲慘,穿牛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舉行暴動。這種種情況說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會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統一事業的同時,也造成了秦王朝傾復的條件。所以西漢時的賈山談到秦代“群盜滿山”的情況時說:秦始皇在世時,他的統治已經在崩潰,但是由於皇帝以及開國大臣在鎮壓,沒有人敢於和政府對抗。

走向滅亡

秦二世秦二世

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進一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

他令農民增交菽粟芻藁,自備糧食,轉輸至鹹陽,供官吏、軍隊以至於狗馬禽獸的需要。他繼續修建阿房宮,繼續發民遠戍。徭役徵發的對象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困苦達於極點,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到一觸即發的地步。

在農民醞釀反秦的時候,潛伏著的六國舊貴族殘餘勢力也在俟機進行分裂活動。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東郡出現“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辭,就是這種分裂活動的徵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一隊開赴漁陽(今北京密雲)的閭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境),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秦法規定“失期當斬”,戍卒們面臨著死刑的威脅。但根據出土1975年的《睡虎地秦簡》,“失期”僅為城旦的處罰,所以此處存在異議。於是,在陳勝、吳廣的領導下,在大澤鄉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旗幟。陳勝,吳廣他們殺押送他們的秦尉,率領戍卒,用已被賜死的秦公子扶蘇和已故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農民反秦。

附近農民斬木揭竿紛紛參加起義。起義軍分兵東進,主力則向西進攻,連下今豫東、皖北的銍、酇、苦、柘、譙(分別在今安徽宿縣,河南永城、鹿邑、柘城,安徽亳縣境)諸縣。當他們推進到陳(今河南淮陽)的時候,已是一支數萬人的聲勢浩大的隊伍了。

在起義軍的影響下,許多郡縣的農民殺掉守令,回響陳勝;特別是在舊楚國境中,數千人為聚者到處可見。一些潛藏民間的六國舊貴族、游士、儒生,也都乘機來歸,憑藉舊日的地位,在農民軍中發揮影響。游士張耳、陳餘甚至勸陳勝派人“立六國後”,被陳勝斷然拒絕。陳勝自立為“張楚王”,

分兵三路攻秦:吳廣為“假王”,西擊滎陽;武臣北進趙地;魏人周巿攻魏地。吳廣軍在滎陽被阻,陳勝加派周文西擊秦。周文軍很快發展到車千乘,卒數十萬人,進抵關中的戲(今陝西臨潼境),逼近鹹陽。

秦二世慌忙發修驪山陵墓的刑徒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應戰,打敗周文軍。周巿在魏地立舊魏貴族魏咎為魏王,自為魏丞相,並派人到陳勝那裡迎接魏咎。舊貴族的勢力很活躍,渙散了農民起義隊伍。陳勝缺乏經驗,決心不夠,眼看著分裂局面的形成。陳勝周圍也出現了不團結的現象。

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秦將章邯軍連敗周文,周文自殺。

章邯又東逼滎陽,吳广部將田臧殺吳廣,迎擊章邯,一戰敗死。

章邯進到陳,陳勝敗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被叛徒莊賈殺死,陳縣失守。

陳勝部將呂臣率領一支“蒼頭軍”英勇接戰,收復陳縣,處決了莊賈。陳勝作為反秦的先驅者,領導起義只有半年就失敗了,但是反秦的浪潮卻被他激起,繼續不斷地衝擊秦的統治。

入關滅秦的劉邦入關滅秦的劉邦

陳勝起義後,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項梁侄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回響。不久項梁率領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隊伍擴大到六七萬人,連戰獲勝。

閩越貴族無諸和搖也率領族人,跟著秦番陽令吳芮反秦。原沛縣亭長劉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澤,也襲擊沛令起事,歸入項梁軍中。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為楚王。

以後,項梁在定陶敗死,秦章邯軍轉戈北上,渡河擊趙。

這時,代替蒙恬戍守朔方邊塞的王離,也率大軍由上郡(治今陝西榆林東南)東出,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駐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鄉境)。楚王派宋義、項羽救趙,派劉邦西入關中。

宋義北至安陽,逗留不進。項羽殺宋義,引兵渡漳河,經過激戰,解巨鹿之圍,被推為諸侯上將軍。

以後,秦將章邯率二十萬人向他投降。

劉邦迂迴進入武關,到達鹹陽附近。那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繼立的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向劉邦投降。劉邦攻占鹹陽,秦亡。

劉邦廢除秦的苛法,只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深得秦人擁護。

楚漢之爭

劉邦入鹹陽後,項羽也立即率軍入關,駐鴻門,然後進入鹹陽,大肆燒殺掠奪。

他在諸王並立的既成局面下,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建立了西楚政權(公元前206-前202年)。被項羽逼處巴蜀一隅為漢王的劉邦。

公元前206年五月,乘機進入關中,敗項羽所封關中三王。接著領軍東出,遠襲彭城,退守於滎陽、成皋之間,與項羽相持。劉邦鞏固了關中後方,又聯絡反對項羽的力量,轉敗為勝。劉邦與韓信、彭越等會攻項羽,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境),退至烏江(今安徽省和縣)自刎,年僅31歲。

同年二月,劉邦在定陶稱帝。

取得巨鹿之戰勝利的項羽取得巨鹿之戰勝利的項羽

楚漢之戰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秦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卻不得不逐步轉化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劉邦知人善任,因勢利導,終於戰勝項羽,登上了西漢統一王朝的皇帝寶座。

秦始皇自命“始皇帝”的時候,一心想讓秦朝的統治千秋萬代延綿不休,但他決沒想到,僅僅15年之後,才傳到第三個皇帝時秦朝就滅亡了。儘管他採取了種種鞏固統治的措施,但他的獨裁專制、橫徵暴斂,早已埋下了禍根。他徵發了30多萬人築阿房宮,又動用大量人力財力修驪山墓。頻繁的戰爭、龐大的官僚機構、連續的大興土木,動搖了統治基礎,人民不堪重負,痛苦到了極點。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影響極為深遠。公元前207年11月左右,秦朝被推翻。由於過去的割據局面所造成的影響,反秦過程中重新出現了分裂的傾向。在接踵而來的爭奪統治權的楚漢之爭中,漢勝楚敗,使分裂形勢得到控制,統一了國家。繼秦之後,又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就這樣建立了。

秦亡之論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

秦王趙政兼吞天下而亡。——《淮南子·人間訓》。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趙政晝決獄而夜理書,御史冠蓋接於郡縣,復稽趨留,戍五嶺以備越,築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盜賊群居,事愈煩而亂愈生。

趙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滅;——《淮南子·泰族訓》。

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昔秦據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輕弱骨肉,顯重異族,廢道任刑,無恩宗室。其後尉佗入南夷,陳涉呼楚澤,近狎作亂,內外俱發,趙氏無炊火矣!——《漢書·武五子傳》。

疆域

領土面積

秦兼併六國後的疆域到達長江流域以南的地帶。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領50萬秦軍平定百越,疆域面積迅速擴展,達340萬平方公里左右,秦朝的疆域大致為:東起遼東,西抵河西、四川,北達陰山,南包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帶,西南至雲貴地區。

行政劃分

秦滅六國,秦統一。秦滅六國,秦統一。

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西周時期流傳下來的分封制,國家管理上推行單一的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36郡;

其後南並五嶺以南之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取陰山以南地置九原郡,之後陸續分析出東海、恆山、濟北、膠東、河內和衡山等郡。

秦朝沒有採用分封制,而是採用郡縣制,最初將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後來增加至四十六個。部分郡大體位置如下表:

秦朝一級行政區

序號 郡名 治所 今所在地
1 內史 直管 鹹陽 今陝西西安、鹹陽之間
2 隴西郡 狄道 今甘肅 臨洮 縣南
3 北地郡 義渠 今甘肅慶城縣西北
4 蜀郡 成都 今四川成都
5 巴郡 江州 今重慶市
6 漢中郡 南鄭 今陝西 南鄭 東
7 南郡 江陵 今湖北 江陵
8 洞庭郡 (前身為 黔中郡 ) 臨沅 今湖南常德市西
9 南陽郡 宛縣 今河南南陽市
10 蒼梧郡 (前身為 長沙郡 ) 湘縣 今湖南長沙市
11 陳郡 (西漢誤作楚郡) 陳縣 今河南 淮陽
12 九江郡 壽春 今安徽 壽縣
13 四川郡(西漢誤作泗水郡) 相縣 今安徽淮北市
14 薛郡 魯縣 今山東曲阜
15 東海郡 郯縣 今山東 郯城 西南
16 會稽郡 吳縣 今江蘇蘇州
17 邯鄲郡 邯鄲 今河北 邯鄲 市西南
18 鉅鹿郡 鉅鹿 今河北 平鄉
19 太原郡 晉陽 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20 上黨郡 長子 今山西長子縣
21 雁門郡 善無 今山西 朔州 右玉縣
22 代郡 代縣 今河北尉縣西南
23 雲中郡 雲中 今內蒙古 托克托 東北
24 河東郡 安邑 今山西 夏縣 北
25 東郡 濮陽 今河南 濮陽 西南
26 碭郡 碭縣 今安徽 碭山 縣南
27 上郡 膚施 今陝西 榆林 東南
28 三川郡 雒陽 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29 潁川郡 陽翟 今河南 禹州
30 臨菑郡 臨淄 今山東淄博市東
31 琅琊郡 東武 今山東諸城
32 漁陽郡 漁陽 今北京 密雲 西南
33 上谷郡 沮陽 今河北 懷來 東南
34 右北平 無終 今河北 薊縣
35 廣陽郡 薊縣 今北京市
36 遼西郡 陽樂 今遼寧 錦州 市西
37 遼東郡 襄平 今遼寧 遼陽 市
38 九原郡 九原 今內蒙古包頭西南
39 南海郡 番禺 今廣東廣州
40 桂林郡 桂林 今廣西 貴港 境內
41 閩中郡 冶縣 今福建福州
42 象郡 臨塵 今廣西崇左縣境內
43 膠東郡 即墨 今山東平度東南

郡縣爭議

由於唯一記載秦朝的正史《史記》沒有地理志書,所以秦朝的行政區劃並無單一可靠的來源,除最著名的由《史記》記載的三十六郡外,還有四十郡、四十八郡之類說法。甚至三十六郡的具體所指、郡治、範圍也是歷來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研究的課題。

根據里耶古城的考古發現,秦朝還存在“洞庭郡”。黔中郡是否存在是爭議話題。而在2008年,嶽麓書院根據從中國海外緊急搶救的2098枚珍貴秦漢竹簡中,在已知秦朝四十八郡之說外還發現了有兩個新郡的證據,一個叫州陵郡,一個叫清河郡(郡治山東省巨野縣張表鄉清河集村,見巨野縣誌)。在搶救過程中,有一枚秦簡刻有“丙辰朔己卯南郡假守賈報州陵郡”而“州陵守”、“州陵假守”則至少出現過3次。嶽麓書院副院長陳松長還介紹到另外一枚秦簡則清晰地篆寫有“清河假守”,可以推測為“清河也是郡名。”始皇三十三年設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秦世系

1、秦仲——2、莊公——3、襄公——4、文公——5、寧公——6、出公——7、武公——8、德公——9、宣公——10、成公——11、穆公——12、康公——13、共公——14、桓公——15、景公——16、哀公——17、惠公——18、悼公(以上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19、厲公——20、躁公——21、懷公——22、靈公——23、簡公——24、惠公——25、出子——26、獻公——27、孝公——28、惠文王——29、武王——30、昭王——31、孝文王——32、莊襄王——33、秦始皇——34、胡亥--35、子嬰

始皇帝: 秦始皇二十六 221~ 秦始皇三十七 公元前210年

二世 :秦始皇三十七(七月) 210年~ 二世三年 公元前207年

子嬰 :二世三年(八月) 207年~ 二世三年(十月) 公元前207年

社會情況

秦的社會組織相當嚴密,商鞅變法建立了“什伍連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這種嚴苛的法律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國家直接控制了全國的勞動力,保證了賦稅收入。統一後秦國將此推廣至全國。類似的保甲制度和戶口制度一直到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仍被當局採用。

秦朝的刑罰

秦朝制定了許多酷刑。據文獻記載,刑罰有臏(剜去膝蓋),刖(鋸腳),宮,榜掠,腰斬,梟首,棄市,戳屍,坑死,鑿顛,抽脅,鑊烹,車裂,夷三族等。當時的中原地區古人多儒雅仁義,社會是宗族形式結構,不具備法治統治的基礎。秦尊韓非的以法治國,這就造成了作奸犯科的人大增,面對條條酷刑,人們怨聲載道,這也是加劇秦朝滅亡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政治

創立皇帝

秦朝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5-7](前247—前210年在位)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一個以鹹陽為首都的幅員遼闊的國家。這個國家的疆域,東起遼東,西至玉門關、隴西,北抵長城,南達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帶,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里。秦王政兼采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皇帝,後世子孫代代相承,遞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萬世皇帝。廢除諡號。規定皇帝自稱曰“朕”,並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這些都是為了顯示皇帝的無上權威,表示秦的統治將萬世一系,長治久安。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秦朝首都鹹陽及其附近關中平原由內史直接管理;

中央制度

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即三公九卿制,互相沒有統屬關係,由皇帝掌握最終決斷權。

三公: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太尉(負責管理軍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警衛事務)、太僕(掌管宮廷車馬)、廷尉(掌管司法訴訟)、典客(掌管外交事宜)、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宗正(掌管皇室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稅收和製造業)、治粟內史(掌管財政稅收)。

秦始皇以戰國時期秦國官制為基礎,把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機構。在這個機構中,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法律制度

秦始皇採用戰國時期法家韓非的建議,以法治國,秦帝國制定的法律十分細密、嚴苛,是秦始皇加強皇權、鞏固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工具。秦法對於秦王朝雷厲風行的推行各種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同時也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苦難。

秦朝沿襲了商周時代的很多酷刑。據文獻記載,刑罰有臏(剜去膝蓋),刖(鋸腳),宮,榜掠,腰斬,梟首,棄市,戳屍,坑死,鑿顛,抽脅,鑊烹,車裂,夷三族等。當時的中原地區古人多儒雅仁義,社會是宗族形式結構,不具備法治統治的基礎。秦尊韓非的以法治國,這就造成了作奸犯科的人大增,面對條條酷刑,人們怨聲載道,這也是加劇秦朝滅亡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統治一個大國,需要全國一致而又比較完備的法律制度。出土的雲夢秦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時期陸續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內容,其中有刑律的律文和解釋,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律文,還有案例和關於治獄的法律文書(見雲夢秦律)。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經過漢朝的損益,成為唐以前歷代法律的藍本。

郡縣制度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綰請封諸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皇室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吏,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中央集權的制度從此確立。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的嶧山刻石辭說:“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復起”。這說明秦始皇認為廢分封行郡縣是消除各地兵爭所必須的。

秦朝秦朝

郡,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其組織機構與中央政府略同,設郡守、郡尉、郡監(監御史)。郡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全郡政務,直接受中央政府節制;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郡監,掌監察工作。

郡以下設縣或道。縣是秦朝統治機構中關鍵的一級組織,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機構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單位。內地設縣,邊地少數民族地區設道。滿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令、長為一縣之首,掌全縣政務,受郡守節制。縣令下設尉、丞。尉,掌全縣軍事和治安;丞,為縣令或縣長的助手,掌全縣司法。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縣以下設鄉、里和亭。鄉和里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鄉設三老、嗇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游徼掌治安。鄉以下為里,是秦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里設里正或里典,後代稱里正、里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其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秦規定,兩亭之間相隔十里,設亭長。亭遍布於城鄉各要地。

秦朝創下的一套中央集權國家政治制度在以後中國社會的歷史中,只有修修補補,基本框架不變。為了鞏固統治。

軍事

軍隊建制

秦兵馬俑坑秦兵馬俑坑

維持一個大國的統一,還需要強大的軍隊。秦軍以滅六國的餘威,駐守全國,南北邊塞,是屯兵的重點地區。秦制以銅虎符發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領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調動軍隊。這是保證兵權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軍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震懾力量。發掘的秦始皇陵側的兵馬俑坑,估計其中兩坑有武士俑七千件,戰車百乘,戰騎百匹。武士俑同真人一樣高大,所持武器都是實物而非明器。這種車、步、騎兵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其規模之大,軍容之盛,是秦軍強大的表征。

秦朝的軍隊分三個部分,即京師兵、郡縣兵、邊防兵。京師兵,由於任務不同,分三個系統:郎中令管轄的侍衛官,包括貝(錢財)選、蔭任、軍功特拜而產生的傳中、中郎等,有俸祿,主要負責殿內值勤、從皇帝:衛尉管轄的皇宮警衛兵,由郡尉縣尉管轄。平時訓練,併兼管地方安全,戰時奉調出征、因所處地理環境的不同,又分為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士(水軍)三類。大體北方、西北方多騎士,山丘陵地帶多材官,江淮及沿海多樓船士。有的郡既有材官,又有騎士。

邊防兵,指邊郡騎士、材官、邊郡屯兵和邊塞皮卒。邊郡騎士或材官,是本地服兵役的正卒。屯兵是集中駐紮的機動作戰部隊,由朝廷派遣的將軍統率,如蒙恬曾長期領兵屯於上郡。戊卒包括輪番服役的各郡正卒和嫡發的官吏、商人及農民。除分散擔任警戒、候望任務外,還構築維修軍事工程。兵種區分,秦軍分為步兵(含弩兵)車兵騎兵和水兵種。步兵稱材官,有輕裝與重裝之分,前者無甲,持弓、弩遠射兵器;後者上體著甲,持戈、矛、戟之類長兵器。著甲持弓、弩者稱駕兵,是步兵的主力。車兵仍然裝備單轅雙輪四馬木質車,每車3人,皆著盔甲,御者居中,甲士2人分立兩側,持戈矛類長兵器。騎兵稱騎士,著短甲,執弓箭,所乘之馬有鞍,無鞍蹬。水軍稱樓船士,具有一定規模。秦始皇陵兵馬低坑的布陣表明,步兵數量較多,是主要兵種,車兵仍是重要作戰力量,騎兵尚處於從屬地位,彎兵且智較大辭容。作戰中,車、騎、步、駕大休混編列陣,配合而行。

秦軍兵器

在那些英武的兵馬俑身上,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秦國軍隊的磅礴氣勢。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兩大要素一是軍隊,二是兵器。在秦統一六國中,武器的勝出是攻城掠地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秦兵馬俑坑出土的武器絕大多數是青銅兵器,約達4萬餘件。鐵兵器數量極少,總共只有鐵矛1件,鐵鏃1件,鐵鋌銅鏃2件,出土的鐵質兵器僅占俑坑出土兵器總數的萬分之一。這說明戰國中晚期後,雖然鐵器已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但由於武器對鐵質的要求過高,依照當時的冶鐵水平,還處在塊煉鐵和生鑄鐵的階段,這兩種鐵的硬度和強度均不夠,不宜大規模製作兵器。而青銅在當時使用已經非常廣泛,故秦人大量使用改良合金配比的青銅兵器,把中國青銅冶煉工藝推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青銅箭青銅箭

秦軍的兵器無論品質或是生產力都比前代有長足的提升,幾乎囊括了當時盛行兵器的所有種類,既有以往常見的戈、矛、戟、劍、弩、殳、鉞和銅鏃等,也有首次發現的長鈹和金(吳)鉤。有些兵器上還有完整的銘文。按其功能可分三類:第一類是短兵器,有劍、金鉤;第二類是長柄兵器,有矛、戈、戟、鉞、殳、鈹等;第三類是遠射程兵器,有弩、弓等。這些兵器都是鑄造成型。它們的主要成分是銅、錫、鉛,另外還有微量的鎳、鎂、鋁、鋅、鐵、矽、錳、鈦等元素。

古人在長期的青銅冶煉實踐中,直觀地認識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間的關係,總結出了“六齊”規律。所謂“六齊”,是對於六類不同的青銅器物採用六種不同的銅、錫配比。對此,戰國末期齊國人所著的《考工記》中關於“六齊”的記述,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規律的科學總結。人類第一次通過自覺地控制銅、錫成分配比,獲得了性能各異並且適合於不同用途的合金材料。從出土的兵馬俑各種青銅兵器的合金比分析,與《考工記》中的“六齊”配比基本相符。說明秦國在當時已非常懂得吸收與利用他人的長處為己所用,並把這種配比規範化,如俑坑中出土的青銅劍,含錫量均在18%-21%之間,很接近中碳鋼調質處理後的硬度。

鎧甲鎧甲

秦國軍隊當時號稱步兵百萬,戰車千乘,騎萬匹,所需兵器數量極為龐大,因而武器製造的保障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秦人的做法,就是讓武器生產制度化,模具標準化和工藝流程規範化,並用法律加以約束。《秦律十八種·上律》明確記載:“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亦必等。”在秦俑坑中出土的所有同類器物都是如此。如兵器中的銅弩,各個弩機上的同一部件都可以互換。又如青銅鏃的頭部是三棱形的,三個面和三個棱被加工成拋物線,基本相等。對鏃的三個面放大20倍,發現同一個鏃的三個面誤差小於0.15毫米,不同鏃的誤差,小於0.2毫米,這樣的精度標準是很高的。與法律相配套的是推行“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獎罰辦法,要求兵器上都要刻上製作年代、機構、督造者以及具體製作者的名字,這樣工匠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肯定。

俑坑中出土的兵器均未生鏽,是因為當時已具備有效的防鏽技術。用電子探針和雷射技術分析,青銅兵器表面有一層鉻鹽氧化層,這種現象在兵器中普遍存在,說明這不是偶然因素造成,而是有意進行工藝處理後形成的,從而起到良好的防鏽作用,使兵器光亮如新,鋒利無比。正是因為在嚴格的制度管理下,秦王朝把當時最為純熟的青銅製造技術運用到兵器生產上,才使統一六國戰爭有了足夠的武器保障,並創造出兵器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蹟。

秦始皇兵馬俑一、二號坑所出土的青銅兵器,最讓人著迷的——首先要數鋒利堅韌的秦青銅長劍。柳葉狀劍身的秦劍,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81~94.8厘米,遠遠超出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長度一般在50~65厘米)。

秦劍

青銅劍青銅劍

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厘米,最長者將近95厘米。

秦劍的造型是一個寬、窄、寬、窄、束腰的造型,前面是劍尖兒,呈階段性的,由厚、薄、加厚、薄到劍尖,階段性遞減,這種設計使秦劍受力部分得到加強,而又保持一定的彈性,同時劍身又不過於沉重。

青銅劍在技擊格鬥中,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劈砍、劃拉只是輔助功能而居於其次。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厘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畢竟是青銅劍,秦人用什麼方法讓長劍不易折斷呢?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作為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最後巔峰,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如新,鋒刃銳利。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這些劍表面都呈灰黃色,組織細密,沒有沙眼。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秦劍劍身特長,劍莖(柄)也相對很長。秦俑一、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其劍莖長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根據秦劍的長度、重量和技擊實用功能推測,秦劍多數為雙手使用(雙手劍在某些時候單手使用亦可);少數劍莖較短者可能是單手劍。

文化

統一文字

嶧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嶧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

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型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秦始皇以原來秦國的制度為標準,整齊劃一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企圖儘可能消除由於長期分裂割據造成的地區差異,以利統一。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基本結構雖然相同,但字型繁簡和偏旁位置卻有差異。李斯受命統一文字,他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制定小篆,並寫成範本,在全國推行。當時還流行一種書法,叫做隸書,比小篆更簡便。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準文字;“焚詩書”,加強思想控制;以吏為師,嚴禁私學。

五德學說

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和制度,而且還採用了戰國時期陰陽家的終始五德說,以辯護秦朝的法統。終始五德說認為,各個相襲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順序進行統治,周而復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與水德相應的數是六,所以符傳長度、法冠高度各為六寸,車軌寬六尺;水德主刑殺,所以政治統治力求嚴酷,不講究“仁恩”和“義”;與水德相應,曆法以亥月即十月為歲首,等等。

封禪大典

秦二世刻於青銅上的布告使用小篆秦二世刻於青銅上的布告使用小篆

秦始皇還確定了一套與皇帝地位相適應的複雜的祭典以及封禪大典,擇時進行活動。秦始皇在鹹陽附近仿照關東諸國宮殿式樣建設了許多宮殿,並於渭水之南修造富麗宏偉的阿房宮。鹹陽宮殿布局取法於天上的紫微宮,儼然是人間上帝的居處,天下一統的象徵。秦始皇還在驪山預建陵寢,墓室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他採取這些措施,和他採用皇帝的名號一樣,是要表示他在人間的權力與上帝在天上的權力相當,從而向臣民灌輸皇權神秘的觀念。皇權神秘觀念,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思想基礎。

皇權的加強和神化,郡縣制的全面推行,體現專制皇權的官僚機構和各種制度的建立,法律的完備和統一,皇帝對軍隊控制的加強等等,這些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內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維持統一所不可少的條件。但是這種政治制度對百姓的束縛極大;而且它對經濟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可以轉變為阻滯作用,這在封建社會後期更為顯著。

焚書坑儒

秦始皇對分裂割據的思想和政治傾向,也進行了鬥爭。當時的一些儒生、游士,希望復辟貴族割據局面,他們“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引證《詩》、《書》、百家語,以古非今。

焚書坑儒焚書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統一八年,太子師博士齊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恢復周朝的分封制,“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丞相李斯反對,並提出措施:“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消滅私學。有敢偶語《詩》《書》者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採納之,下令各郡、縣立即查禁所有《詩》、《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30天內全部焚燒。此即“焚書”。

次年,方士盧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懼怕處罰而出逃,秦始皇派御史偵察鹹陽的方士,為秦始皇求仙藥的方士有誹謗之言,又有方士、儒生非議朝政。

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鹹陽城內的方士儒生,後來的審問過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發,共有460餘人受到株連,秦始皇下令將此460餘人全部坑殺。此即“坑儒”。

“焚書坑儒”是秦朝為了國家政權安定統一的所執行的政策,也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次摧殘。“焚書”政策針對當時的書冊文物,只保留對民生以及執政所需的,大量對秦政權無益的珍貴文獻從此失傳,春秋戰國的百家言論在這段時期受到嚴重的摧殘;“坑儒”政策也是第一個被中國歷史所紀錄的國家政權對知識分子大規模的逮捕行為。

在早期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在統一與分裂激烈鬥爭的年代,秦始皇用焚書坑儒手段來打擊貴族政治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焚書坑儒摧殘文化,是極其野蠻殘暴的事,對於古文獻的保存和學術的傳授,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社會

男女服裝

秦代銅車馬秦代銅車馬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道德教育

秦朝採用法家的學說治理國家,認為所有國內臣民不需要接受任何道德教育,也不需要任何宗教、信仰及價值觀,他們一生只需保持人出生時的本性、並詳細知曉跟他有關的國家法令,知道做哪些事會受到獎勵、做哪些事會受到懲罰就可以了。這是商鞅變法的基本主張之一。所以秦朝嚴禁書籍在國內的傳播、嚴禁從事說教之人在國境內活動,連歌舞、雜耍、說唱之類的藝人都被認為會是蠱惑人心的,以上各類人等凡被舉報發現的一律處以極刑。

這種國家價值觀在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事實也造成了秦朝的短命,在秦國統一中國之前,荀子就曾指出過商鞅這種治國理論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在漢武帝時期,王室通過與儒家哲學家聯盟,推出官方“儒教”,但它是被董仲舒修正過的儒家思想,如“三綱五常”、“天人感應”等提法都是董仲舒自己的發明,最終被列作為儒家的核心價值觀,這明顯違背了孔孟的民本思想。

秦朝皇帝每年都會去祭天,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並且這是皇帝的特權。成文的宗教系統是不存在的。秦官似乎相信類似萬物有靈、神秘主義、巫術之類的上古鬼神之說。

可確認為秦代的文物十分有限,最為人知的是臨潼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

秦國吞併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有所不同的書寫體一律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型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秦朝文字的用途是:只記錄歷史事件、律法、生產工藝。

秦始皇陵

秦鹹陽宮復原效果圖秦鹹陽宮復原效果圖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的陵墓,位於中國北部陝西省臨潼縣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秦始皇陵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復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陵園布置仿秦都鹹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

千古一帝

秦始皇嬴政

秦朝秦朝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被李贄稱之為“千古一帝”。姓嬴,名政,漢族,秦莊襄王之子,黃帝嫡系子孫。13歲即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39歲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稱始皇帝。公元前247年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趙姬和相邦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22歲的秦王政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史稱大秦帝國或秦帝國,以區分秦朝與秦國這兩個概念。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給自己起名“皇帝”。一生中有功也有過,與漢武帝並稱為“秦皇漢武”。歷代文人和政治家對秦始皇大加褒揚的不乏其人,例如,西漢政論家主父偃認為:“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完全超過夏商周三代建立的功業。

秦始皇:秦始皇二十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三十七(公元前210年)在皇帝位。

秦二世:(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在世,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7年八月在位),全稱是二世皇帝,姓嬴,名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史稱少子,而實際上秦始皇共有23個兒子),公子扶蘇的弟弟,屬羊。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途中時,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害哥哥扶蘇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子嬰(秦帝國第三世皇帝):即嬴子嬰,扶蘇之長子,秦始皇之嫡長孫,二世三年八月(公元前207年)至 二世三年十月(公元前206年)在位,共在位46天。初稱皇帝,後依趙高之計,改稱秦王,故也稱為秦王子嬰或秦三世。先是歸順劉邦,後來劉邦又把他交給西楚霸王項羽,被項羽誅殺。子嬰有兩子,曾參與誅殺趙高一事,趙高死後,子嬰之子的事跡就沒有史籍記載了。

秦始皇-嬴政後人

刁強(1991年2月8日~?),嬴政第76代孫。公元前210年先祖嬴政病死於第五次東巡途中,其後胡亥掌權大肆屠殺宗室,嬴政兒子公子刁為避免遇害,被迫逃離關中,遷居山東,改名“刁”。香火延續至今,後裔繼承著宗廟祭祀。

世人評論

西漢名臣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東漢史學家班固雖然批駁秦始皇殘忍,但依然肯定了秦始皇的一些制度認為“製作政令,施於後王。蓋得聖人之威,河神授圖”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論》指出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符合了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謂“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聖人意也,勢也。”

明朝著名改革家張居正認為:“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創製立法,至今守之以為利,史稱其“得聖人之威“周王道窮也,其勢必變而為秦,舉前代之文制,一切剷除之,而獨持之以法。西漢之治,簡嚴近古,實賴秦之驅除也。”

清末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讚揚秦始皇,說:“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清末又一位史學先驅夏曾佑認為:“有為漢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漢武是也。”

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柳翼謀在《中國文化史》評論道:“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里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蓋秦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惟秦雖有經營統一之功,而未能盡行其規劃一統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漢行之。秦人啟其端,漢人竟其緒。”

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在《中國通史》評論道:“秦始皇,向來都說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實在是抱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

就連魯迅先生也認為:“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

《過秦論》,論秦之過也。原文分為上、中、下三篇。載於《新書》第一卷,《文選》卷五十一,另見於《史記·秦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及《漢書》。全文著重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本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經驗,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鑑。 作者賈誼(前200-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洛陽人。西漢初期的政論家、文學家。

秦風:詩經國風中的內容。

秦詩產生的時代,大致說來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於前622年)這一百五、六十年間的詩。

秦風共有十首詩。包括:

車鄰駟驖小戎蒹葭終南黃鳥晨風無衣渭陽權輿

地下王朝

秦朝秦朝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東30公里處。1974年2月,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並建成博物館。秦兵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馬俑坑組成。展出的陶質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總計8000個,排列成陣,氣勢壯觀。俑分將軍俑、鎧甲俑、跪射俑、騎兵俑、武士俑、車兵俑、(馭手,兵士)弓弩俑、馬俑等。坑內還出土有數萬件實戰兵器,館內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繪銅車馬。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兵馬俑展示了古長安往日的輝煌,也是西安何已會成為絲路起點的一個寫照。

帝王世系

秦國國君世系表(嬴姓)

君主 生卒年 在位時間 年數 身份 都城 備註
黃帝 軒轅 前2495-前2395 少典 之子 嬴姓始祖
玄囂 黃帝長子
蟜極 玄囂之子
大業之父 蟜極次子, 帝嚳 之弟。他娶 顓頊 之女 女修 ,生大業 (姓名失考)
大業 大業娶 女華 ,生 伯益
伯益 大業之子
大廉 伯益長子
大廉 之子 (姓名失考)
大廉 之孫 (姓名失考)
大廉 曾孫 (姓名失考)
中衍 大廉玄孫次支(即次玄孫;長支為中衍之兄 孟戲 ),娶 太戊 之女
中衍之子 (姓名失考)
中衍之孫 (姓名失考)
戎胥軒 中衍曾孫,娶驪山女
中潏 yù 戎胥軒 之子
蜚廉 中潏之子
惡來 蜚廉長子,其弟 季勝
女防 惡來之子
旁皋 女防之子
太幾 旁皋之子
大駱 太幾之子
秦非子 約前900-前858 43 大駱之子 始封於秦
秦侯 前857-前848 10 非子 之子
秦公伯 前847-前845 3 秦侯之子
秦仲 前844-前822 23 公伯 之子
秦莊公 前821-前778 44 秦仲長子
秦襄公 前777-前766 12 莊公子 秦邑 列為諸侯
秦文公 前765-前716 50 襄公子 春秋時期
秦靖公 未即位
秦憲公 前715-前704 12 秦靖公之子,文公之孫
秦出公 前703-前698 6 憲公少子
秦武公 前697-前678 20 憲公長子
秦德公 前677-前676 2 憲公次子
秦宣公 前675-前664 12 德公長子
秦成公 前663-前660 4 德公次子
秦穆公 任好 前659-前621 39 德公第三子 春秋五霸
秦康公 前620-前609 12 穆公子
秦共公 前608-前605 4 康公子
秦桓公 前604-前577 28 共公子
秦景公 前576-前537 40 桓公子
秦哀公 前536-前501 36 景公子
秦夷公 未即位
秦惠公 前500-前492 9 秦夷公之子,哀公之孫
秦悼公 前491-前477 15 惠公子
秦厲共公 前476-前443 34 悼公子
秦躁公 前499-前429 前442-前429 14 厲公長子
秦懷公 前499-前425 前428-前425 4 厲公次子,躁公之弟
秦昭子 未即位
秦靈公 前424-前415 10 秦昭子之子,懷公之孫
秦簡公 悼子 前414-前400 15 懷公之子 戰國時期
秦惠公 前399-前387 13 簡公子
秦出子 前389-前385 前386-前385 2 也稱 秦出公 ,惠公之子
秦獻公 師隰 前424-前362 前384-前362 23 靈公之子
秦孝公 渠梁 前381-前338 前361-前338 24 獻公之子 鹹陽 重用商鞅,開始變法,為秦國強大建立基礎
秦惠王 前356-前310 前337-前311 前324改元 27 孝公之子 鹹陽 車裂商鞅但仍然用其變法 自此秦國國君開始稱王
秦武王 前328-前307 前310-前307 4 惠王長子 鹹陽
秦昭王 前325-前251 前306-前251 56 惠王次子,武王之弟 鹹陽
秦孝文王 前302-前250 前250 1 昭王之子 鹹陽
秦莊襄王 子楚 或 異人 前281-前247 前249-前247 3 孝文王之子 鹹陽
秦始皇 前259-前210 前246-前210 37 莊襄王之子 鹹陽 稱始皇帝
秦二世 胡亥 前230-前207 前209-前207 3 始皇帝 第十八子 鹹陽 嬴政 之子
秦王子嬰 子嬰 前207-前206 前207 46天 扶蘇 之 子 鹹陽 初稱皇帝,後改 秦王

說明:1.本世系中,有些人的名字已淹沒不可考,只能用稱謂來代替,並在備註欄進行說明(姓名失考)。

2.秦朝僅有三位君主:秦始皇、秦二世、秦三世。秦朝君主與秦國君主不是同一個概念。

秦朝經典

1.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 姓趙氏,名政。漢族,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39歲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稱帝。前247年,秦王趙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22歲的秦王政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秦王趙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給自己起名“皇帝”。一生中有功也有過,與漢武帝並稱為“秦皇漢武”。

2.秦兵馬俑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東30公里處。1974年2月,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並建成博物館。秦兵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馬俑坑組成。展出的陶質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總計8000個,排列成陣,氣勢壯觀。俑分將軍俑、鎧甲俑、跪射俑、騎兵俑、武士俑、車兵俑、(馭手,兵士)弓弩俑、馬俑等。坑內還出土有數萬件實戰兵器,館內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繪銅車馬。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兵馬俑展示了古長安往日的輝煌,也是長安何已會成為絲路起點的一個寫照。

3.過秦論

《過秦論》,論秦之過也。原文分為上、中、下三篇。載於《新書》第一卷,《文選》卷五十一,另見於《史記·秦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及《漢書》。全文著重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本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經驗,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鑑。 作者賈誼(前200-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初期的政論家、文學家。

4.秦風

秦風:詩經國風中的內容。

秦詩產生的時代,大致說來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於前622年)這一百五、六十年間的詩。

秦風共有十首詩。包括:

車鄰駟驖小戎蒹葭終南黃鳥晨風無衣渭陽權輿

5. 秦時明月

得源於王昌齡的七絕“秦時明月漢時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此詩是王昌齡的七絕中,最為人矚目的一首。許多人說這詩是神品。開頭第一句,就非同凡響。“秦時明月漢時關”似乎難以為人理解,怎么秦時的明月,“關”卻是漢時的呢?但此句,妙就妙在這裡,寓意深遠就在這裡。這一句是說,把守漢時的關口的軍人,而看到的是和秦時相同的明月,而時間已經飛逝去了。接下來承接上句的是“萬里長征人未還”,就延伸了第一句的意思。

6.《大秦帝國》

孫皓暉著

重現金戈鐵馬戰國七雄的風姿,開創千古風流大秦帝國的霸業

戰國三百多年的紛爭,打破了古典聯邦王國時代的窒息封閉,這是一個名將輩出,大才如雲,英主迭起的時代。大秦帝國正是產生於這個時代,一步一步,統一了中國……

在整理這批從海外回到祖國的秦簡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兩個迄今歷史資料上從未記載過的新郡名稱,這個發現將可能改寫目前‘秦朝48郡’的考證。”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院長陳松長興奮地說。

這兩個新發現的郡,一個叫州陵郡,一個叫清河郡。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確立“郡縣制”最早的朝代,“郡縣制”對中國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形成中央集權制國家起到重要作用。

記者看到,在已經清理完畢的秦簡當中,有一枚保存完好的秦簡中清晰地出現了“丙辰朔己卯南郡叚守賈報州陵郡”等字眼。

“在目前整理的部分秦簡裡面,‘州陵守,州陵叚守’至少出現過三次。‘守’一般都是郡守一級的,這說明州陵在秦代是一個郡名。”陳松長教授介紹說。

另外一枚秦簡當中,則清晰地寫著“清河叚守”的字眼。陳松長說:“雖然沒有清河郡的名字,但是有清河叚守,‘守’是郡一級的官,那么,清河也應該是郡名。”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的專家查考後發現,上述兩處郡名並不在目前歷史學界確定的“秦朝48郡”名單之內。歷史資料記載,清河、州陵兩郡出現在漢朝。一個疑問出現了:這次搶救回來的到底是秦簡還是漢簡?

專家們通過兩個證據確定了這些簡出自秦朝。一個證據是從簡的質地上和書寫風格上分析,應該是秦簡;另外一個重要的證據是紀年,保存完好的簡當中清晰的刻有“二十五年,六月朔,六月,丙辰”等文字,這個記載只和秦朝乾支紀年法是相對應的,因此這是秦簡,不是漢簡。

嶽麓書院搶救性回購的這批秦簡,不但新發現了州陵郡和清河郡,簡文中還發現了“蒼梧”“洞庭”等里耶秦簡中出現過的秦代郡名。對於秦漢史研究而言,這批秦簡和里耶秦簡將互相補充,互相解釋,互相印證,成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湖南大學黨委宣傳部幹部李璀介紹說,目前,嶽麓書院的眾多專家仍然在進行秦簡的初步整理工作,這些文物還將陸續向世人揭示新的歷史信息。

度量衡

計算物品長短的器具叫度,測量物品容積的器具叫量,測量物體輕重的器具叫衡。通過對秦代多種度量衡器的反覆測量計算,得知秦的一尺長23.1厘米,秦的一升為202毫升,秦的一斤相當於今天的250克。

經濟發展

土地私有

土地私有的確認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階級統治的經濟基礎。秦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三十一年)“令黔首自實田”,即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報占有土地的數額,政府根據數額徵收田租。這意味著私有土地受到封建政權的保護,意味著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國正式得到確認。這在當時是有積極作用的。

統一措施

統一文字

在秦統一之前,文字的形體非常紊亂,同一個字所採用的聲符、形符都有很大的差異。這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嚴重障礙。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對文字進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通用於公文法令。

後來程邈又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字型,整理出更為簡便的新書體——隸書,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範圍推廣。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證明秦朝的官方文書已經使用隸書。先秦古字經過這次整理後,字型結構得到簡化和定形,這對推行法令、傳播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其形狀、大小、輕重各不相同,特別是價值不等,換算困難。秦滅六國後,實行統一貨幣措施:貨幣分二等,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形方孔的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克服了過去貨幣不統一的混亂狀態,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流。

戰國時期,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秦統一後,把商鞅變法時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國,並專門頒發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把它銘刻在官定的度量衡器上,發到全國,作為標準器具。現存鹹陽出土的“大良造商鞅量”底面,即補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同時,還繼續執行度量衡定期檢查制度,每年二月對全國度量衡器進行鑑定,以保證計量器具的準確和統一。

秦朝統一度量衡的目的在於保證政府的賦稅收入,但它對消除各地割據勢力的影響,以及促進經濟發展、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

秦直道秦直道

秦統一後,立即下令拆毀以往各國修築的關塞、堡壘等障礙物。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於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修建了以首都鹹陽為中心的馳道。主要幹線有兩條:一條向東直通燕齊,一條向南直達吳楚。

這些馳道寬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栽青松一株。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條由鹹陽向北延伸的直道,經雲陽、上郡直達九原,全長1800餘里,這條“直道”的遺蹟現在尚可辨識。

另外,還在今雲貴地區修“五尺道”。又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了攀越五嶺的“新道”。這樣,一個以鹹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繫在一起了。同時,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六尺,保證車輛暢通無阻。

焚書坑儒

公元前221年,當秦統一的事業剛完成時,就在建立什麼樣的國家體制的問題上發生了一場爭論。以宰相王綰為首的一部分官吏,主張實行郡國並行制。廷尉李斯堅決反對,他認為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完全是西周分封諸侯所造成的。只有廢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禍亂。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在全國確立了郡縣制。

“焚書”事件

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又提出了恢復分封制的主張。丞相李斯加以反駁。他指出,時代不同,治理的方法也應該不同。腐儒“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統一可能遭到破壞。因此他建議:

一、除《秦紀》、醫藥、卜筮、農書以及國家博士所藏《詩》、《書》、百家語外,凡私人所藏諸子經典、《詩》、《書》和其他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的史書,一律限期交官府銷毀,逾期不交的,處以黥刑並罰作城旦(旦即早晨,是清晨就開始築城的一種苦役);

二、兩人或以上私下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

三、嚴禁私學,“以吏為師”。

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事件。

坑儒事件

公元前212年,兩個術士因沒能按時完成煉丹的任務而準備逃跑。在臨走前對秦始皇進行了議論、誹謗。事情敗露,秦始皇下令追查。據《史記》記載,因此事,有大約四百六十餘人在鹹陽被坑殺。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坑儒”事件。

疑點

一、歷來的很多史書都把焚書坑儒作為秦始皇信奉法家、敵視儒家的證據。但細究《史記》原文,發現,在“焚書”事件中,李斯提議民間不得留有“詩、書、百家語”。從這裡可以看出,李斯是提議民間不得保留包括法家、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的經典(《詩》、《書》在秦朝還沒有成為儒家的經典,也不是哪一家的經典,所以被單獨列出來)。再從事件的起因來看,是分封制與郡縣制之爭引發的,而不是儒法之爭。縱觀整個事件,儒家是其中的受害者,法家何嘗不是,其餘的各家又何嘗不是,怎么到了後世史書中卻只強調了儒家呢?

二、“坑儒”事件中,秦始皇得知兩個方士私逃且誹謗自己後,大怒,下令將這批文學方術士,交給了御史處置。按照秦代的制度,文學方術士們交由御史處置,他們將接受嚴格的法律審判,根據秦始皇怒氣中提到的罪名,他們將被定以“妖言”之罪,依法腰斬處死。然而從記載的結果來看,他們是被活埋處死的。根據近年來出土的大量法律文書,尤其是雲夢秦簡來看,死刑沒有活埋處死的律文和案例。在秦漢歷史上,活埋處死,僅僅出現在殘酷的戰爭中,有名的比如秦國大將白起活埋趙國四十萬戰俘,項羽活埋秦國二十萬降卒等。《史記》的記載有考古出土的資料明顯不符。

三、在“坑儒”事件中,方士盧生、侯生和韓眾逃亡,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從此下落不明。徐福是與韓眾和盧生等一起直接受到秦始皇譴責的人,指名道姓,罪行最重。奇怪的是,徐福並沒有受到坑儒事件的影響,他沒有逃亡,也沒有受到法律的追究,他逍遙法外,繼續為秦始皇尋找永遠找不到的仙藥。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就在“坑儒”事件的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又來到了琅琊台,再一次與徐福相見。秦始皇不但沒有將徐福繩之以法,反而再一次聽信徐福的巧語花言,乘船下海射大魚,親自動手清除妨礙仙人仙藥出現的障礙。這就有一個疑問了,為什麼被秦始皇點名的徐福可以安然無恙,反而是儒生被牽連了呢?

鞏固統一

北征匈奴

匈奴威脅

匈奴族是居住在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之一,長期以來活動於南達陰山,北至貝加爾湖之間,成為北方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

戰國後期,匈奴已進入奴隸社會。奴隸主貴族利用騎兵行動迅速的優勢,經常深入中原,對以農業為主的內地各族進行襲擾和掠奪。當時,秦、趙、燕與匈奴為鄰,經常發生戰爭。由於各國忙於內戰,一般對匈奴都採取守勢,在北邊修長城並派軍隊戍守。秦統一後,匈奴族對秦的威脅仍然很大。

為了解除匈奴的威脅,秦始皇於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向河套(即所謂“河南地”)征伐。戰鬥進行得很順利,公元前215年收復了河套南北的廣大地區,並在這個地區設定了34個縣,重設九原郡。

為了進一步鞏固這裡的統治,秦始皇於公元前211年遷三萬多戶居民到北河、榆中(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墾田生產,開拓邊疆。這次大規模的移民,無論在經濟上、軍事上均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搶掠,而且促進了這一地區的開發。

在同匈奴奴隸主貴族的鬥爭中,秦朝又修築了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長城。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把過去秦、趙、燕三國長城連線起來,修築一條從臨洮(甘肅岷縣)一直到遼東碣石的萬里長城。這條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內地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服百越

南服“百越”

在中國南部和東南部是越族人民的居住地區。這些越族通稱為“百越”,分布在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兩廣地區,各自獨立,互不相屬。

秦始皇在滅楚之後,很快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帶的越族,建置會稽郡。接著於公元前221年,分別征服了居住在今溫州一帶的東甌和今福建境內的閩越,設定閩中郡。秦始皇命令尉屠睢指揮五十萬大軍,分五路南下,對居住在今兩廣地區的南越和西甌進行大規模的戰爭。秦軍遭到越族的抵抗,相持達三年之久。

秦始皇為了支援前線的戰爭,命令監御史祿在今廣西興安縣北開鑿了一條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桂江支流灕江之間的交通,解決了運輸糧餉的困難,才將越族打敗。

公元前214年,越族乘秦軍不備,大敗秦軍,殺死尉屠睢。秦始皇又增派援軍,終於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次年,又遷徙了五十萬人戍守五嶺,與越人雜居,從而加速了民族融合和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統一意義

擴大疆域

秦始皇統一南方和東南,客觀上有利於民族融合。如秦在統一過程中,派遣數十萬內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帶到南方,促進了當地的開發。

在共同開發南方邊地的過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別是修鑿了靈渠,使長江水系同珠江水系連結起來,對中原地區同南方、西南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經過對匈奴、越族的戰爭後,秦的疆域空前遼闊,東達大海,西至臨洮,“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在這個廣大地區內居住著各族人民,由於統一在一個國家政權之下,相互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繫進一步增強了,並解除了各民族之間的戰爭所帶來的災難。

主要建築

阿房宮和驪山陵

秦阿房宮地磚“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秦阿房宮地磚“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

在統一六國過程中,秦始皇就派人將各國宮殿圖樣描繪下來,動用大批勞力在鹹陽照樣修建。統一的次年,即在渭水南岸修建信宮和甘泉前殿。

公元前212年,又在渭南的上林苑建築規模宏大的朝宮,其前殿稱阿房宮。據記載,僅阿房宮的面積,東西就有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容一萬人,下面可豎立五丈的大旗。

當時興建的離宮別館達七百餘所,遍布函谷關內外及渭水南北。

秦始皇還為其死後準備了同樣豪華的陵墓,這便是與阿房宮齊名的驪山陵。在未統一之前,他就在驪山北麓(陝西臨潼縣城東)給自己修建墳墓。

驪山陵高五十餘丈,周圍五里多,內築各式宮殿,陳列著各色珍奇珠寶,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極其驚人的。據記載,僅修驪山陵就動用刑徒及奴隸70萬人,再加上防備匈奴的30萬人,戍守五嶺的50萬人,如果再算上修馳道、搞運輸的人,全國服役的人,估計不下200萬。而當時全國不過有2000萬人口。

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的力役比以往多20倍。大量勞力脫離生產,人民負擔又如此沉重,這就加速了農民的破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

在當時,勞動人民稍有反抗,就遭到殘酷的鎮壓。這便使全國變成一個巨大的監獄,到處出現“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恐怖景象。

農民起義

殘暴統治

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社會矛盾的激化

秦統一後,雖然採取了一些促進社會發展的措施,但是,秦朝的殘暴統治和對人民的無限制的搜刮徭役,則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了新的災難,使被壓迫階級同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秦始皇在位時期,對農民的統治和剝削是非常殘酷的。田租、口賦、徭役和兵役是壓在農民頭上的沉重負擔。

田租是按土地數量徵收的土地稅,不論耕種與否,都要徵收地租。這實際上是使已經失掉土地和無力耕種土地的農民增加了負擔,而使大地主得以逃避國家的租稅。賦是按人頭徵收的人口稅。徭役和兵役是造成人民痛苦和災難的重要原因。秦始皇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無休止地徵發徭役,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二世昏庸

秦二世的昏庸統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秋,秦始皇巡行到沙丘(河北平鄉縣東北)途中病死。宦官趙高拉攏李斯,偽造詔書,廢公子扶蘇,立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

秦二世是一個昏庸的君主,其殘暴程度超過秦始皇。他在埋葬秦始皇時,竟下令把後宮無子女的宮女全部殉葬,又怕泄露陵墓內的秘密,把修陵的工匠也活埋了。

陳勝吳廣

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秦二世下令徵調淮河一帶貧苦農民九百人到漁陽(北京密雲)戍守。陳勝、吳廣也在被征之列,並指定為屯長。

在秦尉的監督下,這九百名戍卒行至蘄縣大澤鄉(安徽宿縣西寺坡鄉劉村集),適值大雨,道路不通,無法按期到達指定地點。按秦法,戍卒誤期要處斬。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陳勝、吳廣密謀起義。他們殺掉秦尉,發動戍卒起義,號稱“大楚”,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戍卒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的旗幟。

農民軍以陳縣為起義中心,向秦王朝發動總攻。當時兵分三路,目標是秦王朝的國都鹹陽:一路由吳廣率領進攻滎陽(河南滎陽),以便打開通去鹹陽的大道;一路由宋留率領,迂迴南陽(河南南陽),攻武關;另一路由周文率領,進攻關中,直取鹹陽。

章邯擊敗周文後,率軍向滎陽反撲,吳廣失利,被部下所殺。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和王離的邊防軍也共同進攻陳縣。陳勝軍只得放棄陳縣,向東南退卻。當陳勝退到下城父(安徽亳縣東南城父集)時被其車夫莊賈殺害。陳勝、吳廣犧牲後,由他們點燃的反秦鬥爭的烈火併沒有熄滅。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雖然前後只有六個月時間,但是他們所領導的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奮臂為天下倡始”的首創精神,“削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英雄氣魄,鼓舞著後來的千千萬萬農民反抗封建統治的鬥爭。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的腐朽統治,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礎。

大澤鄉起義爆發後,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勢。攻下陳縣(河南淮陽)之後,在大家擁戴下,陳勝自立為王,國號“張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政權打出了“伐無道,誅暴秦”的口號,鼓舞了全國的反抗鬥爭。於是,在全國範圍內,人民紛紛參加起義。此時,項梁、項羽也起義於吳縣(江蘇蘇州市),劉邦則起義於沛縣(江蘇沛縣東),其餘“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史記·秦始皇本紀》)

農民軍以陳縣為起義中心,向秦王朝發動總攻。當時兵分三路,目標是秦王朝的國都鹹陽:一路由吳廣率領進攻滎陽(河南滎陽),以便打開通去鹹陽的大道;一路由宋留率領,迂迴南陽(河南南陽),攻武關;另一路由周文率領,進攻關中,直取鹹陽。

各路大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橫掃中原廣大地區。尤其是周文的大軍,在西征的途中,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民眾爭先恐後參加起義軍。起義大軍躍過函谷關,直插關中,一直打到距鹹陽只有幾十里的戲(陝西臨潼縣東),直接威脅著秦都鹹陽。

周文大軍至戲的訊息,使秦二世恐慌萬狀。他採用章邯的建議,大赦天下,釋放並武裝驪山刑徒和奴產子,由章邯率領三十多萬大軍,向起義軍猛撲過來。同時從北方調回王離軍隊作為援軍。周文大軍由於孤軍深入,後援不繼,先後失利,周文自殺。西路軍失敗。

章邯擊敗周文後,率軍向滎陽反撲,吳廣失利,被部下所殺。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和王離的邊防軍也共同進攻陳縣。

陳勝軍只得放棄陳縣,向東南退卻。當陳勝退到下城父(安徽亳縣東南城父集)時被其車夫莊賈殺害。陳勝、吳廣犧牲後,由他們點燃的反秦鬥爭的烈火併沒有熄滅。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雖然前後只有六個月時間,但是他們所領導的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奮臂為天下倡始”的首創精神,“削木為兵,揭竿為旗”的英雄氣魄,鼓舞著後來的千千萬萬農民反抗封建統治的鬥爭。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戰爭,沉重地打擊了秦王朝的腐朽統治,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礎。

秦朝滅亡

反秦起義

項羽起義

陳勝、吳廣犧牲後,反秦鬥爭暫受挫折,但鬥爭的新高潮很快興起。繼續領導農民進行反秦鬥爭的是項羽和劉邦。項梁、項羽出身於楚國舊貴族,項氏世代為楚將,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國著名的大將項燕。項梁因犯罪,帶著侄子項羽逃到吳縣(江蘇蘇州)。

公元前209年九月,陳勝、吳廣起義的訊息傳到吳縣時,項梁、項羽二人殺死會稽郡守,回響起義,得精兵八千人,項梁做了會稽郡守,項羽為裨將。

公元前208年二月,項梁軍渡江後,陳嬰領導的二萬起義軍前來會合,英布、蒲將軍兩支起義軍也歸附項梁,起義軍的隊伍迅速擴大。不久,呂臣和劉邦所率領的起義軍也前來會合。劉邦做過泗水(江蘇沛縣東)亭長。公元前209年,他在沛縣縣吏蕭何、曹參等支持下,聚眾二三千人,在沛地起義。

陳勝遇害後,項梁等擁立前楚懷王的孫子心為王,仍號楚懷王,都於盱眙(今江蘇盱眙縣),項梁自號武信君,陳嬰為上柱國。

諸軍集結

章邯率領的秦軍在鎮壓了陳勝起義軍後,移軍東進,破魏,攻齊。同年七月,項梁與齊田榮軍一起,在東阿(山東陽穀縣東阿鎮)給章邯軍以迎頭痛擊。

項羽、劉邦率領的另一支起義軍攻占城陽(河南范縣濮城東南)。接著項、劉又率軍大破秦軍,殺三川郡守李由。這時,項梁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九月,章邯指揮秦軍,乘虛夜襲,在定陶大破項梁軍,項梁戰死。

項羽、劉邦聽到項梁犧牲的訊息後,從陳留前線撤回,與諸軍集結於彭城,楚懷王也自盱眙遷至彭城。各支起義軍互相呼應,等待時機,繼續戰鬥。

巨鹿之戰

巨鹿圍困

章邯破項梁軍後,渡河向張耳、陳余所率領的趙軍進攻。此時,張耳、陳余擁立趙國舊貴族趙歇為王。章邯入邯鄲,遷其民於河內。趙王歇、張耳退至巨鹿城(河北平鄉),又被秦軍王離部圍困,乃派使者向楚懷王求援。

起義軍在彭城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分兵二路:一路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主力北上救趙;另一路則由劉邦率軍向西挺進,直攻關中。會上決定兩路大軍誰先進關,就立為關中王。

救趙的大軍至安陽(山東曹縣東南)後,宋義畏敵如虎,裹足不前。項羽殺死宋義,懷王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歸項羽指揮。

公元前208年,項羽遣英布和蒲將軍率二萬人渡漳河,援救巨鹿。這時巨鹿城中糧盡兵少,異常危急。於是項羽率領全軍渡河,“破釜沉舟”。渡漳水後,起義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與秦軍接連激戰,九戰九捷,終於大敗秦軍,殺蘇角,俘王離。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中最激烈的一次戰役,也是具有決定性的一次大戰。由於起義軍的浴血奮戰,擊垮了秦朝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爭的形勢,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

起義軍打敗秦軍後,項羽召見諸侯將領,他們“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於是,項羽被推舉為“諸侯上將軍”。從此,項羽成為反秦鬥爭中叱吒風雲的英雄和領袖。

巨鹿解圍後,章邯退至棘原(巨鹿南),項羽軍駐漳水之南,兩軍對峙。秦軍的連續失利加深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秦二世派人責備章邯,章邯異常恐懼。在項羽的沉重打擊下,章邯不得不於公元前207年七月向項羽投降。

秦朝滅亡

起義軍壯大

公元前208年秋天,劉邦率領起義軍向鹹陽進軍。他在途中注意收編、聯合各路反秦武裝,使起義軍隊伍日益壯大。

次年二月,劉邦率軍向西進發,過高陽(河南杞縣西),採納小吏酈食其的獻策,一舉攻克陳留,取得大量儲糧,為西進提供了物質條件。三月,起義軍繼續向西挺進,在白馬(河南滑縣南)以東,大破秦軍。在攻洛陽失利後,又轉而向南,迫使南陽郡守投降。

從此,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入關中。

起義軍的勝利,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趙高懼怕秦二世追究軍事失敗的罪責,派女婿閻樂(任鹹陽令)、弟趙成(任郎中令)殺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嬰,去帝號,稱秦王。

子嬰又殺趙高等,企圖阻止義軍西進。劉邦用張良計,設疑兵,威脅秦軍,乘其不備,大破秦軍,接著乘勝進攻。

公元前207年一月,劉邦率義軍至灞上(陝西西安市東南)。僅僅當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嬰,只好以繩系頸,乘素車白馬,捧著御璽符節,在鹹陽的朝道旁,向起義軍投降,盛極一時的秦王朝滅亡。

歷史地位

秦朝秦朝

秦朝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存在的時間雖然很短,但由此開始的政治、經濟制度在以後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由秦代開創的各種制度以及遼闊的疆域、高度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對古代世界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所以,“秦人”同後來的“漢人”、“唐人”一樣,成了世界各國對中國人民的代稱,歐洲人至今仍稱中國為China,日本人稱中國為“支那”(日本侵華期間此稱呼是種蔑稱,為避嫌,現在一般日本人忌稱此名),就是由“秦”演變來的。

作為秦朝創始者的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完成統一事業,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這就決定了他在中國歷史上的突出地位。

中國朝代

朝代歌: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更多歷史知識詳見歷史百科
朝代年份
夏朝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正式國號為夏後氏,后羿篡位後,國號為有窮氏,寒浞殺后羿依然以有窮氏為國號)
商朝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始為戰國)
戰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漢朝公元前206年220年12月10日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
西漢公元前202年二月-公元9年1月10日
新朝公元9年 1月10日公元23年
東漢25年220年12月10日
三國220年12月10日280年5月1日
曹魏220年266年2月4日
蜀漢221年263年十一月
孫吳222年280年5月1日
晉朝266年2月4日420年
西晉266年2月4日316年
東晉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國304年439年
公元前趙304年329年
成漢304年347年
公元前涼314年376年
後趙319年351年
前燕337年370年
前秦351年394年
後秦384年417年
後燕384年407年
西秦385年431年
後涼386年403年
南涼397年414年
南燕398年410年
西涼400年421年
407年431年
北燕407年436年
北涼397年439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南朝宋420年479年
南朝齊479年502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
南朝陳557年589年
北朝439年581年
北魏386年534年
東魏534年550年
北齊550年577年
西魏535年556年
北周557年581年
隋朝581年618年
唐朝618年907年
唐朝武周前)618年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唐朝武周後)705年907年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五代907年960年
後梁907年923年
後唐923年936年
後晉936年946年
後漢947年950年
後周951年960年
十國902年979年
吳越907年978年(893年開始割據)
閩國909年945年(893年開始割據,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南平924年963年(907年開始割據,即荊南國
馬楚907年951年(896年開始割據)
南吳902年937年(892年開始割據)
南唐937年975年
南漢917年971年(905年開始割據)
北漢951年979年
前蜀907年925年(891年開始割據)
後蜀934年965年(925年開始割據)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遼朝947年1125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金朝1115年1234年
元朝1271年1368年
明朝1368年1644年4月25日
南明1644年1662年
清朝1636年1912年2月12日1616年國號為,史稱後金1636年改國號大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