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十四經發揮》元·滑壽撰於至正元年(1341年)。該書問世不久,原本即失,其內容由薛鎧、薛已收入《薛氏醫案》才得以保存下來。《十四經發揮》共分3卷,每卷1篇。卷上為“手足陰陽流注篇”,總論陰陽經脈氣血流注次序;卷中為“十四經脈氣所發篇”,論十四經循行路線、腧穴位置及手足十二經“是動”病的臨床表現;卷下為“奇經八脈篇”,論奇經八脈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書中把督任二脈提高到與十二正經同等的地位,是對經絡學說的發展。把657穴全部分屬於十四經脈,也是滑氏的一大發明,他所倡導的循經取穴方法,一直為後世針灸醫生所遵從。 《十四經發揮》在元代忽泰必烈的《金蘭循經取穴圖解》的基礎上充實而成。《十四經發揮》刊行後,於1303年刊行的《金蘭循經》漸散佚,至無傳本。《十四經發揮》的主要特點,是以十二經脈的流注先後為序註明有關穴位,因任,督二經也有專穴,故附入,總稱為十四經。
作者
滑壽(1304—1386),字伯仁,一字伯本,號攖寧生。原籍河南襄城,先遷儀真(今江蘇儀征),後遷居餘姚。學儒於韓說,善文能詩。學醫初從王居中攻《素問》、《難經》,訂正《素問》,按髒象、經絡、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脈、針刺、陰陽、標本、運氣、薈萃12項類聚經文,集為《讀素問鈔》;訂誤、疏義《難經》,撰《難經本義》。復取諸家所長,醫術銳進。後從高洞陽學針灸,確定人體647個穴位,能用針砭法治療難產等多種病症。精於診而審於方,針灸、藥劑並用,尤長婦科。嘗謂“醫莫先於脈”,撰《診家樞要》,類列29脈,頗有發揮。又采《素問》、《靈樞》等經穴專論,著《十四經發揮》,後為針灸取穴依據。所著《麻疹全書》提出用檢查“口腔黏膜斑”診斷早期麻疹患兒,較歐洲人“科氏斑”發現早幾個世紀。晚年自號攖寧生,容色仍如童孺,好飲酒,83歲卒。尚著有《攖寧生要方》、《痔瘺篇》、《滑氏脈訣》、《攖寧生補瀉心要》、《滑氏方脈》、《滑氏醫韻》、《滑伯仁正人明堂圖》等。今餘姚龍泉山有滑壽亭,餘姚鎮有滑壽路。
中醫文化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