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確》

《脈確》

《脈確》是中國著名中醫黃琳述著作。

基本信息

《脈確》卷二

脈理作為歌,便誦習也。其以浮沉至數辨,及不以浮沉至數辨者,各從其類,欲其易分別也。浮沉等脈,即用浮沉等字之韻,欲其不混淆也。脈之應病,以《內經》為主,《內經》未詳者,以《脈經》補之,《脈經》未詳者,以歷代名醫之說補之,欲其簡而賅也。有是脈即有主是病之由,復逐句箋釋於其下,欲其明且暢也,較前人脈賦脈詩,頗有勝處,有志醫學人,由此入門,雖曰捷徑,實為正路矣。脈以輕取辨者,曰浮,輕手便得,如木浮水上。其以浮辨者,曰洪,浮大來有力,去無力。曰虛,浮大按之無力。曰芤,浮大無力,按之中央空,兩邊實。曰散,浮大無力,至數不齊,渙漫不收。曰微,浮細無力,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凡六脈) r右手經絡圖p04-a41a6.bmpr (浮)《內經》謂之毛。 浮脈輕手得,如木水中浮,(浮,秋脈也,春夏冬見之,則病脈也。然在秋輕虛以浮,來急去散,則為平脈,若中央堅,兩邊虛,此謂太過,細而微,此謂不及,亦病脈也。)有力表邪清涕嗽,惡寒發熱 令人愁,(風邪自皮毛入,皮毛合肺,肺開竅於鼻,肺受寒,金寒則生水,故鼻流清涕。風邪迫肺則氣逆,故嗽。肺主衛,風邪入則皮毛閉固,衛氣不能溫外,故惡寒。肺與心皆在上,肺邪傳心則心火郁,心主營,營行血脈,故一身發熱。仲景謂∶冬月寒傷營,則發熱惡寒 無汗。

風傷衛,則發熱惡風有汗,此固然矣。然四時感冒者,亦發熱惡寒,必用表藥而愈。蓋表藥其昧皆辛,辛開毛孔,散火郁,毛孔開則衛氣外達,火郁散則營血內安,營衛調和則汗出而寒熱解矣,)寸主頭疼關腹滿,尺司癃閉好推求。(自胸至頭,寸主之。諸陽經起於頭,風邪自皮毛深入則歸經,故頭痛,肝脾與腎,其脈常沉,今脈浮乃陽亡乘陰也,陽盛則熱。木之性,寒則凋,熱則旺,肝木旺則克脾土,脾虛則不欲食而腹滿; 腎竅於二陰,其性惡燥,熱盛則血燥而大腸不潤,故閉,氣燥而膀胱不化,故癃。癃者、小便不利也。)浮緊傷寒浮虛暑,(寒傷營,營行脈中,寒氣勁急,故脈緊;暑傷氣,故脈虛。)浮緩風濕自宜搜,(濕氣濡滯故脈緩,凡頭重身重,腿膝痛,浮腫,大便泄,小便黃者,風濕證也。)浮滑風痰浮數熱,(滑主痰,帶浮則為風痰;數主熱,帶浮則為風熱。)無力須將血弱謀。(陽盛故脈浮,陰虛故無力,遇此等脈,不宜輕用表藥。) r《內經》切脈圖p04-a41a7.bmpr (洪)《內經》謂之鉤,又謂之大。 應指雖浮大,來盛去衰便曰洪,(洪,夏脈也,春秋冬見之,則病脈也。然在夏來盛去衰如鉤,則為平脈,若來盛去亦盛,此為太過,來不盛去反盛,此為不及,亦病脈也。如鉤者,浮候之,來盛下垂曲如鉤狀,去衰則又柔和矣,故為平脈。)真陰不足,邪氣相攻,(人之正氣,陰陽相配者也。陰陽和則無病,陰不足則陽盛,陽盛則生火,火者偏勝之氣也,偏勝之氣為邪氣,邪氣即邪火。)寸洪身熱兼膚痛,咳唾煩心亦可窮,(陽盛故生熱,火不得泄故膚痛,火傷肺故咳唾,心惡熱故煩。)嘔與脹,察關中,(胃喜清涼而 惡熱,嘔者,火上炎也,火郁而不散也。)尺虛宜壯水,泄痢不宜逢。(尺脈洪,相火旺也,宜壯水以制陽光;若泄痢尺脈洪者,難治。)李瀕湖謂∶洪脈非夏,昇陽散火宜。愚按∶新病身強及洪見寸關者,昇陽散火可也。若久病身弱及洪見兩尺者,又宜以滋陰降火為是。(虛)瀕湖引《內經》雲∶氣來虛微為不及,病在內。愚按∶虛脈浮大無力,微脈浮細無力,大中不能見細,則虛不可兼言微矣。今考《內經》謂∶氣來不實而微為不及。不實者細,無力之謂也,故可言微。瀕湖便以不實改作虛字,誤。虛來浮大軟無力,夏月逢之暑病居,(暑病,發熱有汗脈虛者,宜清暑益氣;若發熱惡寒無汗,脈浮數而不虛者,宜清暑解表。)

寸虛自汗多驚悸,(虛脈主氣血虛,正氣虛則邪氣實,邪氣實便是火,火愈甚則表虛,汗者,心之液也,血所化,表既虛則營亦不固,血隨火化,外泄於表自為汗;心藏神,血虛則神失所養,故多驚;火氣衝心,故跳動而多悸。)關主中宮脹不舒,(血虛肝鬱則脹;脾胃虛,中氣不足,亦脹。)潮熱 骨蒸痿候尺,(陽氣終巳,陰氣始午,陰虛則交午時陰分,而陽氣並之,陽勝則外越為肌膚熱,內爍為骨髓 熱,熱在骨謂之骨蒸,曰如潮水之應時而至,謂之潮熱,骨枯髓竭,足不任身,謂之骨痿。)卻憐久病定亡軀。(芤革)芤而弦曰革,主陰虛失血,與芤同,今附於此。《脈經》謂∶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舊謂前後為兩邊,固非矣。李士材以浮沉為兩邊,亦不是,有力謂之實,浮中沉相去無幾,豈有浮候實,沉候實,而中候獨見其空者乎?據《內經》論浮脈雲∶其氣來毛,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由是推之,則兩邊指兩旁也,蓋芤脈浮大而軟,按之兩旁實而中央獨陷下,此血不充之象,故主失血諸證。輕手取之浮大軟,重按中空邊實芤,(芤,草名。中空如蔥。血行脈中,失血者其脈中空,故以芤比之。)寸關吐衄腸癰病,尺部崩淋便血流。(吐血,衄血、腸癰、血崩、血淋、大便下血等證,皆陽盛陰虛也,惟陽盛故其脈浮大,惟陰虛故其脈中空。)(散)有表無里大而散,至數不齊,楊花無定空中泛,左寸怔忡,右寸自汗,(散主氣實血虛,心主血,血虛則心神恍愧不寧曰怔忡。氣實,邪氣實也,邪氣實則熱,熱則氣泄,故自汗。)左關溢飲兮,(陰虛生內熱,胃熱則津液耗而發渴,渴多飲,滲入肌膚腸胃之外,謂之溢飲。)右關食痹腫亦堪斷,(胃熱則不和,不和則不消谷,因而痞悶,曰食痹。,足脛也。陽明胃經下循脛外廉,胃熱故腫。)尺為血大虛,兩足如斯終壽算。(經以腎脈散為血少。戴同父曰∶腎脈散,諸病脈代散,皆不可治也。)(微)重手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極其微,微屬陰陽虛弱候,(惟陰陽皆虛,故其脈見若有若無之象,而名之曰微。)惡寒發熱汗霏霏,(陽虛則生寒,陰虛則生熱,陽不外固,陰不內守則多汗。)寸微衄血驚兼喘,關主中寒拘急危,(氣血虛則中寒,寒則心下拘急。拘急,不寬暢也。)尺中厥逆元陽損,(陽火生於陰精,陰精虛則陽火弱,陽火熱則手足寒而為厥,陰陽不交,氣上沖而為逆也。)女子崩中帶下虧。脈以重取辨者,曰沉,重按始得。其以沉辨者,曰伏,重按之,著骨乃得。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六)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內經知要》
《難經》
《千金方衍義》
《女科百問》
《奇症匯》
《名醫別錄》
《內經博議》
《女科證治準繩》
《脾胃論》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名醫類案》
《內經評文》
《脈訣刊誤》
《內外傷辨惑論》
《脈訣乳海》
《難經本義》
《難經集注》
《難經經釋》
《難經正義》
《脈理求真》
《女科撮要》
《明目至寶》
《明醫雜著》
《普濟本事方》
《普濟方》
《齊氏醫案》
《奇經八脈考》
《明醫指掌》
《千金寶要》
《脈因證治》
《評琴書屋醫略》
《眉壽堂方案選存》
《寧坤秘籍》
《內經藥瀹》
《難經匯注箋正》
《霉瘡秘錄》
《女科指掌》
《脈確》
《脈說》
《脈學發微》
《名方類證醫書大全》
《內經方集釋》
《脈要圖注》
《脈訣筌蹄》
《脈理存真》
《脈語》
《內經拾遺方論》
《脈理宗經》
《梅氏驗方新編》
《內外功圖說輯要》
《脈訣指掌病式圖說》
《內照法》
《南北經驗醫方大成》
《南病別鑒》
《南雅堂醫案》
《南雅堂醫書全集》
《秘傳推拿妙訣》
《脈如》
《民眾醫藥指導叢書》
《脈訣纂要》
《脈訣啟悟注釋》
《難經疏證》
《難經懸解》
《名醫傳》
《難經直解》
《倪涵初瘧痢三方》
《年希堯集驗良方》
《脈學輯要》
《弄丸心法》
《女丹合編》
《女科·產後編》
《明目良方》
《脈學輯要評》
《女科輯要》
《女科經論》
《女科萬金方》
《女科要略》
《明堂人形圖》
《脈學入門四言舉要》
《瘧疾論》
《歐希范五臟圖》
《盤珠集胎產證治》
《旁篇》
《炮炙大法》
《佩文齋廣群芳譜·藥譜》
《脈訣四言舉要》
《片玉痘疹》
《片玉心書》
《平樂郭氏正骨法》
《莫氏錦囊十二種》
《內功圖說》
《脈義簡摩》
《普門醫品》
《七松岩集》
《脈理正義》
《岐伯經》
《岐伯灸經》
《奇病治法三百種》
《內經或問》
《奇效海上良方秘本》
《內經輯要》
《內經教學參考資料》
《內經類編》
《謙益齋外科醫案》
《謙齋醫學講稿》
《錢氏兒科案疏》
《乾坤生意》
《潛齋簡效方》
《潛齋醫書五種》
《潛齋醫學叢書》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