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草蒙筌》藥學著作。十二卷。明·陳嘉謨撰。刊於1525年。卷首有歷代名醫圖,並總論藥性。卷一-十二分為草、木、谷、菜、果、石、獸、禽、蟲魚及人部等10部,載藥742種。每種藥所論內容有氣味升降、有毒無毒、產地、優劣、採集、所行諸經、七情所具、制度、藏留、治療之宜,應驗諸方及藥圖等,末附按語,以抒己見。對於各種藥物的特徵和用途辨析較詳,論述藥物炮灸,有其獨到之處,現存多種明刻本,1991年出排印本。
《本草蒙筌》又名《撮要便覽本草蒙筌》、《撮要本草蒙筌》。全書共收入藥物448種,附錄388種,並附有應驗諸方和插圖,可謂圖文並茂。
背景
《本草蒙筌》是明代早期很有特色的中藥學入門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第一卷的開頭,專門列出了自己曾經參考過的“歷代諸家本草”,其中,《本草蒙筌》赫然在目。
陳氏鑒於當時所流行的幾部《本草》不能適合他授徒的需要,正如他在本書的自序中說:“如《大觀》(即《大觀本草》)則意重而寡要;如《集要》(《本草集要》公元1495年,明弘治呂年,王綸編著)則詞簡不賅;至於《會編》(《本草會編》約在公元1523-1528年,明嘉靖2-7年,汪機編著),喜其詳略相因,工極精密矣,借又雜采諸家而訖無的取之論,均未足以語完書也。”因此,他在《本草集要》等書的基礎上吸取諸家之長,結合自己的體會,加以修訂,計12卷。經7年時間,五易其稿而成。
內容
本書載藥742種,內容有藥物的產地、採集時間、品種鑑別、炮製方法、藥性口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及七情、服法等。其體裁是按聲律寫成對偶句,以便記誦。所以李時珍對本書的評價是:“頗有發明,便於初學,名曰蒙筌,誠稱其實。”
圖書
本次對《本草蒙筌》的整理,是以崇禎元年劉孔敦本為底本,補入書林劉氏刊本的“凡例”,並參照萬曆元年(簡稱明本),崇禎元年釋在喆本(簡稱喆本),明書林劉氏刊本(簡稱劉本)校注而成。為了便於讀者閱讀,將繁體字改為標準簡化字,採用簡體橫排、現代標點。凡底本與校本有異,而文義均通者,悉依底本;對底本明顯錯別字、異體字、通假字予以徑改;底本附列藥物前加“o”以示區別,今改前空一字;書中正文用“排偶聲律”體例寫成,故均按對仗排偶句方式標點,文中夾雜的敘述句及引文均按一般句式標點。本書插圖系據底本原圖複製,力求保持原書原貌。
內容
總論
出產擇地土
凡諸草本、昆蟲,各有相宜地產。氣味功力,自異尋常。諺云:一方風土養萬民,是亦一方地土出方藥也。攝生之士,寧幾求真,多憚遠路艱難,惟采近產充代。殊不知一.種之藥,遠近雖生,亦有可相代用者,亦有不可代用者。可代者,以功力緩緊略殊,倘倍加猶足去病。不可代者,因氣味純駁大異,若妄餌反致損人。故《本經》謂參、耆雖種異治同,而芎、歸則殊種各治足征矣。他如齊州半夏,華陰細辛,銀夏柴胡,甘肅枸杞,茅山玄胡索、蒼朮,懷慶乾山藥、地黃、歙白朮、綿黃耆、上黨參、交趾桂。每擅名因地,故以地冠名。地勝藥靈,視斯益信。又宜山谷者,難混家園所栽,芍藥、牡丹皮為然;或宜家園者,勿雜山谷自產,菊花、桑根皮是爾。雲在澤取滋潤,澤傍匪止澤蘭葉也;雲在石求清潔,石上豈特石菖蒲乎?東壁土及各樣土至微,用亦據理;千里水並諸般水極廣,烹必合宜。總不悖於《圖經》,才有益於藥劑。《書》日:慎厥始,圖厥終。……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