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製藥學》為炮製學著作。二卷。楊叔澄編。上編為製藥學總論及丸、散、膏、丹、酒、露、膠、錠的製法和成藥貯藏等;下編為生藥製法,包括火制、水制、水火合制、酒制、藥制、自然制等各法。書中除舉例說明外,還附入作者的一些按語。1938年北京中藥講習所印行。
背景資料
中藥必須經過炮製之後才能入藥,是中醫用藥的特點之一。中藥炮製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辯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製劑的不同要求,所採取的一項製藥技術。中藥炮製學是專門研究中藥炮製理論、工藝、規格標準、歷史沿革及其發展方向的學科。上述概念可在A型題和X型題中出現。漢代所說的“角發”“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藥——血餘炭。“口父咀”即是當時的切制飲片。到劉宋時代,雷斆撰成《雷公炮炙論》,是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藥1892,其中有330味中藥記有“修治”專項。明代繆希雍撰的《炮炙法》是我國第二部炮製專著,並將人的炮製方法歸納:雷公炮炙十七法。清代張仲岩著《修事指南》為我國第三部炮製專著,其中源於《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張氏認為炮製在中醫藥學中非常重要,他說:“炮製不明,藥性不確,則湯方無準而病症無驗也”。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