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心傳》

《證治心傳》

明末醫家袁班所著《證治心傳》一書博採歷代名醫學說,結合本人臨證心得,對瘟疫、溫病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和獨到見解。論述了溫病的病因、傳播途徑,倡導八綱辨證,治疫多用攻下逐邪之法。其學術思想在溫病學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醫論著作。明·袁班輯。約刊於崇禎年間。此書在輯錄歷代醫家臨證經驗的基礎上綜合作者人的心得,著重闡述辨證論治等醫學理論問題。書中闡論證治總綱,治病必詳於望聞問切,明虛實、別標本、因人、因地、因時用藥等頗為細膩。在治病須明陰陽虛實,必審四時用藥,辨證訂方必先審四診等方面發揮尤多。此書原系抄本。後經清·趙雙湖加評,收入《三三醫書》。

序一

四時者春夏秋冬,乃一歲代謝之序,其生長收藏,循環不息,生生無窮,此天之顯明切近之氣。惟氣有清和,則不能無偏勝。人在氣交之中,受天地和氣而長養,受天地戾氣而致疾。
以長夏暑濕抉雜,尤易傷人元氣,消爍津液。濕為濁邪,最易傷陽。當天暑地熱,人身之氣亦發越於外,膀理開,汗大泄,人之脾胃因之虛弱,外因濕蒸之酷尤易感受,隨人身陰陽之偏盛而為病。如奔走長途,受烈日之威,則為中暑,輕則六一散,重則白虎湯。若畏熱乘涼,暑為風伏,宜香薷飲加減為治。或居涼亭、水閣,多食瓜果、冷物,內外虛陽被遏,是為寒暑傷陽,即宜用辛溫治之,如大順散冷香飲子之類。若但多食生冷者,縮脾飲、正氣散隨宜而用。若其人元氣素虛,微感外暑,治以生脈散、清暑益氣湯、消暑丸等醒脾陽、祛濕熱而已。
至於冬令,嚴寒肅殺之氣為傷寒者,仲景言之詳矣。惟陽氣潛藏於內,天時晴燥,雨雪稀少,乃成冬溫之證,須用大劑清下,不得拘執《傷寒》成法以誤人哉。近世此病甚多,尤宜加審。輕則用杏蘇飲,重則用蔥鼓湯加荊、薄、枳、桔、連翹、大貝以達表為治。
若時值初春,嚴寒將退,風木司權,其氣善升而近燥,多犯上焦,故多身熱、咳嗽、微惡寒者,以黃芩湯為主方,隨症加減,如薄、桔、荊、防、杏、蘇、翹、貝、桑、菊、牛、蟬之類,取清輕之味清肅肺衛;若失治久延,漸入榮分,有逆傳、順傳之候。近世市醫不知者,多徒守仲景六經成法,輒投辛溫表散,耗液傷陰,或變神昏、鼾睡、厥逆、①,或咳甚失血、延成癆瘵,或胃實失下,譫狂痙搐,莫救者多矣。又有熱極旁流,名為順傳胃府法,宜急下以存陰液,然有舌苔黃燥裂紋可憑。奈何庸醫不知者多,余以濟世為懷,晝夜研鑽,斯悟其致病之由、挽救之法,歷驗不爽,隨筆記之,以拯斯民之厄。
嗚呼!自古迄今,無人發明春溫、濕溫、冬溫之奧蘊,致誤於庸俗者,不啻恆河沙數矣。或者前哲知其所以然,而珍如拱壁,未能筆之於書,日久淹沒者有之;或有其書,久久失傳,亦末可知也。更有誤於經文者,如“秋傷於濕,冬生咳嗽”,細心研究“濕”字,的系傳寫之訛。歷來注家隨文注釋,亦未正其訛謬,又復曲為誤引“長夏暑濕”,見證混淆於其問。豈知初秋承長夏之末,暑濕伏氣為患者,可以仍用清暑燥濕之法;時值夏、秋交替之時,最易變幻,直追深秋,燥令大行,往往盛於秋末、冬初,人在氣交之中,受其戾氣,伏而不宣,是為秋燥。其症咳嗽,身熱,胸悶,甚則譫妄、痙厥諸危候畢呈,當審天時之涼暖,而分寒燥、熱燥之治,藥用濕潤、甘寒之品出入加減;又當驗其舌苔,若焦黃燥裂,口渴能飲者,須用大劑清下,如三黃承氣等法,為釜底抽薪之治,切勿畏攻而留邪,致延日久大實而有羸狀,誤於溫補不起,以誤人者。余為利人救危計,不得不將歷驗心法公諸宇內,以便後進得指歸之益耳。
瀾按:四時,暑濕為最歷。至於風溫、秋燥、冬溫等證,前人混於傷寒,拘執傳經日數,誤於辛溫表散。 自先生闡明風性上升而氣近操,始犯上焦,治宜清肺輕劑,更復申明秋操一語,辨正經旨,有功後進,厥旨深切明矣。世人僅知“溫邪上受”一言,葉氏創解,而不知葉氏前已有言之哉!或者葉氏本此書而闡明其旨,由葉氏傳播,亦朱可知。諺云:後來居上。其斯之謂歟。

序二

一介之士,苟存心濟物,於物必有所濟。雖蓬累而行,與得其時則駕者,不可同年而語,而其志則足尚矣。幕賓袁子體庵,顧影無儔,居珠湖之。喜讀書,達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適於用,然濟人利物之心,未嘗去懷。早年侍親疾,博究方書,深得異人授,遂以天下之疲癃生理殘障為己任,視人之呻吟痛苦,不啻若涉者之溺於淵,呼號拯救,而思欲手援之。運籌韜略之暇,醫門著述滿簏盈,醫津一筏,第其中一則耳。每憾今之醫籍,大半摭拾前人牙慧,割裂補竄,攘為己有以博名,高究之中無所得。苟逞其臆見,率意妄行,惟其載肯及溺而已。袁子之《心傳》,則折衷諸家,參以臨證經驗,有疑似難明者,發揮奧蘊,隨筆記錄,以待質正。予嘉其闡古今所必由之理,實天下所未見之書,俾後進者引而伸之,平時得之於心,臨症應之於手,裨益蒼生,非淺鮮也。於戎馬倥傯之際,抽間閱勘,俟鋒焰稍息,亟付手民,以餉世之習醫者。苟研求而有得焉,將免殺人之惡名,而為生人之仁術,豈不懿歟。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針灸大成》
《針灸甲乙經》
《針灸學》
《證治準繩》
《知醫必辨》
《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中藥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診斷學》
《肘後備急方》
《症因脈治》
《諸病源候論》
《中風論》
《證治合參》
《折獄龜鑑》
《重樓玉鑰》
《周氏醫學叢書》
《增廣和劑局方用藥總論》
《珍本醫書集成》
《子午流注針經》
《針經指南》
《中國針灸學》
《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珍珠囊藥性賦》
《診家樞要》
《中醫方劑學》
《診家正眼》
《診家直訣》
《診宗三昧》
《正骨心法要旨》
《正體類要》
《針灸聚英》
《重慶堂隨筆》
《章太炎醫論》
《針灸易學》
《針灸資生經》
《註解傷寒論》
《治百病方》
《遵生八箋》
《針經摘英錄》
《中西匯參醫學圖說》
《張畹香醫案》
《張卿子傷寒論》
《中西醫粹》
《證治匯補》
《中藥研究文獻摘要》
《證治心傳》
《瘴瘧指南》
《鄭彤園醫書四種》
《中醫舌診》
《症方發明》
《中醫學》
《折肱漫錄》
《症治要言》
《仲景存真集》
《仲景三十六種脈法圖》
《針灸素難要旨》
《針灸問對》
《治痘圖方》
《治驗回憶錄》
《質問本草》
《質疑錄》
《張氏醫通》
《中國醫籍考》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證治百問》
《增訂本草附方》
《針灸擇日編集》
《針灸指南》
《中藥炮製經驗集成》
《中藥炮炙經驗介紹》
《證治要訣》
《證治要訣類方》
《中藥藥理學》
《中醫兒科臨床手冊》
《中醫兒科學綱要》
《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臟腑性鑒》
《增刪喉科心法》
《摘星樓治痘全書》
《針灸經穴圖考》
《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中醫外科臨證手冊》
《診家索隱》
《中醫外科診療學》
《張千里醫案》
《中醫學概論》
《中醫學基礎》
《直魯古脈訣》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種痘新書》
《診脈三十二辨》
《診余集》
《重廣英公本草》
《診余舉隅錄》
《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
《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
《周易參同契》
《針灸薪傳集》
《肘後偶鈔》
《正骨學》
《諸證提綱》
《竹林寺女科秘書》
《竹林寺三禪師女科三種》
《中國醫學入門叢書》
《撰集傷寒世驗精法》
《中國醫學源流論》
《子儀本草經》
《鄒氏純懿廬集》
《尊生導養編》
《針方六集》
《診病奇侅》
《芷園臆草存案》
《張仲景五臟論》
《治疔匯要》
《針灸逢源》
《中醫診斷學講義》
《中藥材手冊》
《種杏仙方》
《針灸集成》
《仲景全書》
《中藥炮製學》
《仲景傷寒論疏鈔鎞》
《重古三何醫案》
《針灸學簡編》
《針經節要》
《證治針經》
《增輯傷寒類方》
《周禮醫官詳說》
《中藥志》
《中國傷科學》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
《張氏溫暑醫旨》
《中國醫學大成》
《中國醫學人名志》
《中醫喉科學》
《竹林寺女科》
《中醫臨床新編》
《中醫內科簡編》
《助道方服藥須知》
《針灸全生》
《針灸纂要》
《中醫生理學之研究》
《中國醫學約編十種》
《針灸四書》
《中國製藥學》
《針灸傳真》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