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考》

經脈專書。一卷。明·李時珍撰。刊於1578年。本書論述奇經八脈,考證歷代有關文獻,對每條奇經的循行和病等,進行了系統歸納和整理,並提出了作者個人的見解,是一部研究奇經八脈的重要著作。

基本信息

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考》《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考》,經脈專書。一卷。明·李時珍撰。刊於1578年。本書論述奇經八脈,考證歷代有關文獻,對每條奇經的循行和病等,進行了系統歸納和整理,並提出了作者個人的見解,是一部研究奇經八脈的重要著作。現有清刻本、石印本《四庫全書》本及與《瀕湖脈學》的合印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主要內容

凡人一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總為十五。(《難經》作「陰絡」、「陽絡」)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里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降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霈妄行,流於湖澤;此發《》、《素》未發之秘者也。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如此,難安爐鼎。時珍不敏,參考諸說,萃集於左,已備學仙學醫者筌蹄之用雲。
八脈
奇經八脈者,陰維也,陽維也,陰蹻也,陽蹻也,沖也,任也,督也,帶也。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剛維也。陽蹻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蹻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蹻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督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沖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陽蹻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蹻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矣!
陰維脈

《奇經八脈考》《奇經八脈考》
陰維起於諸陰之交,其脈發於足少陰築賓穴,為陰維之郄,在內踝上五寸□肉分中。上循股內廉,上行入小腹,會足太陰、厥陰、少陰、陽明於府舍(在腹哀下三寸,去腹中行四寸半)。上會足太陰於大橫腹哀(大橫在腹哀下一寸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並去腹中行四寸半),循脅肋,會足厥陰於期門(直乳下一寸半)。上胸膈,挾咽,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上至頂前而終。(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半宛宛中,廉泉在結喉下二寸中央是穴)。凡一十四穴。
陽維脈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會足少陽於陽交,為陽維之郄(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二陽之間)。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少腹側,會足少陽於居髎。(在章門下八寸監骨上陷中)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手足太陽於臂臑(在肘上七寸兩筋罅陷中,肩髃下一寸),過肩前,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天髎(臑會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天髎在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央),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五分)。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蹻於臑腧(在肩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在耳後髮際陷中),上腦空(承靈後一寸半,夾玉枕骨下陷中)、承靈(正營後一寸半)、正營(目窗後一寸)、目窗(臨泣後一寸)、臨泣(在瞳人直上,入髮際五分陷中)。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眉上一寸,直瞳人相對),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神直耳上入髮際中)。凡三十二穴。
蹻脈
陰蹻者,足少陰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足少陽然谷穴之後(然谷在內踝前一寸陷中),同足少陰循內踝,下照海穴(在內踝下五分)。上內踝之上二寸,以交信為郄(交信在內踝骨上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嚨,交貫沖脈,入頄內廉,上行,屬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蹻五脈,會於睛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凡八穴。
 
《奇經八脈考》《奇經八脈考》
 
張紫陽《八脈經》云:八脈者,沖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陰蹻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蹻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頂前一寸三分,陽維脈在頂後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炁沖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陰蹻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次督、任、沖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而陰蹻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復命關,曰酆都鬼戶,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如此,使真炁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輕健,容衰返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驗也。要知西南之鄉,乃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產鉛之地也,醫家不知有此。
頻湖曰: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任、沖、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蹻者。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陽蹻脈陽蹻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際),當踝後遶跟,以仆參為本(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三寸,以附陽為郄(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陽之穴也),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胛,上會手太陽、陽維於臑腧(在肩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行肩髆外廉,會手陽明於巨骨(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會手陽明、少陽於肩髃(在髆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上人迎,夾口吻,會手足陽明、任脈於地倉(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脈動處)。同足陽明上而行巨窌(夾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復會任脈於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五脈會於睛明穴(見陰蹻下),從睛明上行,入髮際,下耳後,入風池而終(風池在耳後夾玉枕骨,下髮際陷中)。凡二十二穴。《難經》曰:蹻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
《甲乙經》曰:蹻脈有陰陽,何者當其數?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氣之在身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營其藏,而陽脈營其府,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臑腠理。

對醫學氣功理論的指導作用

《奇經八脈考》是李時珍以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研究奇經八脈的專論。“十二經脈”是中醫論述生理、病理機制的一種學說,而“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以外的旁支,也是中醫與氣功“經脈”學說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奇經八脈考》不僅詳敘“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結合所主病證,提出了相應的治療,而且結合丹道理論與實踐指明了“小周天”運行軌道,揭示了氣功內秘“玄牝”、“陰蹺”等重要關竅,同時也為憑脈診斷疾病提供了一種有力的依據。奇經八脈即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脈、帶脈、任脈和督脈。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說:“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子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沖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陽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接著他指出奇經八脈在醫學氣功中的重要地位,“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也;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矣”。
眾所周知,丹道家在探討人體生命規律方面,有其突出之處。丹道家的練養成就、養身思想對中醫理論的滲透,在中醫發展史上是頗為常見的。《黃帝內經》的養身理論對後世醫家有重要影響,孫思邈、陶弘景、張介賓、李時珍等醫學家是醫學氣功的先驅與傑出代表。李時珍認為丹經理論可與醫學脈理並存,他說:“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任、沖、督脈及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陰蹺者。而紫陽{八脈筍》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之說不同。然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陰蹺又名生死竅,為八脈總根,歷代氣功家秘而不宣,頗有爭議。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載張紫陽《八脈經》道出:“而陰蹺一脈,散在丹經,其名頗多:曰天根、曰死戶、曰復命關、曰酆都鬼戶、曰死生根,有神主之,名日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一身,貫通上下,和氣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輕健,容衰返壯,昏昏默默,如醒如痴,此其驗也”。此竅位置在會陰穴部位,為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一祖。為什麼丹法修持將此列為秘竅之一呢?這是因為此處為生藥的地方,為青春活力萌動的處所,是產生內分泌的源頭。天開於子,合於亥,此地乃天人合發之地。正如近代仙學大師原全國道教協會會長陳櫻寧說:“神仙家每於陰蹺一穴秘而不宣,且雲輕泄者必受天殃。推此本心,非吝而不肯傳,蓋人不論男女老少,若得此陰蹺種陽之訣,其腎陽立能變弱為強,易如反掌。而陽旺思淫亦為常人所不免,此道本為壽世,今反用以助淫,是貽害於世也。故必擇人而後傳者,一也;其二,又恐落入江湖騙者之手,搬弄是非,致虎落平原反被犬欺耳。”當代著名養生氣功師梅自強老中醫認為:“從《奇經八脈考》可以看出,李時珍是養生修真內練氣功大師,所以特作此“考”。我們通過對《奇經八脈考》的學習研究,對中醫與氣功的結合無疑是很好的理論借鑑。

對醫學氣功實踐的指導作用

《奇經八脈考》《奇經八脈考》
在醫學氣功修煉中,開通奇經八脈是整個修煉過程中的起步階段,是煉精化氣、行氣的必由之路。八脈之中又尤先通任督二脈最為重要,所以醫學氣功築基,首先要打通任督二脈,使其循環。故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說:“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陽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並引證《參同契》、《入藥鏡》論述河車妙旨。丹家河車妙旨也稱子午周天,即醫學氣功之小周天,它是貫通任督二脈,陰陽交會,坎離交媾,水火升降,神氣合一的基礎。只要任督二脈一通,繼續修煉下去,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也會隨之暢通了。所以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極重視“丹家河車妙旨”,如何通此二脈呢?他在書中指出:“丹書論及陽精河車,皆往往以任、沖、督脈、命門、三焦為說,未有專指IU:!
陰蹺者”。書中引用張紫陽《八脈經》“采之惟在陰蹺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由於《奇經八脈考》旨在認識八脈的重要性,對如何采煉陰蹺的用意火候問題僅以“而藥物火候,自有別傳”,未深入討論,但文中引言:“要知西南之鄉乃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氣根產鉛之地,醫家不知有此”。這是對丹田很準確的描述,是人身氣穴之地,正如古人說:“二前對臍輪後對腎,中間有個真金爐”,正是此處。
後世氣功實踐者對陰蹺的修煉很有見地,海內外仙學權威胡海牙先生在“欲保長壽,先補虧損”文中對陰蹺的采煉有精闢的見解,有力地佐證了李時珍對醫學氣功,開通八脈,采煉陰蹺的正確認識。如“補虧損者,世人娶妻生育及一切酬應,年至四十以後,其精氣已耗大半,更有人先天不足,若後天不補足精氣,則做氣功難有進步,故當注意之。其法:每日不拘時(若飽食之後必須緩行三、五百步方可就坐)入座,腰帶放鬆,坐定後,呼出粗濁之氣一二口,即收心神於命門(兩腎中間,肚臍對面),不事他顧,專一於此,勿令念起他散,如雞抱卵須常聽。如此每日行持,坐一二小時,或能多坐更佳。如覺兩腰間轆轆跳動不已時,隨即以意送入陰蹺(即針灸家的會陰穴),即至陰蹺,又覺其中掣掣跳動,雖跳動卻不要理它,嗣更覺渾身通泰心如迷醉,遍體脈絡皆覺活動,暖融融如坐春風之中,我亦不理它,只自專心致志安居其中。如此凝定、跳止,萬不可稍有邪念意淫,自誤匪淺”。
采煉陰蹺開通八脈的行氣補助方法,在道家龍門派修煉實踐中已於以充分肯定,用此法驅除一身百竅之陰邪,使周身氣血流通,經脈通暢。蓋身中陰邪之氣不除,即使練功不輟,並無法結丹。修習傳統養生靜功若進境不大,多是氣血不通,而采練陰蹺,打開奇經八脈,可治遺傳病、防病治病健身均有益處。《奇經八脈考》融張紫陽之說與醫學為一爐,簡易清楚,為後世醫學氣功開通八脈的實踐奠定了基礎。

奇經八脈在辨證論治上的運用

李時珍說:“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里”,明確陽維、陰維二脈職司表里營衛,乃氣血之維繫,對臨床病症的辨證論治頗有啟示作用。
根據《難經》“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的理論,李時珍認為:‘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著”。所以“邪在肌表營衛不和者,宜桂枝湯以調和營衛;邪在皮毛肺失宣肅者,宜麻黃湯以發表宜解;邪在半表半里者,宜小柴胡湯以和解;邪結陽明燥熱者,宜白虎、承氣以清瀉”。對於維脈為病論治,《吳醫匯講》說:“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越人但有是說,而無治法。後人以桂枝湯為治,可謂中肯。蓋陽維維於陽,屬於衛也,故為寒熱;陰維維於陰,屬於營也,故為心痛。桂枝湯有和營衛調陰陽之力,適合此例以治也”。

《奇經八脈考》《奇經八脈考》

“陰維為病苦心痛”,李時珍認為:“陰維之脈,雖交三陰而行,實與任脈同歸,故心痛多屬少陰、厥陰、任脈之氣上沖而然”。強調治陰維之虛寒腹痛證,應合三陰虛寒同辨同治。兼少陰及任脈者,投四逆湯;兼厥陰者,投當歸四逆湯;兼太陰者,投理中湯。若屬陰維實熱腹痛證,宜合三陰熱實證辯治。
李時珍在治療老年病方面以動力著眼,補以通為目的。《本草綱目》卷首開宗明義云:“凡人少長老,其氣血有盛壯衰三等……其治法亦當分三等”。《奇經八脈考》云:老人“氣血衰,氣血澀,”“大凡病則氣滯而餒”。認為氣血虛餒、多滯多淤是老年共同的病理基礎。而生理上“天之所以為天者,健運有常也,健運不息,所以生生無窮”;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因而力倡老年用補,悉以疏通氣血,推陳致新,以恢復其生生之機為目的。分別以補中求通、行以補氣、動以補血、通以助補為手段。
後世醫家沈金鰲在李時珍的邪在陰蹺,陰維則發癲,邪在陽蹺,陽維則發癇的理論啟迪下,在他的著作《雜病源流犀燭》治療癲癇病中提出病機和方藥。凡晝發者為陽蹺,宜昇陽湯宣發郁陷之陽;夜發者為陰蹺,宜四物湯加柴胡、瓜萎、半夏、南星、黃柏、知母、遠志、棗仁、菖蒲以養血滋陰,滌痰開竅。
清代醫家陳修園以新加白朮湯壯奇經之氣,治腰重而痛。溫病醫家吳鞠通以化癥回生丹通調奇經,治癥瘕積聚。近代醫家張錫純,論沖氣上逆,提出腎虛肝橫,導致沖脈之氣夾胃氣逆上之病機。
後世醫家對李時珍奇經八脈理論研究最有心得者,當首推清代名醫葉天士。在生理上,葉天士認為奇經有收攝精氣,調節正經氣血,維續、護衛、包舉形骸的作用;在病理上,他認為凡肝腎脾胃等臟腑之病,久虛不復,精血虧損,都必然影響奇經。葉天士奇經理論,闡明奇經和臟腑的密切關係;辨治奇經病證,應分清虛實。在治法上提出,無論補虛治實,均採用“通因”一法。他說:“奇經為病,通因一法,為古腎之定例。”開拓了奇經論治的新領域。在臨床上,葉天士以協調沖任,通攝相濟治療遺精。認為遺精與奇脈不和、沖任受損密切相關。指出:“任主一身之陰,任脈不固,可成遺精,任脈為病,男子七疝,女子帶下。”(《葉案存真》)“血海者,即沖脈也,男子藏精,女子系胞。”(《臨證指南醫案》)由此可見,沖任為病,不單指婦科,與男性疾病亦緊密相關,沖任不和,固攝失司,亦可發生遺泄。對沖任不和致遺的治療,葉氏又獨抒已見,指出:“精關已滑,澀劑不能取效,必用滑藥引導,同氣相求”。(《臨證指南醫案》)主張通攝兩用,如《葉案存真》中一案:“遺精有夢屬心,無夢屬腎,據述氣火下溜即如溺出之狀,莖管中痛,熱氣上沖,咽喉巔頂焮脹,語言皆怯,此任脈不攝,沖脈上逆,治法引之導之,攝以固之”,藥用鎖陽、熟地、遠志、蓮須、龜版、龍骨、茯苓、芡實、金櫻子熬膏為丸。又案:“脈數多遺,脊酸腰墜,此督任失固,非通不能入脈,非澀無以填精,色蒼形瘦,不宜溫補”,藥用熟地、牡蠣、遠志、龍骨、五味子、茯苓、芡實、山藥、羊腎、羊脊髓。此二案葉氏均通攝兼顧。”
金子久運用調奇經八脈,養先天后天治婦科病。婦女病多與奇經有關,主張“欲調八脈,須養肝腎”,認為婦女或因先天不足,或因精血流失、每易導致“下元空虛”及“真陰不足”而傷沖任,由於腎為“水火之宅”具體治法當辨明腎陽虛抑或腎陰虧。壯腎陽、益精氣、溫養下焦以巴戟天、蓯蓉、補骨脂、鹿角霜為主;兼肝脈寒凝、常投小茴香、肉桂溫通肝脈。
程門雪運用奇經治腎病,善用通補腎命血肉有情治奇經。對下焦久病精血受傷,陰損可以及陽,奇經任督為病者,宜通補奇經,通攝兼施。欲固其陰必兼和其陽,予大補陰湯加鹿角霜、仙靈脾、肉桂心。常用方劑量為:大生地24克,鹿角霜4.5克,炙龜版12克,川黃柏4.5克,肥知母12克,仙靈脾12克,肉桂心2.4克。
如此配伍,內涵大補陰湯、龜鹿二仙、滋腎通關三方。用龜版柔補任脈,鹿角霜溫通腎脈。補下之品從草木及血肉,從單純滋陰清熱至陰陽並顧,依次進步,可為大補陰湯法之後陣。又說,大補陰丸原有豬脊髓,但較難覓且不入湯劑,故以鹿角霜(亦可以鹿角)、仙靈脾配合,如此陰陽並補,通補奇經以填精,育陰清熱不傷正。若此時一味單用苦寒知母、黃柏等,實不相宜。
再者,用鹿角霜、仙靈脾等溫補,須注意有無腰脊酸痛,尻脹下墜之象。蓋尻脊乃督脈所經,督損則脊痛尻墜也。鹿角霜性味較為平和,無礙陰虛火旺之質,又能治尿精尿血,療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可見李時珍《本草綱目》。仙靈脾雖有甘溫之說,但亦有雲甘平及辛寒者,可見其性尚不大溫,故亦無妨。且《神農本草經》用治“陰瘺絕傷,莖中通,”有利小便之功。選此二味出入,既取其溫補通督之性,又取其主治之能,一舉兩得,用於臨床,確有一定療效。
程老對慢性腰痛經久不愈,甚則俯仰不能者,常能督損來淤論治。他認為,腰為腎之府,督脈循珩於脊中,慢性腰痛常有督脈虛損之證,再加上有外傷病史,疼痛劇烈固定,還須考慮久病入絡、久痛夾淤、絡脈淤阻者。用藥則配以鹿角霜、由甲片、小茴香,溫通補督,攻堅止痛兼施。對類風濕性脊柱炎有此證時,亦可用陽和湯配山甲、茴香。程老說,類此方藥配伍可參許叔微《本事方》及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許氏有鹿茸圓治腎虛腰不能轉側,以麋茸或鹿茸配茴香、菟絲子等為丸,為純虛之體而設。若虛實夾雜,督損終淤,疼痛較劇,則宜伍活血通絡,消淤止痛之品。《臨證指南醫案》正虛久病,督脈夾淤之理相通,故異病同治,移用於腰痛此證亦裁。病重時鹿角霜、由甲片各10克,茴香4.5克;病輕則鹿角霜、山甲片各4.5~6克,茴香3克即可。若腎虛甚酌加桑寄生、川斷、杜仲、仙靈牌、菟絲子、狗脊等;兼溫熱加三妙、四妙丸;夾風溫加獨活、希簽草等;有寒痰入絡,尤當配用白芥子溫化,白芥子且有止痛散郁之功。石筱山傷科常以之配黃連治胸脅挫傷。傅青主治痛經之宣郁通經湯亦以之散郁止痛。
總之,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集前人諸說之大成,且加以發揮,為後世奇經八脈辨證、用藥和養生氣功作出了貢獻。可謂:具通天手眼,萬世準繩矣。

有關針灸的著作

針灸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套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針灸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民族醫療方法。千百年來,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貢獻,直到現在,仍然擔當著這個任務,為廣大民眾所信賴。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六)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內經知要》
《難經》
《千金方衍義》
《女科百問》
《奇症匯》
《名醫別錄》
《內經博議》
《女科證治準繩》
《脾胃論》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名醫類案》
《內經評文》
《脈訣刊誤》
《內外傷辨惑論》
《脈訣乳海》
《難經本義》
《難經集注》
《難經經釋》
《難經正義》
《脈理求真》
《女科撮要》
《明目至寶》
《明醫雜著》
《普濟本事方》
《普濟方》
《齊氏醫案》
《奇經八脈考》
《明醫指掌》
《千金寶要》
《脈因證治》
《評琴書屋醫略》
《眉壽堂方案選存》
《寧坤秘籍》
《內經藥瀹》
《難經匯注箋正》
《霉瘡秘錄》
《女科指掌》
《脈確》
《脈說》
《脈學發微》
《名方類證醫書大全》
《內經方集釋》
《脈要圖注》
《脈訣筌蹄》
《脈理存真》
《脈語》
《內經拾遺方論》
《脈理宗經》
《梅氏驗方新編》
《內外功圖說輯要》
《脈訣指掌病式圖說》
《內照法》
《南北經驗醫方大成》
《南病別鑒》
《南雅堂醫案》
《南雅堂醫書全集》
《秘傳推拿妙訣》
《脈如》
《民眾醫藥指導叢書》
《脈訣纂要》
《脈訣啟悟注釋》
《難經疏證》
《難經懸解》
《名醫傳》
《難經直解》
《倪涵初瘧痢三方》
《年希堯集驗良方》
《脈學輯要》
《弄丸心法》
《女丹合編》
《女科·產後編》
《明目良方》
《脈學輯要評》
《女科輯要》
《女科經論》
《女科萬金方》
《女科要略》
《明堂人形圖》
《脈學入門四言舉要》
《瘧疾論》
《歐希范五臟圖》
《盤珠集胎產證治》
《旁篇》
《炮炙大法》
《佩文齋廣群芳譜·藥譜》
《脈訣四言舉要》
《片玉痘疹》
《片玉心書》
《平樂郭氏正骨法》
《莫氏錦囊十二種》
《內功圖說》
《脈義簡摩》
《普門醫品》
《七松岩集》
《脈理正義》
《岐伯經》
《岐伯灸經》
《奇病治法三百種》
《內經或問》
《奇效海上良方秘本》
《內經輯要》
《內經教學參考資料》
《內經類編》
《謙益齋外科醫案》
《謙齋醫學講稿》
《錢氏兒科案疏》
《乾坤生意》
《潛齋簡效方》
《潛齋醫書五種》
《潛齋醫學叢書》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