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藥學著作。見《通志·藝文略》。五卷(一說二卷)。唐·李珣撰。本書雜記南海郡縣藥物的產地及功能主治,原書已佚。
內容概述
《海藥本草》是唐末五代時文學家、本草學家李旬(公元九世紀末十世紀初)所撰著的。李旬,字德潤,回回人,祖籍波斯,因此也稱李波斯。其家以經營香藥為主業。香藥主要為通過海舶,自國外輸入的藥品,所以又稱海藥,李旬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因此他對於一些海舶運載而來的外國藥接觸的機會較多,對於海藥的性質與功用了解的較深刻,故而撰著了《海藥本草》。書中對藥名釋義、藥物出處、產地、形態、品質優劣、真偽鑑別、採收、炮製、性味、主治、附方、用法、禁忌等都有記載。
李旬撰著《海藥本草》時,曾參考40多種有關書籍,如《名醫別錄》、《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本草拾遺》以及山經地誌等。其體例乃傷照《新修本草》,不僅補遺了不少以前本草書所未記載的新藥,而且對於不少以前本草書記述的藥物,補充內容或糾正錯誤。書中尚有一個明顯特點是對香藥的記載多達50餘種,如有青木香、零陵香、甘松香、茅香、瓶香、丁香、乳頭香、安息香、甲香、迷迭香、畢澄茄、紅豆蔻、沒藥……等。
《海藥本草》,原書共6卷,至南宋末年已經亡佚,沒有刻本流傳。但其所敘述的藥物散見於《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等書中。現代著名醫史學家范行準先生曾自上述書中進行輯錄,輯得《海藥本草》一本。共輯藥物124種。包括玉石部8種,草部38種,木部48種,獸部3種,蟲魚部16種,果部9種,米谷部1種,器用部1種。李旬和他的著作《海藥本草》豐富了中國藥物學,是回族醫學的重要基礎與典籍。
書評
從《神農本草經》收載365味到現在《中藥大辭典》載5767味,中藥在不斷的壯大中。其中有不少是外來藥,外來藥最早是從何時開始輸入我國的,傳世文獻中所反映的最早時間是六朝。而現在出土簡帛文獻說明,外來藥開始輸入我國的時間實際上要早得多。像檳榔、丁香、肉豆蔻、降真香、阿魏等藥,雖然遠在秦漢以迄唐代的漫長歲月中就已引入我國,但因記敘簡略,使用還不十分廣泛。自從李珣《海藥本草》補充這些藥物的有關資料後,漸為醫藥界所使用。李珣的《海藥本草》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外來藥專著,而讓他名垂青史的,卻是他的詞。 李珣,字德潤,五代梓州(今四川三台)人。其先人唐初從波斯(今伊朗)來到長安,隨國姓改姓李,並以經營“香藥”(外來藥)為主業而定居的,後其父隨唐僖宗避亂入蜀。珣少有詩名,尤工詞,與成都才士尹鶚相善,尹鶚戲稱他為“李波斯”。李珣是“花間派”重要詞人之一。事跡見《鑑戒錄》卷四、《茅亭客話》卷二、《十國春秋》卷四四本傳。李珣詞有《瓊瑤集》,今已佚。《花間集》存詞三十七首,《樽前集》存詞十七首,共五十四首。
李珣善寫小詞,題材較廣,風格也比較樸素。《巫山一段雲》中“古廟依青嶂”寫行旅的愁思,可說是花間詞中的別調。《南鄉子》描繪南國風光和勞動婦女的生活情趣,饒有南朝樂府民歌的清新風味。《浣溪沙》、《漁歌子》等詞表現詞人隱淪之情和故國之思,也不同於一般花間詞穠艷之作。所以《歷代詞人考略》中說:“李秀才詞,新疏之筆,下開北宋人體格”。李珣的詞“不盡為閨情之類,頗多抒寫瀟灑的處士心懷”(伊碪《花間詞人研究》),尤其能用清婉的筆調,真切地描繪南方風物,在《花間集》中,他確實算是別具一格的。
李珣對藥學頗有研究,他曾遊歷嶺南,飽覽南國風光,認識了許多從海外傳入的藥物及嶺南藥,他及家人還兼賣香藥,可見其不脫波斯人本色。隋唐五代時期,四川出產藥材,產量約占全國的1/6,同時其他地方的藥材也大量販入四川,甚至波斯等國的外國藥材也進入了四川。當時人們對外國藥物知之甚少,於是李珣以他特殊的身份寫成了一部專著——《海藥本草》,該書引用前人的文獻較豐富,約50多種,以地方志居多,在引用的醫學著作中又以陳藏器的為最多。據現存佚文統計,全書收錄藥物124種,其中96種標註外國產地。如:安息香、訶梨勒出波斯,龍腦香出律因,金屑出大食國。此外書中記述了藥物形態、真偽、優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製藥法、禁忌、畏惡等。有些條文兼載藥名解釋。書中收載的海桐皮、天竺桂、沒藥等為當時其它本草著作所未載。惜原書至南宋已佚。幸由蜀人唐慎微《證類本草》、賴傅肱《蟹譜》等書的徵引,才得保存部分內容。今人范行準有輯本。
《海藥草本》的原貌我們已無從得見,但從《花間詞》及《樽前集》中保存下來的五十四首李詞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珣對中藥的關注與熱愛: “入夏偏宜淡薄妝,越羅衣褪鬱金黃”、“鶯報簾前暖日紅,玉爐殘麝猶濃”、“曲岸小橋山月過,煙深鎖,豆蔻花垂千萬朵”、“相見處,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愁腸豈異丁香結”、“紅豆蔻,紫玫瑰,謝娘家傍越王台”……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三)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